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可持續發展設計藝術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一種文化意義的載體,文化具有繼承性和發展性,設計藝術也具有繼承性和發展性。我們必須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運用到設計藝術中。
【關鍵詞】:設計藝術;發展
設計是一種社會文化活動。它的創造性,類似于藝術的活動;它的理性,類似于條理性科學的活動。人們常說:"藝術源于生活"。藝術同哲學、宗教等一樣是一種文化意義的載體,它負載著豐富而深厚的文化意義。人們通常說藝術的社會意義、理論意義、現實意義、審美意義,歸根結底是一種文化上的意義。
可持續發展觀已運用到了各個領域,象能源、生態、技術、資源等。作為設計藝術,私以為,也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繼承性
作為文化中的藝術既有繼承性又有開拓性,縱觀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文化都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設計藝術亦然。一個成功的藝術必須有"根",這個根就是中華民族之根,要充分考慮民族性。如把傳統的中國圖文與建筑相結合,不光具備傳統的文化的情結,又具備現代設計的特點。
文化需要一個命脈將其進行貫穿這就是文化的脈絡既文脈,如果將文脈斷開,這種文化就再也不會順應下去,設計作為文化,也應注意文脈。在現代設計中很多東西是以犧牲傳統文化作為代價,這些只會是一時的焰火,觀賞完后就什么都沒有了。現代設計是一個多文化的發展趨勢,我們在自有的傳統文化上加附外來先進的設計,取之其精華,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百花齊放,推陳出新"。
二、創新性
設計的一個基本要求是創新性,超前性,在繼承的同時,不要忘了創新,這是設計的本質要求,超越是藝術家和藝術設計師具備的一種藝術創作素質。只有創新才有發展,藝術才能持久。
三、宜人性
藝術設計與其他意識形態一樣,都是反映客觀世界,是自然與藝術的綜合體,即反映自然界的現象及其規律同時也反映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生活的整體,社會的生活是以人為中心運轉的,社會的活動也是以人為主體展開的,因此人是社會生活的中心和主體,離開了人,就無所謂設計藝術。藝術設計的本質特征,就是按照美的規律,用形體美塑造出具有審美屬性的形象與典型,整體地綜合地形象地反映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生活,表現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
設計應為人服務,這是基石。需求是設計的原動力,包括生理和心理需求,任何一種設計必須最大程度地滿足人類的需求,離開人類,設計將無任何意義。
四、時尚性
"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文化藝術形式特征正好是這種歷史變遷的里程碑,其表現出來的造型風格就是里程碑的碑文"。藝術設計有鮮明的時代性,它總是表現出特定的時代、特定社會的情感,不同類別的藝術設計都會以不同的表達形式反映出一定時代和一定環境的審美理想。現代社會是一個科技的社會,科技就是時尚,現代設計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與科技的不可分離,設計藝術就是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將其達到實用而完美的效果。
設計師要把握人們的審美趨勢,并不斷吸取其他科學的最新成果發展自己,因而科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藝術設計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給藝術帶來了更多的表現手法。
五、經濟性
藝術設計與經濟是一個精神和物質的關系,物質文明決定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反作用物質文明,經濟能決定藝術設計,藝術設計能反作用于經濟,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藝術與技術結合的產物-藝術設計也是一種生產力。在商品經濟發達的這個時代,工業產品設計、包裝設計、服裝設計……無一不是與經濟緊密聯系,良好的設計能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這是設計的一種價值體現,從而可以讓設計者更好地去設計,沒有創造效益的就會被市場所淘汰,還談什么可持續發展。所以,沒有經濟的支持,藝術設計舉步維艱,只有藝術設計創造了經濟價值,才可能得以繼續發展。設計師不僅僅是為經濟利益為完成工作任務,應該認識到自己是社會文化的締造者,也是社會文化的傳播者,為了人類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對社會上設計文化的思潮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為社會審美輿論作正確的導向。
參考文獻
[1][美]馬文·哈里斯,著.李培茱,高地,譯.《文化人類學》.
[2]廖國偉,《藝術與審美的文化闡釋》.
[3]柳冠中.《設計文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