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少數民族體育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提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我國少數民族體育發展中的如何科學的利用、怎樣規范與競技、適應社會的需要和保持民族的特色等問題進行了研究與論述,本文認為,上述問題是當前我國少數民族體育發展中較重要的問題,特作此文與大家共同切磋。
【摘要題】民族傳統體育
.
【關鍵詞】少數民族體育/科學利用/規范與競技/社會的需要/民族特色
1如何科學利用的問題
我國的少數民族體育歷史悠久、內容豐富、豐彩獨特,經歷了幾千年的從蒙昧到文明的進化過程,負載著少數民族人民崇高圣潔的純真、奮力超越的意志和崇拜自然的祈禱與愿望,少數民族體育不僅只是少數民族人民感情宣泄,勞動、戰斗技能的演習,愉悅游戲的本能反映,而且包含著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宗教與體育等諸多因素,并與少數民族人民祈求豐收、慶祝勝利、酬謝神@①、乃至生育死亡等皆有關系。要開拓和發展我國少數民族體育,就必須要深入其中琢玉求珠,去除那些不健康、不科學和封建迷信的成分與色彩,使其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與人們的需要,為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身心健康服務。例如:2001年6月10目,在武漢洪山體育館舉行的湖北省全民健身周啟動儀式和7月的宜昌市運動會上,作為表演項目進行表演并博得大家異口同聲贊美的長陽巴山舞就是一個例子。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居民是古代巴人的后代,巴人死后以舞蹈進行悼念活動,使這種喪葬禮儀成為了當地民俗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人生一世,終得歸寂,進入永生的境界,素被生者重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中國文化的特色。而崇尚白虎圖騰的巴渝后裔土家族,至今就仍然保持著這種把歌舞與武技交匯在一起的古老葬俗“穿花”和“跳牌”。而從其以箭扣弓為節的形象,可以看出這乃是古代巴人的一種軍事葬儀,從喪葬儀典的折光中反射出了土家族天性勁勇的民族性。《土家族風俗志》中對現存的“穿花”“跳牌”還作了詳細的敘述,從中不僅可以看出歌、舞、武術這些姐妹技藝在風俗儀式中的同生共有、互相滋潤的現實,而且從其動作名稱和人體活動的方式中,還可看出體育文化特征的諸多方面。
“穿花”“跳牌”廣泛地流傳于湘鄂西及川東部分土家族地區。穿花所作的動作,從名稱上就可以看出是武技的演練、古代軍戰和原始漁獵生活的遺存。這些動作有:“懷弓抱月”“猛虎下山”“黃龍纏腰”“鷺鶿伸腰”“鷗鷹展翅”“鯉魚板灘”“美人梳頭”“天女散花”“美人晾衣”“劉海戲蟾”“犀牛望月”“懶龍翻身”“苦竹盤根”“鷂子穿林”等,這些象形取意的動作是體育文化共通的本體特征中最典型的、負載文化內涵最廣泛豐厚的特點之一,而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這些以含胸下沉,出胯、多顫為動律特點的完全舞蹈化了的動作,許多名稱在今天的武術套路名稱中也是經常出現的,如“黃龍翻身”“鶴鷹展翅”“懷弓抱月”“犀牛望月”等等。即使一些以神佛想象中的物象,象形取意的動作,也在武術中常見,如“觀音坐蓮”“參禪打坐”等。當然,由漁獵征戰進入農耕社會的時代,在“穿花”動作中亦有所反映,如“栽秧”“兩手種油麻”“牛擦癢”“水牛抵角”等就是模仿農耕勞動或在農耕中觀察到的生活的提煉。“跳牌”中也有許多象形動作,如繞臂穿肘的“鳳凰展翅”相對擊掌的“幺姑子篩籮篩”;翹首遙視的“犀牛望月”。跳者感情的變化,隨著舞姿的象形寓意,起伏跌宕、有興有狂,忽悲忽傷,更多的是人體活動技能的充分發揮和舒張。時而扭肩擦背,如水牛蹭癢;時而俯身觸地,如春燕銜泥;時而下蹲踮腳打旋,像虎騰蟒旋,而且群情激烈,不時發出高呼吼嚎,雙腳踢跳,離地飛躍,在激人心弦的鼓點下,實在熱烈、壯觀。在這種喪葬風俗中,人人都可以跟著歌唱應節起舞,粗獷豪放,既是對亡靈的禮贊,又是生者擴襟陶情健身自娛的一種運動。化悲痛為力量,在這里不是虛詞,從那鼓、鑼、镲、鈸等打擊樂的強烈伴奏中,確實讓人們更能感受到的是生命和力量,而不是死亡和悲戚。
