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英語諺語起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英語諺語大多起源于民間口語,也有一部分源于文化典籍或宗教文獻。它們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里兼收并蓄,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經過千錘百煉,終成為簡潔生動、意味深長、富有哲理的英語的精華。本文主要從民間口語、文化典籍和宗教文獻3個方面對英語諺語的起源進行了探討,旨在揭示諺語所反映的社會的發展進程、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及其超越時空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民間口語;文化典籍;宗教文獻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指出:“語言是從勞動當中并和勞動一起產生出來的⋯⋯”[1]語言是一種社會存在物,是隨著人類的實踐而形成發展起來的交流系統,是人類社會實踐的共同創造物。作為日常口語的一部分,諺語的起源十分悠久。其源頭是人類先民的生產勞動,他們的實踐、感知和經驗,經過漫長的歷史進程,不斷積累、概括和提煉,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傳播開來。始于民間口語的英語諺語,在傳流的過程中,伴隨文字的出現,逐漸進入到書面文獻中。文化典籍中的“雅諺”有些可追溯到民間流傳的“俗諺”,有些已不可考,但萌生于民間口語或是由某些大眾化說法提煉而來應是不爭的事實。本文主要從民間口語、文化典籍、宗教文獻3個方面對英語諺語的起源進行探討,旨在揭示諺語所反映的人類生產、生活歷程和超越時空的價值和意義。
一、民間口語
諺語是在群眾中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英語諺語絕大多數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生活經驗的總結,凝結著人民大眾的智慧。
英語諺語中有大量關于農業生產、氣象、漁牧、狩獵的諺語,如氣象諺語、節令諺語、農事要訣等,通常稱為“農諺”。
Eveningredandmorninggreyarethesignsofafineday.(晚霞紅,晨霧蒙,天會晴。)
Aredskyatnightistheshepherds’delight.(向晚天發紅,羊倌喜盈盈。)
Rainfromtheeast;wettwodaysattheleast.(風雨東方起,至少兩天雨。)
這幾個諺語反映的都是氣象常識,如熱冷的交替,晚霞、晨霧主晴等,都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先民長期的經驗積累形成的對天氣的認識。
Illweedsgrowfast.(雜草長得快。)
Outofoldfieldcomesnewcorn.(老田出新谷。)
Ayearofsnow,ayearofplenty.(瑞雪兆豐年。)
Afterarainywinterfollowsfruitfulspring.(今冬雨水足,來春果滿枝。)
這幾條諺語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田地、莊稼特點的認識,還表達了他們對五谷豐登的祈盼。
先民們生產工具落后,生活條件惡劣,隨時面臨著毒蛇猛獸的侵襲和疾病帶來的死亡,加之當時交通不便,隔山隔水,交流少,活動范圍窄,所以“家”的觀念在人們心中非常強。面對嚴酷的大自然,他們唯有在“家”里才能得到慰藉,找到安全感。下面的幾條諺語正是“家”或鄉土觀念的反映。
Eastorwest,homeisbest.(東好西好,家里最好。)
Thereisnoplacelikehome.(沒有什么地方能像家里一樣。)
Betterathomethanamileawayfromit.(在家萬般好,出門時時難。)
Everyoneseekshisownhouse.(家是自己的好
先民們除從事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外,還會打獵或捕魚以彌補生活的匱乏,這方面的經驗在英語諺語中也有所反映。
Hungerdrivesthewolfoutofthewoods.(饑餓引狼出森林。)
Greatfisharecaughtingreatwaters.(要抓大魚,就下大海。)
Thefishwillsoonbecaughtthatnibblesattheeverybait.(愛咬鉤的魚逃不掉。)
