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高等院校是整個社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發揮良好的示范作用,把和諧校園建設好;應科學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和諧校園的含義,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和方式,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命題,并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黨執政的重要目標。所謂和諧社會,就是社會系統中的各種要素、各個組成部分處于一種相互協調的狀態。和諧社會在本質上是一種思考復雜社會問題的系統世界觀和系統方法論,它要求我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把復雜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視為一個社會系統工程進行考察。在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多種手段解決問題,統籌各種社會資源和協調社會問題時,進行整體性、多角度和多層次的思考。高校,作為傳承文明、培養人才、創造知識、服務社會、傳播先進文化的大型多功能組織,理應擔負起構建和諧社會的重任,建設和諧校園。所以,研究和探索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體系,是時下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當務之急。
一、構建和諧校園的內涵
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高度概括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基本理論觀點同樣適用于大學和諧校園的構建。我們應密切結合大學校園實際,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方法、途徑,引入到構建大學和諧校園的實際中來。高校作為培養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陣地。構建和諧校園就是要使學校整體利益與教職工、學生利益統籌兼顧,干群之間、師生之間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體諒、互相幫助,學校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師生員工同心協力,校園生活豐富多彩,不同群體、不同崗位的人們之間團結友愛、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勤奮敬業、積極向上,創造力和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和發揮,校園秩序井然、安全穩定,教學工作、生產秩序良好,師生精神面貌與校園環境相宜,學校與社會各個方面和諧,科學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水平不斷提高。
二、構建和諧校園的意義
1.校園和諧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1)構建高校和諧校園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是一個特殊的組織和群體,是知識分子聚集的場所,是傳承文化、科技創新、服務社會的基地,是培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的作用,理應成為推動和諧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和主陣地。高校對構建和諧社會應該多一份責任,多一份貢獻,多一份關注。把和諧校園建設好了,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和諧。
(2)構建高校和諧校園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理論陣地和文化支撐。構建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種社會理想:這種社會理想只有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識,才能變成人們的自覺行動。高校作為思想意識的集散中心和理論陣地,作為知識的殿堂、文化的集中地和輻射源,是社會和諧在思想領域的“諧振”中心,有責任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理論引導。高校應該利用這種優勢,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校園和諧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教育事業所追求的崇高目標,體現了和諧校園的本質特征,也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所在。第一,構建和諧校園是高校教育教學規律的客觀要求。高等教育以追求和諧發展為目標,體現了人本教育與和諧教育思想。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貫穿于教育、教學、管理、科研等各個環節中,建設和諧校園也必須把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全方位地貫穿落實于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它有利于營造以人為本,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有利于統籌兼顧各方利益和科學配置各種教育資源,從而更好地遵循學生和教師的成才規律、教學規律、校園建設規律以及行政管理規律,使一切有利于師生成長、成才和學校發展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從而推動學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第二,校園和諧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體現。和諧校園建設,必須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即堅持辦學以教師為主體,教育以學生為本。人本思想體現在隊伍建設上就是要尊重人才、關心人才、聚集人才,發揮人才作用;體現在育人工作上就是要以學生為教育服務的中心,為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體現在校園建設上就是要發揮校園環境的人文內涵,發揮校園環境的教育功能。
3.校園和諧是高校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
和諧校園的建設體現了學校發展的目標定位、發展戰略定位,體現了學校辦學的競爭實力,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理念。追求個人、知識、社會和自然的和諧發展,已日益成為世界大學的基本辦學理念。校園和諧是實現學校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和客觀要求。從教育的外部環境來看,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凸顯,而且隨著教育國際化、開放化趨勢的來臨,高校辦學日益開放,對外交流、對外協作、對外服務十分頻繁,教育競爭日趨激烈。從教育內部環境來看,我國各種類型的教育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人本化、大眾化、信息化、產業化、國際化、規模化已成為學校發展的鮮明特征。在這樣一個大發展的機遇期、關鍵期,高校要保持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一個和諧、穩定、安全的校園環境和氛圍。從高校內部來看,高校正在轟轟烈烈進行的內部體制改革尤其是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高校合并后的磨合、高校后勤的社會化改革和大規模的校園建設過程中,在呈現出勃勃生機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因此,學校的競爭、改革和發展都需要校園的和諧和穩定,和諧的校園環境能給人以前進的動力,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努力建設和諧校園。不僅能改善師生員工的人際關系,優化辦學資源配置,提高教學、管理效能,而且還能不斷促進校園環境建設,促進學校競爭力的提高,最終促進學校的全面發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和諧校園的必由之路
