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清代宗室詩詞創作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奕繪收藏古董對其詩詞創作的影響
1.由于榮王府有珍藏古董的傳統,奕繪和太清又嗜好收藏,因而家中的古董文物很多,夫婦二人又時常品玩、題詠,奕繪也就創作了大量題詠古董文物的詩詞,這些詩詞具有濃厚的人文意蘊。奕繪夫婦嗜好古董,喜歡題詠,每當獲得一件古董,便立即品玩欣賞,然后以詩詞題詠,留下不少佳篇。因此有人稱他們“閨房韻事,堪媲趙管”①,也有人把他們比作趙明誠與李清照。奕繪購得古玉笛一枝,就立即填寫《翠羽吟》題詠,太清也題詠了《蒼梧謠》;夫婦二人游覽石堂購得開元刻石和盧襄詩碣,不但都寫詩題詠記其事,而且還次盧襄刻詩之韻寫有《唐碑用盧襄韻》(奕繪)和《游孔水用吳郡盧襄石刻詩韻》(太清);奕繪獲得李唐的《秋涉圖》,就題詠了《李晞古〈秋涉圖〉歌》,太清也題詠了《題李晞古〈秋涉圖〉》。奕繪夫婦題詠的古董器物頗為廣泛,如古錢、古刀、古劍、古玉笛、古錦詩囊、古玉袈裟環、古木幾、古玉琴帚、古牙牌牌譜、古書、古硯、古紙、古筆筒等等。然而,榮王府收藏最多的是古畫,因此奕繪題詠古畫的詩詞也最多,從以下篇目即可看出:《鷓鴣天•題〈宣和竹雞〉二首》、《眉峰碧•題趙千里〈古木寒鴉〉二首》、《題倪云林〈江山平遠圖〉》、《題倪云林贈云門上人長卷次圖中自題韻二首》、《題倪高士〈清閟閣圖〉》、《王叔明〈寒林策蹇〉》、《文征明〈東坡詩意〉》、《文征明〈雪山圖〉歌》、《題文征明〈送子觀音大士像〉》、《題文衡山〈雪景〉大軸》、《題黃鶴山樵〈聽松圖〉再次圖中韻》、《醉翁操•題黃鶴山樵〈琴罷聞泉〉》、《題趙子固畫蘭二幅長卷》、《題仇十洲畫〈漢宮春曉圖〉》、《木蘭花慢•題仇十洲〈深巖列妓圖〉三首》等等。在文房四寶中,榮王府珍藏最多的是古硯,奕繪題詠最多的也是古硯。其《二硯歌》云:“憶昔先人十一硯,作歌者九二未登?!弊宰⒃疲骸啊毒懦幐琛?,余少作也,今不存已?!逼洹断脑品濉沸蛟疲骸坝嗯f藏寶硯九枚。”奕繪對古硯特別嗜好,其《二硯歌》云:“嗟余于世鮮嗜好,惟斯硯癖自莫懲?!瓕毘庡e落刊汝用,湘管攢簇盈吾縢。頑石柔翰有何好,見之眼明如餓鷹?!逼洹冻幐杓娜蔟S》所寫“持以贈君”的端硯,是其父綿億生前所用,“端溪羚羊峽中石,先考親題鏡軒號”。其《二硯歌》首先題詠所獲價值千金的巨硯“,文曰池濠稱墨汁,海甸壑龍不畏鵬”,“螭文緣邊古凹黑,土蝕日炙觚無棱”。其次題詠“近所獲”的東坡綠石硯,“想當黃州儋耳日,追逐鳳咮龍尾朋”,意謂蘇軾貶謫到黃州、儋州時,這塊綠石硯應該與鳳咮、龍尾在一起。所謂鳳咮、龍尾,都是蘇軾詩文寫到的硯名———蘇軾有《鳳咮硯銘》、《龍尾硯歌》。奕繪的《銅雀瓦硯歌》沒有去題詠瓦硯的形制、顏色和鏤刻等,而是由瓦硯聯想到曹操修建的銅雀臺“妓館無人荊棘惡”,“霸業已成灰”,抒發“人生對酒亟當歌,古來豪杰今安在”的感嘆,并表達及時享樂的思想。此外,奕繪還題詠過古老、珍貴的側理紙以及筆筒等。其《側理紙》詩云:“上海撥苔拾龍乳,紫花側裂紙紋斜。“”誰知神物不泯滅,存存成性歸我家。”