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師生心理相融共建良好溝通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個班主任的煩惱太多了,他被諸如學生遲到、上課睡覺、下課打鬧、不交作業、打架早戀、晚寢不安等問題捆擾得身心疲憊。作為班主任,他強烈地需要秩序,整潔和進步,責任與自尊使得他全身心地投入這些問題堆中,耐心說服,嚴厲批評,投資感情,甚至動用權威。可是,每當靜心之余來面對現實時,卻時常感到惶恐與悲哀:學生的現狀并無多大的改觀,教育的力量顯得如此地蒼白無力。自己付出的時間、精力和感情,無法向學生的內心世界作些許挺進。而社會對于個性的日益關注這一現實也無情地在告訴我們:教師的合法權威效力有限而且正在減少。因此,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我們不大可能改變這種現實,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教育心態和溝通方式。在當前的中學教育中,常見有這樣的一種現象:我們大多數班主任都比較年輕,對自己的工作雖然也會有埋怨但卻都很投入。常常由于自己的個性差異,有的很“嚴厲”,往往以自己的權威為基礎,以自己的意志為中心,較多的則是以強制性的手段來促使學生達到自己為其樹立的學習目標和紀律要求;所帶的班級在學習、紀律以及其它各種活動中成績較好,但學生對自己只敬不親,集體中缺乏一種良好的情緒氣氛。有的很“和藹”,往往將自己的強烈情感投入,以自己所理解的愛心和寬容來對待學生所犯的過錯,耐心地說服,以至苦口婆心,可是工作效果卻常常出乎意料,學生對自己只親不敬,集體中缺乏一種得當的紀律約束。無論是嚴厲的,還是和藹的,都不過是部分地起到了效果,看起來只是半個“班主任”,而我們需要的則是“有效的班主任”——既注重工作效績,又注重學生。唯有如此,你的“嚴厲”對學生來說便是一種真正的促進;你的“和藹”對學生來說便是一種真正的鼓舞。而要想同時獲得這兩方面的成果,作為班主任,則首先必須讓學生信任他自己的內心世界,而為此,我們也必須學會從學生的眼中來看世界,必須具有極富彈性的情感。簡而言之,心理相融,才是有效施教的基礎。
一、準確判定學生的行為
作為班主任,每天都可能需要對學生的所作所為實施教育,這就必須能對學生的具體行為進行準確的判定。如果是這樣做了,那學生之于你的批評則不會辯解開脫,學生之于你的表揚也不會不知所措,你要求他改正時即使態度是嚴厲的,學生也不會有太強的防御心理,從而將對教育效果造成的對耗或產生的敵意降為最低限度,這是達到心理相融的基本前提。
二、冷靜識別自己的情感
面對學生的各種不良的行為,作為有效的班主任還應善于識別自己此時所產生的情感。應該細膩而冷靜地識別到,我們面對問題時所產生的情感反應是有一個演變的過程;首先是因為學生行為的直接結果而產生的原發情感,接著便是針對造成后果的學生行為而產生的繼發情感。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批評若是源于原發情感,則是在消除過失,并不傷害人,因而將是有效的;若是源于繼發情感,則是在消除過失的同時也傷害了人,因而將可能是無效的。
三、自覺追尋積極因素
要想學生成為勝者,最重要的是發現他們所做的正確的事,當然,在開始時,只是接近于正確,而后來,逐漸誘導使他們做出你所希望的行動。當然,學生自己能思考,而且不愿意被人所擺布,我們應該記住這一點,并且尊重這一點。但是,我們只要順應這一基本的人性,自覺地追尋學生積極的因素,則不易引起學生的自滿和嫉妒情緒,而你的感受則表明了你是誠心真意的,從而激發了他們的自信和愉快感,容易使老師與學生建立起來親密和合作的友好關系,也有可能幫助他們發揮自己的全部潛力。我深信這一道理,并且把它視為一項有效的教育技巧,嫻熟而廣泛地進行使用。
四、及時指出學生的消極行為
班主任是一個渴望寓教于樂的理想主義者,同時又是一個深信權威運用的現實主義者。他深知,作為教育者如何向被教育者表現愛,這本身就是一種復雜的過程。他沒有建立在武力上的權威,卻善于運用和情感相結合的權威。他不相信一味地耐心說服和寬容諒解;人的本性是不喜歡被批評指責的,但同時卻又不得不被批評指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味地耐心說服是懦弱;一味地寬容諒解是無能。因此,實施有效的教育,絕不排除同為教育手段的嚴厲批評,乃至動用權威的強制。及時指責學生的消極行為,就是基于上述認識而提出來的。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首先要做到“及時”,這是批評指責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如果在錯誤的行為之后不能盡快地執行紀律,那其發展是無助于改進將來的行為的;同時也有可能把錯誤行為的察覺積累起來,從而使產生對立的情緒。其次,這是最主要的,你要以充分信任的態度來鼓勵學生,使他們做出新的努力,表明你對他們的期望。如果指責缺少了最后的內容,則是教育者缺乏愛的情感意識的表現,因而指責的最終會受到對耗。在實施批評教育的過程中,我不以為將自己的怒意埋在心里不流露出來是合乎情理和技巧的。恰恰相反,只要這種怒意是屬于原發情感的,因為它是針對錯誤行為的直接后果,而不是針對錯誤行為的表現者本身,就應該真切如實地被反應出來。我們扮演的角色既不是圣人也不是天使,他了解并且尊重自己的情感,雖然無法任勞任怨、誨人不倦,但是他永遠有一顆真誠的心。他反應真切,里外一致,不隱瞞煩惱,不假裝愛心,失意是不強顏歡笑地表現偽君子的行為。他是不怕生氣的,因為他已經學會了不傷大雅的、不含侮辱地來表現自己情感之中的怒意。這樣,即使是在盛怒之下,也仍然尊重事實,保持真實,所指責的不是學生本人,而是問題的本身。學生是帶著不完整的自我形象來到學校的,我們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極易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因此,實施相融和溝通技巧的本質就在于尋求取代懲罰的、凡能引發自尊的一切方法,以達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心理相融。以人為本,順應人性,應該成為教育意識中的主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