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四力培養下新聞傳播實踐教學創新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融媒體時代,社會對于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高?,F有的教學培養模式一定程度上不能滿足社會要求。新聞傳播實踐教學中過于注重理論知識,教學模式過于單調,師資力量也比較薄弱,與教學相關的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如實訓基地等也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本文作者是高校新聞專業的一線教師,通過課堂實踐教學的一手資料,以及新聞專業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對實踐教學的反饋,緊密聯系“四力”內涵,闡述了基于“四力”培養的新聞傳播實踐教學創新的必要性,并且分析了當前新聞傳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優化措施,目的是提高新聞傳播實踐教學的質量,促進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新聞傳播;實踐教學;創新研究
一、引言
新聞傳播專業是與當今社會發展聯系比較密切的一個專業。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一般知識面比較廣,熟悉國家的法律政策與新聞規范,善于挖掘新聞點的價值性和實用性,可以更好地在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間取得平衡。而基于四力培養,是國家對于新聞傳播教學的重要指示,目的是為提高當前新聞傳播人才的專業素養,使其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用獨特的視角,真實反映社會現實,從而更好地發揮宣傳和監督的力量。
二、“四力”的內涵
“四力”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腳力一般指新聞傳播人才應該不斷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和地區去發掘價值信息,扎根一線,立足新聞傳播的實際要求,從而發掘更多有價值的新聞信息點。眼力是指新聞傳播工作者要具有獨特的新聞視角,既要能夠去偽存真,同時還可以由表面看到本質,加強看問題的全面性,從而將社會熱點和民眾的關心點進行呈現出來,加強社會主義建設和政策的導向性。腦力是指新聞傳播工作者怎樣將收集到的一手信息進行腦力的分析和加工,從而加強新聞的影響力和導向性,使其增強傳播影響力,更好地將人民群眾與社會的發展聯系到一起,從而進行社會客觀現實的反應,進而增強社會理念的宣傳度。筆力是指新聞傳播工作者應該具備良好的知識素養,加強文筆的運用,從而使新聞內容更具有表現力,提高文章的質量,加強文章的邏輯性,讓人們在閱讀新聞的過程中加強印象,從而對于社會引發反思,增強新聞在社會層面的影響力。增強“四力”凝聚了對宣傳思想隊伍的諄諄教導、殷切期待,同時也是立足于社會發展的實際對于新聞傳播工作者新的要求,因此在現在院校的培養中應該以“四力”內涵要求為導向,在實踐教學中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新聞傳播人才的質量,適應國家對于新聞人才的新的要求,從而更好地促進社會的發展。
三、基于“四力”培養的新聞傳播實踐教學創新的必要性
(一)雙創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現在講究萬眾創新,全民創業,而高校作為我國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其人才培養關系到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進程。特別是新聞傳播專業,一般是站在時代的前沿和歷史的高點觀察分析問題,并且分析問題背后的社會現象,從而更好地引領人們的價值取向,因此新聞傳播實踐教學只有不斷進行創新,才能增強其人才培養質量,使其具有一定的創新理念,從而不斷創新新聞傳播的路徑,提高新聞傳播的質量,以社會發展為基本的驅動力,積極分析與社會發展的各行各業和各種要素,從而增強新聞傳播的信息質量,更能反映國民關心的切身問題,更好的發揮新聞傳播教學的價值。
(二)提高高校競爭力和就業率的需要
隨著人們對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視,現在很多高校都設置了新聞傳播學相關的專業。同時隨著高校畢業生的不斷增加,與新聞傳播相關的學生的就業壓力也在不斷增加,新聞傳播是一門實踐性和理論性都比較強的一門專業,對于學生的要求較高,同時隨著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新聞信息的要求正從表面化向本質化,從虛假到真實不斷轉變,因此社會對于新聞傳播教學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新聞行業,“新聞無學”“新聞不需要學”的爭議一直存在。一直以來,新聞本科教育被認為門檻不高,采寫編評、媒體運營和新聞專業精神的培養等是留給外界印象的主要內容,更有甚者認為文史哲培養的本科生比新聞專業本科生更有人文基礎和發展潛力。只有不斷進行新聞傳播實踐教學的創新,才能將人才的培養與社會發展需求聯系起來,從而提高高校的培養質量,增加高校的就業率。
(三)網絡信息的沖擊
當今社會,信息的擴散機制逐漸從單一向立體和復雜化發展。由于網絡具有虛擬性,很多的創作者為了博取眼球來編造一些虛假的新聞信息。在后疫情時代的今天,這些信息像“疫情”一樣很可能潛伏在人們身邊,若不及時“防治”將會造成不可預計的后果,給新聞媒體的輿情監測和網絡管控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危機。既浪費了公眾的資源,同時讓人們對于新聞質量的公信力產生懷疑。而新聞傳播實踐教學作為我國各種新聞媒體資源的主要培養途徑,只有不斷進行創新,才能進一步提高其人才的專業素養,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他們的新聞發掘立足點,從而在將來的工作中不斷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將國家大事和民生問題進行客觀真實地呈現,從而推動社會向好的方向發展,積極推動社會主義理念的實踐。為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發揮出自己應有的力量,加強新聞的導向性和客觀性,更好地滿足人們對于高質量新聞信息的要求。