而今,當歷史發展到今天,人們已清楚地認識到,科學是發展的動力,尊崇科學是時代的精神,只有科學的改革與創新,才能使民族文化與體育煥發新的活力。長陽的巴山舞在對這種把歌舞與武技交匯在一起的古老葬俗“穿花”和“跳牌”的歷史進行了考證與科學的研究后,對其以人體運動達到安慰祖先之靈、驅鬼降魔等一些不健康、不科學和封建迷信的成分與色彩進行了去除,而保留和發展了其中許多象形取意的武術、舞蹈和體操動作,使其符合了現代社會的精神文明的要求與人們健身娛樂的需要,從而為社會體育的發展和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服務,達到更高地提高人民生命價值的目的。而今,巴山舞經過改造與創新,終于成為依民情、社情,納武術、舞蹈、體操之長,深受人民喜愛的全民健身項目,不失為全民健身中傳統體育與文化古為今用的精彩范例。
2怎樣規范與競技的問題
我國少數民族體育的特點之一就是內容豐富。它既包含運動項目之豐富,也包含運動方法之豐富。豐富的內容表明我國的少數民族體育有豐富的養分,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運動項目的不規范性,而不規范的運動方法和運動形式就限制了該運動項目的進一步發展,使得許多優秀項目得不到普及,以致日趨冷落而失傳。而當今世界諸多的現代體育項目大多都是來源于世界各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如跨欄原是英國18世紀牧羊少年的追逐游戲,鉛球是歐洲士兵擲炮彈的比賽,可以說世界各國的民族體育是現代世界體育之母。然而縱觀現代體壇,尤其是奧運會,卻沒有一個項目是由我國民族體育奉獻出去的。雖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對我國各民族體育的挖掘整理不夠,使得許多項目仍然處于不規范的狀態,只是在我國一些特定的民族區域里自發地流傳,不能進一步普及和提高。要使我國少數民族體育規范化,就要對我國豐富的少數民族體育進行挖掘和整理,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對其中的許多優秀成分進行提煉、整理、改進,使之向規范化方向發展,以符合時代的精神與要求。尤其是對那些競技性較強的項目,更要對其運動技術、方法、競賽的形式和標準進行規范,使其符合當今體育的發展規律和特點,為進一步地普及推廣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方面,我們也不乏有成功的例子。
蒙古式摔跤是蒙古族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在蒙古草原上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體現蒙古族人民剛烈性格、頑強拼搏精神以及吃苦耐勞和堅忍不拔等優秀品質的較為典型的代表性體育項目。為了把這個民族傳統項目推向全國,有關部門對競賽規則進行了多次修改與實驗,現在已正式確定了蒙古式摔跤的比賽規則,并先后在呼和浩特等地舉辦過5次全國蒙古式摔跤邀請賽。1990年在呼和浩特舉行了首屆國際大型“那達幕”大會,使蒙古式摔跤這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得以被世界所關注。再如毽球運動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由不規范到逐步規范進而成為亞運會比賽項目的發展道路。1984年,國家體委綜合了中國古代的蹴鞠、花毽和現代的足球、排球和羽毛球運動的特點,推出了毽球項目,成為貫徹古為今用原則,把民族體育開發成對抗性較強的競技運動的又一成功范例。
3適應社會需要的問題
一個國家是否成為體育強國,重要的標志之一就是其體育人口的多少,國民體質的健康狀況如何,它反映了人們對體育的參與程度及親和程度,也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的一個標志。少數民族體育以其分布廣泛、種類繁多、趣味性強、設施簡單、方法簡便易行的特點,適應了少數民族人民體育鍛煉的需要,從而增進了少數民族人民的身體健康,達到了提高國民體質的目的。例如:
繞山林活動是白族民間大型的體育活動,已有千余年的歷史了。據楊瓊《滇中瑣記》中的記載:“清代大理有繞山林會,每年春季下浣,男女聚集,殆千萬人,十百名為群。男子猶如執巾乘扇,足踏、口歌、或拍霸王鞭。”現代的繞山林活動,破除了迷信,崇尚科學,特別是年輕人,在繞山林活動中尋情游樂,不計較賽跑、打霸王鞭、金錢鼓、游泳、劃船、賽馬等活動的名次和獎勵,主要是投身于大自然中,享受自然風光之美,體驗運動的情趣和歡樂。
