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英語多模態交互教學模式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跨文化交際需求下大學英語多模態交互教學逐漸成為現代英語教學的主流。但因其發展時限較短,多出現五感融合下交互反饋不佳、師生本位轉換實效不足等困境,各高校對多模態英語教學的場所構建也相對滯后。大數據背景下,多模態交互教學具有依托現代技術持續發展的條件性,因此,以創新英語教學為切入點,充分利用大數據時代下的各類信息技術,高校通過建設AR平臺、升級AI功能及構建智能教室為多元路徑,推動大學英語多模態交互教學的覆蓋率及覆蓋質量,為培養我國創新創造型英語實用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大數據;大學英語;多模態;交互教學
IDC及BACC的AI產業研究中心指出,多模態計算已經成為實現真正智能的剛需條件。基于此,多模態教學作為現代教育的新模式,具有轉型素質教育、培養人文性人才及推動社會發展等重要價值[1]。麥肯錫《大數據,是下一輪創新、競爭和生產力的前沿》中提出“數據的運用及市場技術的融入是未來增長的基礎”的觀點,由此可見,大數據時代下,對于數據技術的應用,是推動社會經濟、文化及教育深度發展的前提。基于此,探析大數據背景下,大學英語多模態交互教學模式的創新發展具有可行性及重要研究價值。
一、多模態教學概述
1.多模態教學基礎內容及理論依據
模態(modality)即感官,多模態教學指調動五感及全身狀態的教學方法,旨在擺脫傳統以視聽說為主的英語教學方式,專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實踐能力及英語文化素養。學者劉安洪指出,多模態源于西方的話語分析理論,早在二十世紀就已經出現,但直到二十一世紀,才被應用到語言教學中。由此可見,多模態教學的發展時間較短。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圖靈機器人團隊于2015年推出TuringOS系統,“交互性”開始正式融入多模態教學中,多模態交互教學的概念由此產生。多模態交互教學的理論依據主要有三個方面,分別是諾伯特•埃利亞斯的社會學符號理論、班杜拉的社會交互理論以及認知心理學[2]。首先,基于社會學符號理論可知,視、聽、嗅、味、觸這五類模態,是英語教學及跨文化溝通的主要語言符號;而靜態圖像、行為模式、動態場景等,都不同程度地作為副語言符號,激發學生主語言符號的行為。因此,多模態交互教學中利用科技系統將場景進行2D、3D甚至4D呈現時,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多模態的抽象語言系統,調動學生在語言學習時的外文敏感度。其次,學者胡曉宇提出,班杜拉社會交互理論的“三元交互模式”具有指導多模態教學中交互行為的推動作用。社會交互理論將交互教學中如何交互的方法、交互思維的構建以及最終交互結果的效益轉化進行理論構建,以指導學生實踐交互水平。最后,英語作為語言工具,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效用,而交際本身就是受制于心理活動而產生的不同行為。因此,學者劉安洪提出,多元的音頻、視頻甚至AI等交互技術,能夠構建學生信息交流特性系統,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英語認知心理,以柔性模式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2.多模態交互教學試行發展現狀
一方面,部分多模態交互教學的開展以國家政策支持下的指定試點為主。基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培養國際意識、人文素養的要求,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在教學方法一章明確提出高校需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交互學習平臺等要求,并將“人機交互、人人交互”作為教學系統應當設置的重點環節[3]。基于此,“多模態公共英語教學改革試點項目”開始試行,以河北保定電大、北京開放大學為主的學校開始試行多模態交互教學,并歷時一年完成教學改革試點的任務。另一方面,除政府規定試點外,部分學校開始自發進行教學改革,將多模態交互教學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之中。以大連電大為代表,學校為強化教學過程的有效性,自發進行課程模式轉變,并在多模態交互教學中融入項目式、任務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多元方法,在訓練學生人機交互的基礎上,實現學生英語文化的無障礙人人交互。其中,大連電大將《人文英語1》作為多模態交互教學的基礎素材,契合多模態交互教學中提升學生英語文化素養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國多模態交互教學的政府指定試點及自發試行高校的數量占比偏低,教學質量也因在試行階段呈現出階段性的不穩定性。但在政府大力推動下,多模態交互教學的覆蓋率依舊呈現逐年上升的狀態,以張德祿、胡壯麟、顧日國等為主的著名學者,也在不斷對多模態交互教學的模式進行研究優化,多模態交互教學的發展前景良好。