(四)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和國家改革的需要
當前處于教育改革的重要階段,國家和社會對于人才的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強,在以前的新聞傳播實踐教學中一般理性較多,學生的綜合能級不強,不能夠及時進行新聞信息的捕捉。同時,新聞信息的報道也不能夠抓住觀眾的眼球,從而導致社會對于新聞傳播人才的要求與社會發展出現不相適應的情況,國家教育改革的目標就是進一步提升新聞人才的專業素質,而基于“四力”培養的新聞傳播實踐教學創新就是響應國家教育改革的目標不斷轉變人才培養模式,使其更好的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積極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求。2020年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將停止從高中畢業生中招收本科學生,未來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課程將融合入日新書院。學界和業界關于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教育改革的熱議持續發酵,這無疑給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一個新啟示。
四、基于“四力”培養的新聞傳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偏重理論知識,忽視實踐教學
由于新聞傳播專業對于人才的要求比較全面,因此在學校教學中開設了大量的與教學有關的理論知識。這樣雖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聞傳播教學的基礎知識,但是由于學生和教師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理論方面,一定程度上忽視學生的實踐性,很多學生實踐性不強,不能夠捕捉到一手的新聞的資料,也不能夠對于新聞現象背后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和呈現,從而導致報道的新聞信息價值較小,或者對于價值不能夠進行深入發掘。因此,學校應該進一加強四力的引導性作用,促進新聞傳播實踐教學的真正落地。
(二)實踐教學方式不切實際
現階段,新聞傳播實踐教學的形式是豐富的,但是卻不切實際,導致學生的積極性普遍不高。比如,教師的實踐案例缺乏一定的創新性,沒有將學習任務的分配與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心理特點結合起來,特別是對于教師安排的去縣域級融媒體實習或者基層鄉村進行新聞取材的活動并不感興趣,反而對一些博人眼球的熱點話題產生關注,因此教學中學生在課堂或者課外的任務參與性并不高,這造成實踐標準形同虛設。再比如,基于移動端的新聞直播已成為社會的主流趨勢,但是在較多相關課程里,實踐的主流仍然是電視新聞采寫的陳舊流程。學生所學的內容和實際生活脫節,就必然造成學生實踐過程中的“陽奉陰違”。
(三)師資力量比較薄弱
近幾年,新媒體飛速發展,各地官辦或民營的融媒機構相繼掛牌,自媒體行業也蓬勃發展,基于新聞生產模式的“現象級事件”頻出,這造成了“業界天天在變,學界眼花繚亂”的行業現狀。很多從事新聞傳播教學的教師根本沒有從事過新媒體相關的工作,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與行業洞察;而在教學中,教師對于社會大眾多層次的需求不能全方位顧及,以及當下新聞傳播的方向發展缺少公論與實證;同時,新聞傳播教學中許多年輕教師,缺乏一定的教學經驗,而教學年齡比較大的教師雖然教學經驗比較豐富,但是缺乏一定的教學創新性,很多的教學理念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特別是隨著近年高校數量的不斷增多和新聞傳播相關專業的設置不斷增多,對于教師的數量需求也在不斷增多。很多學校在進行教師選聘時只是注重了教師的學歷,而沒有注重教師的能力,因此教師整體質量相較于社會的發展要求來說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四)教學中實踐機會比較少,缺乏一定的實訓基地
在新聞傳播教學中,一般實訓機會比較少,都是在臨近畢業的一年教師才鼓勵學生參與一些實訓活動。同時學生自己的規劃意識也不強,沒有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參加一些實訓,造成了精力上的損耗;同時,一般學校會安排一些特定的場所供學生進行實訓,但是這些場所要求實習人數往往比較少,所以對于學生的管理會很分散;而且,學校安排的實訓時間較短,學生還沒有了解新聞傳播的實操過程和注意事項,沒有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實訓期就已經結束了。學校對新聞傳播實踐教學領域基礎設施的投入也相對薄弱,實訓基地的建設不完善。很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接觸演播室,對于新聞傳播過程當中需要用到的采編相關設備與流程缺乏一定的了解,從而影響了其走上工作崗位后工作的開展。
五、基于“四力”培養的新聞傳播實踐教學優化措施
(一)進一步創新教學方式
