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環境道德教育開展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強調我們要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而開展環境道德教育,是樹立“以人為本”、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全面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基礎工程。這是順應時展需求、建設文明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必須為之而努力。
[關鍵詞]
開展;環境道德教育
環境道德意識是環境道德原則、行為規范的內在要求,是在人的思想意識中逐步形成的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價值觀念。加強環境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和強化社會公民環境道德意識,增強環境道德價值觀念,在人們生產、生活實踐中,充分發揮環境道德意識對人的行為的規范、約束和調節作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融,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生態文明社會[1]。
一、環境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環境道德的概念
何為環境道德?正如《道德經》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古人告訴我們,做人要淳厚,行事要守德,生活要儉樸,使本性慢慢返回到淳樸的狀態,與道相合,與自然相融。放眼全球,縱觀世界,環境道德意識如何?在一點程度上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那么,環境道德意識又如何來提高呢?歷朝歷代演變歷史告訴我們,加強環境道德教育,是提高國民環境道德意識的唯一途徑。環境道德意識如何,直接影響著環境道德行為如何。判斷環境道德行為的善惡標準,則是以人類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為出發點。[2]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所帶來的危害,迫使人們要以新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方式,來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確立人的生態倫理底線。[3]長期以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已經形成了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影響人民身體健康的突出問題。霧霾襲擊、垃圾圍城,形成了讓人難以忍耐的空氣污染;污水橫流,使江河湖泊不堪重負,直接影響著飲水安全。由于粗放的生產方式、不節約的生活方式累積了大量的環境問題,尤其是重視經濟增長,忽視環境保護,過分追求GDP快速增長的發展理念,形成了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現象,[4]正如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眾所周知,如果讓環境污染肆虐下去,地球上最后一滴水那將是人類的最后一滴眼淚。因此,我們必須要重新審視過往的發展理念、行為方式,要懂得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們的家園,就是善待我們自己,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要從征服、索取變為尊重、順應,這就是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環境道德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的關鍵所在。
(二)應該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道德準則
如何處理好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同環境保護、自然生態的關系;如何處理好資源消耗、國民素質與國家生態安全、長治久安的關系;如何處理好當代人發展與后輩子孫生存都需要良好資源環境的生態倫理關系,就成為時展、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新課題。[4]事實上,能否改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形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公眾的環境道德意識如何,取決于人們順應自然規律的文明程度。因此,改變傳統的“竭澤而漁”的生產生活方式,不以犧牲環境資源滿足人們獲取巨大財富的需求,維護人類的持續生存,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才是我們普遍應該遵循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道德準則。
二、環境道德教育的內容
(一)環境道德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思想品德
教育的重要內容尤其要讓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必須要從思想理念、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等方面,大力開展環境道德教育。在樹立思想理念上,要將環境道德理念成為指導和改變我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行動指南。在追求經濟增長時,要用科學發展觀取代“竭澤而漁”的傳統增長觀念,要求我們在合理繼承工業文明的基礎上,用更加文明與理智的態度對待自然生態環境,摒棄輕視生態和征服自然的思想,反對野蠻開發和過度消費自然資源,要改變不計生態后果盲目追求經濟發展的思想,要把自然看作人類生命的源泉和價值的源泉,學會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在重視經濟效益的同時,要注重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努力保護和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使生產和生活方式做到合理和科學,使人與自然關系達到和諧狀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4]在追求生活方式上,要建立低碳節儉的生活理念,崇尚低碳的生活方式。