Abirdinhandisworthtwointhebush.(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
Anoldfoxisnoteasilysnared.(老狐貍難上圈套。)
Twodogswillkillalion.(兩狗可殺一獅。)
Ifyourunaftertwohares,youwillcatchneither.(一人追二兔,難免兩手空。)
人類早期的生產勞動,由于生產工具原始,完全靠體力,靠長時間的辛苦勞作,翻土、播種、收割都有時間、季節限制,耽誤不得,正所謂“農時不可誤”;又由于漸漸意識到生命無常,生命短暫,因而感嘆時光短促、勸人珍惜時間的英語諺語不少。
Alltimeisnotimewhenitisgone.(光陰一去不復返。)
Timeismoney.(時間就是金錢。)
Timeflies.(時光如梭。)
早期的人類勢單力薄,無論是農耕或狩獵,都以群體出動、集體協作為主,有些英諺正是反映集思廣益、共同協作這方面生活的。
Somanyheadssomanywits.(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
Manyhandsmakelightwork.(人手多,好辦事。)
Twoeyesseemorethanone.(兩只眼睛比一只眼睛看得清。)
Dropbydroptheoceansarefilled;stonebystonethewallsarebuilt.(涓滴之水匯成海;一石一石筑成墻。)
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印歐語系的原創型文化濫觴于古希臘文化。古希臘所處的地理位置正居于尼羅河、兩河、小亞細亞和南歐之“要沖”,生活在希臘半島和愛琴海諸島的先民從海中取食,靠海吃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海洋型文化特點。后來的英倫三島又為大海環抱,受之于古希臘的海洋文化因子得以傳承、光大。英語諺語中有大量涉及海上航行、經風受雨、捕魚捉蟹的內容,這正是英語民族,以及整個西語民族地理位置和海洋型文化的反映。
Inacalmsea,everymanisapilot.(在平靜的海上,人人都是領航員。)
Thegoodseamanisknowninbadweather.(壞天氣才能識出好水手。)
Agreatshipasksdeepwater.(大船行深水。)
Inthedeepeswateristhebestfishing.(最深的水里好捕魚。)
Hoistsailwhenthewindisfair.(趁著風好揚起帆。)
Hethatwouldsailwithoutdanger,mustnevercomeonthemainsea.(誰在航行時不冒險,就永遠不要來到大海上。)
Thegreatfisheatupthesmall.(大魚吃小魚。)
Thesearefusesnoriver.(江海不拒細流。)
這些諺語是瀕海居民或水手的經驗之談,有些已超出了航海的經驗范圍,而具有更為深廣的含義,如Thesearefusesnoriver.就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內涵。
源于民間口語的諺語,除反應人民群眾生產勞動中的經驗外,還表現了他們在社會斗爭中的經驗
和道德、倫理、是非等觀念。Ifyouwouldnotbecheated,askthepriceatthreeshops.(貨比三家不吃虧。)
Thereisablacksheepineveryflock.(害群之馬到處有。)
Pridegoesbeforeafall.(驕兵必敗。)
這幾條諺語都是人們實際生活斗爭經驗教訓的總結。
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作為有高級智慧的人更是如此。幾千年來,豐衣足食、健康長壽一直是人們的追求與渴望。有關飲食、鍛煉、健康、長壽方面的英語諺語非常豐富。
Eatatleisure,drinkwithmeasure.(飯菜盡情吃,飲酒須節制。)
Gluttonykillsmorethanthesword.(暴食殺人勝刀劍。)
Hethateatsleasteatsmore.(飲食有節可長壽。)
Manydishes,manydiseases.(猛吃猛喝,疾病必多。)
這幾則諺語強調飲食節制的重要性。
Restbreedsrust.(人不活動,百病叢生。)
Difficultiesstrengthenthemind,aslabordoesthebody.(勞動強身體,艱難勵意志。)
Dryfeet,warmhead,bringsafetobed.(腳干頭暖,睡覺平安。)
Afterlunch,rest;aftersupper,walk.(午飯后要休息,晚飯后要散步。)