側理紙,又叫苔紙。東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就有記載“:側理紙萬番,此南越所獻。……南人以海苔為紙,其理縱橫斜側,因以為名。”側理紙在清代極為少見,陳康祺《燕下鄉脞錄》卷九云:“趙谷林征君昱家藏側理紙,蓋南越人以海苔為之,質堅而膩,世不輕有?!鞭壤L有《徵招•刻文木竹林七賢筆筒》,歌吟筆筒上雕刻的竹林“七賢人,知魏將亂,徉狂避世”,“坐竹林里”,“對弈彈琴”,表明他對避世隱逸、悠閑自適生活的欣賞。奕繪大量創作題詠古董的詩詞,拓寬了詩詞創作的題材,特別是拓寬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象。古人以婉約詞為正體,多寫男歡女愛、離愁別緒,因而詞中多用春花秋月、芳草垂柳、微云薄霧、斜風細雨等柔美的自然意象,即使變體的豪放詞,雖然增加了羈旅行役、仕途奔波、烽火胡塵、鐵馬金戈等事功意象,但也很少有古玩古物、金石書畫等人文意象。盡管宋代也出現了題詠古董文物的詞,但畢竟不多;清初搜集古董的風氣濃厚,題詠古董文物的詩詞逐漸增多;到了清代后期,像奕繪這樣既收藏又題詠古董文物的文人才大量增加。奕繪的詩詞本來就多讀書、聽琴、題集、論道、弈棋等人文意象,再加上大量題詠古玩字畫的詩詞,使得他的詩詞具有濃厚的人文意蘊。
2.由于榮王府珍藏的古董中古畫最多,奕繪也就創作了很多題詠古畫的詩詞,或準確傳達出畫的意境,或表現出畫家的生命意趣和精神境界,或表達自己的見解,表現自己的精神追求。題畫詩詞,是為特定的畫面而題寫,必須做到“詩中有畫”,即其內容、思想必須或明或暗涉及畫境或畫的作者,力求表現畫的神韻和畫家的審美追求。奕繪的《李晞古〈秋涉圖〉歌》就生動形象地描繪畫境,詳細地描摹畫中每一個人物的表情動作來表現難以渡涉的愁苦:一波一波寫秋水,魚梁半沉秋水底。遙源飛瀑云中落,近岸西風樹間起。一枝一枝寫秋樹,木葉藤梢盡東指??蓁竟质Я至?,既濟一人到邊沚。左牽長繩援彼翁,右手扶帽愁而視。彼翁摳衣沒及踝,戰戰栗栗心在趾。童子擔囊且拄杖,誤歷深處懼復悔。兩人欲涉方束帶,一童解襪一膝跪。瘦金高題“秋涉圖”,陰篆深鈐“項叔子”。隸書四字徑半分,晞古李唐臨絹尾。得畫十年不敢題,我思古人難并美。勾渲無皴尚唐法,元明作家應羞死。天際縹渺數峰青,去此江干三百里。奕繪這首題畫詩,不僅詳細描繪畫中江面的水波,遠處的瀑布,岸邊的秋樹木葉、枯杈怪石以及畫上的題字、鈐印,而且將畫境表現得鮮活生動,特別是畫中人物的神態動作,描繪得細膩具體,栩栩如生。奕繪題山水畫的詩詞不但能夠表現畫境,而且還能表現畫家的人格、精神。如其《題倪云林〈江山平遠圖〉》:遠山澹如云,秋水清若空。支流亂叢石,響入疏林中。林中有草亭,豁達開心胸。此境夢已熟,此畫與夢同。倪云林即倪瓚,是元季繪畫四大家之一,善畫自然山水,往往以遠山淡水、疏林坡岸、枯木茅亭為主,尤其愛畫空亭,其畫給人簡潔、疏朗、清雅之感。奕繪這首題畫詩,風格簡淡清雅,以洗練的筆墨描繪了畫面清遠蕭疏的意境,表現出倪瓚超脫世俗、孤介不群的精神境界。奕繪寫有《題王石谷〈友梅軒圖〉》一詩。