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素質教育自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當前,我國長期重視的應試教育正逐步向素質教育轉變,一些高等院校也紛紛成立了學生素質教育機構,這無疑對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為今后他們走出校門,適應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素質教育中除了有高素質的教師和學生的積極配合外,重視大學生自律是高等院校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筆者就這一問題作一探討。
一、自律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一般理論及意義
大學生的自律,是指大學生自覺地對生理需要、心理活動、思維活動、行為舉止進行自我約束、自我調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過程中,通過多種實際形式規范自己的言行,最終強化主體意識,提高社會化程度的組織行為方式和教育管理途徑。大學生自律是客觀存在的,一直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表現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但由于實際的自律活動常常處于教育者視野之外和難以受到教育者的過程控制,因而容易被教育者有意或無意地忽視。那么,自律有何優點,它與素質教育之間的關系怎樣?對于自我意識逐漸成熟的大學生來說,一方面,加強自律有利于完善自我,有利于調動和發揮自我潛能、有利于創造和實現自我社會價值。更為重要的是,自律既能培養一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又能培養一種克己奉公的犧牲精神,這是大學生迎接未來挑戰和適應社會需要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另一方面,自律是一種有效的素質教育形式。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既離不開他律,也離不開自律,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自律優于他律之處,在于它避免產生他律中常見的逆反情緒和心理對抗,充分實現了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高度統一,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主體的自主性和主動性。自律的過程也是一個體現自我尊嚴和顯示自我價值的過程,能夠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尊重。良好的自律行為植根于人的自信心、進取心、社會責任感和對一般社會規范體系的認同,它有很強的方向性和生命力。所以,搞好大學生自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搞好大學生自律有利于素質的全面提高
(1)大學生自律能較好地解決學校環境衛生問題,從而優化了育人環境。大學生自律參加勞動和管理,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文明衛生意識,有利于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發揚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大有裨益。例如:原來我校所有學生宿舍、教室公共衛生均是聘請臨時工打掃,由于人少清掃面積大,臨時工報酬又比較低,衛生清掃的質量始終不高。加之學生又不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致使學生宿舍區的衛生一直成為老大難問題。1995年學校實行了學生公益勞動周制度與學生宿舍衛生監督相結合的辦法以來。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及有效監督和自我教育,使學生宿舍衛生、綠化面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一個干凈、整齊、衛生、文明的教室、宿舍區正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學校的育人環境進一步得到優化。
(2)充分發揮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作用,既有利于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也有利干學生素質的提高。動員大學生參與管理,成立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簡稱自管會),把自管會成員分成紀律檢查組、衛生組、宣傳組、生活服務組。工作中統一協調有分有合,除讓學生參加學生宿舍的衛生、作息時間、早操檢查以及校園環境衛生的打掃和學生宿舍的天蠅滅蚊、配合校衛生科為學生送大鍋藥等生活服務的具體的活動外,自管會還進行學生文明衛生宿舍評比活動,宿舍門飾窗花比賽活動,學生宿舍的違紀、違規現象明顯減少,一些亂倒剩飯、亂丟饅頭等的浪費現象有了明顯的改觀,學生愛護公物、講究衛生、助人為樂、文明禮貌等良好校風已逐漸形成,從而促進了學校梢神文明建設。
(3)重視社會實踐活動,是對大學生自我教育、提高素質的重要途徑。社會實踐是學校聯系社會的一條紐帶,是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接受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由知到行的必經之路,它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掌握國情、了解社會、增長才千,為走上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組織大學生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校內外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及用自己耳聞目睹或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來促使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與自我提高。通過社會實踐,把大學生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三、注意加強對大學生自律的引導
(1)教育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自我意識對自伐發展的巨大能動作用,決定了發展中的大學生不會無視自我,相反,隨著其獨立意識、自主息識的增強,必然會更為關注自我評價,更為追求自我完善。可見要提高大學生的自律能力,首先就要教育大學生更深入、更準確地認識自己,要對“現實的我”和“理想的我”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和正確的判斷,找到兩者的差跪,并付出努力使“現實的我”向“理想的我”靠攏、在這個過程中,自律獲得強大的動力并得以保持正確的方向,所以,正確認識自己尤為重要
(2)培養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品質。自律作為人的一種行為表現,它與人的個性品質相關。在個性品質中,尤以責任心和意志力對自律水平的影響較大。產生自律行為的動機之一是價值判斷,也就是對“我應當怎么做”和“我必須如何做”的判斷性認識,這與人的責任心有關。但自律過程中又常常伴隨著克服惰性、散漫、自由化傾向等人性的弱點,這需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因此,培養鍛煉大學生,使之具有社會責任感、工作責任心、勇于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力,是引導大學生加強自律的必要工作,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3)指導大學生開展自律活動。大學生集體自律活動的廣泛開展,反映了大學生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要求和愿望。具備自律意識和自律能力,既是大學生社團活動對每一個參加者提出的條件和要求,又是社團活動要達到的目的之一。對大學生集體自律活動,教育者既不能代辦,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應當給以適當的組織和正確的引導。但應注意的是,在學生社團組織中不應建立過分嚴格的隸屬關系,應該采取管而不死,放而不亂,同時,應指導學生形成一種民主、平等、信任、進取的群體風氣,使學生受其感染,于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自律意識。
(4)重視他律,促進自律。他律與自律相輔相成的。他律最終要有自律的參與才能實現,加強他律無疑給自律提出了要求并創造了條件。在大學生教育管理服務中,必要的約束是不可缺少的,例如:學校制定的大學生行為規范、規章制度、獎勵措施等,將有力地促進大學生自律。實際上,大學生抑制不良行為的自控力量,與他對不良行為可能產生的嚴重后果的認識,以及這種不良行為被揭露的可能性的判斷有著密切的關系。可見將他律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自律,除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外,結合學校實際制定嚴格的規范和實施嚴格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