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史料就是構成歷史的基本材料,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的痕跡。人們常說的“以史為鑒,古為今用”,這正是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所在。然而要讓今天的學生去了解過去和進一步理解并總結經驗,就有一定的難度了。于是歷史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史料———在教學中的應用就顯得至關重要。
一、史料在初中歷史課本中引用的形式
各種典籍、圖表、筆記、碑文、民謠等都可以算作是史料,史料在初中歷史教材中主要以以下方式呈現:以黑體字加框形式或在小字部分引敘的文字史料,穿插在課文中,其目的主要是用來配合正文的描述,加強對正文所闡述觀點的理解,或是用來進一步渲染所描述的歷史事件的真實性;大量的插圖,例如人物畫像、地圖、漫畫、歷史遺址等,現行教材中的不同之處是改變了以往用漫畫的辦法,直接采用歷史照片,這種史料的引用方式在課本中也很普遍,使歷史課本在知識性的基礎上,增添了幾分觀賞性,并更能夠引起學生們的興趣;以“表”的形式出現的史料,力圖利用統計數字來說明歷史事實,既非常具有說服力,又能夠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一些文物史料的照片,引用在課本中所占的比重較小,但一經引用就可以更直觀地增加教材的歷史感和真實感;在課后“練習”部分,結合當課內容,引敘一段或數段文字史料,并出思考題,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對學生而言更具有實戰性,更能夠適應考試的需求。
二、史料教學在歷史課堂中的運用方法
(一)用史料“畫龍點睛”
“拋磚引玉”在小品界稱為抖包袱。即在某一課的開始引用一段史料,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例如,在講到《美國內戰》一課時,可以引用林肯接見斯托夫人時說的一句話“一個小女人,引發了一場大戰爭”,并提出一連串問題:這個女人是誰?林肯為什么這么說?戰爭是否真的就是由這位小女人引發的呢?在學生驚訝之余,講述《湯姆叔叔的小屋》,逐漸將學生們帶入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在本課講解完畢之后,引用美國人對林肯的一句評價“具有偉大的精神和高尚品格的人”來突出本課的重點。這就是在一堂課的最后來引用史料,突出本課的核心,來個“畫龍點睛”。
(二)對史料進行適當補充
教材中現成的史料是史料教學的主體。教學時,圍繞教學目的,還需適當補充史料。比如教學九年級(上)第十五課《決定美利堅命運的內戰》時適當補充1787年美國憲法的內容,可以使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美國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教學八年級(上)第三課《甲午中日戰爭》時,簡要補充日軍在中國犯下的又一滔天罪行———旅順大屠殺———其經過不僅使學生的歷史知識更全面,而且能充分利用這一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達到以史為鑒的目的。補充史料,關鍵在恰當,恰當的史料關鍵在選擇。這就要求教師廣泛閱讀,平時注意積累,精挑細選,把最核心、最有價值、最有說服力的材料提取出來。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史料
在當前的初中歷史教科書中,圖文并茂,學生非常喜歡,但如果在歷史課堂上只是讓學生簡單地看一看、讀一讀,時間長了學生會感覺到乏味和無聊,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減弱。目前,在學校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變成了一種趨勢,歷史教師可利用計算機圖、文、聲、像等特點,特別是采用歷史短片或者紀錄片的形式讓“歷史知識”活起來、動起來,學生在觀看中、傾聽中學到知識。
(四)對“史料”去偽存真
史料只是歷史記載者對真實歷史的一種主觀能動反映,因為史學工作者在編撰史書的過程中必然會融入個人的立場和觀點。例如,在中國古代史上,由統治階級文人撰寫的史料,都誣蔑農民起義軍為“賊”“寇”“匪”“逆”等,這是統治階級立場的反映。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史料時,不能把藝術作品、民間傳說、遺聞逸事當作正史看待,就是正史中所呈現的史料也要進行一番比較、剖析、甄別。只有在史料的真實性獲得確證之后,才能依據他們對史實進行分析并做出結論,這樣的歷史課堂才是真實的,才是可信的,也不會讓學生產生誤解或者曲解。
三、結語
總之,史料在歷史教學中增加了歷史學科的實證性,引起了學生學習歷史濃厚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和科學精神。巧妙地使用史料進行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中的事件進行自我分析和判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準確把握歷史教材內容,精心篩選和甄別史料,才能給初中歷史教學帶來無限生機,也給老師與學生留下許多思考和發揮的空間。
作者:楊本應 單位:市榆中縣清水驛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