再如,擺手舞是土家兒女最普及的大型群眾健身活動。擺手舞的動作以擺跳為基本運動形式,是一種全身性的活動。如“插秧”秧歌步,彎腰插種,然后觀看勞動景色,反復數次,整個動作協調自然,使全身肌肉、關節、韌帶都得到良好的鍛煉,而且對腰部肥胖者有一定的鍛煉作用,同時對肩周炎有一定的輔助性療效。擺手舞的伴奏,主要是一面大鼓和鑼,根據不同的動作,打著不同的鑼鼓點子,在速度上有快有慢,情緒上有輕有重。在土家族過的“社巴節”(擺手節)上,隨著“扁咚扁”鑼鼓的節奏,千人萬人頻頻擺手。時而萬眾彎腰兩手交叉,時而眾人一齊轉體蹬腿,時而跳躍前行,時而左右扭腰,……姑娘們擺手,如柳絮飄蕩;小伙子擺手,如蛟龍騰云;老人小孩擺手似蒼松搖枝、蓮藕出水;游客來賓擺手,似醉漢蹣跚、手忙腳亂。此情此景,可謂是全民健身的“土家族大眾體操”,推動了全民健身計劃的開展與實施。
少數民族體育的社會化,還體現在開發少數民族體育的經濟價值、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上。例如,在節日期間舉辦少數民族體育活動,能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帶動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和經濟的發展。舉辦少數民族體育競賽活動,直接的收入是出賣門票、紀念品、廣告、電視轉播權,間接的收益是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商貿、交通、通訊事業的發展。不少地方已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如內蒙古自治區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藏族的望果節、白族的三月節都是集民族體育活動、物資交流、體育競技、文化匯演、旅游及商貿為一體的盛會。少數民族體育社會化能夠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又可以促進少數民族體育的更加繁榮昌盛。
4保持民族特色的問題
少數民族體育的發展有一種深厚的地域封閉傾向,這有助于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內養和錘煉,使少數民族體育的民族特色更濃、文化底蘊更雄厚,方可爭艷世界,為中國和世界體育與文化提供資源與無窮活力。在文化共享、體育國際化的影響下,少數民族體育在挖掘整理和創新時,要注意突出民族特色這個主題,要保持其原生的核心內容。
如:土家族的“板凳龍”表演。舞龍這項體育活動,在全國極為普遍,很多少數民族都有此項目的表演,且表現形式大體相同,只不過由于各民族的節令和習俗的原因,舞龍活動在時間和環境上不盡相同。“板凳龍”的表演,在道具和表演技巧上別有韻味,表現了土家族人的性格和氣質,反映了土家族人的生活習俗,不由使人聯想到土家人山鄉村寨中的喜慶、節令活動的情景,顯現出土家族濃厚的民族特色。世界各民族的體育都是人類共同的財富,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速,為世界各個民族的民族體育展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適宜的舞臺。中國少數民族體育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積累,而且有許多對人類未來有著重要意義的珍貴寶藏。例如,世界上沒有一種武技能象中國的太極拳和八卦掌那樣以簡單的動作,表現那包蘊宇宙至大哲理的太極陰陽觀念和八卦生化機理。我國的少數民族體育發展到今天,許多項目已具有相對穩定的形態、內涵、價值及特色,并將被更多的民族、國家的人們所認同和所需要。
當歷史發展到今天,許多熱愛民族體育的人們也開始認識到我國少數民族體育的魅力與價值。那么,在我國少數民族體育的發展中,如何科學的利用它,如何使它規范和便于競技與表演,如何適應體育健身、娛樂、經濟發展、旅游等社會各方面的需要,如何保持少數民族的特色等問題的解決,必將使少數民族體育更加活力煥發和精彩。
【參考文獻】
[1]欲夫.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0
[2]羅廷華.論民族傳統體.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0
[3]盛琦,丁態.中國體育風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