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省域民族學生自信培育及思想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周華作者單位:貴州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
自信心是個人對自身能力的認識和評價的情感體驗。“自信心是影響一個人發(fā)展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人的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在事業(yè)、學業(yè)上能否取得成功,80%取決于非智力因素,它包括自信心、理想、信念、興趣和意志等。”[1]愛迪生曾說:“自信,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秘訣。”貴州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由于長期飽受經濟壓力,出現心理問題的幾率高于其他人群,相關資料調查顯示:“貴州貧困大學生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P<0.01)癥狀尤為突出。”[2]心理問題是造成自信心缺乏的主要誘因,嚴重地制約著他們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的發(fā)展。
一、貴州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
相關資料調查顯示:“貴州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明顯低于普通大學生,主要心理問題表現在人際關系敏感(31.4%)、強迫(31.1%)、抑郁(21.2%)、敵對(11.7%)等方面,表明大學學習、生活環(huán)境對貧困學生思想認識、情感、人際交往及心理適應等方面造成一定困擾。”[2]貴州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大多來自本省,民族地區(qū)居多,由于交通、信息閉塞,經濟、文化、教育落后,社會交往簡單,心理發(fā)展相對滯后,進入大學后面對新的環(huán)境和各種激烈競爭表現出焦慮、抑郁、人際關系敏感、固執(zhí)、防御等心理問題。
1.焦慮心理
焦慮是一種不愉快的、痛苦的情緒狀態(tài),表現為緊張不安、提心吊膽,恐懼、害怕、憂慮的內心情緒體驗。少數民族貧困學生進入大學后,與城市學生相比各方面都存在差距,文化基礎差,交流溝通困難,思考問題方法簡單,特別在英語、專業(yè)學科等方面差距更為明顯,盡管他們刻苦努力,但是學習成績總是不能達到預期目標,由此產生強烈的挫敗感,內疚感。長期處于緊張和焦慮的情緒狀態(tài)中。“貧困大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物質生活貧乏,生活上的憂慮,學習上的焦慮,使他們長期處于心理緊張和焦慮的狀態(tài)。”[3]這些心理問題成為危害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2.抑郁心理
抑郁是精神類疾病之一,表現為情緒低落,不愿與人接觸,回避刺激,長期沒有體驗快樂的能力,自責內疚,反應遲鈍,注意力下降,失眠等情緒狀態(tài)。據調查顯示:大學生人群抑郁癥患者達到24%,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是一個弱勢群體,他們自尊自強,有著強烈的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是,經濟壓力和未來就業(yè)市場的激烈競爭,使他們對未來產生迷茫和不愉快,長期的自卑心理逐步轉化為抑郁狀態(tài),甚至自閉、絕望,直至走向極端。
3.人際關系敏感
人際關系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由于長期受到經濟困擾,常有我不如人的心態(tài),逐漸形成了多慮、猜忌、敏感等情緒特征。與人相處謹小慎微,害怕因貧窮而被人歧視,表現出強烈的自尊心,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遇到困難不易求助,對周圍同學的真誠相助會誤認為是憐憫和同情,特別希望具有獨立的人格和自尊。
4.自卑心理
自卑感是一種不能自助和軟弱的復雜情感,是自我情緒體驗的一種形式。表現出輕視自己,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低,擔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表現形式。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對自卑感有特殊的解釋,稱其為自卑情結。“首先,自卑情結指以一個人認為自己或自己的環(huán)境不如別人的自卑觀念為核心的潛意識欲望、情感所組成的一種復雜心理。其次,自卑情結指一個人由于不能或不愿進行奮斗而形成的文飾作用。”自卑是自信的誤區(qū),自卑感是導致自信心缺乏的重要心理因素。
二、貴州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自信心培養(yǎng)方法與對策
1.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充分彰顯了黨中央的人本情懷。近年來,中央用于資助貧困大學生獎、助學金的金額大幅提升,國家勵志獎覆蓋面占大學生總數的23%;助學金覆蓋面占大學生總數的32%;并實現了貧困大學生全覆蓋。中央惠民政策讓貧困大學生享受到黨的關懷和溫暖,使廣大貧困學子不因經濟貧困而輟學。“人文關懷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和對人類解放與自由的追求”[4]高校人文工作的核心是助人和自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關心和尊重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的個體需求,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多渠道,廣泛宣傳,尋找樹立貧困大學生提高自信心的切入點,樹立服務學生、關愛學生的理念,特別把學生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獎、勤、助、貸以及學習、生活、就業(yè)等利益問題解決好、落實好。