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師專業化師德建設分析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教師專業道德是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是教師專業化的重要標志。但我國傳統師德規范中的缺陷以及個別教師不道德行為的出現是我國教師專業化的絆腳石,因此,必須加強教師專業道德建設。其途徑是:科學、合理地制定符合教師專業發展要求的師德規范;把師德教育貫穿于教師成長的整個過程;完善師德規范評價體系。
關鍵詞:教師專業化;師德;師德建設
教師專業道德,簡稱師德,是指教師在其職業生活中,調節和處理與他人、社會、集體和職業工作關系應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或行為準則,以及在此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觀念意識和行為品質。師德是師魂的核心,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的執教之本,是教育績效高低的重要影響因素。要響應以為首的黨中央提出的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號召,教師道德建設也必須要加強。
1我國傳統教師道德的現狀
我國歷來有尊師重德的傳統,對教師道德建設相當重視,因而在我國傳統的教師道德及其規范中,許多優秀的道德傳統在激發和指導教師的行為修養上發揮過很好的作用,大多數教師自覺的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水平,規范教學行為,做到為人師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對教師專業整體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教師道德及其規范中凸顯出諸多不足,個別教師的不道德行為也時有發生。
1.1教師道德的專業性不明顯,結構單薄
我國并不缺乏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規范,但是這些規范都存在一個較大的缺陷,那就是缺乏“專業道德”的特征。以我國多年來采用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1997年8月7日修訂)為例,其中包括了“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重家長”、“廉潔從教”、“為人師表”等8項要求,這對教師職業而言并不苛刻。但仔細分析就可發現,一些條目只要將主題詞替換一下就可以馬上變成其他職業的規范。如“依法執教”、“愛崗敬業”、“團結協作”、“廉潔從教”等等,其他行業可以輕而易舉地將這些口號改造為“依法執×”、“愛崗敬業”、“團結協作”、“廉潔從×”等等。如果仔細閱讀對這些條目的具體解釋,則這一缺陷會更加明顯。具有普遍含義的職業道德規范只能約束教師的行為,沒有從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上提出相應的要求,從而無法引發教師自身內在的自覺自律精神。如果我們仍然這樣去界定教師職業道德,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將繼續停滯在一般性行業道德的非專業水平上,很難體現教師道德的專業特性。
同時,我國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制定的隨意性很大,不全面,結構單薄。僅僅是隨意的幾句空泛的表層語句,既不像教師專業技術的規范那樣細致,具有能反映教師職業本性、具有充足的專業理論依據、清晰的邏輯體系;也沒有深入挖掘其內涵,開發出與教師技術行為對應的可以讓教師在具體的專業技術操作和應用中就能具體感悟到的道德規范和道德力量。
1.2個別教師的道德失范行為影響惡劣
教師道德失范行為主要表現為:(1)不能公正對待學生。教師職業的最基本要求是熱愛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但是有的教師偏袒學習好的學生,瞧不起學習差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即使做了好事,有了優點,也得不到承認和重視。(2)依法執教觀念淡漠,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目前,中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的現象比較嚴重,學生沒有完成作業、遲到、課堂上隨便講話等動輒被罰站、罰做作業、罰勞動、禁閉、打耳光等。(3)使用語言暴力,給學生造成心靈創傷。對于表現差的學生,個別教師使用辱罵、威脅、諷刺、挖苦的語言,如“你比豬還笨”、“你缺心眼呀”、“你簡直就是個廢物”、“這么低級的錯誤都犯,你幼兒園畢沒畢業呀”、“你的臉皮比城墻還厚”等。這些語言對學生心靈造成嚴重傷害,甚至導致有的學生為此而自盡。(4)消極怠崗。部分教師只是把教學當成一種謀生的手段,根本沒有把精力和時間放在教育教學中,厭崗怠業,不思進取。另外,現實生活中個別教師的不道德行為還有以權謀私、不負責任、對學生不信任、要求不嚴格等。這些道德失范行為的存在和發生,嚴重損害了人們心目中的教師形象,成為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絆腳石,阻礙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如果不加以重視,廣大教師的專業道德水平就沒有辦法得到提高,專業化之路也就無從談起。
2教師專業化趨勢對加強教師道德建設的必然要求
教師專業化運動肇始于17世紀末專門教師培訓機構的產生,但是早期的教師培訓學校學徒制或者經驗型的教師培訓實際上是職業訓練而非專業教育。18世紀中期以后由于義務教育普及對于教師教育的需求增強以及教育專門知識的增加,真正的教師專業化的步伐才告開始。特別是自1966年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中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對教師專業化做出了明確的說明之后,教師專業化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如何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如何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等問題就成了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焦點,實現和提升教師專業化日益成為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