王石谷善畫山水,開創虞山派,曾主持創作康熙南巡的《南巡圖》而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但他不愿入仕,仍然回到江蘇虞山老家,以書畫為生,過著生活清寒卻精神自由的生活。他的《友梅軒圖》表現與梅為友之志。奕繪此詩先描繪畫境:“空山結茅屋,流水依柴門。梅花與修竹,相得若昆弟?!比缓蠓Q許王石谷“幅小不畫花,當畫梅之魂。蒼顏和秀韻,香生老樹根”。梅花具有傲雪凌霜、冰清玉潔的神韻,而奕繪在詩中贊美王石谷與梅花、修竹結伴,具有特立獨行、超邁孤介的精神追求。題詠古董文物的詩詞,內容雖然要與題詠對象密切相關,但又不能完全局限于題詠對象,還要借物抒懷,表現題詠者獨特的感受與見解。榮王府珍藏有宋徽宗畫的《宣和竹雞》,奕繪和太清都有題詠。奕繪的《鷓鴣天•題〈宣和竹雞〉二首》云:花押分門御筆肥,竹竿勾勒粉霜微。汴梁未破金兵遠,不畫軍儲只畫雞。清醮罷,諫書稀。濃梢墨尾勢如飛。凄涼老向黃龍府,故國雞聲逐夢歸。一曲春燈選妓陪,八旬老子講經回。休爭臧谷亡羊異,書畫曾亡宋國來。全羽翼,好冠腮。將雛大似靖康哀。流傳七百年前跡,供取晴窗一展開。宣和(1119~1126),是宋徽宗趙佶的年號,此指宋徽宗。奕繪這首詞不僅描寫畫境,還將宋徽宗畫竹雞與北宋亡國聯系起來,由竹雞攜雛覓食聯想到金人擄去徽宗、欽宗和后妃、皇子、宗室、貴卿等數千人北撤的靖康之難,批評宋徽宗熱衷于道教,沉溺于繪畫,“不畫軍儲只畫雞”,終于導致“書畫曾亡宋國來”。奕繪購得明代畫家周東村的《傳經圖》后,寫了《題周東村〈傳經圖〉》八首詩題詠。其二云:石瀨松濤隔戶聽,水光山色入簾青。此間抱子忘言坐,勝讀古人糟粕經。周東村畫的《傳經圖》,現在已經看不到了。此詩前兩句當是描繪《傳經圖》所畫山水景色,后兩句應該不是《傳經圖》畫的內容,而是奕繪品讀《傳經圖》后抒發的感慨,表明其精神追求。確實,讀書、讀經,要分清精華和糟粕,有選擇地閱讀、吸收;如果閱讀古人的糟粕經,還不如抱子靜坐??梢娹壤L對于讀書、讀經頗有自己的見解。奕繪題詠古畫的詩詞,把畫境轉化為詩境,把視覺藝術轉換為語言藝術,把空間藝術轉換為時間藝術,原畫的意境、神韻得到了很好的表現。詩畫兩種藝術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既擴大了畫的影響,又拓寬了詩的表現領域,還提高了詩的表現藝術。
奕繪喜好收藏、題詠古董的原因
1.我國的古董收藏,從宋代形成風氣后,經過元代的延續,到明代空前興盛,因為明代商品經濟發達,士大夫以收藏為風雅,而到了清代,皇家宮廷和民間收藏竟達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程度?;始覍m廷收藏在乾隆朝達到鼎盛。奕繪的曾祖乾隆皇帝風雅好古,特別喜歡古書字畫等藝術品,然而他不僅只是收藏、鑒賞,還要興之所至地在上面題字、題詩、鈐印,現在見到的很多珍貴的古籍、字畫都鈐有“乾隆御覽之寶”。其收藏品囊括了青銅器、瓷器、玉器、書畫、文房用具、古書及其它雜項。乾隆皇帝曾敕命編纂著錄內府所藏釋道書畫的《秘殿珠林》24卷和非宗教題材書畫的《石渠寶笈》24卷,以及著錄內府所藏古代青銅器的《西清古鑒》40卷。