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技異化問題的深入系統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在批判性地考察科技異化問題研究中的兩個理論誤區的基礎上,確立了研究的基本思路
該書認為當代社會尤其是20世紀以來,雖然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了日新月異的發展,體現了人征服自然地創造力,但是它所帶來的負面破壞作用也為人們所日益注目。這迫使人們開始普遍地用批判的目光審視科學技術,從而形成了科技異化問題研究中主要存在的兩種對立的理論觀點或理論誤區:一是絕對或基本否定科技異化的存在,表現為科技樂觀論;一是絕對或基本肯定科技異化的存在,表現為科技悲觀論。這兩種觀點,盡管對科技的社會作用的理解截然相反,但實際上都屬于科技決定論,都強調科技對人類未來的決定,不管是幸運還是厄運。它們基本上都撇開了人類自身的發展及社會制約性來看待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真理超越一步,就會變成謬誤。科技樂觀論和科技悲觀論的失足之處恰恰就在于它們對于本來是正確的東西作了不適當的夸大。實際上,這兩種觀點不僅無助于解釋現實,更不能指導實踐。因為,盲目的樂觀是自欺欺人,消極的悲觀更是于事無補。科技樂觀論與科技悲觀論之所以陷入片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思維方式上搞“非此即彼”的兩極對立。因此,對于科技異化問題的研究,正像該書所指出的那樣:應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的思維方式,克服其思路上的主客二分的傳統思維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的思維方式即實踐觀點的哲學思維方式,它要求人們按照人類的實踐活動的性質及其方法去觀察、理解和認識世界,去思考、處理和解決問題的哲學思維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從科學的實踐觀出發,不但強調人的感性實踐活動,還重視人的理性創造性活動;不但推崇科學,還高揚人的主體性。
二、在考察科技的本質、批判科技中性論、澄明科技價值的前提下,研究了科技異化的實質
該書認為科技的本質是人類的一種有目的的活動,科技不可能完全不受人類掌控,成為絕對自主的力量。科技是人的制造物,是客體,人是認識科技的主體。要清晰人和科技的主客體關系。無論如何,科技都不是能動的主體。科技在于人的發展規律的掌握之中。科技的發展不能離開人類的活動。并且,在某種程度上,科技自身內部的發展具有連續性和繼承性,特別是在科技發展的高級階段,科技的自律性和自組織性表現得尤為突出。但這種自律性和自組織性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不是內在的而是外在的,即不屬于科技內在的本質屬性。所以,科技的自主是相對的,不自主是絕對的。把“科技中性論”看做是人類思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客觀地、無價值傾向地、不帶感情因素地了解自然,追求真理,主張科技與價值無涉,科學對它的社會應用不負責任,在考慮科學問題時,科學家對社會采取超然的態度,等等。這種觀點在某個特定范圍內、某種意義上是成立并且是有意義的,但如果從歷史上整體上來考察科學產生的社會背景和發展的過程,以及科學技術對社會,尤其是對現當代社會的影響,那么我們只能把“科技中性論”看做是一種天方夜譚。科技中性論的觀點是不全面的,為了避免科技對于人類的危害,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類而正確地處理科技與人類的關系,正因為科技是負載價值的,不是價值中立的,并且它所負載的價值中包括了社會因素、主體因素與科技因素等綜合性因素的融合,所以在一定條件下科技就會發生異化。“科技異化”是一般異化概念的引伸和擴展,所指的是科技人的創造物,本應是滿足人的需要和目的、服務于人、造福于人的,但卻反過來危害人、控制人、威脅人,成為其創造者人的對立力量。科技異化從本質上來說是人自身的異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文化的異化,和實踐方式的異化。總之,科技異化是存在的,問題在于如何看待和應對這種異化。
三、在辨析“科技異化”、“科技物化”、“科技神化”的基礎上,提出了“科技人化”的主張
該書認為要減弱以至消除科技異化,就必須實現科技人化。那么,何謂科技人化呢?眾所周知,人因為具有人性而從根本上區分于“神”與“物”。而何為人性呢?人們卻眾說紛紜,沒有定論。但從總體上說,人性即人的本性,即人的本然、應有之屬性,指人的一般特征、人類共性或“類”的共同性,它的含義為:人區別于動物的,人所特有的或一切人普遍具有的各種屬性的總和。“人性”實際上說的是綜合意義上的人的基本屬性,從哲學人類學角度看,主要指的是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及其精神屬性。人們稱之為人性的復蘇與人的自覺;第二種概念是與“物性”相對的“人性”。即針對工業化文明社會發展所導致“物”的泛濫和“人”的異化。透過“人性”的概念我們可以清晰地知道“人性化”概念的內涵,主要是指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雙重需求,為人的生存、發展服務,它與“神性化”(神化)和“物性化(”物化)有著明顯的區別。該書作者采用“人化”一詞來表達“人性化、人文化、人道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為既不同于“科技神化”(即把科技當成上帝而朝圣膜拜),也不同于“科技物化”(即把科技當成具有自身固有規律的純粹的“事物”即與人類利益無關的),而又與“科技異化”(即把科技這種人的創造物變成了統治人、束縛人的一種異己性力量)相對應的含義——“科技人化”就可以闡釋為:人在對自身反省的前提下,并立足于當代人類生存狀況的基礎之上努力使科技克服無視人的存在的狀態,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科技的人性化、人文化、人道化的一面。他的觀點是:科技須有人本意蘊,“關心人的本身,應該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
綜上所述,該書認為科技異化帶來的后果是毋庸置疑、不可小視的,人們只有正視這一現實才能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科技異化并不是科技本身的過錯,對科技異化的克服并不需要以放棄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代價。由于科技異化的出現只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并不具有永久性,所以人類完全可以通過實施積極有效的手段加以克服。只有使科技朝著人性化方向發展,運用正確的手段支配它,才能有效的減少他對于自然、人類和社會的破壞作用。提出科技人化、論證科技人化,并非要抑制科學技術的發展,更不是要取消科學技術,而是要使科學技術更好地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歸根到底,科學技術的未來,人類的未來,取決于我們今天的認識和行動。當然,該書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對于科技異化的研究缺少歷史的比較,從而難以完全厘清當今科技異化的新動向;二是對于科技異化的理論探討比較充分,而對科技異化的實踐分析則有所忽略。但是,作者提出的科技人化主張,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以人為本的理論底蘊,應該不失為該書的一個主要建樹、最大特色和重要的理論成就,而以科技人化克服科技異化的理論思路,更是值得實踐工作予以關注。
作者:張媛媛單位: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