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畬族教育影響要素分析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畬族教育影響要素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畬族教育影響要素分析

本文作者:郭少榕作者單位:福建省教育科學研究所

歷史發展的曲折和生活的艱難,使福建畬族形成了其特有的道德觀,如“互助”、“儉樸”、“勤勞”、“刻苦”等等,其中“忠順”、“謙讓”、“耐”等道德觀既使他們在艱難的環境中得以生存和繁衍,又使他們形成了怕事、不愿冒險、不夠勇于進取的性格,如“嘉慶年間有出應童子試者,畏葸特甚,懼為漢人所攻,遽冒何姓”[3]。現在一些鄉村畬民的“等靠要”思想是這種道德觀的折射。這是畬族教育歷史起點低、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福建少數民族的文盲率高達98%。據1953年調查,福安仙巖鄉有畬民1055人,只有22人略為識字,其他均為文盲。畬族人民長期過著“畫畫記事、刻木記數、結繩記帳”的近乎原始的生活。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雖然人民政府對畬族地區的教育發展采取了諸多優惠扶持措施,但仍難以使畬族教育與福建其他地區的教育均衡發展。怕受漢人欺負,性格內向,難以融入漢族學生群體等等性格弱點成為少數民族學生不愿進城讀書,或者半途輟學的原因之一。要促進畬族教育的現代化,就必須針對畬族的歷史文化特點,采取多種有效措施以改善其文化教育環境。如編寫通俗易懂的畬族歷史教材,對畬民和畬族學生進行認知歷史文化、反思歷史的教育,在培養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的同時,對其民族文化進行有選擇的繼承,進而構建先進的民族文化。這樣既能促進畬族教育的健康發展,又通過科學的教育,使畬民能積極主動發揚其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揚棄其歷史積淀下來的民族文化弱點和性格弱勢,養成積極進取,勇于參與市場競爭的民族精神,促進畬區教育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自然、經濟條件對福建畬族教育的影響與改善

福建省畬族主要聚居在農村,全省有18個民族鄉,少數民族人口12萬人;另有512個民族村,少數民族人口37.93萬人。占福建少數民族人口大部分的畬族生活在偏遠山區,畬族在鄉人口比例在90%以上,比福建全省人口的在鄉比例高出約5個百分點,其農業人口比重比全省高出近4個百分點。如福州有少數民族人口6.5萬人,其中僅4000人居住在城區(主要是新中國成立后遷進),約6萬人(以畬族為主)散居在全市81個民族行政村,300多個民族自然村,這些民族村多是偏遠的山區或海島。畬族群眾的生存環境惡劣,生產生活條件差,改造環境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許多地方是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寧化縣治平畬族鄉的高山少數民族村,人均耕地才0.5畝,且多為山邊的爛銹田,日照和溫度不足,一年只能種一季稻谷,畝產只有400多斤,還有400多人完全沒有耕地。惡劣而較為封閉的生活環境,加上歷史上的民族歧視政策,使他們不主動與外界交往,視野十分狹窄,存在嚴重的小農經濟思想。

改革開放以后,部分少數民族群眾走出了山區,但仍有“等靠要”的心理,自立自強、競爭發展的意識較低。惡劣的自然條件制約了畬族教育的發展,福建少數民族山區學校的教育水平都低于全省的教育水平,農村少數民族學校無論在學校設施、還是師資水平上都比較落后,單人校多、民辦教師多。僅霞浦縣民族中小學危房就達4273平方米,占全縣中小學的13.7%,一半以上的民族中小學沒有配套的教室、宿舍和廁所,沒有應具備的電化教學設施,缺少圖書資料,許多學校的教學仍停留在“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的狀態。因而少數民族學校教學質量差,學生流失率也高。雖然實施9年義務教育制度后,少數民族的子女有了較多的接受中等教育的機會,但薄弱的小學基礎又導致了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的輟學。

與此同時,落后的教育對畬民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幫助十分有限,長期以來,農村畬民的生產方式仍以農耕為主,其農產品科學含量低,畬民在生產過程中對自然不合理利用甚至破壞自然生態現象大量存在。雖然人類可以改造自然,但這種改造是有限度的,過度的改造不僅收不到最佳效果,還可能導致大自然的報復。所以,要減輕自然條件對少數民族教育的不良影響,當前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我們實施了近20年的“造福工程”。讓小村落的少數民族群眾搬離自然條件惡劣的家鄉,幫助他們搬遷到交通較為方便、自然條件較好的大村或鄉鎮,使他們能很快融入當地的生活和生產活動,而且他們的孩子可以就近進入教學條件較為優越的完全小學或鄉鎮中小學學習,這是有效改善少數民族教育條件的根本措施之一。但是,“造福工程”存在資金大,一些少數民族群眾不愿離鄉,搬遷后難以融入當地生活等等問題,目前還無法在全省全面實施。同時,搬遷后的少數民族教育逐漸失去了其民族文化特色,這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對福建保持多元文化特點是不利的。因而,我們在繼續實施“造福工程“中,除了要加大投入、做好宣傳發動工作,使少數民族群眾積極主動搬遷外,更應注意保護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使當地學校成為傳承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主渠道。