黨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這一任務的貫徹落實,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更為重要的是,它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是大學生實現與社會的和諧、與人的和諧、與自身的和諧、與自然的和諧的重要途徑。因此,圍繞建設和諧校園,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思路創新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當前大學生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和務實性,表現為政治需求更加直接,成功需求更加強烈,文化需求更加多樣,社交需求更加廣泛。滿足大學生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助于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從而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諧社會這個更高的層次上。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意識,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交往、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體問題,做到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辦學生之所盼,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學生心坎里,進一步提高思想教育的感染力、影響力和實效性。
2.機制創新
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只有創新機制,才能永葆旺盛的活力和動力。要加快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組織領導機制、監測預警機制、監督管理機制、動態開放機制和總結激勵機制。(1)組織領導機制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納入黨政領導的工作職責之中,真正形成黨委領導,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其他領導分級抓,各級干部為主力,黨委部門為骨干,黨團員為基礎,全員參與的“大政工”機制,形成同步運行、密切合作、多管齊下、優勢互補的“大德育”機制。(2)監測預警機制指高校要建立學生信息員隊伍,重視思想預測,隨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做到能從一些現象中發現潛在的問題,從少數苗頭性問題中發現帶傾向性的問題,見微知著,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建立大學生突發事件應急與快速處理機制。(3)監督管理機制要求通過領導監督、紀律監督、師生監督、輿論監督等形式,增加透明度和公信力,保證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4)動態開放機制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博采眾長,通過參觀考察、現場會、培訓、交流等形式,大膽借鑒其他學科的新鮮經驗和成果。(5)總結激勵機制就是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效益評估標準和目標管理考核辦法,把思想政治工作責任明確到部門和個人,使軟的任務變成硬的指標。
3.載體創新
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有豐富多彩的活動載體來實現。在新的形勢下,創新思想政治工作載體,關鍵要抓住結合點、閃亮點和技術點,增加科技含量、情感含量、文化含量。具體來講:一是創新科技型工作載體。以網絡技術為載體,積極開拓校園信息網,通過網上談心、通氣、討論問題,擴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覆蓋面和輻射力。二是創新情感型工作載體。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種情感交流與共鳴的過程,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按照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的原則創新更多情感型的思想政治工作載體,把民主精神和真誠情感融入其中。三是創新人文型工作載體。針對大學生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要求,創新校園文化,倡導現代文明,陶冶思想情操.塑造美好心靈。
4.方法創新
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關鍵要體現四性:(1)主導性。必須堅持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主旋律的主導性,這一點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問題的關鍵在于不能把主旋律簡單化、口號化和教條化,要結合豐富生動的社會實踐和不斷變化的社會實際去充實和發展。(2)包容性。多樣性是生活本身的意義之所在,現實生活本身千姿百態,精神生活的多樣性更是如此。只有在承認并尊重多樣性的基礎上,才能對新形勢下的思想多樣性作出合理的引導。要善于面對錯綜復雜的具體實際情況,一要堅守底線,以求得最大的包容性;二要不斷引導和提升。(3)啟發性。大學生越來越注重主體的獨立性和能動性,他們不愿意接受結論式的宣傳和教育,希望通過自身的思考得出結論,但又往往缺乏豐富的社會實踐的底蘊,看問題容易情緒化和片面化。我們應該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注重過程、講究細節,啟發學生開闊視野,理性反思,對比參照,實踐體悟,沿著正確的思路把歷史的方法和邏輯的方法有機結合,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4)滲透性。要以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施教育和宣傳。大學生往往不聽領導和教師怎樣說,而是看領導和教師怎樣做。只有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既可敬重又可親近的形象和權威,只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春風化雨、滋潤心靈。
5.隊伍創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關鍵在于培養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素質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把好入口關,疏通出口關,完善競爭與保障配套、激勵與約束結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管理、培訓、提高機制,不斷優化這支隊伍的性別結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年齡結構,提高他們的政治思想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和身體素質,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朝職業化、專家化、科學化方向可持續發展。保質保量抓好五支隊伍,即“兩課”教師隊伍、班主任輔導員隊伍、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就業指導隊伍及“五老”(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隊伍和學生黨員干部隊伍。
參考文獻
[1]李耀臻,和諧社會視野中的大學德育環境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5,(11).
[2]于玉花,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上半月),2005,(7).
[3]楊明,新世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1,(3).
[4]劉志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路向[J].思想教育研究,2005,(2).
[5]鄭永廷,朱孔軍,以科學發展觀主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5,(3).
[6],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
[7]張文明,和諧社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6).
[8]張永奇,構建大學和諧校園的思路與對策[J].青少年綜合研究,2005,(5).
[9]朱永東,解讀大學精神[J].現代教育科學,2002,(11).
[10]王兆強,以人為本初探[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