清代的民間收藏也極為興盛。由于收藏盛行,各地城市的文物市場,生意也異常紅火。京城著名的琉璃廠古玩街,清初的古董商就開始在此經營,乾隆時已成為古玩字畫、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寶的集散地?!肮哦?、書畫就地陳列,四方人士之精鑒賞者,輒問津于廠焉”①。除了都市古董市場,還有很多生意人不辭勞苦,跑到偏遠地區去發掘地下埋藏,“牟利者,置窩棚于其地,掘而貨之”②。清代的許多士大夫搜求古董文物,不僅僅是為了庋藏增值,還以之作為把玩、鑒賞、題詠之物,因而形成文壇濃厚的題詠古董文物的風氣。這也是前朝少有的人文現象。文人士大夫一旦獲得古玩字畫,就要邀請同道、朋友一起來觀賞鑒別,考定其年代和作者,品味其美學價值,然后賦詩填詞。清初陽羨詞派的領袖陳維崧出身名門,父親、祖父都跟晚明社會的書畫名流有過廣泛交往,家中的收藏極為豐富,可惜后來散失殆盡。陳維崧曾在詩中多次慨嘆家中的書畫藏品散落,而且創作有不少詠嘆古文物的詩詞,如其《滿庭芳》(龍德殿邊)就是題詠宣德窯的一件青花脂粉箱。清初浙西詞派的宗主朱彝尊也有題詠古玩古畫的詩詞,其有名的《玉帶生歌》即題詠文天祥用過的端硯,因其硯有白文如帶,故稱“玉帶生”。這種收藏并題詠古董文物的風氣,到清代中后期更加濃厚。與奕繪曾一同任職宗學并與顧太清傳出婚外戀情的龔自珍,就喜歡收藏并題詠古董文物。道光五年(1825)十二月,龔定庵獲得漢鳳紐白玉印一枚,印上有文曰“緁伃妾趙”,以為是趙飛燕故物,非常高興,立即題詩四首,第二年初春,又遍征文士題詩③。龔自珍也喜歡題詠古畫,寫有不少題詠古畫的詞,其《青玉案》序云“:乾隆壬寅,潘蘭公編修畫柳,自題一詞,甚凄婉。此軸藏沈聽篁編修家,聽篁囑和原韻?!逼洹栋僮至睢沸蛟啤埃菏Y伯生得顧橫波夫人小像,靳予曰‘:君家物也。’為填一詞。”①其《賣花聲》序云:“近世菊花,粉紅駭綠,無復東籬古意。偶客秣陵,得墨菊二本,甚娟妙,小詞賞之?!贝送猓徸哉溥€寫有題詠古董的《菩薩蠻•漢宮熏爐》、《天仙子•自賦所藏葉小鸞眉紋詩硯》②、《吳市得〈題名錄〉一冊,乃明崇禎戊辰科物也,題其尾一律》等。與奕繪、太清交誼頗深的大學者阮元,特別嗜好搜集古玩古書古畫。他曾殫精竭力搜求秦石刻和漢磚,其《題秦二世瑯邪臺石刻》詩云“:我求秦石刻,若秦之求仙。求仙不可得,石刻終難淹。……得此足以豪,神發忘食眠?!雹埤徸哉湟舱f他“:人間漢磚有五鳳,廣陵尚書色為動。十笏黃金網致回,歐陽欲語瘖猶夢?!雹芤蚨钤詹氐墓哦奈镱H多,并且他也喜歡和好友、門生鑒賞、題詠。他寫有《題宋高宗〈瑞應圖〉》、《趙忠毅公鐵如意歌》⑤、《題家藏漢延熹華岳廟碑軸子》、《題〈陳迦陵先生填詞圖卷〉》⑥、《敬題御賜惲壽平模元人〈萬竿煙雨圖〉》、《敬題御賜惲壽平模黃鶴山樵〈松崖翠壁圖〉》等詩。阮元還曾將他珍藏的宋本《金石錄》請顧太清題詞,顧太清寫有《金縷曲•蕓臺相國以宋本趙氏〈金石錄〉囑題》,詞中稱賞《金石錄》是“人間奇寶”,贊揚“蕓臺相國親搜校”,并指出鑒賞、題詠者不少:“押紅泥,重重小印,篇篇玉藻?!鞭壤L與龔自珍、阮元交往密切,必定受到他們題詠古董風氣的影響。