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分析(5篇)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分析(5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分析(5篇)

第一篇:高職農村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高校貧困生問題逐漸凸顯出來,貧困生的心理問題也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造成這些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他們還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帶來的壓力,這些因素促使他們成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導致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更為突出。為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改變高職院校農村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農村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對策

近年來,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不斷提升,高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但在傳統偏見思想的影響下,很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挫,一些學生認為自己再努力也得不到認可,于是自暴自棄。在這種情況下,造成了學生的心理問題,尤其是農村學生在這方面所受的影響更為嚴重,這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

一、高職院校中農村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一)學生的依賴心理較為嚴重

為了能讓更多的學生接受大學教育,政府出臺了很多政策來扶持大學生,這些政策的實施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貧困生的經濟壓力,同時也使得他們的依賴心理不斷強化。這些貧困生的依賴心理主要表現為缺乏自信心,在獨立、自主方面發展不夠成熟,生活中遇到事情很難獨立解決,總是習慣性地依賴別人的幫助。這些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實際上就是學生自我意識的減弱,這不利于學生形成獨立的人格。

(二)農村學生的自卑心理表現突出

很多農村學生由于生活上的貧困,使他們形成了較強的自尊心,對周圍人的態度表現得異常敏感。一些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無法適應大環境,漸漸失去了學習上的優勢,需要樹立新的坐標系統重新對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定位。有些學生或許試圖通過努力改變這種現狀,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并且努力學習,但是仍然表現平平,于是在不斷受挫中產生自卑心理,他們在生活與學習中表現出一種冷漠,不想讓別人靠近自己,不想其他人了解自己的家庭狀況,嚴重的自卑心理使得他們走向自我封閉的狀態。

二、解決高職院校農村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策略

(一)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所有教育中的關鍵組成部分,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加強引導,不斷提高學生自我鼓勵和自我認識的能力,促進學生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完善,同時也使得學生的價值觀念得以更正,這對于他們人格的完善以及個人魅力的增強具有很大的作用。通過自我教育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學會客觀評價自己,同時在學習和生活中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使得他們的潛力能被最大地激發出來。

(二)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氛圍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減小他們的心理落差,學校可以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向社會。同時也讓社會了解大學,更加關注農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為更多的貧困生提供幫助。當然,心理素質的培養自然也離不開校園文化氛圍,良好的校園文化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品質,學校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從而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改變農村大學生自卑的心理和自我封閉的狀態。

(三)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

農村學生的性格內向,并且自卑心理比較嚴重,針對這種現狀,學校應該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檔案的內容不僅要以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的測試為基礎,還應該結合農村學生的日常表現,對他們的心理狀況進行深入的了解,并且根據學生的心理變化不斷完善檔案,這樣就能夠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活動或調查的方式追蹤學生的心理變化,并且對教育策略加以調整,針對性較強的教育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改善心理狀況,從而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認識,形成自我意識,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更好地改變生活和學習的現狀。

三、結束語

高職院校的農村學生受到經濟困難和心理問題的雙重壓力影響,使得他們產生了嚴重的自卑心理和自我封閉的心理,無論是對他們的學習還是性格發展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對于這種現狀,高職院校應該加以重視,積極開展心理教育活動,實施有效的心理教育策略。高職院校可以構建行之有效的經濟資助體系,讓學生通過學習競爭獲取資助金,這樣不僅不會傷害到農村學生的自尊心,同時還能夠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此外,還可以建立個性化的心理教育策略,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有助于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將他們塑造成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優秀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兵,謝德光,謝玉蘭等.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26(1):28-32.

[2]陸亞玲,唐開鵬.談高職院校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幫扶對策[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4(1):59-62.

[3]張小麗.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5,31(7):120-121.

[4]萬文倩,劉慧妍.高職院校專科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相關性研究[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2,18(1):58-61.

