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等英語聽力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進入新的世紀,在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高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對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引起了深刻的變革。從經濟學角度看,其中最主要的兩個浪潮是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經濟的影響在于我們越來越關注“人”自身的價值創造作用;網絡經濟的影響在于加速了知識經濟的發展,使得信息成為一種更有價值的資源。這種時代的變遷反映在中等英語教學中,就是要重視信息化對語言學習和掌握的重要影響。聽、說、讀、寫是外語學習中的四項基本技能,注意一下排列順序,聽力能力排在首位,這是因為“聽”不僅是外語學習中的重要一環,更是人們進行溝通和交流信息的最基本手段。聽力(Listeningcomprehension)是一個由感知到思維,再到理解、反饋的言語活動的感受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聽者要經歷包括接受信息、識別、判斷以及理解等幾個層次的心理活動。
一、常見的中等英語聽力障礙分析
中等英語聽力教學包含聽者與說者的雙向表達。在課堂中,說者主要為聽力教材或者是授課教師,表達比較統一、規范,而在現實中,說者則千差萬別,聽者也是各不相同。一般上,中等英語聽力的主要障礙有:
第一是接受信息困難,這往往是因為對英語詞匯和語法的掌握不牢造成的。在聽力訓練中,只有牢固地、熟練地掌握基本的單詞和語法,才能夠有正常的反應和理解。
第二是識別、判斷能力不強。在中等英語聽力的教學實踐中,常常會有這樣的現象,學生往往抱怨語速太快,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學生的連貫記憶能力不強,思維反應不夠。學生往往習慣于把英語先在腦中翻譯成母語,然后再去接受下面的句子,思維反映鏈的加長造成了反應速度太慢。如果再碰到比較生疏的單詞,或者比較復雜的語句,學生往往會糾纏于聽不懂的地方,從而造成下面內容的疏漏。
識別、判斷能力的不強還可能來自于語音障礙。英美語音的發音規律是中等英語聽力教學中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也是造成學生聽力障礙的主要原因。語音學中的難點在于:各式英語發音的差異,例如,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就存在很大差別,這不僅體現在單音素的發音上,也體現在重音位置、語句之間的音渡等各個方面,再例如,美國白人和黑人在英語發音上也會有較大的差別;單詞語句之間的音變(phoneticchanges)現象,這在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中是習慣性的用法,但是對于非母語的學生,則由不熟悉到不熟悉,往往在及時地辨音問題上(discriminationsoundsinisolatewordforms)束手無策,干脆放棄;受到母語影響,母語習慣性的思維對于基本的英語聽力掌握來說是一個障礙,更別說有著不同方言背景和地方口音了。
第三類是理解障礙。中西方語言產生和運用的文化背景具有很大的差異性,語言的產生和運用本身就有著深刻的民族背景和文化背景,如果脫離語言產生和應用的環境只是單純地去記幾個單詞,從而望文生義、聽話不聽音,則會造成交流上的嚴重障礙。人類學家Hall曾經說過:“在理解上有兩大障礙,一是語言的直線性,二是各種文化本身就包含的障礙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很深的偏見。”
總而言之,在中等英語聽力教學的實踐中,學生聽力的培養會在接受信息、識別判斷存儲信息、理解反饋信息的過程中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除此之外,學生的心理因素,教師的教學水平等也都會成為提高學生聽力水平的障礙。
二、信息化時代的中等英語聽力教學
針對以上問題,語音學、語用學、情境教學等的實踐探索方興未艾,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中了中等學校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在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對信息的傳播和新信息的產生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英語聽力就是把語言抽象化為大家約定俗成的符號系統后,通過聲音載體,由人的感官———聽力系統和神經系統傳給大腦進行加工的過程。因此,從認知科學的角度看,一個人的學習過程是這樣:物質基礎-感覺、神經系統(sensorysystem),作用于感覺系統器官的外界刺激(stimulus),學習者記憶中被激發出來的已知信息,外界刺激和已知信息的共同作用,產生新的知識和信息,進行存儲和反饋。這樣的一個過程有著復雜的硬件基礎(感覺、神經系統和人腦),正如電腦一樣,對信息的掌握和處理就是依靠良好的硬件條件,因此,要提中學生的反應系統(類似于CPU),加大短期記憶(類似于內存)和長期記憶(類似于硬盤)的存儲容量。
