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蔡儀社會主義文藝意識形態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蔡儀美學中有關文藝的意識形態論述,可歸納為“一般意識形態屬性”層面中的“真實性”與“功能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屬性”中的“黨性”與“人民性”。作為把握世界的一種意識形態形式,文學藝術是真實性與功能性的統一體;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及其和諧文化建設的視野中,這種統一體現為黨性與效益性、多樣性與和諧性的高度一致。這是蔡儀有關社會主義文藝意識形態論述的當論價值和社會意義。
關鍵詞:蔡儀;美學;意識形態;和諧文化
作為當代中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家,蔡儀關于文藝意識形態屬性與功能的論述,對于當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和諧文化建設,具有很強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一、文藝的一般意識形態屬性
文藝屬于上層建筑,屬于“更高”的意識形態,這是蔡儀在其相關論述中再三強調的基本論點。早在20世紀40年代出版的《新藝術論》和《新美學》中,通過“典型論”和“美的觀念”的描述,蔡儀就已經開始密切關注這個問題。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與造詣的不斷提升,蔡儀晚年改寫再版《新美學》,有關文藝意識形態屬性的論述更是其立論的基本依據。其出發點依據兩個互補的理論前提:一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關于藝術是一種獨特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的論述;二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關于藝術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形式”的論述。前者是蔡儀有關文藝意識形態“真實性”論述的基本依據,后者是其文藝意識形態“效益性”論述的基本依據。
(一)文藝的真實性問題
蔡儀美學的形態,屬于經典而傳統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美學。換言之,蔡儀是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框架內探討文藝的意識形態問題的。他在強調文藝反映客觀現實的真實性的同時,也強調這種反映的主觀能動性因素,這是其文藝理論的一大特色。在他看來,文學藝術是一種“保留著若干相關的感覺和表象的因素而成為具象概念,進行各種形態的形象思維的”能動地把握世界的過程。“具象概念”是理解這一動態過程的關鍵性范疇。蔡儀的“具象概念”主要是受德國古典哲學中關于認識能力的感性、悟性和理性的三層次說的影響,也受到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這一論點的改造與發揮的啟發。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將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等思維方式統稱為“知性”,認為這是人與動物共享的認識能力,而人的思維的特征,則主要在于“辯證的思維”。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則強調抽象的知性范疇要達到“思維的進程”與“現實的歷史過程相符合”的認識目的,必須讓思維重新回到現實,以揚棄自身的抽象性而上升為“一個具有許多規定和關系的豐富的總體”的辯證理性概念。蔡儀認為,作為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文學藝術是通過形象思維或藝術的想象而表現出來的知情意的綜合體,它同理論思維“在思想原則上是一致的”。這里的一致性表現為兩個相互關聯的方面:一方面是指人們在審美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來的表象,會逐漸上升為一種抽象性與形象性并存的“具象概念”,“它既保持感性認識階段上獲得的感性特征,具有感覺、知覺、表象的生動直觀的形象性,又具有理性認識階段的概念、判斷、推理的把握事物內部聯系的理性特征”,與抽象概念必須回歸現實才能獲得豐富的具體性一樣,“具象概念”對于現實的把握,也必須放在具體的審美語境中才有可能實現;另一方面,文學藝術對于現實世界本質的把握,體現為一種既非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避免了拙象性),又與歷史趨勢相一致(排斥了虛偽性)的“形象的真實”,其中既包含了對于“社會真理”的揭示,更是對于“傳統理想性”中蘊含的“歷史真實性”的把握。這種“歷史真實性”是指人們在把握了歷史上各種藝術形式的“神韻精神”,受到了感動、啟發和熏陶之后而在作品中實現的歷史“豐富性”,即借助于藝術作品的個性和主觀性體現出來的歷史而具體的客觀性和社會性。例如,“奴隸社會的‘邦人君子’就不關心山水,封建時代的士大夫也都鄙視工商。反過來說,封建時代的士大夫則關心山水,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才開始重視工商”。關于傳統士大夫的山水情趣,蔡儀說:“在我國漢末晉初,內亂外患歷經百余年之后,城市荒蕪,貨幣不行,中原的門閥士族,實行塢堡分居,完全形成了封建制度。而在局勢稍得安定之后,新的文化和文學逐步興起。于是宋晉之際,就出現了以謝靈運、謝朓為首的山水詩,以顧愷之、宗炳為首的山水畫,一時蓬勃發展起來了。”關于重視工商,蔡儀以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的安東尼為例,認為劇中對于安東尼道義精神的褒揚,“若不是在資本主義萌芽狀態的文藝復興時期,是不可能出現的。也就是說,這樣的藝術作品,可以說是表現資本主義初期的社會性的一個適當的標準”。可以看出,蔡儀論述的關于文學藝術的真實,是指一種通過藝術形象體現出來的與歷史趨勢相一致的審美情趣的真實,是具象性概念與具體的審美語境相結合而形成的時代性真實,是知情意高度統一的形象真實。
