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藝術意境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核心提示: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一個很重要、很有特色的概念。中國古代藝術家不大重視美。他們受老子哲學的影響,在藝術創作中追求的是妙。美的著眼點是一個有限的對象。就是要把一個有限的對象刻畫得很完美,而妙的著眼點是整個人生,是整個造化自然。中國藝術家不...“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一個很重要、很有特色的概念。
中國古代藝術家不大重視“美”。他們受老子哲學的影響,在藝術創作中追求的是“妙”。“美”的著眼點是一個有限的對象。就是要把一個有限的對象刻畫得很完美,而“妙”的著眼點是整個人生,是整個造化自然。中國藝術家不是局限于刻畫單個的人體或物體,把這個有限的對象刻畫得很逼真,刻畫得很完美。相反,他們要突破這個有限的對象,他們追求一種“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這種“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抒發他們對于整個人生的感受。中國古代的畫家,即使畫一塊石頭,一條草蟲,幾只水鳥,幾根竹子,也都要表現整個宇宙的生氣,要使畫面體現畫家對整個人生的感悟,流露一種帶有哲理性的人生感。而這就是古人說的意境。
中國古代山水畫家喜歡畫“遠”,高遠,深遠,平遠。中國古代很多山水畫,近處是廣闊的水面,有木橋、樓閣、小溪、漁船,遠處有無數的高山幽谷,整個畫面是由近處一層一層往遠處推,越推越遠。山水本來是有形體的東西,而“遠”突破山水的有限的形體,使人的目光伸展到遠處,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到所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以,“遠”,也就是中國山水畫的意境。
同樣,中國古代詩人也都喜歡登高望遠。屈原、阮籍、左思、李白、杜甫都寫過登高遠望的詩。登高遠望是為了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到無限的時間空間,從而引發一種人生感和歷史感。
中國的園林藝術也是如此。中國園林藝術在美學上的最大特點也是有意境。中國園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也不是一片孤立的風景的美,而是意境的美。中國園林的意境就是突破有限的對象,進入無限的時間空間。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建筑物,樓、臺、亭、閣,它們的審美價值,主要不在于這些建筑物的本身,而在于它們可以引導游覽者從小空間進到大空間,從而豐富游覽者對于空間的美的感受。明代有位造園學家,名叫計成,他有一部書叫《園冶》,其中有這么一段話:“軒楹高爽,窗戶虛鄰,納千頃之,收四時之爛漫。”這段話說得非常好。中國園林中的建筑物,為什么柱子這么高?為什么窗戶這么大?就是為了“納千頃之,收四時之爛漫”,也就是使游覽者把外界無限的時間空間的景色都“收”“納”進來。在這里,窗子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國園林建筑的窗子是為了使人接觸外面的自然界。計成說“窗戶虛鄰”,這“虛”,就是外界廣大的空間。
中國每一處園林都少不了亭子。亭子在中國園林的意境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中國園林中亭子的造型是多種多樣的,但它們的基本結構是相同的。一個屋頂,幾根柱子,中間是空的。這樣的建筑物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間的景色吸收到這個小空間中來。元代人有兩句詩,“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這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把外界空間無限景色都吸收進來。中國園林的其他建筑,如臺榭樓閣也都是起這個作用,都是為了使游覽者從小空間進到大空間,也就是突破有限,通向無限。突破有限,通向無限,就能夠在游覽者胸中引發一種對于整個人生、對于整個歷史的感受和領悟。王羲之的《蘭亭序》,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據說唐太宗對它喜愛到了極點,所以把它作為陪葬品葬到自己棺材里了。王羲之在這篇序里,一開始就指出,蘭亭給人的美感,主要不是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這兩句話是很有名的,意思是說,抬頭一看,宇宙如此之大,低頭一看,世界萬物又是如此豐富多彩,生機勃勃。接下去說:“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游覽者的眼睛是游動的,心胸是敞開的,游目騁懷,因此得到了一種極大的快樂。而這種仰觀,俯察,游目騁懷,就引發了一種人生感。王羲之接下去又說:“向之所欣,俯仰
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為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宇宙是無限的,而人生是有限的,當然這個有限的人生是充滿了價值、充滿了意義的。這就是一種人生感。王勃的《滕王閣序》也是一篇極有名的文章。王勃在文章開始也描寫了滕王閣建筑的美,但接下去就說,滕王閣給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它可以使人看到一個無限廣大的空間,看到無限壯麗的景色。它有兩句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一個無限廣大的空間。然后他就寫到,在這種空間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種人
