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學政治課創新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本文針對目前中職政治教學中創新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討論了在中職政治課教學實踐中對政治教學主體興趣的培養、建立多邊互動合作學習、創造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等具體舉措。
我國的教育體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注重基礎知識,忽視發展個性及培養創造力。在中職政治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總是老一套、實行"一言堂"的灌輸,讓學生背條條框框,使學生感到厭煩,對思想政治課學習沒有興趣。因此,在政治課教學中,要有創新意識,要設計形象生動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筆者特對中職政治教學創新教育的舉措作如下探討:
一、政治教學中主體的興趣的培養
學生興趣是創造能力發展的必要條件。學生對政治課感興趣與否,將直接影響其思維的積極性和教學效果。因此,在政治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激發和培養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
1.通過活動產生興趣。牛頓在看到蘋果熟了從樹上掉下來后,引起極大的興趣,從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實踐活動是興趣產生的源泉。政治課教學要把理論變成"活動",政治課教學中的活動方式可是多種多樣的,有"討論式"、"仿真式"、"參與式"、"競賽式"等等。可視教學內容不同,靈活運用。
2.創造民主氛圍調動興趣。"霍桑效應"認為心理氣氛和工作氣氛是影響工作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人際關系緊張,專制的工作環境會降低人們的工作效率。反之,和諧民主的工作環境會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激發人的創造性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活動同樣如此。教師應打破傳統的"師道尊嚴"、"教科書是絕對權威"等觀念,努力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和民主、平等、快樂的教學氛圍,給予學生參與教學的時間和權利,鼓勵學生質疑發難,發表不同的意見,形成師生間的能動對流,使學生覺得不是在接受什么,而是在研究什么,這樣才會調動學生的興趣。
3.預植"期望"激發興趣。羅森塔爾曾進行過一項教育心理學實驗:在不告訴教師和學生實驗項目的情況下,告訴教師,學生中某些人是"新近開放的花朵",智商高,很聰明。學年結束后,這些"新近開放的花朵們"比其他學生智商分數高得多。研究表明:教師總是把期望和關注傳達給這些"花朵們",即教師對這些學生有強烈的教育興趣,同時,這些學生也因自己是具有潛力的"花朵"而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師生共同努力產生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從來都不會說學生笨,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而是不斷鼓勵他們,不斷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增強信心,提高對學習的興趣。如學生在答非選擇題時,只寫幾個字或一句話,按照習慣會找出來問為什么不寫完,留那么多空干什么。我不是這樣的,只要學生有哪怕一丁點思維方式的突破,有一點靠譜,我都會及時表揚他。事實證明當學生有興趣了,他肯定會學得好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二、建立多邊互動合作學習
1.上課試講,培養學生的成就意識。根據師范學生有著上課的迫切需要,教師特意在每節課的進程中,著意選擇一個或兩個帶有適度挑戰性而跨度小的教學內容,分別精心設置便于學生上課試講的小課題,提前一周在班上下達課題教學任務,讓學生按學號順序分別對應于小課題,要求用一周的課余時間作好上課試講的充分準備,到下周新課同步時走上講臺,代替教師上臺試講。學生講完后,教師著重從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把握程度、理論聯系實際的靈活度、教學方法的恰當度、語言表達的準確度、板書設計的精美度、教學姿態的自然度共六個方面加以扼要性的講評,并適當征求班上學生的意見,給予適當撥高鼓勵性記分。還明確告知學生,上課試講所得成績占平時成績50%,以培養學生的成就意識。
2.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小組討論是一種眾人熟知的課堂教學常用的方法。如將學生分成數個小組,和學生商量并制定開展小組學習目的,①對老師授課及授課以外拓展的教材內容的交流。②本小組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疑難問題的初步探討。③調動積極性發言、學習、討論交流以小組為單位。④探索學生自主學習與老師引導相結合的平臺。小組口號是團結協作,互幫互助,每天進步多一點。每組設有學,學習副組長,監督組長。學職責主要負責本小組學習組織包括學習討論交流,每周一次以上;學習副組長職責主要協助組長開展工作,提意見、建議供組長參考;監督組長職責主要檢查小組成員學習情況包括作業、練習、復習、總結、計劃等情況,確認本組每位成員都完成任務并做記錄,以備教師檢查,然后學生圍繞教師布置的討論題進行專題討論,并將小組討論的結果派代表發言。討論的關鍵是作好討論前的準備工作,題目應是學生普遍關心的、有爭議的一些話題。同時,在組織討論前教師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要有充分的預見和估計,對學生提出的某些偏激甚至是錯誤的觀點要能及時準確地給予糾正,甚至進行批評,否則就失去了政治課堂教學中的本來意義。
三、創造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發展創造思維能力的關鍵是動腦思考。創設問題意識環境,啟發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只有在活躍、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具有的問題意識才能充分表露和發展。教學活動中應特別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個性,讓他們積極思維。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要鼓勵學生對前人的科學理論和傳統觀點有一個大膽的質疑精神,對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問,在爭辯中某些與眾不同的見解,考慮問題時"標新立異"的構思以及別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點點新意,都應充分肯定,并對其合理的、有價值的一面,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擴大思維中的閃光因素,學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發現矛盾,為解決矛盾尋找突破口,探索的過程往往也是思維的創新過程。