充分利用少數民族農村的自然條件,調整當地的產業結構,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從而從根本上改善少數民族的教育條件;同時,將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相結合,使之成為畬族群眾學習各種農業科學知識和保持生態環境平衡知識的中心,這應該是更易為少數民族群眾接受的,更節省資金的有效方法。福建大部分畬族農村山高水寒、土地貧瘠,發展單一的農業生產是無法改善少數民族的生活和教育條件的。但我們可以對之進行合理的科學規劃,變其弱勢為優勢,增強其自身造血功能。福建畬族農村大部分都沒有工業污染,山青水秀,極適合開發為旅游區、無公害果茶種植區等。如羅源霍口畬族鄉開發的岱江民族風情漂,連江小滄民族鄉開發的畬山湖民族風情游,福州晉安區日溪鄉開發的日溪村民族風情游,華安縣坪水村引進科學技術改造低產果園,種植經濟效益較好的美蕉、毛竹,開發反季節蔬菜,等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促進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就業的同時,開闊了他們的眼界,改變了他們的教育觀念。經濟水平的提高也使這些村莊的教育基礎設施得到了根本改變。

畬民教育投資理念與畬族地區學校辦學理念的影響與變革

長期以來,我們大部分人的教育觀念都是通過讀書改變一個人的社會身份,這種觀念在農村仍然頑固地存在著,即使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人們送子女讀書的目標仍是希望其子女能離開本鄉本土到大城市工作、生活,而不是回到家鄉、建設家鄉。因此,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存在人才流向的馬太效應:貧窮落后,缺少人才的少數民族地區卻長期向發達的沿海地區輸送人才。福建畬族地區也是如此。2001年,福建每萬人口中擁有的大學生數是230人,而少數民族村每萬人口擁有的大、中專人數只有82.69人,這些數量不多的大中專畢業生只有極少人回家鄉服務,除了一些師范類畢業生,其他大部分人到了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或選擇留在了生活條件較好的城市工作。

同時,畬族地區的教育結構十分不合理,為升學教育服務的普通教育占90%以上,而投資回報較快、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有直接促進作用的職業技術教育和農業科學培訓所占比例極低,職業學校數量少、規模小:2001-2002學年,全省獨立設置的少數民族(以畬族為主,以下同)職業中學校只有2所,9個班級,遠遠不能滿足全省173個少數民族小學和3463個民族教學點,9415名少數民族小學畢業生的需要;而少數民族職業中學在校學生859人,全省職業初中的少數民族學生也僅100人,而獨立設置的少數民族普通中學有12所,256個班級(初中218班,高中38班),在校初中生27871名、高中生3665名。可見,少數民族職業教育在中學教育中的比例遠遠低于全省職業中學的比例。因而,畬族地區需要的農業科技、鄉鎮企業管理人才和衛生保健人才奇缺,畬民缺乏走出經濟困境的技術、資金和能力,缺少衛生知識,小病不能就近得到醫治,常常是一人得病全家返貧。

教育要發展,投資很重要,但改變人們落后的教育觀念、辦學理念,以促使整個體制改革能跟上甚至超過經濟改革更為重要。畬族地區的各級部門、各級領導和干部首先要深刻理解黨的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舉措是:“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這意味著在農村,在畬族地區,更要注重發展職業教育,以便提高少數民族勞動者素質,這樣既能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產業化農業,使少數民族地區快速超越傳統農村,建設現代化的新農村,又增加了畬族學生的出口,解決了許多畬族學生的出路問題,并使畬族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為此,福建畬族地區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民族職業教育工作的領導,把民族職業教育列入政府工作的議事日程、納入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制定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措施。我們要從各個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設置有較高辦學質量的職業學校或在民族中學開設部分職業課程。重點調整畬族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層次結構、學校布局,促進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我們也應該學習其它少數民族地區的職業技術教育經驗,如:開辦專門的少數民族職業技術學校,專門招收初中畢業的少數民族學生,開設適合當地經濟需要的種植果樹、茶葉、養育家畜、縫紉、工藝美術、美容理發、享飪技術、家電維修等課程,為民族地方企業和個體企業培育人才;在普通中專中開辦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班,利用中等技術專業學校的設備、師資優勢開辦民族群眾需要的職業技術教育;在民族初中實行“初三分流”的方法,對初中三年級的學生專門進行職業技術培訓,以增強他們畢業后的謀生技能,等等。通過各種手段改變少數民族群眾的教育觀念,要讓群眾認識到能徹底改變自己以至后代命運的主要途徑是改變生存環境,提高生存質量,因而教育的目的應是通過提高個人的素質使個體得到更好的發展,進而認識到讀書不僅僅是孩子的事,更是每個人的事,從而改變他們的教育投資理念。同時,在少數民族中小學開發富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課程,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教育價值觀,成為帶領畬民致富的領頭人。還要采取多種措施,建立健全畬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經費投入機制和保障機制。

畬族教育改革的成功經驗將反過來促進畬民教育投資觀念的更新,并使畬族地區的教育走上良性發展之路,從而使福建省教育逐漸實現均衡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叶城县| 龙岩市| 莱阳市| 金昌市| 尼木县| 桃园县| 南华县| 合山市| 和政县| 旌德县| 潞西市| 浏阳市| 乌鲁木齐县| 长海县| 舒兰市| 泰顺县| 泉州市| 沁阳市| 青州市| 河南省| 凤山市| 安新县| 剑川县| 高阳县| 乡宁县| 略阳县| 伊通| 格尔木市| 建湖县| 新乡市| 辽中县| 布尔津县| 曲阳县| 修文县| 龙海市| 东乌珠穆沁旗| 蓬溪县| 东乡族自治县| 彰化县| 高安市| 巴林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