在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下,新聞傳播實踐教學應該不斷創新教學方式,以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自覺增強腳力,同時將互聯網等技術應用到教學中借助互聯網的多種資源,激發自己的新聞靈感,從而付諸實際行動,提高新聞傳播教學的質量。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任務教學法和小組教學法引入到新聞傳播實踐教學當中,在促進學生積極性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實踐性,在教學中可以結合社會熱點問題,給學生布置一定的任務,如以建黨100周年以來,人們生活發生的改變為切入點進行新聞取材,進行新聞報道。這樣同學們會通過獨立或者與其他同學一起合作的方式進行完成任務,在任務完成過程中深入到人民群眾當中,用獨特的視角展現人們生活發生的變化,進而通過腦力和筆力,將這種變化加以潤色和分析,增強文章的邏輯性和專業性,即使任務能夠呈現出一定的社會價值。同時對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進行了展示,充分實現新聞傳播教學的目的。因此,在新聞傳播教學中應該立足新聞傳播教學的宗旨,以四力為引導,充分發揮新聞傳播教學的作用。
(二)不斷提高教師隊伍建設
從事新聞傳播教學的教師應該不斷增強本專業知識,深刻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提高其職業素養,其次應該在教學中推進產教融合,聘請一些新聞傳播專業具有較強工作經驗的資深新聞媒體人來學校擔任教師,在進行課程教材選擇,教學方式和教學考核方式等與學校達成一致,這樣既增強了教師隊伍的實力,同時增加了學生校園學習與社會實踐的黏合度,從而在日常教學的開展中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新聞傳播教學中應該具有的素質,應該怎樣進行新聞信息的發掘,怎樣提取其中價值,怎樣利用新聞信息更好的反映社會熱點和大眾關心點,提高新聞信息的價值影響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教學實踐性。同時,教師也應該不斷與新聞傳播行業單位加強聯系,深入到單位內部進行深造,并且將深造的成果與教師的考核進行聯系,從而進一步增強新聞傳播行業教師的職業素養,進一步提升教師隊伍建設,從而在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提高學生的新聞傳播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應該加強學校實訓基地的建設
學校實訓基地的建設既是學?;A建設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學校綜合實力的彰顯,因此應該進一步提升學校實訓基地的建設,增強學校的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質量,學校實訓基地應該根據新聞傳播的日常教學需求,促進演播室的完善,并且根據日常教學的實際需求進行實訓基地的進一步規劃,將新聞信息前期采集部分,后期編輯加工部分和新聞采訪的相關設施和廣播實訓的相關設施有機統一到實訓基地建設當中,從而讓學生在日常的教學中增強其實踐性,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新聞傳播的整個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四力培養,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增強其實踐性,為以后更好地走向社會進行新聞信息的加工,提升新聞信息的價值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學校應該進一步規范實訓制度
學校針對學生綜合實踐性不強的情況應該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增強學生的實訓機會,在日常教學中不定期的組織學生進行新聞信息的收集,注重場合和地區的多樣性,讓學生更加明白腳力在新聞傳播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從而促進學生進行新聞信息的發掘,增強新聞人應該具備的專業素質,其次,在新聞信息收集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透過現象進行本質的分析,怎樣將新聞素材與其表達主題聯系到一起,提升學生的眼力,增強學生的新聞視角,提高學生提煉新聞信息和分析新聞信息的能力,再次,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組織,通過現代信息技術進行信息價值的進一步發掘,將一些社會熱點問題與新聞價值進行有機結合,進行新聞素材的整合,從而提升整個新聞信息價值的同時加強與社會的聯系,讓學生充分了解新聞傳播實踐教學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其專業素質。
六、結束語
新聞傳播教學是實踐性和理論性都比較強的一門課程。特別是當今社會不斷發展的情況下,新聞傳播教學成果關系到社會價值的導向,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現實,更好地進行社會理念的呈現,因此應該進一步提升新聞傳播教學的成果。而基于“四力”培養的新聞傳播實踐教學是國家在綜合社會發展形勢的下對于社會新聞傳播教學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應該進一步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師隊伍的建設,加強學校實訓基地的建設,從而促進新聞傳播教學的成果,促進學校新聞傳播教學的培養質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培養要求更加符合社會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高曉虹,趙希靜,付海鉦.增強四力,培養卓越新聞傳播人才[J].新聞潮,2019(002):123-126.
[2]郭子輝,謝安琪.信息“疫情”的擴散特點與網絡治理研究[J].傳媒觀察,2020(08):30-34.
[3]高曉虹,趙希靜,付海鉦.增強四力,培養卓越新聞傳播人才[J].理論導報,2020(002):52-53.
[4]丁書娟.新時代提升中國共產黨新聞輿論四力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2019(001):35-36.
作者:張爭 單位:南京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