作者:湛茂溪 單位: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第二篇: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摘要:問題的融合性、方法的結合性說明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具有必要性;對象的共同性、作用的互補性、內容的滲透性、過程的相似性說明兩者結合具有可行性。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明確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實現教育內容的交叉融合、采用相互補充的教學方法及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實現兩者結合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結合

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和思想政治水平之間有區別,更有聯系。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品質會影響其對思想政治道德規范的理解與接受;而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個性化的心理特征會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從學生個體而言,心理健康的發展與思想品質的養成是一體化的。但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分屬于不同的部門,其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方法都有所不同,固有的教育分工使得兩者之間的聯系趨于稀疏,而區別有所增強。圍繞高等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探討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途徑,既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更具有較強的實踐針對性。

一、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目前,高職學生在生活、學習和就業中面臨的問題,多數是心理問題與思想問題的融合,而要從根本上徹底解決這類問題,就必須采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結合的方式。

(一)問題的融合性

心理與思想是人的精神活動現象,都以客觀現實中的實踐活動作為其發展的源泉。思想的發展與變化會受到心理的制約、影響,心理的活動與內容會受到思想的支配、控制。高職學生所面臨的眾多生活、學習、就業等問題,沒有一個問題是單一的思想問題或者心理問題,而是由心理因素、思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有的學生因就業問題存在的學歷歧視而產生消極情緒,形成讀書無用論、高職不如本科等思想,甚至產生報復性等極端心理。此類問題的發生過程,也是高職學生產生有關問題的心理、意識、思想的發展過程。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個體的經歷與經驗會對主體的心理形成反映,從而形成某種主觀意識,經由理性思維上升為某種思想。作為思想發展的基礎,心理如果出現問題,會影響思想的正確性;反之,由于思想具有能動性,思想上的問題又會導致心理上出現更嚴重的障礙,影響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從高職學生所面臨問題的融合性角度分析,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很有必要。

(二)方法的結合性

從高職學生面臨問題的心理因素、思想因素融合性方面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必須實現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須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牽引,以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保障。沒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牽引,高職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會迷失方向,達不到應有的效果;而沒有心理健康教育作保障,高職學生問題的解決將會缺失基礎,不僅有可能使問題得不到解決,甚至會使問題變得更為嚴重。例如,要想解決高職學生的就業問題,首先要緩解高職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壓力,從認知心理角度幫助學生克服就業過程中的自負心理、自卑心理、矛盾心理,從情緒心理角度緩解學生的焦慮心理、功利心理、抑郁心理;其次要指導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創業觀,幫助學生在國家發展、企業要求、個人需求之間尋找共同點,轉變錯誤的思想觀念。同樣,只有將心理教育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一疏一導,才能解決好高職學生面臨的問題。

二、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可行性

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不僅在于兩者之間具有結合的必要性,還在于從對象的共同性、作用的互補性、內容的滲透性、過程的同一性等角度分析,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具有較高的可行性。

(一)對象的共同性

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雖有不同的職責與分工,甚至可能采用的具體方法也不盡相同,但其作用的對象都是學生。按照教育部對包括高職在內的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劃分,心理健康教育屬于高校的德育工作范疇。從更為具體的層面看,兩者都是作用于高職學生的德育工作。由于對象的共同性,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強調分工的不同,但從最終的效果來講,兩者需要加強聯系與交流,需要結合起來共同作用于學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從而為實現高職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提供保障。

(二)作用的互補性

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學生的潛意識,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學生的思想覺悟與道德認知。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價值觀、責任感、善與惡、正義與良知等方面的塑造,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緊密相連。由于作用的互補性,高職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需要在強調兩者作用不同的基礎上,強化兩者的協調與互動,善于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為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方向指引及方法保障。

(三)內容的滲透性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會極大地豐富兩者的內涵。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可以相互滲透、相互轉化。心理健康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起到邊界的擴展與內容的完善等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認知社會,認識國家,協調個體與集體、國家的利益關系;而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教會學生認識自我。因此,為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邊界就有必要延展到學生的自我認知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許多內容受到西方心理學發展的影響,部分研究成果與研究方法在引入課堂、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為避免價值觀導向出現問題,必須要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指引并進行把關。

