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數字媒體藝術特征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科技的發展使表現藝術作品視覺形象的媒介有了革新式的發展,表現形式的改變同時也引起了審美體驗的改變,文章主要討論相較于傳統藝術作品,數字媒體在介入藝術創作后所產生的交互性、沉浸性、超媒體以及綜合性特征。并結合相關作品討論這些特征在數字媒體藝術作品中所表現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
數字媒體藝術;交互性;沉浸性;超媒體;綜合性
前言
數字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從而產生了數字媒體藝術,其為藝術的表達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以往靜態的視覺呈現已變得過于單一,也使藝術形態有了新的蛻變與多元化的成長,相較于傳統的藝術傳播形式,數字媒體藝術通過設計的過程在傳播表現方面呈現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其是將人類的理性思維與藝術作品的感性思維相結合,并以新型數字科學技術為基礎的藝術表現形式,將人類的想象力盡可能地用視覺圖像的形式展現出來。在新型科技手段的沖擊下,使得相應作品的審美感覺、體驗、邏輯反映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同樣也在影響著觀看者的審美習慣。數字媒體藝術是科技時代的產物,在為創作者提供表現方法的同時也表現出了豐富的自身特征。
一、交互性
交互性是數字媒體藝術作品中的重要特征,也是區別于傳統藝術設計作品的顯著特點,交互性增強了觀者與作品之間的互動交流,使觀看者參與到作品最終呈現的過程當中,將以往靜態的藝術呈現轉變為動態的交互式藝術呈現。觀看者已不再停留在駐足觀看的位置,而需要通過自身與作品的操作來達到對藝術作品的感受與理解。交互性在數字媒體藝術作品中表現出三種突出的特征:1.就虛擬空間而言,觀看者通過與數字媒體藝術所自帶的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交流互動而完成操作;2.就現實空間而言,數字媒體藝術作品通過傳感器、激發器和相應的操作系統感應人的具體動態并產生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的生理反應;3.就信息傳播而言,與數字媒體藝術作品所匹配的計算機操作系統同時具有信息接收與發送的功能,可實現信息的雙向傳播。交互性的三個特征通過數字媒體藝術特有的設計方式表現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以及展現結果當中,是數字媒體藝術在數字技術發展下所推進的結果。交互性特征實現可“人—機—人”互動的新型交流方式與體驗方式,人的互動參與是這里的核心,數字媒體藝術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強調觀者的參與,甚至可以說若沒有觀看者的互動參與,作品就會處于未完成狀態。傳統藝術設計作品如:平面設計或者環境藝術設計等的呈現效果往往處于觀者的腦海當中,而數字媒體藝術作品的呈現效果則由于觀看者的參與而使作品根據不同的互動操作呈現出不同的可視結果,從而使交互性作品處于不確定的動態之中。而交互性數字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這種不確定性。《生命的空間》(如圖1、2)是新媒體藝術家佐梅雷爾創作的系列作品,在新媒體交互性作品中有重要的意義。在這件作品當中,觀看者同時是作品的完成者,觀看者通過計算機輸入自己想要表達的一段文字,隨后通過作品背后的數據處理系統將這些文字信息轉化成一種可視的植物圖形,隨著文字的不斷輸入,植物圖形也會按照不同的方式逐漸生成。同時觀看者可以通過觸屏系統,將植物圖形移動與重組,從而形成新的植物圖形。在《生命的空間Ⅱ》中,創作者增加了互動的范圍,觀看者可以在任意的時間找到自己以往創作的作品,并且再次輸入文字及其他符號來增長之前的圖形。每位觀者參與這一作品后都會有獨特的圖像生成,觀看者的互動操作促成了該數字媒體作品的藝術呈現。
二、沉浸性
沉浸性主要體現在虛擬現實,即VR技術當中,VR是數字技術當中運用較多的一種技術,創作者通過“0”和“1”的比特代碼超越物質上數的概念,構建虛擬的或人工的虛擬世界。我們在目前眾多的電影作品中可以看到這一技術的運用,如在《阿凡達》《侏羅紀公園》等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不曾見過的“真實”,從而產生巨大的視覺感染力。虛擬現實所產生的沉浸性目的在于通過營造逼真的視覺環境,并結合其他設備對人的感官產生影響,進而使觀看者產生真實的生理反應。布朗在其著作中表示“在場”對虛擬現實研究來說是一個中心觀念,用于描述用戶將有中介的體驗感知為非中介的程度。沉浸性的塑造在藝術潮流中一直便是有的,遠古時期的洞穴壁畫以及中世紀教堂中將建筑、光線、象征符號的等元素匯集一起的創作等,其目的在于使處于該空間的觀看者沉浸在一種特定的環境氛圍當中,進而產生精神上的遐想,這一藝術效果的渲染一直存在于人們的創作目的當中,而數字媒體藝術作品實際是對沉浸性這一特點的一種再發揮。其運用新技術來營造不同以往的沉浸性體驗:1.全感官:運用不同的技術及相關的設備創造出全感官式的體驗,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以及情節故事的環境。2.參與性:與傳統靜態的沉浸性藝術體驗不同,數字媒體藝術所營造的沉浸性體驗往往強調觀看者的參與性。3.戲劇性:美國學者考西指出,在動態的數字技術支持下可以產生一種新型的戲劇語言,這種戲劇語言在強烈視覺沖擊的作用下匹配這新型的戲劇呈現。這種全新式的體驗調動起了觀看者所有的感官感受,使觀看者完全沉浸在藝術家設定的環境氛圍當中,達到精神的遐想與夢幻效果。VR虛擬現實技術已經在業內有了不菲的成績,技術也在不斷地更新發展。近期,谷歌推出了一項全新的“VR+藝術”活動——“chrome”,這項活動能使人們更好地接觸和理解VR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這件作品由六位藝術家運用3D的形式進行雕刻、繪畫等創造藝術作品,而全新的數字技術支撐也由谷歌提供的V8Javascript引擎來完成,它能配合藝術家的身體所提供的數據,將藝術家所表現出來的創作過程通過數據的處理轉化到電腦數據庫當中,而WebMvideo和WebGL則用來渲染360°的視頻內容。隨后觀看者通過佩戴VR眼鏡進入藝術家所創作的藝術作品當中,來體驗藝術家通過形式和色彩所描繪的藝術空間,沉浸在全包圍的藝術空間當中,以往平面式的視覺體驗被打破。觀看者佩戴VR眼鏡能身臨其境的感受藝術氛圍,并通過自己的腳步移動達到觀景式瀏覽。這一新型的藝術體驗方式打破了傳統的靜態審美體驗,具有革新式的發展,是VR技術與藝術的突破性結合。
