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檢驗思想政治教育是否達到“應然”狀態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有效性”。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難以達到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由“實然”到“應然”的期望,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缺失。因此,走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之困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之效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然”狀態,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注重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在價值定位、目標制定、內容設計和方法實施上更多地融入人文關懷。
關鍵詞: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Abstract:The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isoneitemhasthegoal,hastheplan,organizedsocialpractice,theexamination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whetherachieved“shouldhowever”aconditionveryimportantstandardbe“thevalidity”.Presently,the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validityisinsufficient,achievedwithdifficultythesocietytothe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from“solidhowever”“shouldhowever”theexpectation,anextremelyimportantreasonisinthe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thehumanitiesconcernflaw.Therefore,goesoutdifficultpositionofthe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validinsufficiency,effectivenessofthepromotion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therealization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shouldhowever”thecondition,the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havetopaygreatattentiontothehumanitiesconcernideatheimplementation,inthevaluelocalization,thegoalformulation,thecontentdesignandthemethodimplementationmoreintegratesthehumanitiesconcern.
Keywords:Humanitiesconcern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Validity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在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人文關懷,這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的宗旨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人文關懷是以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個性為基礎的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它表現為對人的需求、尊嚴與價值的尊重與關切,以及對人的解放、自由與全面發展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理應集中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思想,內含著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價值。然而,現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意蘊卻難以體現,從而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足。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地融入人文關懷,建構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又與時代精神和人的全面發展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必須面對的重大理論和現實課題。
1.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呼喚人文關懷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關鍵,就其本質來說,它就是一種培養人、塑造人、發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動,應具有深厚的人文關懷內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反映著“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有效性不足之困境,完成其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終極使命,必須注重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這既是人的本性的內在需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訴求,還是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必然要求。
1.1注重人文關懷是人的本性的內在需求。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觀認為,人性是人在其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區別于動物的根本特征,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自然性、社會性和精神性這三類屬性的辯證統一。人具有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它不是被動的從事社會實踐活動,因為人的存在是自由自覺的,它要自由地發展,人性的首要法則就是維護自身的存在,追求自身的自由全面發展。人文關懷的理念符合人的本性,它就是把人看作是具有主體能動性的生命創造體,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根本。因此,融入人文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尊重人的本性,確立人的本性具有存在意義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即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對待人、關懷人,特別是關注人的現實生存狀況,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發展,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提供外在保障。
1.2注重人文關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訴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人,其價值訴求必須以人為核心,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旨歸。思想政治教盲的存在始終與人的幸福、自由、尊嚴、發展等終極價值相聯系,它是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理解、自我認同的過程,是為滿足人的精神需要服務的。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人的尊嚴和符合人的生活條件的關注和肯定,是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人文關懷作為一種對人高度重視的理念貫徹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價值追求,即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關注人的生存狀況和人的自我發展與完善,強調人的主體地位,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諧,正是人文關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所在,它極大地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本質最集中的表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從人的真正需要出發,彰顯其特有的人文關懷價值,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由“實然”到“應然”的轉變。
1.3注重人文關懷是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必然要求。以人為本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價值和思維原點。人既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既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最終歸宿。思想政治教育貫徹以人為本,實現由“實然”到“應然”的轉變,就必須注重人文關懷。以人為本是人文關懷的思想本質,人文關懷是以人為本的重要內容和集中表現。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中心,關注人的生活世界,尊重人、塑造人、解放人,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命運確立起終極關懷,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當然,以人為本不是從抽象的人出發,而是從現實的人出發,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就是把受教育者看作是具有獨立個性和特定觀念的主體,看作是現實的人,并以充分的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發展人、完善人為內在價值尺度,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鮮明體現。無視人的發展的功利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從反面證明:正確而深刻地認識和了解人,遵循人自身的發展規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貫徹以人為本,體現應有的人文關懷,關注人的需要和發展,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有效性不足之困境的必然選擇。
2.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反思
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原因是廣泛而復雜的,既根源于社會環境的影響與挑戰,也根源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發展的種種局限,更根源于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認識中的種種局限,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定位、目標制定、內容設計和方法實施過程中缺乏人文關懷,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實現。