(四)過程的相似性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輔助學生提升素質的共同過程。著眼于學生德育中的問題以及德育的效果,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教育過程。雖然在教育過程中兩者采用的教育方法與教育內容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發現問題是起點,分析問題是中點,解決問題是歸宿。鑒于在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與干預問題的強度可能會有所不同,需要兩者能夠密切配合、共同分析、彼此協同,以達到最佳效果。

三、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途徑

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既具備必要性,又具有可行性。但從現狀來看,不論是心理健康教育還是思想政治教育,由于長期的分工教學,在高職教育中已經形成并具備了內容豐富、結構復雜的特點。如何實現兩者的結合,乃至形成融合,需要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學師資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與探討。

(一)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人的成長與成才,職業教育雖然強調直接為行業、企業服務,強調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但其根本的目標還是為了人的發展。“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在高職學生的培養中,不能忽視德育,不能過重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而應在德育中突出學生的思想品質教育,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高職學生沒有健康的心理素質作為保障,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與效果就會受到根本性的影響。高職院校要強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體系改革,以學生生活、學習、就業中存在的問題為導向,根據學生特點制定相應的教育方法,增強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提高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性。

(二)明確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立德樹人,“立德”強調的是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樹人”強調的是高職學生人格的發展。“立德”與“樹人”是融為一體的。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往往也決定了這個人的人格品質;而一個人的人格品質發展,反過來又影響他的道德修養。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目標,既要明確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問題,更要明確采用何種方式與方法才能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引。在高職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只強調某一種教育,也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做到兩者的結合與融合,才能夠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三)實現教育內容的交叉融合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可以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得以升華。如高職學生中存在的某些心理問題,學生思想認識態度消極是造成心理障礙的一個重要因素,單純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只能起到治標的作用,而要達到治本的目的,就需要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提升學生的思想認知,以思想帶動心理的轉變。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為其提供合理的依據與支撐。如在解析某類社會現象的過程中,可以引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社會心理學的內容,為這一類現象的分析提供心理學方面的科學依據,從而促使學生形成更為合理的認知。

(四)采用相互補充的教學方法

在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學方法的相互補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現象。以心理學上的行為訓練法為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經常使用榜樣示范法,即通過典型、榜樣人物或者事跡,提升高職學生思想認識,規范學生行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在加強職業院校德育工作時提出,要“注重用優秀畢業生先進事跡引導在校學生”。而心理學上的一些其他方法也可以廣泛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如認知改變法中的動機需要激勵法,可以用于研判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動機,并加以誘發;活動體驗法中的脫離角色法、角色轉換法,可以將學生置于虛擬或真實的情境中,幫助學生做出正確的符合社會規范要求的道德選擇。

(五)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

高職教育雖然強調要以學生為中心,但是良好教育效果的實現離不開教師主導地位的發揮。高職教育中的專業技能教育強調師資力量的“雙師”素養,要求教師既具備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也應具有在行業鍛煉中獲得的較高的專業實踐技能。在高職教育中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可以借鑒專業教師的“雙師”培養模式,強調公共課程體系中的心理健康教師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能夠熟悉彼此領域中的內容、方法,從而在引導學生提升思想素養、防范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過程中能夠融會貫通,并能將相關的理論、內容、方法運用到各自的教學中,提高心理健康教師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雙師”素質。

參考文獻:

[1]楊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2.

[2]關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33(8):82-83.

[3]趙景會,李明秀,高鵬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探討[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26(3):110-111.