這幾條諺語告誡人們要多運動,鍛煉,要學會自我保健,以強身健體。
Goodhealthisabovewealth.(健康金不換。)
Happinesslies,firstofall,inhealth.(幸福首先在于健康。)
Healthisjewel.(健康是鉆石。)
Insicknesshealthisknown.(患病方知健康好。)
這幾條諺語告誡人們要珍惜健康,方能過上高質量的生活,才能享受幸福快樂。
有些英語諺語,強調人的精神、心理、環境對身體的重要性。
Laughandgrowfat.(笑口常開,心寬體胖。)
Carekilledthecat.(憂能傷人。)
Alightheartliveslong.(心胸坦蕩壽命長。)
Cheerfulnessishealth;itsopposite,melancholyisdisease.(歡樂益健康,憂郁致病痛。)
歡笑、坦蕩的心胸都有利于健康,相反,憂慮、抑郁則對身心有害。
當人類的原始積累達到一定程度,隨著物質的豐富,人口的增多,交流的頻繁,進行物質交換,互通有無,已成為必然,不可或缺。最早的交換應是以物易物,后來慢慢發展到使用錢幣。由于金錢的重要價值、作用及其稀缺特點,人們對金錢有著強烈的占有欲望,并產生了獨特的感受和認識。在英語諺語中,關于金錢的很多,正是人們深刻的金錢觀的反映。Moneymakesthemarego.(有錢能使鬼推磨。)
Moneygovernstheworld.(金錢統治世界。)
Moneyisthekeythatopensalldoors.(錢是打開所有門的鑰匙。)
這些諺語反映的是拜金主義的金錢觀。
Goldwillnotbuyeverything.(金錢并非萬能。)
Moneyistherootofallevil.(金錢乃萬惡之源。)
Richesdonotalwaysbringhappiness.(金錢不總能帶來幸福。)
Theloveofmoneyandtheloveoflearningrarelymeet.(愛財不好學,好學不愛財。)
這幾條諺語反映了對待金錢的不同的價值觀,揭示了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不同認識和理解。
源自民間口語的“俗諺”,以世態人情為材料,以經驗知識為依據,是人民大眾生活和生產的縮影,也
是他們經驗的積累和總結,揭示了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感悟,也表露了他們的心理訴求和祈望。
二、文化典籍
流傳于民間口語中的諺語,伴隨著文字的產生,開始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和文化典籍中。英語諺語有一部分來自書面文獻,主要出自希臘羅馬神話、寓言故事、莎士比亞戲劇以及一些名家作品中。這些源自文化典籍的“雅諺”,有些是在民間口語說法的基礎上提煉打磨而成,而有些則屬獨創,有著鮮明的文化色彩、語體特色和教育警策作用。
莎士比亞不愧是語言大師,其戲劇成了產生諺語的沃土,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莎士比亞的作品由于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現實而為人民所喜愛,也反映了其在文學殿堂上的地位。
莎士比亞生活的十六七世紀,正是資本主義興起的時代,莎劇中的有些諺語正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如物質至上,金錢至上等。Theworldisanoyster.(世界是一只牡蠣。)這條諺語首見于莎士比亞的喜劇《溫莎的風流娘兒們》(TheMerryWivesofWindsor),意思是說,如果你有很多錢,你可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整個世界都由你擺布。
Lendyourmoneyandloseyourfriend.(借出你的錢,失掉你的朋友。)
這條諺語出自《哈姆雷特》(Hamlet)1幕3場。出現在莎士比亞戲劇中的諺語,有一部分并非莎翁的獨創,而是先前就已存在。這類諺語,莎翁或直接引用,或加以改造,以符合劇中的人物個性。Evenawormwillturn.(甚至連一只蟲子也會翻翻身。)
這則諺語原收錄在英國詩人、劇作家約翰·海伍德的《諺語集》里,莎士比亞在《亨利六世》(HenryⅥ)
中予以引用:
Thesmallestwormwillturnbeingdroddenon.(最小的蟲子,被踩一腳,也要扭動一下。)
Allcatslovefishbutfeartowettheirpaws.(所有的貓都愛魚,但又怕濕了貓爪。)
這是一句英國古諺,莎士比亞在《麥克白》(Macbeth)1幕7場中直接引用。
Yousetanoldman’sheadonyoungshoulders.(你不要指望年輕的肩膀上長老年的頭。)