乾隆皇帝更是喜歡題詠古玩字畫,為許多古代名畫題過詩,如《題夏圭〈山水卷〉》、《題高克恭〈山水〉》、《題倪瓚王蒙合作〈山水〉》、《題唐寅〈清泉高陰圖〉》、《題徐渭潑墨十二種•石盆幽蘭》、《題藍瑛花鳥十二幀•古樹寒鴉》、《邊文進〈雙喜圖〉》等等。奕繪寫有《讀高宗純皇帝御制詩全集恭紀》詩五首,他的其它詩中還經常引用乾隆皇帝的詩句,而且注明“恭錄《高宗御制詩》句”,所以奕繪一定讀過曾祖乾隆皇帝的題畫詩,并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奕繪的祖父永琪,博學多才,工書善畫,也喜好古玩字畫,可惜只活了26歲。奕繪的父親綿億“精畫仙佛,古雅得王維、吳道子之遺風”⑦,并且也喜歡收藏古硯字畫等。在家庭傳統的熏陶和社會風尚的影響之下,奕繪也就特別喜好收藏、題詠古董文物,他的書齋就叫“觀古齋”,“觀古齋中古可觀,壁間集錦最宜看”⑧,而且他還有很高的鑒賞水平,太清就說“先夫子平生好古,更兼考據精詳”。
2.奕繪喜歡收藏、題詠古董,也是自身熱愛、學習漢族文化的需要。奕繪收藏、鑒賞、題詠古董文物,是學習漢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學習漢族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清朝乾隆時期,滿族漢化的程度已經很深,皇室貴胄從五、六歲開始就接受滿漢兩種文化教育,滿洲貴族學習漢族文化的風氣非常濃厚。奕繪特別熱愛漢族文化,尤其喜好書畫詩詞。他“六歲讀《論語》”①“,十五歲著《讀易》十則”②,而且平素愛詩,“萬首唐詩,愛精華而韋編卷破”③,特別喜歡李白的詩“,一卷青蓮詩,從來不去手”④。他很小就學習書法繪畫,12歲開始寫詩,22歲開始填詞,同時廣泛收藏法書名畫,品玩鑒賞,詩詞題詠。因為搜求珍藏古董文物,不僅具有經濟增值的價值,而且還可品鑒欣賞,提高古代歷史、文化、審美素養;品玩欣賞古代書畫名家的作品,還可借鑒其書畫技藝,提高書畫鑒賞和書畫藝術水平;以詩詞題詠法書名畫,還可練習寫詩作詞,提高詩詞創作的水平。所以收藏、品玩、題詠古董文物就成為奕繪和太清學習漢族文化的一種有效方法。奕繪常以詩詞題詠古畫,正是為了學習詩詞書畫,提高漢族文化修養。既是大詩人又是書畫家的蘇軾曾說“詩畫本一律”⑤,北宋畫家郭熙也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⑥。詩人寫詩與畫家作畫在構思和摹寫物象等方面有相同的規律,繪畫的經驗和規律可通于詩,觀畫可悟詩家三昧。因此奕繪經常從古畫中獲得詩詞創作的靈感,除了畫的題材內容,構圖的疏密、畫面的層次、用墨的干濕、線條的粗細、顏色的濃淡等等,都給寫詩以啟發,而且題詠同一幅古畫,或用詩,或用詞,既學習了繪畫,又練習了詩詞。奕繪和太清共同收藏、欣賞、題詠古玩字畫,不僅豐富了藝術生活,也提高了漢族文化修養。
本文作者:胥洪泉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文學院中國詩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