作者:熊偉娥 單位: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第三篇:高職學生常見心理健康問題探析

摘要:部分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可將其心理健康問題的類型大致分為抗壓能力差型、人際交往障礙型、上網成癮型和自卑心理型四種。而影響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僅源于學生自身,還與學校、家庭因素息息相關,所以解決這一心理健康問題離不開學生自己的努力和學校的教育指引以及家庭的情感給予。

關鍵詞:高職學生;心理健康類型

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逐漸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因為它不僅影響到學生的在校學習和生活,也影響到其走出校園后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隨著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對高職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漸加深,對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應予以重視。

一、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類型

在處理學業、感情、人際交往、就業等問題時,部分高職大學生出現焦慮、困惑、孤獨、失落等不良狀態。下面根據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的特點,歸納出心理健康問題的類型。

(一)抗壓能力差型

學習壓力是影響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高職學生在初高中階段學習底子薄,缺乏學習的動力和目標,所以學習積極性不高。進入高職學習,這種不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繼續影響著他們的行為,表現為經常遲到、曠課,甚至出現違紀現象。高職學校的教學模式又區別于初、高中,相對自由的學習環境使部分學生更加放縱自己。很多高職學生對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棄。近年來,大學生數量逐年增加,而市場的務工需求卻沒有與之同比例增長,導致很多學生畢業后就面臨著失業。就連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就業前景已經不容樂觀,所以高職學生就會倍感壓力。表面上很多高職學生表現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對于就業問題毫不關心,其實是掩飾自身的焦慮和擔憂。因為他們深知自己學歷不夠、經驗不足、能力不強,在激烈的競爭中肯定沒有優勢,深感前途渺茫。

(二)人際交往障礙型

很多大學生都渴望在學校中收獲真正的友誼,并獲得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我國的大學生絕大多數從小接受的就是教師和家長的雙重管理教育模式,進入大學后,教育和學習模式變得寬松自由,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親力親為,因而部分學生因為缺少了家長和老師的當面指引,就會出現不適應。面對來自祖國各地的同學,在生活習慣、文化背景、性格、語言等方面的差異,一些學生由于性格內向、不善交往等原因,便會不知如何融入集體,不知如何處理好與同學之間的關系。這種現實情況和理想愿望之間的差距,使得部分學生產生心理落差,容易出現自我封閉、交往恐懼等現象。

(三)上網成癮型

在當今信息化的時代,互聯網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合理地利用互聯網可以為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很多便利。但互聯網上也存在一些極具吸引力的事物,一旦意志力不堅定便容易沉迷其中。在高中時期,因為有老師和家長的嚴格管教,有效地防止了學生上網成癮。然而步入大學之后,原本成績較差又缺乏學習主動性的同學,一旦不能對互聯網有正確認識和使用時,便容易沉迷于網絡世界,這不僅影響到學業,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正常人際交往,脫離集體,遠離同學,對各種活動都提不起興趣,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四)自卑心理型

高職學生對自己的學校性質和學歷層次不滿意的居多,認為讀職業技術學校就是混文憑,滿足家長的讀書要求,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尤其是在與本科院校的高中同學交往時,更加覺得讀高職很沒有面子,自然就會產生自卑心理。家庭貧困也是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進入學校學習時,會比其他學生更容易敏感。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希望得到同學的尊重,不要被區別看待。他們小心翼翼地處理與同學之間的關系,十分在意別人的言語和表現,一旦出現有傷他們自尊的言語或者行為時,他們就會變得自卑起來,往往容易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愿意與人交流。

二、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從高職學生面臨的常見心理健康問題來看,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個體因素

在進入大學之前,很多學生都是溫室里的花朵,被父母照顧得無微不至,很少自己獨立解決問題;進入大學后之后,高職生須要獨立面對來自學習、就業、交往等方面的壓力,有些學生不知如何應對。主要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較差。從近幾年的招生錄取結果來看,高職院校的錄取分數線很低,甚至不足200分。可見,很多學生沒有達到高等教育要求的素質水平,所以他們在獨立處理問題時,難免會出現捉襟見肘的情況。其次,學生的自我評價低。部分學生是處于父母的逼迫來高職學習,他們發現學校與自己理想的大學相差甚遠,不認同學校的教育和教學管理方式,有一種很強的失落感。還有一部分學生因為高考失利,沒能考入理想大學而進入高職院校學習,有一種失敗感。再次,人際交往不自信。部分學生不愿意做人際交往的主動者,或者把自己封閉起來,這都會影響形成正常的人際交往關系。最后,生活適應困難。大學生生活是完成大學生從“文化人”到“社會人”轉變的重要過程。但是這些“社會人”的社會適應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很多學生在父母的庇護下成長,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在集體生活中很少為他人著想。