要摒棄追求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過度消費和奢華浪費對自然資源造成了巨大的消耗,同時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環境污染,使人類的消費速度大大超過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提倡節儉、適度消費,是以滿足基本需要為標準,而不是鼓勵對物質資源無止境地占有,不僅滿足當代人的物質生活需要,[5]也要給子孫后代留下持續生存與發展的需要,這也是環境道德的一項基本要求。節儉是一種傳統美德,消費方式也應該是節儉的。節儉強調物盡其用,憐物惜物,本質上蘊含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物質消費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但物質消費不是唯一的。人類是一種具有精神需要的動物,應大力倡導在適度消費的同時,積極參與有利于環保的精神消費。綠色消費是當代人類消費道德的一種新境界,倡導我們購買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對環境友好以及對健康無害的綠色產品。綠色消費不僅有利于環境保護,還有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生態文明也意味著人們的行為應遵守適度、簡約、平衡原則,以自然環境的生態承載力為生態行為的道德底線。
(二)在轉變生產方式上,要下決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綠色產業,重構新的經濟模式。要實現以礦物質燃料為動力,向太陽能、氫能為動力的新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綠色產業,改變傳統的“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高污染”的生產模式,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同時也能促進企業研究開發高新技術,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摒棄過去不合理的經濟發展方式,這將對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深遠的影響。產業結構的調整朝著生態文明的方向發展,經濟社會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三、提高全民環境意識
保護環境、解決生態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單靠經濟的、政治的、科技的手段就能解決,開展環境文化、環境道德教育,增強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責任意識,才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治本之策。因而,必須從國民素質教育入手,尤其要抓好各類學校學生的環境道德教育。
(一)抓好中小學的環境道德教育
中小學作為青少年科學、自然知識教育的主要途徑,是環境道德教育的基礎,對于提升環境道德品質發揮著重要作用。環境道德教育要從青少年抓起,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注重學生環境道德理念、品質的培養,要讓青少年在實踐中的感知和理性認識大自然的奧妙,親近自然、珍愛生靈、節約資源、抵制污染、植綠護綠,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抓好各類大學的環境道德教育
大學是培養社會人才的搖籃,高端人才是引領社會文明進步的主力軍。對起引領作用的高端人才素質要求是全面的。因此,大學教育應該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人才的綜合素質,其中環境文化道德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要培養他們熱愛自然的生態理念,培養他們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回饋自然和節儉生活的生態文明理念。反對奢侈浪費,珍惜和愛護資源環境。尤其要開展豐富多彩課的課外教育實踐活動。通過了解自然規律,普及自然科學知識,自覺提高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理念。
(三)抓好各級黨校、行政學院的環境道德教育
各級黨校、行政學院是培養和教育各級領導干部的搖籃,開展環境道德和生態文明理念的宣傳教育,進一步提升各級領導干部環境意識,對于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舉措。各級領導干部無論從其特殊地位和作用,還是肩負的崗位責任來講,都是環境教育必須重視的一個群體。因此,各級黨校、行政學院是加強各級領導干部環境道德和生態文明教育的主陣地。把生態環保的教育,要作為各級黨校、行政學院的一門公共課、必修課,以此提高領導干部的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能力,以及依法行政水平。
(四)發揮新聞媒體引導作用,開展全民環境道德教育
以什么樣的理念和態度認識自然、對待自然、尊重生命,人與自然是否和諧共存,實際上是一個社會公德問題,也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需要培養社會公眾最基本的環境道德意識,而新聞媒體則具有受眾面大、普及率廣的獨特優勢,應當注重宣傳和普及環保生態的知識,引導人們摒棄不理性、不環保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強全體公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倫理道德觀,以自覺自愿的行動投身到實現美麗中國的建設中。[6]和諧社會作為人類永恒的生命主題和價值追求,是一種信仰、是一種理論、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實踐。[6]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從我做起,積極投身到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時代浪潮中,自我踐行崇尚自然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參考文獻]
[1]潘岳.環境文化與民族復興[J].中華文化,2004,(1):70-71
[2]潘岳.環境保護與社會公平[J].中國國情國力,2004,(12):4-8.
[3]陳壽朋.生態道德建設淺議[J].求是,2005,(14):44-47
[4]李劍.使命與責任[M].呼和浩特:內蒙古出版集團遠方出版社,2015:2.
[5]環境保護部,,教育部.關于做好新形勢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的意見.[J].環境保護,2009,(6):13.
[6]環保部.關于推進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指導意見.[J].供排水,2014,(z1):131.
作者:王桂榮 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