莎劇中的這條諺語是由下面一條諺語改變而來:Youmustnotexpectoldheadsonyoungshoulders.Silverwillhaveasliversound.(銀子發出的是銀子的聲音。)
這則諺語源出于莎劇《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Juliet)4幕5場中的一句話:Silverhathasweet
sound.(銀子發出甜蜜的聲音。)
古希臘羅馬神話是西方文學的源頭之一。與古希臘羅馬神話有關或涉及古希臘羅馬神話中諸種和英雄的英語諺語有相當數量。
TherewerebravemenbeforeAgemenmnon.(阿加門農之前也有勇士。)
阿加門農(Agmenmnon)是希臘神話中的邁錫尼王,他在特洛伊戰爭中擔任希臘聯軍最高統帥,以勇猛善戰著。NotevenHerculescouldcontendagainsttwo.(即便赫爾克利斯,也是一不敵二。)
赫爾克利斯(Hercules)是羅馬神話中的英雄,是主神宙斯之子,力大無窮。
個別英語諺語,其源頭可追溯到古希臘詩人荷馬、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或亞里士多德等古希臘羅馬詩人、作家或哲學家的作品。如下面3則:Choosethelesseroftwoevils.(兩害相權取其輕。)
荷馬史詩中寫有:Themostpreferableofevils⋯(更可取的壞事⋯⋯)
Thegrassisoftengreenerontheothersideofthefence.(籬笆那邊的草總是更綠。)
奧維德曾寫過這樣的詩句:Theharvestisalwaysmorefruitfulinanotherman’sfields.(別人地里的莊稼總比自家的多產。)
Don’tkillthegoosethatlaidthegoldeneggs.(不要殺死下金蛋的鵝。)
這條諺語可上溯到古希臘寓言作家伊索的一個著名寓言故事《生金蛋的鵝》(TheGoosewiththeGoldenEggs)。有一個農民的鵝突然生出金蛋來,但農夫非常貪心,想一下子得到很多金子。伊索寫道:Thinkingtogetatonceallthegoldthegoosecouldgive,hekilleditandopeneditonlytofind—nothing.這條英語諺語的含義與漢語成語“殺雞取卵”十分接近。
Onemaygowronginmanydifferentways,butrightinone.(歧路萬千條,正路只一條。)這條諺語源于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著作。
英語諺語來自其他英語詩歌、戲劇、小說、散文等的為數不少。
Peoplewholiveinglasshousesshouldn’tthrowstones.(住玻璃房子的人不該扔石頭。)
這則諺語可上溯到英國詩人喬叟的《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TroilusandCriseyde)。Makehaywhilethesunshines.(趁著晴天曬干
草。)
這句諺語來自英國詩人亞歷山大·巴克萊的諷刺作品《愚人船》(TheShipofFools)。Varietyisthespiceoflife.(變化多姿是生活的調味品。)這則諺語可追溯到英國詩人威廉·柯珀的長詩《任務》(TheTask)。Thechildisfatheroftheman.(三歲看到老。)英國詩人威廉·華茲華斯在《我的雀躍》(MyHeartLeapsUp)一詩中曾使用過這句諺語。這首詩的首句是:MyheartleapsupwhenIbehold/Arainbowinthesky.(每見到彩虹橫貫長空,我心涌動不已。)詩中談到這是詩人從小就有的感受。每個人都由童年而及成年,而成年人性格中美好的一切都來自純潔的童心。
Neversaydie.(永遠不要說“死定了”。)出自英國小說家的《匹克威克外傳》(PickwickPapers),表達了一種永不言敗的豪情。Hethathathwifeandchildrenhathgivenhostagetofortune.(有妻室子女之人已將自己押給了命運。)出自英國哲學家培根的散文《論婚姻與獨身》。另有個別英語諺語,源起于某個歷史事件,有一定的文化歷史背景。如:NerofiddledwhileRomeburned.(羅馬失火,尼祿彈琴作樂。)這條諺語就與一段羅馬歷史有關。尼祿是羅馬皇帝,愷撒家族的最后一個統治者,自公元59年后施暴政。在公元64年,尼祿命人火燒羅馬城,以便能看看“特洛伊城陷入火海會是什么樣子”,并以大火為背景,朗誦自己的詩篇,還拿著豎琴為自己伴奏。這個諺語比喻一個人在危難中不負責任、不恤民情的行為。