(二)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影響重大。所以恰當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尤為重要。初高中和高校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學生在外部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不能及時作出調整,適應角色上的轉變,繼而出現多種不適應的狀況。再有,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對象多數被看做是“后進生”或“問題學生”,很多學生怕被定義為上述兩類學生,因而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是選擇向老師求助,而是自己悶在心里。

(三)家庭環境因素

家庭環境是學生身心發展受到最早影響的因素,許多研究證明,不良的家庭環境因素,易造成家庭成員的心理行為異常。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和融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有正面的影響。相反,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和不和睦的家庭環境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帶來很大壓力。比如一些單親家庭或者重組家庭的孩子,易處于無人教育和監管的狀態,使得孩子我行我素,缺乏上進心,成績較差。如果出現強烈的逆反心理,會造成情緒上的不穩定,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四)社會環境因素

社會因素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關系等方面,這些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視的因素。當今的高職學生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和觀念,但是當面對多種價值選擇時,容易產生迷茫和顧慮。以及目前豐富多樣的傳播手段配以形式多樣的不良內容,會對求知欲強烈但辨別力欠缺的高職學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他們的健康成長。

三、解決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一)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著力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解決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首要途徑。學校作為育人的重要載體,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起著重要功用。首先,高職學校要創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讓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其次,建立一支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形成層級心理健康反饋機制。最后,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和治療。比如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創立心理健康活動中心進行專業的咨詢。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設良好育人環境

有針對性地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比如針對學習主動性差、上網成癮的學生,可以開展一些體育競技類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找到自信和優勢。針對人際交往能力差的同學,可以開展演講、拓展訓練等活動來增強與周圍同學的溝通和交流。針對因貧困導致自卑心理的學生,可以多為其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并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爭取獲得獎助學金,讓學生獲得自信,走出自卑心理。

(三)塑造健全人格,提高交往能力

健全人格的塑造應從自身做起,保持良好的心態,才能在人際交往中有所收獲。高職學生的迷茫和不安,源于自身沒有正確的方向,所以樹立奮斗目標,合理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從中鍛煉自己的溝通協調和交往能力,充實自己的大學生活。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由于高職學生缺乏經驗,很容易陷入困境。所以要放平心態,虛心主動學習一些社交技巧,用真心與別人溝通,在與人接觸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四)營造和諧家庭氛圍,提供有效的情感給予

家庭對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對于高職學生來說,雖然離開家,但離不開對家庭的依賴。和諧的家庭關系、積極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平等和睦的家庭關系,會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學會尊重,學會換位思考,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父母積極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更多的鼓勵,學會寬容地對待別人,能夠積極面對失敗和挫折,形成健全的人格。

作者:徐麗華 單位:黑龍江生物科技職業學院

第四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對體育高校貧困生的意義

摘要:積極心理學這一概念是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教授倡導的一種新型的心理學理念,它挑戰了心理學數百年以研究心理疾病為前提的狀態,倡導心理健康不僅僅意味著沒有精神疾病,而且還要有積極的人生價值取向。重視人自身的積極因素,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去對待學習、工作以及生活。因此,在對貧困生進行經濟資助的同時,提出積極心理學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達到幫困和育人相結合,培養貧困生健全人格,對高校體育事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

在當今各大高校中,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高校體育教育不僅承擔著增強學生體質的重任,也承擔著完善學生個性心理、塑造積極人格的職責。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是在西方傳統心理學的基礎上,利用成熟的測量手段和有效的實驗方法,探索人類的潛能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在此理念下,,對貧困生進行經濟資助的同時,提出積極心理學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達到幫困和育人相結合,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質,對高校體育管理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1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近況