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內在專業結構包括教育觀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態度和動機、自我專業發展意識和專業道德等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專業水準不斷提高,教師獲得持續專業發展的過程。其中,教師專業道德是與教師教育活動緊密相聯的,是在教師的教育活動中表現并提升的一種專業性的道德,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和統帥,是教師專業化的重要標志。
教師專業化昭示著承擔培養人職責的教師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師專業水平的不斷提高才能造就高質量的教育,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教師專業道德是教師專業素養最根本、最直接的體現。由于教師的勞動對象——學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決定了教師專業具有較強的表率性,要求教師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以此去影響、感化和教育學生,從而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隨著教師專業化程度的不斷增強,對教師專業道德的要求比其他職業要高得多,因而加強教師道德建設該不容緩。
3加強教師專業道德建設的途徑
3.1科學、合理地制定符合教師專業發展要求的師德規范
針對我國目前教師道德規范中存在的缺陷,迫切需要對現行的師德規范進行深入的研究,從教育學與倫理學的高度對傳統的師德規范進行重新審視,在承認教師道德專業性的前提下開展教師道德規范的制定工作。新的教師道德規范體系應該具有深厚的專業倫理基礎、能反映教師專業發展特性、明確、具體、操作性強;師德規范的內涵也應不斷豐富,補充更能體現教師專業發展特征的內容,要突出體現教師的專業精神,包括獻身于教育事業的理想、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主動追求專業發展的精神等。
3.2把師德教育貫穿于教師成長的整個過程
業道德修養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應把師德教育貫穿于教師專業成長的整個過程。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和方式很多,以教師教育的階段為線索可劃分為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那么,師德教育也應適應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但實際上,目前我國的教師教育系統在師德培育上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職前教師教育環節基本上處于“真空”地帶,既沒有具體的師德要求,也沒有具體的課程安排,只是在教育學課程中的教師一章里有所涉及,教師資格證書雖然有一些模糊的規定,但是在獲得教師資格證書的時候并無實質上落實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教師的職后教育中,我們要么根本沒有師德教育環節,要么有師德教育內容,但多是“雷聲大,雨點小”或是采取“一鍋煮”的形式,沒有真正的成效。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的教師教育必須進行改革。
3.2.1增強教師職前教育階段的師德教育
教師職前教育階段的師德教育是教師專業道德形成的基礎。在職前教育階段也要重視師德教育。首先,必須改革教師教育課程結構,確立以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為中心的課程觀,增設師德修養課,使學生通過專業道德課程的學習,理解專業道德對其今后專業生活以及專業發展的意義和價值,掌握教師專業道德的內涵、原則、規范及其相應的理論基礎;其次,把師德教育融合滲透到各學科的教育教學之中,安排適當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嘗試專業道德行為并體驗專業道德情感。
3.2.2重視在職訓練,把師德教育與教師專業實踐相結合
新教師入職教育對于教師專業發展和專業道德的養成至關重要?,F在很多學校都要求新教師接受崗前培訓后才能上崗,應該充分利用這次培訓機會,專門對新教師進行專業道德教育,進一步強調師德的重要性,要求教師全面掌握最基本的師德規范。還有,建議把新教師入職宣誓儀式制度化,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和恰當的場景,使宣誓者通過莊嚴的儀式激發起內在的需要,提醒教師記住自己的教育責任和義務,讓教師盡早把責任意識融入專業工作中。超級秘書網
職后教育是師德向高水平發展的階段,學校要經常開展師德師能教育。師德學習應納入教師的業務學習范疇,定期進行,要注意通過學習提高教師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引導教師經常進行反思,進行自我教育,從而養成教師的專業自律。
教師專業道德的提高離不開教師在學校教育教學場景中的日常專業實踐。師德主要表現在教師的專業實踐中,專業實踐也是師德建設的重要途徑。教師的許多優良品質是在專業實踐中形成與發展的,專業道德規范只有在專業實踐中才能內化為教師自身的專業品質。不同的教育教學情境會呈現出不同的道德現象與道德問題,教師在實際教育工作中究竟怎么做,在專業實踐中能不能主動按照師德規范履行自己的職責,這都與教師本人的實踐經驗有著極大的關系。因此,師德教育要與教師的日常實踐相結合,通過對道德現象、道德問題,甚至是道德沖突的認識、理解來提高師德修養與能力。
3.3完善師德規范評價體系
過去對于教師專業技術的評價一般都比較細致,而對于教師道德的評價往往比較粗放,很難有說服力,難以發揮評價的激勵、引導作用。因此,必須制定一套與師德規范體系相適應的、能夠真正促使主體道德成長的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檀傳寶.論教師“職業道德”向“專業道德”的觀念轉移[J].教育研究.2005,(1):48-51
[2]陳愛苾.師德與教師職業生成[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