(二)文藝的功能性問題
馬克思在談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引起的社會變革時,強調了兩個方面的變革。首先是經濟基礎的變革,其次是上層建筑的變革。后者的本質,是對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矛盾對立和沖突的意識,并且“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意識形態諸形式的變革。強調具體的意識形態都旨在按一定的利益格局解決、克服現實的生產關系領域內出現的種種矛盾和沖突。蔡儀強調意識形態的變革與發生在經濟基礎領域內的變革是“很不同”的,這種不同在文學藝術這類意識形態形式中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1)文藝作品中蘊含的思想和理想,盡管是作者的主觀意識的體現,但最終還是由社會存在和經濟基礎決定的,作品的內容往往是特定時代經濟基礎的藝術體現。(2)文藝服務于經濟基礎。作為意識形態的文藝對于經濟基礎的服務即反作用,主要是通過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的價值傾向來加以體現的。譬如同樣是對于商品交換和金錢,“十六世紀英國偉大作家(莎士比亞——引者注)用窮困后的貴族來詛咒它,而十七世紀法國偉大作家(莫里哀——引者注)用高利貸的吝嗇鬼來贊頌它”。這種褒貶不一的價值取向,深刻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3)文藝不可能脫離政治而獨立存在。相對于經濟基礎,政治離它最近,屬于“中間的意識形態”;文藝離它最遠,屬于“更高的意識形態”。更高的意識形態主要通過政治等中間意識形態來反映經濟基礎,因此文藝總是要受政治“極大的直接影響”,不可避免地帶有政治傾向性和階級性。
蔡儀關于文藝的真實性和功能性的描述,發揮了馬克思關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的論述,比較貼切地描述了文藝與經濟基礎和政治之間的關系。
二、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識形態屬性
蔡儀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當代各種社會形態中與社會發展基本趨勢最為契合的一種,體現在文學藝術的意識形態屬性問題中,這種契合就是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上,文藝的真實性和功能性達到了高度一致。這種一致性體現為兩個基本的方面。
首先,在社會主義文藝中,黨性原則與人民性原則達到了高度的契合。作為對于現實社會的一種把握方式——社會主義的文學藝術對于現實的反映,不僅應當是合乎歷史趨勢的,而且還應當具有鮮明的“思想原則”和“政治原則”,即黨性原則:而這種黨性原則對于現實反映的真實性,體現為有益于人民群眾的“實際效益”,這就是人民性原則。在社會主義社會領域內,黨性是從社會發展規律角度對于人民群眾的生活意義和前途的正確判斷,人民性則是從社會根源角度強調文學藝術所應當具有的社會效益。既不能片面強調黨性而忽視人民性,也不能借口服從人民性而忽視黨性。二者的內在統一構成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特征。
其次,社會主義文藝的真實性與功能性的統一還表現為多樣性與和諧性的高度一致。關于多樣性,蔡儀認為,由于社會主義社會與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最為契合,因此社會主義文藝所反映的內容主要是這種社會形態的美。在這種社會之美中,文藝的客觀真實性和意識形態真實性是互為前提的兩個方面,“因而是一種必然與自由統一的美”。建立在自由與必然相統一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的社會美,為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條件:“藝術是多種多樣的。社會主義藝術也有多種多樣,這是不成問題的。只要不是反社會主義而是有益于人民的,都是社會主義的藝術。”社會美在蔡儀美學中主要體現為社會關系的美,即體現在“社會關系中人的美”。多樣性的社會主義文藝主要應當反映在這一社會環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上和諧一致,互相協調”這一基本特征,這是因為社會主義的社會本質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和諧一致的”。同時,這種和諧一致并非無原則的調和,而是經過了矛盾對立和斗爭的和諧一致,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內部也有矛盾和斗爭,“而經過矛盾斗爭則能達到更高階段的和諧一致,形成更新更美的環境”。多樣性與和諧性的內在統一,是蔡儀論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意識形態屬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蔡儀有關文藝意識形態論述的當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認為,意識形態既是對于社會內部矛盾及其沖突的意識,又是試圖克服這種沖突借以實現某種社會價值的解決方案,真理性與價值性的矛盾,本身就是內在于文藝這一意識形態形式之中的對立統一結構。站在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高度,我們發現,如何正確處理文學藝術的黨性與效益性、多樣性與和諧性之間的矛盾,使其保持高度一致,仍然是認識和解決當前文藝領域內各種矛盾的基本視角。