源自文化典籍的“雅諺”,很好地反映了西方社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價值取向,如崇尚獨立與個性,崇尚理性,推崇平等觀念以及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文化典籍類諺語在用詞上較“俗諺”更為正式,帶有很濃的書卷氣,這也正符合文人著作的語言、文體特點。
三、宗教文獻
西方英語國家主要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在其悠久的發展過程中已經超出了狹隘的宗教意義,形成了一種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倫理原則產生巨大影響的文化現象。基督教教典《圣經》,是西方文化的另一個源頭,對英語的影響堪比莎士比亞的著作,對英語諺語的豐富和發展起了很大作用。英語中有許多諺語就是源自圣經故事或是反映宗教思想的,這也是宗教思想深入人心,影響并操縱著人們精神世界的體現。基督教的共同人性和博愛思想也都反映在英語諺語中。
《圣經·舊約全書》中有一章《箴言篇》(Thebookofproverbs),記錄的是智者格言,十分豐富,都是規勸警示性的,在流傳過程中成為精美的諺語。
Avirtuouswomanisa、劇作家約翰·海伍德的《諺語集》里,莎士比亞在《亨利六世》(HenryⅥ)
中予以引用:
Thesmallestwormwillturnbeingdroddenon.(最小的蟲子,被踩一腳,也要扭動一下。)
Allcatslovefishbutfeartowettheirpaws.(所有的貓都愛魚,但又怕濕了貓爪。)
這是一句英國古諺,莎士比亞在《麥克白》(Macbeth)1幕7場中直接引用。
Yousetanoldman’sheadonyoungshoulders.(你不要指望年輕的肩膀上長老年的頭。)
莎劇中的這條諺語是由下面一條諺語改變而來:Youmustnotexpectoldheadsonyoungshoulders.Silverwillhaveasliversound.(銀子發出的是銀子的聲音。)
這則諺語源出于莎劇《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Juliet)4幕5場中的一句話:Silverhathasweet
sound.(銀子發出甜蜜的聲音。)
古希臘羅馬神話是西方文學的源頭之一。與古希臘羅馬神話有關或涉及古希臘羅馬神話中諸種和英雄的英語諺語有相當數量。
TherewerebravemenbeforeAgemenmnon.(阿加門農之前也有勇士。)
阿加門農(Agmenmnon)是希臘神話中的邁錫尼王,他在特洛伊戰爭中擔任希臘聯軍最高統帥,以勇猛善戰著。NotevenHerculescouldcontendagainsttwo.(即便赫爾克利斯,也是一不敵二。)
赫爾克利斯(Hercules)是羅馬神話中的英雄,是主神宙斯之子,力大無窮。
個別英語諺語,其源頭可追溯到古希臘詩人荷馬、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或亞里士多德等古希臘羅馬詩人、作家或哲學家的作品。如下面3則:Choosethelesseroftwoevils.(兩害相權取其輕。)
荷馬史詩中寫有:Themostpreferableofevils⋯(更可取的壞事⋯⋯)
Thegrassisoftengreenerontheothersideofthefence.(籬笆那邊的草總是更綠。)
奧維德曾寫過這樣的詩句:Theharvestisalwaysmorefruitfulinanotherman’sfields.(別人地里的莊稼總比自家的多產。)
Don’tkillthegoosethatlaidthegoldeneggs.(不要殺死下金蛋的鵝。)
這條諺語可上溯到古希臘寓言作家伊索的一個著名寓言故事《生金蛋的鵝》(TheGoosewiththeGoldenEggs)。有一個農民的鵝突然生出金蛋來,但農夫非常貪心,想一下子得到很多金子。伊索寫道:Thinkingtogetatonceallthegoldthegoosecouldgive,hekilleditandopeneditonlytofind—nothing.這條英語諺語的含義與漢語成語“殺雞取卵”十分接近。
Onemaygowronginmanydifferentways,butrightinone.(歧路萬千條,正路只一條。)這條諺語源于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著作。
英語諺語來自其他英語詩歌、戲劇、小說、散文等的為數不少。
Peoplewholiveinglasshousesshouldn’tthrowstones.(住玻璃房子的人不該扔石頭。)