二、大學英語多模態交互教學模式探析
1.多模感官融合探析
在多模態交互教學中,多模感官融合是其交互成功的基礎。在調動學生五感的過程中,教師多采用個體內在調動法及外界刺激法進行交互教學的引導。一方面,基于“視聽動觸多模態教學法”,以豐富PPT教案及開展室外研習活動來調動學生的信息視覺神經系統,以英文歌曲及多元速率演講豐富聽覺系統,以教學游戲及情境模擬提升學生的觸覺動態敏感度,并通過視、聽、觸這三類得以實際操作和感知的感官系統,激發味覺與嗅覺的通感效用。以北京開放大學為例,教師多以英語語言國家的食物進行PPT展示,讓學生在視覺交互中產生味覺通感,從而調動多模態的五感體驗。另一方面,基于社會符號理論下非語言符號模態的價值,教師大量使用圖像、音頻、視頻等非語言符號進行教學融入,旨在潛移默化地構建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提升英語綜合能力。以河北電大為例,教師通過不同交際情境下的影視展現,讓學生在具象語境下感知英語文化。在各類符號調動下,學生的多模態感官得以在情景化、生活化中不斷移覺,學生五感融合度不斷提升,對場景的反饋度(即交互性)的層次水平也有所提升。大數據背景下,多數高校以五感刺激法來進行多模態教學中的模態構建,并且對現代科技的應用也僅停留在PPT影音展示等階段。這產生了部分學生自我模態認知低、感官反饋不佳等情況。學者胡壯麟指出,在多模態教學中,一味地進行感官刺激,學生的耐受度及疲勞感加強,也會產生與傳統灌輸式教學同樣的弊端[4]。
2.師生本位交互探析
大數據時代下,師生交互依然沒有脫離其原始生態本位,以學生個體為中心的多模態交互教學依然過于“形式化”,高校更多地還是以教師為主體進行課業構建。部分以河北電大為主,試行多模態教學的高校對于學生的關注度有所提升,但還停留在教師本位的基礎上。一方面,部分高校的中老年教師信息素養有所滯后,其對于人機交互的教學方法還處于規避狀態,因此對于多模態交互教學的構建有所不足。學者劉長江指出,高校教師面對信息時的心理狀態,影響學生對于數據技術的應用及判斷。由此,以華中農業大學、西安科技大學為主的高校,借鑒陶行知“六大解放”的思想,構建“以解放教師為切入點”而解放學生五感的教學模式。通過對教師信息素養的培育,高校學生得以在正確的引導下提升自身英語人文素養,構建人機交互的習慣性思維。另一方面,教師自身的“師本位思想”及我國從古至今尊師重道的傳統教學模式依然根深蒂固[5]。華中38所大學于2017年開始實行翻轉課堂的教學制度,讓學生代替教師位置進行課業講解,以達到個體深入情境進行語言交互的教學成效。但學生在翻轉課堂的演講內容及表現成果依然由教師判定,我國目前還沒有完全實現師生本位真正交互的多模態教學課堂。
3.教學基建輔助系統
據教育部統計,截止2017年底,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及高等教育階段內的多媒體教室占比從不到40%上升到80%,而部分以華中、華南及京津冀區域大學的多媒體教室覆蓋率更是達到了90%以上。由此,大數據時代下,大學英語教學的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備,但其設施的質量及層次卻出現區域失衡狀態。以北上廣深為主高校的多媒體教室,多用指紋識別門鎖、智能語音管控系統作為中控調節設備,并在各個教室配備智能語音機器人,方便學生進行高智能的AI交互體驗,以調動學生語境下的多模態感官融合。其基礎設備高級化,滲透在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學生得以在生活化的場景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英語能力、建構英語習慣。而以華中、華南為主的高校,大多以PPT、中控電腦、投影儀等基礎設備作為教學輔助設備,其數據管控系統也只停留在因特爾處理器及基礎校園網數據管理中心,以TuringOS機器人操作系統為主的數據管控輔助系統基本沒有[6]。而貴州、云南等地的偏遠大學,其多媒體教室設備的電腦硬件及數據系統,部分甚至缺失集成功能,需靠教師手動人工錄入。教師數據錄入的復雜性,阻礙教師對多模態教學中非符號語言中圖像、音頻及視頻查找的動力,多模態交互教學實現滯緩。
三、大數據背景下英語多模態交互教學的創新路徑
1.AR影像模擬教學平臺