文學藝術屬于社會的精神財富,而作為社會主義的精神財富,文藝首先應當具有滿足廣大群眾日益豐富、文明和健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效益性,以培育一代新人的文化素質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社會生產力越是發展,物質財富越是豐裕,對精神財富的需要也將日益增長,而用于提高人們的文化教育水平,啟迪人的心智,培養人們高尚的道德品質、高雅的情操的豐富多彩的精神資料的生產也就更加重要。或者說,社會主義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使得文學藝術的社會效益性即人民性顯得日趨重要。這就需要理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學藝術的生產和消費過程與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間的關系,即弄清楚這一歷史條件下文學藝術反映社會存在的黨性原則的特征。
在當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文學藝術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日益市場化和商品化,文化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文學藝術生產和消費的商品化、市場化和產業化,無疑順應和滿足了當前中國經濟社會迅速增長的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在極大地豐富了當代中國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市場的缺陷和消極因素也會反映到人們的思想意識和人與人的關系上來,容易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譬如,在當前眾多傳統題材的文藝作品中,就存在著歷史偶像主義、虛無主義和虛構主義等迎合觀眾趣味的價值傾向,其中不乏傳統社會的種種消極觀念,如王權至上、等級秩序、男尊女卑、江湖義氣等。這既與社會主義文藝的歷史真實性即黨性原則不合,也與社會效益性即人民性原則相抵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文學藝術是具有意識形態性的特殊商品。作為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結構的藝術反映,它不僅具有使人愉悅精神、休閑放松的功能,還應當體現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在提倡多樣化的同時,不能忽視弘揚主旋律。蔡儀關于文藝的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仍然值得我們體味與深思。
黨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策,是針對現階段我國社會矛盾的基本狀況做出的理論創新。與過去所強調的階級斗爭和階級對立的矛盾斗爭性不同,當前我國社會中的矛盾和對立,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改革開放過程中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和少數黨政官員的貪污腐化等不和諧的社會現實造成的“仇富仇官”的失衡社會心理所致。這類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一般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這是整體和諧的社會中的利益對立,是人民內部的矛盾,是經濟發展過程中通過民主法制建設可以逐漸加以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這類矛盾如果處理不當,極有可能被激化而轉化為突發性和群體性事件。針對這一現實,社會主義文藝除了應當旗幟鮮明地針砭社會丑惡面之外,還應當致力于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尤其是應當致力于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創立。在努力發掘傳統美學中“同則不濟,和實生物”的東方智慧,創建多樣性與和諧性相統一的文化格局,謳歌中國社會和文化中固有的和諧之美的過程中,蔡儀美學中關于社會主義人際關系和諧之美的論述,是值得我們認真回顧并加以總結提煉的。
作為把握世界的一種意識形態形式,文學藝術是真實性與功能性的統一體。這種統一在社會主義社會中體現為黨性與效益性、多樣性與和諧性的高度一致。這是蔡儀關于社會主義文藝意識形態的論述留給我們的彌足珍貴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