這則諺語可上溯到英國詩人喬叟的《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TroilusandCriseyde)。Makehaywhilethesunshines.(趁著晴天曬干
草。)
這句諺語來自英國詩人亞歷山大·巴克萊的諷刺作品《愚人船》(TheShipofFools)。Varietyisthespiceoflife.(變化多姿是生活的調味品。)這則諺語可追溯到英國詩人威廉·柯珀的長詩《任務》(TheTask)。Thechildisfatheroftheman.(三歲看到老。)英國詩人威廉·華茲華斯在《我的雀躍》(MyHeartLeapsUp)一詩中曾使用過這句諺語。這首詩的首句是:MyheartleapsupwhenIbehold/Arainbowinthesky.(每見到彩虹橫貫長空,我心涌動不已。)詩中談到這是詩人從小就有的感受。每個人都由童年而及成年,而成年人性格中美好的一切都來自純潔的童心。
Neversaydie.(永遠不要說“死定了”。)出自英國小說家的《匹克威克外傳》(PickwickPapers),表達了一種永不言敗的豪情。Hethathathwifeandchildrenhathgivenhostagetofortune.(有妻室子女之人已將自己押給了命運。)出自英國哲學家培根的散文《論婚姻與獨身》。另有個別英語諺語,源起于某個歷史事件,有一定的文化歷史背景。如:NerofiddledwhileRomeburned.(羅馬失火,尼祿彈琴作樂。)這條諺語就與一段羅馬歷史有關。尼祿是羅馬皇帝,愷撒家族的最后一個統治者,自公元59年后施暴政。在公元64年,尼祿命人火燒羅馬城,以便能看看“特洛伊城陷入火海會是什么樣子”,并以大火為背景,朗誦自己的詩篇,還拿著豎琴為自己伴奏。這個諺語比喻一個人在危難中不負責任、不恤民情的行為。
源自文化典籍的“雅諺”,很好地反映了西方社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價值取向,如崇尚獨立與個性,崇尚理性,推崇平等觀念以及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文化典籍類諺語在用詞上較“俗諺”更為正式,帶有很濃的書卷氣,這也正符合文人著作的語言、文體特點。
三、宗教文獻
西方英語國家主要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在其悠久的發展過程中已經超出了狹隘的宗教意義,形成了一種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倫理原則產生巨大影響的文化現象。基督教教典《圣經》,是西方文化的另一個源頭,對英語的影響堪比莎士比亞的著作,對英語諺語的豐富和發展起了很大作用。英語中有許多諺語就是源自圣經故事或是反映宗教思想的,這也是宗教思想深入人心,影響并操縱著人們精神世界的體現。基督教的共同人性和博愛思想也都反映在英語諺語中。
《圣經·舊約全書》中有一章《箴言篇》(Thebookofproverbs),記錄的是智者格言,十分豐富,都是規勸警示性的,在流傳過程中成為精美的諺語。
Avirtuouswomanisacrowntoherhusband.(貞潔的婦女是她丈夫的冠冕。)
Agoodnameisbetterthanriches.(美名勝過財富。)
英語諺語還來自《圣經》中的其他篇章,如《約伯記》、《傳道書》等。Allriversrunintothesea.(條條河流歸大海。)
(《傳道書》)
Theloveofmoneyistherootofallevil.(貪財是萬惡之源。)(《提摩太前書》)
Thepriceofwisdomisaboverubies.(智慧的價值高于珠寶。)(《約伯記》)
Lovebegetslove.(愛產生愛。)
有些源自《圣經》的諺語,還保留著一些詞的古代形式,如thou,thy,doeth,doest等。
Whenthoudoestalms,letnotthylefthandknowwhattherighthanddoeth.當你施舍的時候,不要讓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馬太福音》)《圣經》最早是用希伯來語寫的,后來譯成多種語言。英語《圣經》有多個版本,相同的語義內涵有時會有不同的譯文變體。比如:Stolenwatersaresweet.(偷來的水是甜的。)就有幾種變體[2]:Stolensweetsarealwayssweeter.(偷來的糖總是格外甜。)
Stolenpleasuresaresweet.(偷歡是甜蜜的。)
Stolenfruitissweeter.(偷來的水果分外甜。)
某些英語諺語源出《圣經》,但用詞已不同于原文,語言形式上有所改變,或利用《圣經》語句的創意,產生出新的諺語。
