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設計倫理學與設計師素養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個未經檢視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當前社會商業活動極為活躍,而設計也日漸淪為一種商業工具,商人天然的逐利性產生了種種不負責任乃至不道德的設計行為,這些行為已經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并在愈演愈烈之中形成了潛在的“設計危機”。因此,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對當前社會設計行為進行重新檢視與研究,其目的是喚回曾經的設計倫理精神。
1.設計倫理學與倫理缺失
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現代設計的發展,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其中的倫理學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同時也開始變得錯綜復雜。現代設計的本質思想向來是設計以人為本,盡管在設計原則中沒有著重強調道德內容,但顯然人類最開始的設計行為就是從自身需求出發的。正如普洛斯說過的那句話“人們總以為設計有三維,美學、技術和經濟,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維:人性。”設計的結果是產品,但產品的受眾對象仍然是人,其最終目的仍然是實現設計初衷。以工業設計為例,工業設計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就是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需要層次論,這恰恰體現了設計活動中倫理道德所扮演的角色。我們之所以將不同發展階段的產品依次稱為用具、道具、玩具等,也正是因為這些稱謂的背后所滿足的需求是有本質區別的。我們在設計之初,首先都要劃定目標人群,以此來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這正是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當前社會越發對設計中人文關懷、情感關懷的需求與重視,我們有責任也有理由充分認識到設計倫理觀念的重要性,當前整個社會價值觀念的畸形發展正是由于設計倫理觀念的遺棄所造成。但當今社會反而默許了此類行為,沒有人站出來普通消費者搖旗吶喊,也沒有人對這種“設計”say“NO”,更沒有人付諸實際行動。
(1)人類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創造出一個滿足人類需求的“第二自然”,而要想達到這個終極目標,則主要是通過人類對自然有目的的改造。改造的過程會出現些許沖突矛盾,因此,設計師更應當正確客觀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雖然貴萬物之靈,但仍然屬于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的活動不可避免的要利用自然同時改造自然,同時又在建造著一個與人類生活匹配的“自然界”。近代,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生產力得到空前提高,改造自然與支配自然的能力得到極大增強,與其說設計的本質是以人為本,不如更精確的描述為設計是“以自然為本”,人類畢竟只是自然大家庭的一份子,只有合理的維護自然生態的循環,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才會良性運轉,一味的索取一味的發展,貪圖無盡的富裕與享受最終只會自吞惡果。不破不立,人類必須以全新的角度定義原來城市概念、能源概念、交通概念、消費概念、生活概念、工作概念等等,把以生態學世界觀為核心倫理道理概念為根本方法,重新各類產品進行設計。
(2)人與社會的關系也不容忽視,設計師在日常的設計活動應當將倫理規范身體力行,也對設計師提出了幾點要求。首先,設計師應恪守科學活動本身的倫理規范。除此之外,人道主義原則以及動物保護和生態保護等原則也當引起高度重視。只有將以上的倫理道德嚴格遵守,不觸碰底線,才能有效的維護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科學技術知識在實際生產當中的應用。其次,明確設計師的社會責任。設計師的設計行為圍繞人類活動進行的,是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的。設計師應當對自身設計成果有清醒客觀的認識,不論其最后對社會文明進步是否產生有利影響,設計師都應當責無旁貸的承擔起社會責任。最后,設計師應當有自身的社會使命感。設計師相較于普通民眾有著更為專精的知識,他們可以更加客觀全面準確的預見科學知識應用的后果,不論正面亦或負面,設計師都應當對民眾進行耐心負責的講解問答。
結語
現代社會已經徹底演變為商業社會,沒有倫理道德約束的設計正肆無忌憚的挑撥著人類的欲望神經,對無盡物質的渴望必定會演化了拜金主義,道德缺失和資源浪費,這不符合人類全面發展的初衷。此時對倫理道德的呼喚就成為了浮躁社會的一絲清涼,在無休止的物質追求中,最終回歸到對人文關懷的渴望與呼喚。這就要求設計師開拓思路,以責任倫理嚴格要求自己,圍繞著人文關懷,以生態學世界觀為背景,促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可持續良性發展,也唯有如此,才能達到“人是自然的人,自然是人的自然”這種雙贏局面。
作者:劉昊 單位:武漢交通職業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