受到人腦的這種類似于計算機的輸入輸出功能的啟發,在英語聽力的教學實踐中,就是要充分注意到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要注重培養二語學習者摒棄自身母語的干擾和腦中思維定勢的“噪音”,把外語作為已經習慣性的信息進行習慣性的反應。當然這樣一個過程是要受到主客觀條件影響的,不但和教學水平、語言環境有關,還和學生自身條件、背景、努力程度有關。比如說,女生學習外語就比較容易一點,這是因為女性的大腦結構更適宜處理語言信息。由此,在信息化時代,在信息論的方法論指導下,在中等英語聽力教學中,我們有以下幾個解決聽力障礙的教學策略:
1.教學內容上。從信息論的角度入手,聽力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開發和教授。“處理策略”(pro-cessingstrategies)是心理語言學家從計算機和信息處理科學中借來的概念,其基本假設條件是:聽話人(即信號接收者)需要一套“經驗啟發術”(heuristics)或“操作原理”(operatingprinciples)來對話語的意思進行最好的推測。人的認知能力不同,策略能力也有很大的差異,但是,語言理解就是一個以處理策略為基礎的過程,好的處理策略的開發、培養和教授可以啟迪出學生的接受能力,達到突破性地提中學生聽力水平的目的。那么,處理策略中又有哪些規律性的東西呢?有以下幾種策略可供參考:自我監察,即對信息內容保持意識,聽力三段論(感知、解析、應用)表明,感知過程的注意力是解析的基本因素,而注意力的轉移和中斷又是二語學習者的通病,因此自我監察、不使注意力偏移是極為重要的;推理、揣測,運用語境環境,即通過句子或段落整體的記憶,聯系上下文推測不熟悉的生詞和復雜語句的基本含義,這是一項很重要的策略能力;預知和選擇,根據已知信息,對即將發生的信息有一個提前量的準備和揣度,再把實際獲得的信息和預期的信息進行對照和取舍,這也是聽力中的策略處理能力的一個環節;存儲策略,包括要點儲存,即記住要點、省略次要細節,意象儲存,即把意思轉變為意象,以直觀形象的形式儲存在記憶中,還有分類儲存等等;處理策略還有自我提問、詳細復述等對信息進行“精加工”的內容。此外,還要注重聽力理解和現有知識的關系處理。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信息結構理論來解釋,根據信息結構理論,信息分為舊信息(即已知信息,knowninformation)和新信息(newinfor-mation)兩種,前者指人們已經知道的并在腦中有一定存儲記憶的信息,后者指剛剛接收到的未經處理的信息,聽力是對話語的理解就是通過新、舊信息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的,正如法希和卡斯所指出的:“當輸入與知識相互適配時,理解就產生了。”從這個角度看,長期記憶中存儲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對新鮮信息的接受和理解,這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一個人閱歷的增加可以增加他的理解力,從而得出深邃的見解。在人類語言復雜的表達中,已知信息不僅直接建立表層意思,還可以通過推理等獲得言外之意。在這種示意-推理(osten-sive-inferentialcommunication)過程中,雙方都必須要遵守約定俗成的準則,這樣,新信息和舊信息組合在一起時才能產生推理,獲得新知識。這種理解水平的建立過程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在閱讀理解中,雖然學生看懂了文章的意思,但是卻做不對答案。或許另外一種理論具有更強的應用價值,那就是圖式理論(schematheory),認知心理學家把大腦中的各式背景知識稱為圖式,認為所謂“理解”就是把獲取的信息和大腦中的圖式相互作用的結果,比如在聽力練習中,我們把聽覺器官接收到的信息看作是外部刺激信號,把知識看作是內部知識結構,聽力的過程就是外部刺激信號和內部知識結構相互作用的過程,聽力的結果就是二者作用后的產物,因此,聽力水平的中低就是外部刺激和內部知識結構之間相互作用水平的中低,這直接取決于人腦中各種圖式的數量和質量。因此在聽力課程中,增加各種知識,建立形式多樣的圖式應該是聽力教學的重點,也正所謂“熟能生巧”的道理,具體說來,針對普遍存在的聽力障礙,以下幾種知識的傳播、學習和應用是聽力理解的基礎:語音知識,辨音是聽力水平的根本,這直接形成了語音學及其研究;語言的結構規則,包括音位、詞法、語法、固定用法等,比如說重音位置和詞義、詞性的關系,再比如由notonly就可知butalso等,熟練掌握這樣的規則,可以減輕記憶的負擔,增強語流、語感,即感知的能力;語用知識,涵蓋有語言產生和應用的深刻背景,比如說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語句的推理、“言外之意”的揣度等,這可以增加解析能力。
2.教學形式和手段上的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在多媒體教學和遠程網絡教學等方面積極探索教學形式和手段上的改革。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很多了,此處毋庸贅言。
三、總結
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過人創造的知識本身,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意識到信息帶來的如此巨大的價值,把這些理念運用到中等英語聽力的教學,就是要把信息論和信息技術充分地運用于提中英語教學水平和提中學生聽力水平的實踐中,對存在的一些障礙,做出基于信息論的分析和解釋,再用信息化的手段去解決。
【參考文獻】
[1]文秋芳.英語口語測試與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夏紀梅.堅持符合客觀實際的大學英語教學路子[J].外語界,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