Asyourow,soshallyoureap.(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這條諺語源自《圣經·加拉太書》中的Whatsoeveramansoweth,thatshallhealsoreap.原句中的大詞、古詞whatsoever和soweth已不再出現。《圣經·以西德書》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ThussaiththeLordGod:Anevil,anonlyevil,behold,iscome.主耶和華如此說:有一災禍,獨有一災禍,看哪,它臨近了。有幾條英語諺語就是由這個句子演化而來。
Misfortunesnevercomesingle.(禍不單行。)
Onemisfortuneridesuponanother’sback.(一個災禍騎在另一災禍的背上。)
Hardshipsnevercomealone.(苦難從不單獨來。)英語中有些諺語,與圣經故事有關。圣經中的一些含有濃厚宗教色彩的詞常出現在英諺中,如cross(十字架),forbiddenfruit(禁果),God(上帝),Devil(魔鬼)等。
Forbiddenfruitissweet.(禁果是甜的。)
Everymanmustcarryhiscross.(每個人必須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EvilandgoodareGod’srighthandandleft.(善與惡是上帝的左右手。)
TheDeviltakethehindmost.(落后者遭殃。)
Thecrossonthebreast,andthedevilintheheart.(十字胸前掛,惡念心中藏。)
Helliswhereverheavenisnot.(不是天堂的地方,即是地獄。)
一種民族語言所吸收的來自宗教文獻的詞語與他們所信仰的宗教有關,眾多英語諺語源自《圣經》,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除了民間口語、文化典籍和宗教文獻這3個主要來源外,英語諺語還有些源自外來語。由于地理位置和歷史的緣故,英語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外來語的影響和沖擊,使得英語中吸收了大量來自外國文化的詞語,英語諺語也不例外。有相當一部分英語諺語來自拉丁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漢語等。這部分諺語有些還保留著外文的原形,有些則已譯成英語。如cherchezlafemme(找出禍水)是一句法文諺語,但卻以法文原文形式保留在英文中,譯成英語為findthewoman,表示不論發生什么麻煩,其背后總有女人牽涉其中。其他如:
Familiarpathsandoldfriendsarethebest.(熟路易走,老友易處。)(來自德語)
Thosewhoknowdon’tspeak;thosewhospeakdon’tknow.(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源自老子的《道德經》)
Giveahelpinghandtoamanintrouble.(對危難者應授之以手。)(來自拉丁語)
這些外來的諺語已為英語國家人民所接受,成為其文化寶庫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弗蘭西斯·培根曾經說過:“一個國家的智慧、風趣和精神均體現在它的諺語之中。”在幾千年的形成流變過程中,英語諺語從不同源頭匯聚而來,并得到不斷的豐富和充實,終成為璀璨的顆顆寶石。這些諺語以其令人們熟知的形象和比喻體現了人們世代積累的經驗和形成的價值觀,它們作為社會共享的口頭文學的袖珍版本,被成百上千次地引用,成為說服他人的論據,并用以指導日常生活。各個民族的文化有其各自的特點和賴以產生的歷史背景,所以各自的諺語都帶有其自身的文化烙印,反映了不同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因此,學習英語諺語并了解其產生的源頭,有助于正確理解其內在含義,并且有利于了解英語民族,以致整個西語民族的思想方式、風俗習慣和感情品德,這為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化打開了一扇窗口,對促進跨文化交際和中西文化的溝通和借鑒都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趙蓉暉.普通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10.
[2]於奇.語言起源(第四版)[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8.