1.1積極心理學———幸福觀

在當今社會幸福指數是評價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依據。目前積極心理學對高校貧困生情緒的研究,重點是對貧困生的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各大高校注重從積極角度來探索與發現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把主觀幸福感指標作為貧困生獲取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依據,認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標是促進高校貧困生的個體主觀幸福感。

1.2積極心理學———積極觀

個體的積極情緒、積極態度映射出積極心理學的積極品質,這既是挑戰傳統心理學對心理疾病、精神問題的研究,同時也是對當今社會消極形式的理解。眾所周知,傳統心理學所研究的領域是過分注重對即將發生或者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提出疑問、關注、研究,然而在當今社會物質極其豐富的前提下,國家對高校貧困生提出多項貧困補助,還有學生提出休學走入社會,折射出來的問題既是,該生自身卻并未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僅是對問題的事后彌補,并不能對本質有很大的改觀,對于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是用積極的視角和理念去對待人類自身及整個社會。

1.3積極心理學———防御觀

心理學的自我防衛功能,體現為壓力產生焦慮,個體通過一定的機制,接觸焦慮,恢復心理平衡。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是關注負面情緒的同時,更關注對個體潛能的挖掘,通過自身潛能來防御和治療達到恢復心理平衡。積極心理治療就是通過增強個體積極品質和潛能來干預行為或心理問題的綜合表現。

2高校貧困生的來源分析

據統計,我國在校大學生中,貧困生所占比例約為20%,特困生比例占5%—10%西安體育學院作為一所體育高等師范院校面向全國招生,學生主要來自西北五省,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和家庭因素是導致貧困生的主要因素。據了解,每個高校對貧困生的界定評定有一定的相對性,但來源有以下幾種:

2.1來源于經濟不發達地區及家庭收入不穩定。

2.2來自沉重的家庭負擔及突發的家庭變故影響。

3積極心理學對貧困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意義

3.1積極心理學提升了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

高校很多貧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貧困心理”現象。自卑心理是自身的首要問題,這是一種性格上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認知、肯定、評價過低,也伴隨一些不良情緒,如害怕、內疚、不安等等。積極心理學倡導鼓勵貧困生從事勤工助學等活動,在此過程中體現自身價值,獲取自我成就感滿足感,還可以轉移“貧困心理”的枷鎖,充實學校生活,緩解家庭壓力,同時鍛煉自身能力,提高人際交往,通過積極地教導,讓高校貧困生更加珍惜所得到的資助。

3.2塑造高校貧困生人格健康的積極培養

普通心理學指出人格是個體心理特征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組織,具有整體性、統一性。積極心理學強調以個體內心所具有的積極能量為出發點,因為只有本質的正向能力得到提高和培養,個體中的消極因素才能被抑制。所以在高校貧困生中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既是心理健康的基石,也是心理健康的成熟外在表現。貧困生在走出學校適應工作崗位時,更加注重其自身能力體現出自信、自尊、自強、自立的人格魅力。

3.3營造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環境

積極心理學認為個體的日常及經驗是在環境中得到體現,同時環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個體。高校貧困生遠離家庭走上獨立自主的生活方式,社會中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由學校到社會轉型期的就業壓力,不良情緒,都極大地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態。學校應把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當前國家倡導實踐形式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來提高綜合競爭力。

因此,體育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應用積極性理學為指導的心理健康工作也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任務。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發掘高校每一位學生的優勢,協調各個方面的力量和資源,創建一條以學生、家庭、學校、社會四維一體的整合系統,形成立體的教育體系,倡導高校貧困生學會積極地適應環境和諧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郝健強.積極心理治療模型在大學生校園生活適應中的應用[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6).

[2]趙云龍.師范院校貧困生與非貧困生防御方式比較[J].社會心理科學,2009(4).

[3]易善武.高校貧困生生活的三維思考[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2(1):63-65.