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疑引思,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發思維的起點,"疑"是激發思維的動力。教師應針對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問題。這類問題主要是學生沒能提出而又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一般是在重點、難點、社會熱點和思維盲點處提出問題。這類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過程,能引起學生認識的升華。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沿著問題思考,引發學生去探究、思考、解決問題,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如針對經濟常識價值規律與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的教學,設置的情境"不找市長找市場",幾年前人們就體會到"市長"與"市場"關系的微妙變化,如今,"看不見的手"逼得市長也要"過關"。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關當然非過不可,市場是無情的,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但市場也充滿了魔力,把握好市場脈搏,經濟就快速發展,當前過市場關需要強化三種意識,即開放意識、法制意識、竟爭意識。試問:(1)"看不見的手"為什么能逼市長"過關"?(2)"過市場關需要強化三種意識",反映了市場經濟什么特征?為什么要強化這三種意識?問題提出來后,同學們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氣氛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各種答案進行評議、爭論,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導學生閱讀和小結,當學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內容與自己的見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見解時,由衷感到一種成功的喜悅。這就告訴我們,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一是要盡可能多一些創新機遇,二是要所授的課題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問題,激發學生認識結構上的矛盾,使整個課堂充滿積極創新的氣氛,從而激發學生向上進取的精神和創造力。
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發散思維具有開放性、廣闊性的特點,它是對某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去觀察、思考、想象,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方案或者假說的一種思維方式。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問題進行發散思維,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規的思維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覺去認識事物,提出新的創見,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優勢,又有利于提高他們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思維在創造性思維中占主導地位,所以為了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使他們成為獨立思考,銳意創新的人才,就應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當發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為質的時候,發散就變成了創造。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多提一些發散型問題,因為這類提問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想象力,從多角度、多層次分析解決問題。如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這一事件,我要求學生分別從經濟常識、政治常識和哲學常識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說明,絕大多數三年級學生能從經濟上說明,這一事件對人類開發太空資源具有深遠意義;從政治上看,對于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鼓舞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從哲學的角度看,再次證明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從類能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規律認識和改造世界。發散思維是一種新的能力,它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加強訓練,才能熟練地掌握并運用。
總之,中職思想政治課擔負著塑造學生的思想品德,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四有"新人的重任。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貫徹實施創新教育思想,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惟此才能不斷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建設者、領導者。它與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一樣,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是任重道遠的。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等主編:《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2]盧書兵主編:《中學政治創新教法》學苑出版社1999年8月
[3]《政治創新教法-學生心里誘導》〔C〕學苑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