[3]王德春.漢英諺語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74.crowntoherhusband.(貞潔的婦女是她丈夫的冠冕。)
Agoodnameisbetterthanriches.(美名勝過財富。)
英語諺語還來自《圣經》中的其他篇章,如《約伯記》、《傳道書》等。Allriversrunintothesea.(條條河流歸大海。)
(《傳道書》)
Theloveofmoneyistherootofallevil.(貪財是萬惡之源。)(《提摩太前書》)
Thepriceofwisdomisaboverubies.(智慧的價值高于珠寶。)(《約伯記》)
Lovebegetslove.(愛產生愛。)
有些源自《圣經》的諺語,還保留著一些詞的古代形式,如thou,thy,doeth,doest等。
Whenthoudoestalms,letnotthylefthandknowwhattherighthanddoeth.當你施舍的時候,不要讓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馬太福音》)《圣經》最早是用希伯來語寫的,后來譯成多種語言。英語《圣經》有多個版本,相同的語義內涵有時會有不同的譯文變體。比如:Stolenwatersaresweet.(偷來的水是甜的。)就有幾種變體[2]:Stolensweetsarealwayssweeter.(偷來的糖總是格外甜。)
Stolenpleasuresaresweet.(偷歡是甜蜜的。)
Stolenfruitissweeter.(偷來的水果分外甜。)
某些英語諺語源出《圣經》,但用詞已不同于原文,語言形式上有所改變,或利用《圣經》語句的創意,產生出新的諺語。
Asyourow,soshallyoureap.(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這條諺語源自《圣經·加拉太書》中的Whatsoeveramansoweth,thatshallhealsoreap.原句中的大詞、古詞whatsoever和soweth已不再出現。《圣經·以西德書》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ThussaiththeLordGod:Anevil,anonlyevil,behold,iscome.主耶和華如此說:有一災禍,獨有一災禍,看哪,它臨近了。有幾條英語諺語就是由這個句子演化而來。
Misfortunesnevercomesingle.(禍不單行。)
Onemisfortuneridesuponanother’sback.(一個災禍騎在另一災禍的背上。)
Hardshipsnevercomealone.(苦難從不單獨來。)英語中有些諺語,與圣經故事有關。圣經中的一些含有濃厚宗教色彩的詞常出現在英諺中,如cross(十字架),forbiddenfruit(禁果),God(上帝),Devil(魔鬼)等。
Forbiddenfruitissweet.(禁果是甜的。)
Everymanmustcarryhiscross.(每個人必須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EvilandgoodareGod’srighthandandleft.(善與惡是上帝的左右手。)
TheDeviltakethehindmost.(落后者遭殃。)
Thecrossonthebreast,andthedevilintheheart.(十字胸前掛,惡念心中藏。)
Helliswhereverheavenisnot.(不是天堂的地方,即是地獄。)
一種民族語言所吸收的來自宗教文獻的詞語與他們所信仰的宗教有關,眾多英語諺語源自《圣經》,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除了民間口語、文化典籍和宗教文獻這3個主要來源外,英語諺語還有些源自外來語。由于地理位置和歷史的緣故,英語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外來語的影響和沖擊,使得英語中吸收了大量來自外國文化的詞語,英語諺語也不例外。有相當一部分英語諺語來自拉丁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漢語等。這部分諺語有些還保留著外文的原形,有些則已譯成英語。如cherchezlafemme(找出禍水)是一句法文諺語,但卻以法文原文形式保留在英文中,譯成英語為findthewoman,表示不論發生什么麻煩,其背后總有女人牽涉其中。其他如:
Familiarpathsandoldfriendsarethebest.(熟路易走,老友易處。)(來自德語)
Thosewhoknowdon’tspeak;thosewhospeakdon’tknow.(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源自老子的《道德經》)
Giveahelpinghandtoamanintrouble.(對危難者應授之以手。)(來自拉丁語)
這些外來的諺語已為英語國家人民所接受,成為其文化寶庫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弗蘭西斯·培根曾經說過:“一個國家的智慧、風趣和精神均體現在它的諺語之中。”在幾千年的形成流變過程中,英語諺語從不同源頭匯聚而來,并得到不斷的豐富和充實,終成為璀璨的顆顆寶石。這些諺語以其令人們熟知的形象和比喻體現了人們世代積累的經驗和形成的價值觀,它們作為社會共享的口頭文學的袖珍版本,被成百上千次地引用,成為說服他人的論據,并用以指導日常生活。各個民族的文化有其各自的特點和賴以產生的歷史背景,所以各自的諺語都帶有其自身的文化烙印,反映了不同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因此,學習英語諺語并了解其產生的源頭,有助于正確理解其內在含義,并且有利于了解英語民族,以致整個西語民族的思想方式、風俗習慣和感情品德,這為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化打開了一扇窗口,對促進跨文化交際和中西文化的溝通和借鑒都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趙蓉暉.普通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10.
[2]於奇.語言起源(第四版)[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8.
[3]王德春.漢英諺語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