2.1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定位的“社會本位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對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所起的作用,它通過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兩個層面表現出來。從理論上說,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是辯證統一的,二者既相互聯系、相互包含,又不能相互取代。然而長期以來,在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由于受到深遠的中國傳統文化淵源和特殊的政治背景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過多地定位于社會的需要和政治的需要,更多的是對其社會價值的強調,而關乎人自身的個體價值卻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就被推到了一個超越現實歷史條件的至高無上的位置,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定位的“社會本位化”,從而違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即促進每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這種價值定位的重要表現就是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在受教育者成長中的價值意義,忽視受教育者個人價值存在的意義,也就是所謂的只見“社會”不見“人”,個體價值被肢解的價值定位。這種價值定位使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一種嚴重的誤解:思想政治教育再重要,也是黨和國家的事情,它只不過是為社會需要服務的,而與個人自身的需要、成長、發展無關,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種被強加的政治義務,并由此產生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心理,更有甚者產生了排斥心理。在“以人為本”理念引導下的社會發展中,這種“社會本位論”的價值定位所導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現狀就不言而喻了。
2.2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整體化”。從目標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其社會政治目標毋庸置疑,但是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更多地強調統一,用一元標準來要求具有不同思想層次的受教育者,要求每個人無條件地服從整體價值,“使教育目標成為了一個遠離受教育者身心發展實際與現實生活視域的‘空中樓閣’”,[1]這就忽視了受教育者的層次性、創新性以及個性的差異性,忽視了價值主體的多樣性和利益需求的多元性,由此導致了在制定目標時,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缺乏理性分析和目標的層次意識,經常是千人一面地制定一種要求,一種規格目標,只重視人的共性的塑造,無視受教育者內在需要的差異性和個性現狀的差異性以及價值利益主體的多樣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成為一種整齊劃一的、刻板的、“圣賢”式的標準。正是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制定上忽視和抹殺了不同受教育者之間的豐富多彩的差異性和獨特性以及不同價值利益主體需求的多樣性,缺乏對受教育者個性的包容,“要求人去做的,高不可攀,做不到;應當去做的,卻失之規范,無所適從。”[2]顯而易見,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人文關懷價值無從體現,從而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現狀。
2.3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泛政治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現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順利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諸內容的關系中,重點突出的是政治教育,而其他的教育內容則是根據政治教育內容的實施需要制定的,其他教育內容始終服從于政治教育內容,由此形成了政治教育內容占主導地位的內容體系結構,表現出了強烈的政治性。當然,這無可厚非,因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一個重要價值訴求,但是,在以人為本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否只應該強調它的政治性呢?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現狀來看,顯然是否定的。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過于強調政治性,卻忽視了受教育者的現實需要,它主要塑造的是社會政治所需要的服從、奉獻、謙恭的形象,而體現人的創造個性和關切人的生存狀況的教育內容卻少有體現,沒有更好地彰顯“一切為了受教育者,為了一切受教育者,為了受教育者一切”的教育理念。正如有學者所言:“在現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些關乎個人存在、意義生存、幸福生活的內容由于種種原因卻被淡化、忽視或遺落了,從而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現實中的‘解題低效’。”[3]
2.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灌輸化”。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缺失人文關懷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過于強調灌輸,而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灌輸式的教育方法是一種違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人性原則的僵化的教育方法。這種教育方法不顧受教育者是否理解和認同,把教育者所傳授的教育內容強硬地灌輸給受教育者,不是把受教育者看成是具有主體能動性的活生生的人,而是把受教育者當作“物”來對待,當作“美德之袋”、“道德之洞”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注入。很明顯,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強調的是“教育者中心論”原則,它只允許受教育者對教育信息的無條件接受,而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能動性喪失得一覽無余。實質上,這是一種“目中無人”的教育方式,它反映著教育的社會本位和教師中心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這是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理念相違背的,不利于受教育者自主性、能動性的培養,它只會使受教育者對教育信息產生不信任感,甚至是阻抗心理,這勢必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實現。
3.融入人文關懷是思想政治教育效用提升的有效途徑
走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困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用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根據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解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的問題,把人文關懷的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定位、目標制定、內容設計和方法實施等各方面,乃是提升其效用的有效途徑。
3.1突出人文關懷價值,整合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在注重以人為本,強調人文關懷的社會發展理念中,重新審視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定位,客觀而全面地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在促進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中的價值和意義,更加科學地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并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價值,將社會發展的訴求與個人發展的需要有機結合起來,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徑。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以人為核心的教育活動,其目標是培養自由全面發展的人,正如馬克思所言:“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關注其社會價值,致力于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必須更多地肯定人的價值,肯定人的尊嚴和人生意義,克服“只見社會不見人”價值錯位,促進個體的成長與發展,像挖掘財富一樣把埋藏在每個心靈深處所有的才能發揮出來,從而達到個人價值的實現,并最終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3.2制定層次分明的目標,體現教育目標個性與共性的統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制定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每個受教育者需要的多層次性以及思想道德層次的差異性,實現由片面強調整齊劃一向包容多樣性轉化。現實生活中的人,都是有不同個性的人,每個人的思想道德層次和需要層次都有很大差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制定應融入人文關懷理念,在強調共性的同時,也應該給予人的個性更多的關注,從每個人的生理、心理、需要和思想實際出發,承認個體發展的差異性,注重個性的豐富性,關注不同價值主體需要的多樣性,為每個人的創新力的生成以及終極價值的實現創造自主發展的空間,努力開發其潛在的個性優勢。同時必須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高不可攀”的弱點,變單純的“高空作業”為充滿人情味的“貼心關懷”,增強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以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3關照人的生存狀況,滿足受教育者的現實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在教育內容上的體現就是要實現對人的現實生活的回歸,關照人的生存狀況,考慮人的生存境遇,突出人格完善。根據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從人的現狀出發選擇多樣化的教育內容。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層次、多方面的,除了政治經濟需求外,還有文化需求、生存安全需求以及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因此,建構富有人文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應以尊重、關心人的需要,特別是精神需要為基本特點,以不斷提升人的精神品位、豐富人的心靈世界為價值取向,以喚醒人的主體意識和塑造獨立人格為本質特征,以培養人的倫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為核心內容,以建構精神家園、引導人的終極關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5]比如尊重人的價值、喚醒主體意識、培養德性倫理、培育和諧心理等都應成為當今時代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題中應有之義。
3.4超越灌輸式教育方法,突出受教育者的主體能動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活動,是人與人之間交往對話,溝通心靈,通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境界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實踐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受教育者作為接受教育的主體,有著很高的主體能動性,其對任何思想信息的真正接受都是以其自身的判斷、選擇、內化等一系列內在思維運動為基礎的。這就決定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須是非灌輸性的,“我們不知道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強制處在健康清醒狀態的每一個人接受某種思想”[6]。因此,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教育者就必須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規律,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必須超越壓抑人性的灌輸式教育方法,實現由居高臨下的、片面性的單向度灌輸教育內容向平等交流對話轉變。唯有這樣才能改變那種無視受教育者主體能動性,無視接受規律,脫離生活實際的教育方法,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濱、宋勁松.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思路[J].思想教育研究,2007,(2)
[2]玉東莉.人文關懷:當代學校德育的邏輯起點[J].思想政治教育,2005,(2)
[3]閆艷,王秀閣.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王東莉.德育人文關懷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