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信息技術運用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同志曾經說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傳統的課堂教學,總是把目光牢牢地盯死在書本上,認為唯有讀課本才算是學習。而信息技術的網絡教學,是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豐富的學習材料,并能使資源共享,有助于培養學生通過信息獲取、信息表達及發現問題、利用信息的優勢,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讓學生通過網絡空間的自主實踐和探究,既是文本新課學習內容的運用和鞏固,又是文本學習內容的補充和擴展。所以實踐操作,自由探究,是網絡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實踐證明,利用網絡資源,擴充信息量,拓寬學習和運用語文知識的領域,使學生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思維,為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創造了優異的條件。
如:《最大的書》這一課,“化石”、“煤炭”、“鐵礦”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讓學生上網查資料,借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妙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化石、煤炭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又如:《恐龍的滅絕》一課,利用信息技術,看看多種恐龍圖,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仿佛把我們帶入了中生代時期,漫游在遍布恐龍的世界里。看,不同種類的恐龍,有的在空中飛翔,有的在地上行走,有的在水中戲耍。看到這般景色,人們不會想為什么“今天的人類只能在博物館或者從電影和書籍中,來想象恐龍往日的輝煌”呢?而昔日恐龍的輝煌,時至今天為何會滅絕,隨了書本所介紹的,時至今天仍然是一個謎。這還可通過信息技術多了解有關這類的知識,這不僅激發了解和探究的興趣,還可啟發學生幫助科學家再想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在科學探究中,發現與揭示事物之間的聯系,學生還可以通過網絡知道一些最大的恐龍。
二、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求知的先導,興趣的提高往往離不開生動形象的教育素材。而計算機集文字、圖形、圖象、聲音等多種媒體于一體,對所表現的信息產生極佳的效果,課堂中恰當的使用多媒體課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氣氛顯得輕松、愉快。形象生動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加工的主體和知識的主動構建者。信息技術進入語文課堂,成為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技術基礎,在信息教育環境下,讓學生提供豐富有序的學習材料,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組織學生深入到學習過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學生從無興趣向有興趣轉化,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而自覺主動地學習,發揮了其積極性、主動性。
如:《雷雨》一課,為了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我在教學時利用課件,把文字、聲音、圖片讓學生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色的自然現象。①引導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②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雷雨的了解,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天氣變化。③問:“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為什么先寫閃電,后寫雷聲?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再通過網絡了解自然現象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人的多種素質發展的基礎,要使課堂教學成為素質的主渠道就要在高效益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上下功夫。教學課件作為語文教學的媒體,應讓學生在語言符號信息和圖象符號信息之間建立相互轉化的橋梁,促進形象思維能力。
如:《草》一課,為了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計算機演示無邊無際的草原的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春天之中,更重是引發學生對大草原的喜愛,及贊美草的頑強生命力。通過觀察讓學生暢談發現。問:你對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長情況有什么新發現?你對暮春時節的景色有什么新發現?讓學生自由討論,自主發現,自由表達,啟發感悟,小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春光無限好,春天具有無窮的樂趣!引發學生思考:你還知道《草》這首古詩后還有內容嗎?通過資料袋讓學生了解作者是個人事跡。
如:《宿新市徐公店》這首古詩后,擴散學生的思維能力,可讓學生根據圖意編一個有關春天的故事,讓學生暢所欲言,把自己的想象說出來,描繪了一個又一個活的畫面,一個又一個富有創意的構思從孩子心底流露,從而也可以擴散學生的思維。
四、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利用某些課文意猶味盡的語言材料,提出疑問,創設語言環境,引導學生創造想象。把他們想出的好辦法通過語言環境的傳送,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創新成果得到及時反饋。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快樂,更增添了自主探究勁頭。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精心設計,通過多媒體網絡,引導學生在熟悉的事物上,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大膽的突破時空限制,結合實踐和個人生活經驗開創造想象,激發學生潛在的求異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
如:《坐井觀天》一文,結尾寫道:小鳥笑了,說:“朋友,你弄錯了。不信,你跳出井口來看看吧。”這段話留給了學生一個極大的豐富的想象。于是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相關訓練,制成多媒體,讓學生順著課文的情節,展開豐富的想象。讓學生想一想,說說小鳥飛走后,青蛙有沒有跳出來呢?如果跳出來的話,它會看到些什么?又會說些什么?多媒體CAI軟件的播放,好擬投入學生想象的長河中的石塊,激起了陣陣漣漪,學生們的興趣大增,積極討論,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空間,于是學生們比紛紛舉起自己的小手,有的說;“青蛙聽了小鳥的話,真的跳出井口來了,它抬頭一看,才發現天是那么大,那么藍,那么可愛,青蛙真后悔自己在井里呆了那么長的時間,它再也不回井里生活了。”有的說:“青蛙不相信小鳥的話,始終相信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一直在井里生活直到終老,可憐的青蛙,它再也看不到世界的美麗了?”……在老師的點撥下,學生在多媒體網絡里暢所欲言,把自己的想象說出來,描繪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畫面,一個又一個富有創意的構思從孩子心底流露,真令人欣喜。
五、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
從網上下載所需要的圖片或文字重新組合成自己的觀點以幫助記憶課文內容,對擴大學生信息吸納量,激發學生產生新思想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就可以從網上下載資料的機會,教師通過網上下載到有關植物知識的資源,整理后再三配上文字、聲音,讓他們把學習引向生活大課堂,激發學生觀察植物、探索大自然的奧秘。這樣就可以了解自然、學習語文一舉兩得,體現了他們對課文理解的層次更深,也切合課文所滲透的環保教育思想。
信息技術是教學手段,是學習工具。新課程課改說到:“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教育手段,并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教育發展中應特別重視的問題。”這一論斷也證明了。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中,多媒體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我們在引導學生探求知識的海洋時,可為學生提供千姿百態、音像交融、聲情并茂的直觀信息,從而激發學生樂學、好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同時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起到優化教學的作用。總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潛力整合到課程中,進行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以便最佳地發揮信息技術的潛在優越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會使教育事業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