[4]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段可欣 單位:西安體育學院

第五篇:心理衛生教育對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態的影響探討

摘要:高職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問題相比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較嚴重,這主要在于高職生的學習成績屬于中等偏下,高職生普遍缺乏自信,同時社會對高職教育缺乏正確的認知,普遍存在對高職教育的歧視和偏見。高職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的綜合影響,很容易滋生嚴重的心理問題。開展高職生心理衛生教育,能夠有效地優化高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態,有效地提升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心理衛生教育;高職生;心理問題;心理健康狀態

高職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由于其自身條件和所處的外部環境,他們較普通大學生面臨更多的心理壓力和心理問題。由于其生源的素質、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不同,勢必帶來不同的學習壓力和心理問題。特別是大部分高職教育并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重視,高職生在求學的過程中,缺乏對未來的信心,缺乏對自身的信心。同時,相比與普通高等院校開放性多元化的教育形式,高職教育在實踐開展中形式比較單一,內容相對枯燥,這些都會滋生高職生的心理問題,影響高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因此,在高職教育中,結合當前高職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開展科學合理的心理衛生教育,能夠綜合有效地提升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高職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1心理衛生教育對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態的積極影響

在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開展科學合理的心理衛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當前高職學生普遍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影響和制約著高職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在高職生的心理教育中,通過開展心理衛生教育,能夠極大程度地提升高職生的心理素質,使得高職生得以快速地適應新環境,適應社會。

1.1快速適應高職院校的教學組織方式

對于大部分高職生來講,他們在高職院校的學習生活中,表現出了諸多不適應。特別是對于一些剛剛升入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講,他們對于高職院校的教學組織方式、教學模式等極度不適應。這主要是因為高職學生剛剛經歷了管理嚴格的高中時代,在高中時代里,教師將學生的學習時間安排地井井有條,同時教師在管理中,也采用類似于軍事化的管理策略,這些教學組織方式雖然無法避免抹殺學生的積極性,但總體來看,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計劃性。但在高職院校中,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增加了自主性和自覺性,剛剛升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很難適應沒有約束的大學生活,這使得他們的學習、生活沒有目標、沒有計劃,不少學生甚至產生了“混文憑”的想法。通過開展心理衛生教育,能夠幫助高職生認清高中時代和大學時代的區別,從而引導高職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和生活觀念,準確面對成長,快速適應環境的變化。同時,心理衛生教育中的環境適應、壓力舒緩等方面內容,都能夠給予高職生科學的處理方式,綜合性地提升高職生的心理素養。

1.2良好適應社會環境減緩恐懼心理

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他們即將走向社會,即將走向工作崗位,同時高職教育的特殊性,也決定了高職生較早地開展社會實踐,較早地接觸社會生活。但不少高職生在接觸社會生活的過程中,表現出了極大地不適應性,甚至滋生了恐懼情緒。社會需要心智成熟和專業技能過硬的復合型人才,但對于大部分高職學生來講,他們的專業技能可以通過勤學苦練來得以提升,但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智則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累計。一些心智尚未成熟的高職生,在進入社會環境后,就容易產生不良的心理問題,進而影響高職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態。此外,還有部分高職生在社會交往中,缺乏社交技能和方法,存在恐懼社交的不良情緒,常常為此苦悶、自卑以至影響身心健康。通過開展心理衛生教育,能夠引導高職生正確對待社會環境,正確處理心理落差,努力做好準備,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以良好的狀態適應社會環境。同時,心理衛生教育中的小組討論等方式,還有助于提升高職生的社交能力。

1.3科學面對就業增強事業自信心

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社會對高職教育缺乏正確的認知,缺乏科學的評價方法,缺乏準確的判斷。部分企事業單位對高職生存在嚴重的偏見和歧視,這些外部環境很容易增加高職生的不自信,使得高職生對于未來的就業需求提前凸顯出來,對未來的事業缺乏明顯的自信心。在高職教育中,通過開展心理衛生教育,能夠引導高職生在不斷地提升自身綜合技能的同時,努力提升自身的心理素養。樂觀面對未來就業的挑戰和壓力,緊跟時代的變化,緊跟社會就業需求,更加針對性地優化自身的綜合素養。同時,開展心理衛生教育,還有助于提升高職生成就事業的自信心。通過心理衛生教育,能夠幫助高職生準確的評價自身,準確的分析自身的價值,找準自身的興趣點和擅長方面,不斷地深化自身的專業特長,努力做好做強,為未來的就業、創業提供充足的前提準備。