三、超媒體
超媒體是數字技術發展的突出成果。納爾遜在其著作中指出的偉大構想“超文本”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得以實現,該特征表現為讀者可用不同于傳統的閱讀方式來進行資料的搜集,在數字技術中,所有的信息都轉化為一個鏈接,處于互聯網世界當中的一個節點,觀看者可以隨意地將其呈現于眼前。在數字技術世界當中,所有的信息共處于一個三維的空間當中,而改變了以往的平面或線形呈現。
四、綜合性
視覺呈現方式的多樣性表現促使了數字媒體藝術具有了綜合性的特征。這一特點主要由藝術形式與技術相結合,從而使數字媒體藝術作品在呈現方式方面具有了極大的包容性,其可以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作品所呈現的主題傳達給觀看者進而調動觀看者的藝術反饋,共同構成藝術設計作品對觀看者的審美體驗,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這一特點對于傳統藝術設計作品是缺乏的,而綜合性的特點也正是數字媒體藝術獨立并區別于其他藝術設計學科的一大特征。尼葛洛龐帝曾說“現實的質量是一種典型地運用了其他感官體驗的收視效果,不單和視覺有關,各種感官構成的整體要大于部分之和”數字化時代的人在整體感知、整體思維以及整體把握世界方面應該有突出的表現,若還以以往單向的、線性的思維來感知世界,那么可能已不再適應目前社會的高速發展。我們處在一個信息化過剩的時代,信息對于人類的沖擊效果嚴重的影響著人類對于信息的選擇與接收,當代藝術設計作品的存在不能忽視對于觀看者的內心影響,而綜合性的特征則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探索的方向。2012年上海新年音樂會中對于數字媒體藝術的運用便很好地體現了綜合性這一特點。上海音樂廳對面的建筑立面上被投影機照亮,在臨近新年的時候這場名為“照亮奇跡”的聲光秀即將開始,投影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建筑的外立面結構,在隨后《彼得•潘》的旋律開始后,跳動的投影圖形便隨著音樂的節奏開始了表演,音樂、光影、建筑這三者此時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件綜合性的數字媒體藝術作品。在隨后的《龍卷風》音樂節奏中,由于節奏的歡快,光影的3D效果也更加明顯,建筑外立面的每一個細節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與展現,花崗巖、柱子、窗戶、雕塑等元素都被充分地考慮到整體的設計當中(如圖3)。
五、結語
數字媒體藝術作品獨立存在于藝術設計學科當中的基礎就是數字技術,在其學科范圍中,數字媒體技術已不再是簡單工具的意義,對于數字技術的依賴已經深深地輻射到了創作者對于技術的審美化、藝術化或觀念化的探索,進而使得數字媒體藝術的“技藝”成為一種不可分離的混合體。在視覺文化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語境下,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也不再是簡單的視覺形象的構建,而已經逐漸深入到藝術創作的過程當中,并影響著視覺形象的呈現方式與創作者的思維方式,同時也是對整個藝術創作機制、傳播、參與的整體創新。
參考文獻
[1]馬歇爾•麥克盧漢.麥克盧漢精粹[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26-27
[2]大衛•阿什德.傳播生態學——控制的文化范式[M].第二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24-125
[3]丹尼斯•德弗勒.大眾傳播通論[M].第三版.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67-68
[4]凱爾納.媒體奇觀——當代美國社會文化透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21-24
[5]石長順.唐亞蕾.影像作為視覺文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84-85
[6]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M].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4-25
[7]李彬.符號透視:傳播內容的本體詮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256-257
[8]章利國.現代設計美學[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9:137-138
[9]姜圳.趙雁.交互設計在博物館展廳設計中的創新應[J].設計.2017.(261):117-118
作者:何方 單位:晉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