生感:“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這就是一種人生感。中國云南昆明有座大觀樓,樓上有一副對聯,據說是中國最長的一副對聯。上聯是:“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這是一個廣闊無邊的空間。下聯是寫無限的時間:“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無限的空間和時間引發了對于人生和歷史的感嘆。大觀樓這副長聯,和王羲之、王
勃的兩篇千古名作,都說明,中國園林建筑的意境,就在于它可以使游覽者在自然界前面打開眼界,敞開心胸,可以使游覽者“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可以使游覽者“胸羅宇宙,思接千古”,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入無限的時間空間,從而引發一種帶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歷史感和宇宙感。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的區別,在于它不僅僅是揭示生活中某一個具體事物或具體事件的意味,而是要超越具體的事物和事件,要從一個角度去揭示整個人生的意味。一個作品,可能是很美的,也可能是很好的,但如果它沒有揭示整個人生的某種意味,那就不能說它是有意境的作品。中國近代大學問家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對宋代詞人姜白石有一個評論。他說,姜白石的詞格調很高,但沒有意境。姜白石不僅是文學家,而且是音樂家,他的詞多半是他自己作的曲(自度曲)。他的曲譜一直保存到今天。例如他的一首歌曲,詞牌是《鬲梅溪令》(1196年):“好花不與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風歸去綠成蔭,玉鈿何處尋?木蘭雙槳夢中云,小橫陳。漫向孤山山下覓盈盈,翠禽啼一春。”距離現在有八百多年歷史的這首宋代歌曲,今天聽起來還很有韻味。但它只局限于抒發生活中的一個具體情境的韻味,而不能使人感受到整個人生的某種意味,所以格調雖高,但是沒有意境。當然,中國古代音樂作品中有很多是有意境的。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有一篇《前赤壁賦》。這篇文章描寫蘇東坡和朋友在明月之夜泛舟于赤壁之下,朋友之中有人吹起了洞簫。蘇東坡形容洞簫的樂聲,用了八個字,“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這八個字用得很好,說明在這個洞簫的音樂聲中,包含了他這位朋友對整個人生的某種感受。人的一生是短促的。人生旅途充滿了酸、甜、苦、辣。但是人生終究又是有價值、有意義、有情趣的。人生中有許多事使人遺憾,使人感嘆,使人感到一種惆悵,但人生中也有許多事使人懷念,使人依戀,使人得到安慰。這大概就是所謂“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吧。
意境的美感,實際上包含了一種人生感、歷史感。正因為如此,它往往使人感到一種惆悵,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長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鄉那樣一種心境。中國古代詩人喜歡登高遠望,用這種方法來引發自己對于人生的哲理性感悟。這種感悟,帶給詩人的就是一種惆悵。很多詩人都談到他們的這種
感受。例如清代詩人沈德潛說:“余于登高時,每有今古茫茫之感。”南朝詩人何遜有兩句詩:“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悵。”李白有兩句詩:“試登高而望遠,咸痛骨而傷心。”這些詩都說明意境給人的美感,往往表現為一種惆悵。中國最著名的古典小說《紅樓夢》的意境,就是《紅樓夢》處處滲透著作家曹雪芹對人生的很深的感悟。它引導讀者去體驗整個人生的某種意味。《紅樓夢》第五十八回,寫寶玉病了一段時候,病好了,他就想去看望黛玉。小說是這么寫的:寶玉從沁芳橋一帶堤上走來,“只見柳垂金線,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樹,花已全落,葉稠蔭翠,上面已結了豆子大小的許多小杏。寶玉因想道:‘能病了幾天,竟把杏花辜負了!不覺到“綠葉成蔭子滿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他又聯想到邢岫煙已擇了夫婿一事,雖說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個好女兒,不過兩年,便也要‘綠葉成蔭子滿枝’了”。這一段描寫,詩的味道很濃。作者把蘇東坡的詞“花褪殘紅青杏小”,杜牧的詩“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加以溶化,并且重重地染上了一層賈寶玉的情感的色彩,從而創造了一個新的意境。這棵大杏樹使賈寶玉對人生有了某種哲理性的領悟,從而發出深沉的感嘆。讀者讀到這里,會和賈寶玉一樣,在詩意彌漫中茫然若失,感到一種惆悵。賈寶玉這個人可以說是《紅樓夢》里對人生的感受最深刻的一個人。魯迅說過:“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而領會之者,獨寶玉而已。”這種悲涼之霧,不僅是因為家族的衰敗,而且是因為人世的滄桑。
唐宋詞很多作品很有意境。如“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讀這些詞,感到的也是一種惆悵,好像旅客思念家鄉那樣,茫然若失。意境給予人的就是這種形而上的慰藉。這當然也是一種美感,也帶給人一種精神的愉悅和滿足。在這種美感中,包含了對于整個人生的體驗和感受,可以說這是一種最高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