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藝術地緣性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研究藝術的手段有很多,針對當代藝術的研究,其角度也是有各個不同的維度,可以從時空、材料、方式、經驗等不同角度去切入并闡釋其研究成果。這些方法和角度是過去大家曾常用的,但如果我們尋找一條非常規不和邏輯的軌跡時,不只是在藝術或與藝術緊密聯系的事物關系中去研究,而是寬展開我們的思維與眼界,用一個更大的空間概念“地理”進行一項跨學科的研究,相信將會有更多的新視角、新事物將被發現。
關鍵詞:地理;景觀;當代藝術
在我即將開始論述之前,首先強調一下在“藝術”研究中,依托于空間、地理位置是不可回避的重要歷史依據,對藝術有著深遠的發展意愿。藝術發展在任何時期都需要提供場所去實施并展開,從藝術與空間上去分析其相互影響的關系,正是地理層這個不可或缺的空間因素。因為在不同的空間屬性環境下,產生的藝術及延伸影響也大不相同,不同的藝術意識形態及文化景觀正是從中孕育而生的。同時,藝術形式的不同也是因為自身獨特的語言,所處不同地理環境背景下各自的藝術標準也在通過不同的形式去表現并闡釋。藝術有著內在的地理屬性使得藝術語言個性獨特鮮明,從地理緯度去研究中國當代藝術,將會對中國當代藝術產生重要的影響,在地理景觀背景下清晰的描述藝術內在的復雜意義。本文將從宏觀的空間環境去把握對中國當代藝術的作品影響及分析意義,希望探索出不同空間范疇中蘊含獨特、豐富的藝術景觀,給予更多人可能性的解釋,使得以往單調乏味的藝術研究能夠從抽象、空洞的敘述中更加具有當下性和現實意義,重新建立文化地域認同對中國藝術未來的發展意義。
一、歷史研究的角度意義
對藝術實踐以及理論研究大都通過以時間和歷史作為主導,藝術史家和藝術家以及藝術愛好者潛移默化的被這種方式影響了他們的思維方式、藝術觀念。當時間、歷史的這個緯度被我們提出去解讀藝術,這樣的方法確實比較靈活清晰的論證了藝術與社會相互作用的復雜關系。不過,這樣往往使得人們忽略了藝術作品中一些特定的地域觀念,導致了一些誤讀甚至是對藝術產生了很多混亂的認識,大多是因為當藝術作品脫離了產生它的具體空間地理環境的解讀。我們在研究過程中”時間”“空間”都是不可忽視的,特別是“地理空間”滋養藝術的真實土壤。這才是藝術存在的真正前提。因此,在解構和重構藝術研究的過程中,注重空間的描述,論證為藝術融合和開拓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提供更豐富的內容,更具說服力,這會是當代藝術研究的又一核心問題。當福柯曾經在《關于地理學的若干問題》中寫到“空間被當作是死亡的、刻板的、非辯證的和靜止的東西。相反,時間是豐富的、多產的、有生命力的、辯證的。”這充分的說明了,地理空間與時間歷史相互牽制的平衡被打破,歷史主導了地理,空間的概念被更強大的有關時間和歷史的學說所壓制。在人類社會化組織進程中,科學的歷史發展觀將時空概念打亂,使得人類的認識模式和地域意識,陷入碎片化、模糊的漩渦當中。著名的地理學家戴維哈維提出了“時空壓縮”的概念,揭釋了世界內在的崩潰,收縮成了一個“地球村”預示了一個高度一體化的壓縮空間。這些都是在人類社會和歷史發展逐漸脫離了自然地理空間環境,過于對科技的信仰追求。
二、藝術史論研究方法的開拓
許多著名的學者都有各自獨特的視角。在《藝術風格學》以五對基本概念作為標準來描述早期文藝復興、鼎盛文藝復興和巴洛克三個時期的藝術風格特征,認為每一種成熟的藝術風格都是不同藝術家為之奮斗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藝術》講述了藝術有著完全的自律性和自我完善性,是對自由創作精神的贊賞,預示著藝術開始靜茹現代主義階段。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構建了一種獨立的歷史鏈,形成了藝術在對視覺經驗的復制和模仿這樣歷史演變系統上,在不同時期不同特點的動態發展,貫穿整個發展脈絡的圖式與匹配的模式。形成國際主義風格成為了社會的普遍意識在現代主義盛行時期,正是因為追求純粹的抽象的美學,傳統的藝術地理環境的重要性逐漸退出人們的意識導致的結果。在戰爭時期,對于人類文明的保護,博物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許多人類偉大的杰作避免毀壞得到了保護。但是這樣也同時造成了“無聯系性”“上下文失語”,“原時空語境對于作品的重要性本來是追根溯源的,但因為時代的轉變已經變得無可挽回,藝術就是藝術品本身,愿境意識完全被消解。當《藝術的終結》提出“藝術界喪失了歷史的方向,由于藝術的概念耗盡,出現的任何現象都將不會再有意義。藝術的時代已經從內部瓦解。”這樣的言論轟動了世界,同時凸顯了對早期建立的美術史研究格局和方法程式化、體制化的不滿,缺乏對原地理語境的關聯性不夠。
三、當代藝術地緣性的思考
讓我們重新思考對美術史的學科邊界和研究方法進行研究探索,為消沉的領域注入新鮮的血液,拓寬新的研究視野。在后來的德國學者《藝術史終結了嗎?》以往藝術史結構體系研究的范圍過于限定、狹窄,掩蓋了繪畫的社會性及其作為符號的現實,杜絕了其他定義繪畫的可能性。在“新藝術史”的研究方法和資源上應該是極其多元化和開放的,呈現出兩個主要的傾向:一是藝術社會學,分析藝術與社會秩序的關系。二是強調理論的重要性,廣泛吸取各個相關領域的思想理論等,對藝術理論慣有的觀念進行重新的解構、定義。在一系列的社會思潮如“后現代思潮”“女權運動”等刺激后,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界限被完全的消解,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被文學藝術廣泛的介入,文化不再只是一種知識,而是成為了一種行為方式。多元共存的后現代思維取代了過去二元對立的解構主義思維方式。著名學者詹姆遜認為通過一種宏觀的文化視野去反觀另一種文化現象,這樣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觀照、滲透,才能被徹底地拓寬,獲得對事物完整全面的了解。提倡夸學科交叉的研究思路,為藝術的研究開拓了新的途徑,藝術研究的范圍被拓寬,給學科增加了更多的活力,顯示了在藝術文化研究中地理空間因素的重要性,推動了地理與文化、藝術的結合,產生了環境藝術和其中重要一部分的文化地理,以及藝術地緣性的影響。
作者:杭天月 單位:大連工業大學研究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