鼓勵他們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學習、生活和未來,引導他們走出心靈的陰影找回自信,找到心靈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務,據統(tǒng)計目前全國高校大學生中存在心理問題的占20.3%,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發(fā)生率高于其他人群,加強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切實開展好心理健康指導工作,建立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和心理健康預警機制,建立班級心理委員、輔導員、院系黨總支書記、心理健康指導中心等多層次全方位相結合的心理健康預警機制,通過開展團隊心理輔導,戶外拓展訓練,個別咨詢輔導,書信、電話、QQ等形式幫助貧困大學生緩解心理壓力,疏導不良情緒和心理困惑,最終消除心理問題,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2.多渠道幫扶貧困學生
扶貧幫困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構建和諧校園,維護校園安全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保障大學生安全、健康、平穩(wěn)地完成學業(yè),是新時期高校思政工作提出的全新課題。建立貧困大學生幫扶長效機制,不僅在物質上滿足他們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給予他們精神上的引導和支持。把新時期涌現出來的全國道德模范的典型案例,勵志人物的典型事跡作為激勵他們的催化劑。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貧困觀,正確看待貧困,把貧困看作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種歷練,學會樂觀生活。鼓勵他們積極參加校園各類社團和群眾組織,在其中扮演一個角色,培養(yǎng)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增進友誼從中找到快樂。積極聯(lián)系用人單位或校內后勤部門為貧困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報酬,實現自身價值。
3.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是展示學生個人才藝和提高自信心的最有效途徑,少數民族能歌善舞,徒手體育運動也有一定優(yōu)勢,甚至還掌握一些民間絕技,笛子、蘆笙、木葉、二胡等樂器運用自如,作為與學生接觸最多的輔導員要善于發(fā)現和引導,挖掘貧困學生的特長和愛好,為他們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大力推廣他們的才藝,多用賞識的語言鼓勵、肯定、贊美學生,使他們從中找到成功的快感,“賞識帶來愉快,愉快導致興趣,興趣帶來干勁,干勁帶來成就,成就帶來自信,自信帶來更大的成就。”[1]通過開展文體活動達到以點帶面,全面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從而喚醒貧困大學生的自尊與自信。
4.抓好就業(yè)和社會實踐活動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yè)工作,各級政府也出臺相應政策鼓勵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拓寬就業(yè)渠道,增加就業(yè)崗位,全省各高校把就業(yè)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表明了大學生就業(yè)工作的重要性。切實把貧困學生的民心工程做好做實。首先,將就業(yè)指導課程列為必修課,制定教學計劃,規(guī)定教學課時,改革課程內容,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把就業(yè)面試技巧、演講與口才、模擬面試等作為要求學生人人過關的內容,達到幫助貧困學生全面提升的目的。定期邀請企業(yè)成功人士到校做講座,介紹企業(yè)文化和職業(yè)要求,探討成功秘訣,使學生就業(yè)能力普遍提高。其次,積極拓寬就業(yè)渠道,走出去、請進來聯(lián)系沿海地區(qū)用人單位接受畢業(yè)生,鼓勵貧困大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幫助他們協(xié)調相關部門爭取國家政策支持,通過周到細致的工作解決貧困大學生就業(yè)難問題,從而培養(yǎng)他們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社會實踐活動對培養(yǎng)貧困大學生綜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社會實踐能力是考核學生社會適應性的主要方面,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務,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社會合格之才,實現校園與社會的有效銜接。在激烈的就業(yè)競爭背景下,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勢在必行,學校各級黨團組織應積極開展社會公益性義務勞動、扶老助殘、扶貧幫困等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參與中社交能力、語言交流、團隊協(xié)作、組織能力等方面得到鍛煉和提高,增強助人為樂、奉獻社會的社會責任感,在他人的贊賞中找到自信。
三、結語
貴州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因貧困引發(fā)的自卑、焦慮、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疏導,最終導致自信心喪失,從而影響貧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應注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更多地關注大學生的生存和發(fā)展,堅持以人為本這個核心不動搖,以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為己任,為實現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fā)展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