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文學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文學教育集教育性、人文性、藝術性、鑒賞性于一體,在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上具有顯著的教育優勢。如何實現人文素質教育與文學教育的結合,是當前非常迫切的教研課題。本文針對大學文學教育和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現狀,就大學生文學教育與人文素質培養的開展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文學教育;人文素質;高等教育
將學科教育和人文教育進行有效融合與滲透,已經成為素質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一名高素質的大學生,也需要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功利化,很多學校對文學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未能充分發揮其在人文教育上的優勢。對此,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基于文學教育的學科特征以及在人文素質培養上的獨特優勢,加強文學教育與人文素質培養的融合,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一)對文學及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目前,各高校雖然都已經充分認識到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對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也有所側重,但是隨著高校競爭和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大,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中鮮有文學教育的一席之地,很多高校對文學教育價值和重要性的認知不科學,對文學教育的教學定位比較模糊,所以文學課程并沒有引起教師和學生的足夠重視。在有限的課堂授課時間內,很難將文學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職能體現出來,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尤其是在一些以理工科為主的高校,對文學教育的忽視程度表現得更加明顯,理工科的大學生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本身在文學、藝術、哲學、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識結構上就存在很大的缺陷,如果高校再不針對文學教育給予相應的重視,則必然會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文學與人文教育的課程設置相對落后
針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需求,目前高校在課程設置上,主要依賴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和大學語文課程,基本都是安排在大一,按照公共基礎課進行講授。隨著大學擴招政策的實施,思想政治教育課和大學語文課均是采取大班教學模式,即教師對學生進行標準化、統一化的教學,學生的參與性、互動性不強,很多學生對這些課程的學習興趣普遍較低,所以很容易在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被邊緣化。同時,高校在相關課程建設和師資配備上的投入也是相對不足,缺少科學、合理的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觀性、隨意性比較大,教學形式和內容缺乏創新,導致很多學生單純為了“拿學分”而學習,如此一來,高校大學文學教育就很難得到系統開展,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也很容易流于形式。
(三)沒有同校園文化建設有效結合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很多大學生的文學閱讀時間被互聯網所代替,有的學生甚至上網成癮,對古典文學、世界名著的閱讀數量越來越少。雖然學生的自主學習途徑越來越多,校園文化活動也日趨豐富,但是由于恰恰忽略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結合,制約了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效果[2]。在當前的網絡環境和教育背景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是對學生個人行為習慣和社會價值觀進行引導的重要途徑,由于大部分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缺乏特色和整體設計,很多高校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解過于單一,校園文化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還沒有上升到人文素質培養的層面,沒有讓大學生充分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中來,從而制約了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二、高校文學教育與人文素質培養策略
(一)發揮文學教育的育人功能,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
有學者將文學比喻成“人學”,正是看中了文學教育的育人功能。在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中,一般都會具有歷史性、情感性、哲理性、審美性和藝術性等特征,所以高校開展文學教育是一個綜合教育的過程,會涉及到道德倫理、宗教文化、哲學歷史、民族傳統等多方面的內容。尤其是中國的古典文學,經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沉淀,遺留下來的經典名著,不僅能增長大學生的智慧和創造力,還可以增強其民族自豪感,讓他們主動地關心國家大事和民族命運[3]。因此,高校在開展文學教育時,要充分把握住育人主題,讓古人的愛國情結和憂國憂民的精神得以傳承,雖然這些文學作品大學生在平時有所涉獵,但是教師可以將相關素材進行歸類,形成一個教育專題,從而對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
(二)借助文學教育的精神力量,培養大學生的高尚人格和責任意識
在優秀的文學作品當中,往往會蘊藏著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人道主義精神,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大學生的高尚人格,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同時,優秀文學作品的作者也多具有很高的人格魅力,文學作品中又會涉及很多正反兩方面人物的典范事跡,所以能夠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覺地投入到向文學作者、歷史人物以及作品優秀主角的學習活動中來。在經典名著中的很多領袖人物的英雄事跡和仁人志士的典范故事,體現出的精神風范和精辟論述都是值得當代大學生認真學習和研讀的,是現代教育領域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健全和完善大學生人格的重要載體,能夠促使大學生性格品質的升華。
(三)借助文學教育的感染力,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
有人說,現如今的大學生是溫室里的花朵,他們的社會承受力和抗挫折力非常低,凸顯了其在人文素質等很多方面的“短板”,大學生在學習與生活的具體實踐中,也難免會遇到生活、學習、情感、就業等方面的挫折和壓力,產生很多不良情緒,如果學生不懂得自我調節,則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而在文學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多開展體驗式教學活動,讓學生從文學教育中獲得更多關于挫折和成敗的感悟,懂得如何面對挫折、戰勝挫折,盡快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做一個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如莊子視富貴如敝屣,體現的是自然不拘的灑脫情懷;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體現的是掛冠隱居的性情人生;《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孫少安兄弟的勵志故事體現的是勇于開拓、愈挫愈勇的斗爭精神……將這些內容引入到高校文學教育的課堂中來,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對當今社會和現實生活的思辨能力,借助文學教育的感染力,有效改善大學生的心理狀態。
(四)借助文學教育的藝術性,培養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高雅氣質
文學作品的語言是一種藝術語言,其中不僅包含著豐富的文采,充滿著激情與情感,還富有哲理和智慧,所以大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也是提高其審美情趣和高雅氣質的過程。尤其是那些優秀的、富有哲理的文學語言,不僅對大學生形成強烈的感染力,還能巧妙地引領大學生開展鑒賞活動,領略文學作品的藝術美。同時,與現實相比,文學藝術表達的情感世界和藝術世界會更強烈、更典型和更有教育意義,不僅能夠讓讀者感受語言文字塑造出的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還可以帶給讀者精神上的愉悅感和滿足感,喚醒大學生的審美情趣以及他們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追求,從而遠離和拒絕粗鄙、庸俗、膚淺與自私,讓大學生在不斷提高自身文學藝術鑒賞能力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其養成高雅的品位和氣質,提升他們未來人生發展的生命層次。
三、高校開展文學教育與人文素質培養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提高文學教育與人文素質培養的針對性
由于高校文學教育的課時安排非常有限,人文素質的培養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在開展文學教育與人文素質培養時,要避免各類教育活動的表面化、形式化,要制定完善的教育計劃,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文學課程的學習價值和個人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教師要多以文學經典為教育載體,充分利用其典型性、權威性、原創性和經久不衰的價值來增強文學教育的針對性,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說服力。
(二)要避免文學教育的庸俗化和人文精神培養的模式化
在網絡文學、碎片化閱讀大行其道的今天,高校的文學教育應當更好地繼承和發展中國的古典文化、優秀的現代文化和國際人文精神成果,要避免平庸、庸俗文學充斥大學生閱讀與學習陣地,堅守住高校文化教育的精神訴求和人性關懷,這樣才能讓文學教育更有現實意義,加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三)重視教師文學修養和教育素質的提升
高校文學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教師是組織者、施教者和引導者,所以教師個人的文學修養和教育素質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對此,高校要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積極通過進修、講座、培訓、校際交流等形式來提高教師的文學修養和教育素質,進而更好地發揮個人的教育引導職能。
四、結語
知識經濟時代是競爭的時代,對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高低,更能體現其綜合素質的全面性,所以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斷變化的今天,文學教育的地位需要進一步鞏固,在大學生群體中營造出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圍,促進其人文精神的培養,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曉萌.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與探索[J].青年文學家,2014,(2).
[2]張穎.文學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
作者:王俐婷單位:鞍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