多模態交互教學以學生為交互中心,旨在調動學生五感。因此,為全面且可視化的提高學生五感融合度,以AugmentedReality(簡稱AR)技術融入多模態教學。首先,學者張麗瑩指出,對于模態場景的選擇應當遵循適配原則[7]。基于此,在大數據時代下,基于認知心理學,對學生個人英語能力、英語認知程度及個人性格數據進行采集,并通過計算機推衍算法為學生有針對性地創造適配性場景。學生能夠與自己喜歡或熟悉的場景中的虛擬人物或情景交互,這樣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點加強,交互反饋的效果大大提升。其次,利用3D或者4D投影的AR技術增強現實感,學生得以在同樣的教室場所中,感知到不同場景的英語語境,在深入場景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五感體驗,學生的模態融合度加強,英語學習效果顯著。AR技術大大彌補了傳統教學場所固化的不足。最后,在融入AR技術時,高校應當相應設置模擬型自主教學平臺,以完全人機交互的教學方法進行課業建構,轉變學生過于依賴教師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2.建設雙創翻轉教學體系
基于多模態交互教學中師生位置轉換的不足性,在傳統翻轉教學體系中增加雙創前提,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教學宗旨,以實踐任務型作為教學手段,以此提高學生的創新創造力,培養職業性、實踐性英語人才[8]。借鑒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通譯實習策略,以校企合作的模式為學生提供能力發展平臺。并基于通譯或跨文化交流的任務,讓學生進行數據化的課堂自主演習及教師授課模擬。以教師引導、學生自查的形式,完善學生應用數據技術的成熟度,改善師本位下翻轉體系時效不明顯的短板問題。通過以任務為導向的翻轉教學,學生在模擬教師講課時的內容針對性加強,自主創造力提升。
3.多媒體智能產學研教室
基于我國各省市大學針對多模態教學的輔助設備系統失衡現狀,及政府補貼無法覆蓋全面的困境,以“產學研”取代“單一教學”,設置多媒體智能產學研教室[9]。由此,普通多媒體教室,得以通過師生交互過程中研習成果的市場效益轉化,獲得設備升級資金,實現“產業、教學及研究”的自循環系統。而針對AR技術、AI技術所用電子產品中,其CPU運算能力的要求,在多模態教學中,為提升產學研效果、促進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數據技術進行英語的融合教學,將“英語+數據技術”“英語+信息科技”“英語+信息管理”等不同專業進行結合教學,既能促進產學研的層次升級,從而推動多媒體教室的設備轉換;又可在不同專業的融合教學下,有針對性地對英語文化中的小眾偏僻詞語進行教學,提高學生英語專業術語的綜合掌握能力,推進大學英語產學研發展中研究層次的高階化。
四、結束語
大數據時代下互聯網及信息時代的構建,推動了大學英語交互模式的形式升級,并為多模態交互英語的發展提供了有機平臺。在多模態交互教學的滲透中,大學各專業的學生,都以針對性的方式形成了屬于自身個體的英語學習系統,并通過智能手機、網絡等設備實現了人機時時交互的習慣性構建。在大數據時代不斷升級和更新的背景下,大學英語多模態教學的形式、專業性及教學精準度也不斷提升,并以“全數據”的視角把握每個學生的英語素養,實現全面育人的政策目標。
參考文獻
[1]唐藝朗,呂瀅.信息時代大學英語多模態交互教學實踐研究[J].海外英語,2018(22):139-140.
[2]曹一林.基于微課群資源的大學英語多模態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以河海大學常州校區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03):55-57.
[3]宋英.大學生英語多模態讀寫能力的培養路徑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9(01):74-81.
[4]肖艷君,朱勤,羅永輝.“雙一流”背景下大學英語多模態翻轉課堂教學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7,19(04):56-59.
[5]劉安洪.多模態交互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研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6(03):88-91.
[6]張麗瑩.信息化時代下大學英語多模態交互教學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7(05):115-121.
[7]柯惠娟.多模態環境下大學英語移動教學模式建構[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18(02):154-158.
[8]胡曉宇.多模態互動式大學英語課堂教學[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36(02):124-126.
[9]曾勇,張景成.大學英語多媒體多模態自主學習模式的設計與實踐[J].紅河學院學報,2014,12(01):102-106.
作者:楊柳 單位:湖南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