2高職院校開展心理衛生教育的科學策略

高職院校開展心理衛生教育,必須注重結合高職生的心理問題,必須注重結合高職院校的自身特點,科學全面地開展心理衛生教育,才能綜合性地提升高職院校心理衛生教育的水平,才能有效地促進高職生的健康快樂的成長。在高職院校心理衛生教育的開展中,應該采取以下策略。

2.1豐富心理衛生教育的組織方式和活動方式

在高職院校心理衛生教育中,不少學校仍采用傳統的理論教學,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也影響心理衛生教育的教學質量。因此,高職院校在開展心理衛生教育中,應該不斷地豐富心理衛生教育的組織方式和活動方式,充分將心理衛生教育與學校的社團活動、業余活動等結合起來,有效提升心理衛生教育的趣味性和實踐性。一方面,在開展心理衛生教育的過程中,心理教師應該積極組織相關活動,會同其他活動的組織方,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開展心理衛生教育,以提升高職生對心理衛生教育的準確認知。同時還應該將抽象化、理論化的心理衛生教育理論,形象化、生動化地傳遞給高職生,便于高職生理解與接受。另一方面,在開展心理衛生教育的過程中,心理教師還應該加強與班主任的協調與溝通。針對心理問題比較突出的學生,做好個案分析和追蹤管理。心理教師只有與班主任管理相互反饋,及時聯系,才能做到全方位,連續的、動態的掌管高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態。

2.2積極運用體育活動來強化心理衛生教育

在高職生心理衛生教育中,科學規律的體育活動是開展心理衛生教育的物質基礎,通過體育活動,不僅能夠有效鍛煉高職生的身體素質,使得他們的身體素養能夠迎合未來社會的需求,同時在體育活動中,還能夠有效地激發高職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和塑造高職生的自信心。一方面,高職院校應該將體育活動系統化和規范化,通過定期的跑操,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趣味橫生的體育競賽等,有效激發高職生的體育活動熱情和積極性。另一方面,高職院校還應該開展多元化的、團隊性質的體育拓展活動。通過一些難度較高且需要團隊配合的拓展性體育活動的開展,高職學生的體育競技意識得到提升,高職學生的社交能力得到提升,高職學生的拼搏精神也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因此,在高職院校中,開展針對高職生的心理衛生教育,應該注重體育活動與心理教育的有機結合。

3結語

高職生的心理問題比較突出,在高職院校中開展針對高職生的心理衛生教育,不應該僅僅注重理論教學工作,更應該將高職院校的校園活動、體育活動等與心理衛生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提升心理衛生教育的實踐性和滲透性。加強心理教師和班主任的協同管理,實行動態化、追蹤式的心理輔導和教育,只有這樣才能綜合性地提升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

參考文獻

[1]岳潔云.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對高職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J].東方教育,2015(12).

[2]何一瀾.淺論高職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J].教育教學論壇,2013(20):136-138

作者:王維儉 單位:黔南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涪陵区| 阳谷县| 潼关县| 西昌市| 锡林浩特市| 南皮县| 邵东县| 广西| 郎溪县| 南开区| 安徽省| 梁平县| 邯郸市| 青冈县| 德州市| 湘乡市| 辰溪县| 波密县| 石屏县| 碌曲县| 平罗县| 塘沽区| 天峨县| 宁远县| 南昌县| 永泰县| 油尖旺区| 塔城市| 施甸县| 壤塘县| 奉贤区| 新民市| 巍山| 博湖县| 儋州市| 清流县| 阜新市| 大埔县| 鄢陵县| 祁阳县| 特克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