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零距離教育模式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零距離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學說打破了文化傳遞與保存的時空界限,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有可能與人類人體的生命相分離,不斷地積累、更新和變革,在各種社會形態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關鍵詞:零距離教育;師生關系;素養;培養目標
中圖分類號:G42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0-0226-03
一、何所謂零距離教育
零距離教育是指在全面實行校本管理的前提下,教師與學生相處融洽,以一個完整的、標準的、理想的學生形象,融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中,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成長等有關的問題進行隨時、隨地、隨即進行傾聽,并給予正確的指導,達到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一種教育模式。
二、零距離教育的培養目標
(一)基本素養
1.基本素養——能熟練運用母語及計算,以便能在工作崗位上和社會生活中達到個人的目標,同時也能為發揮個人的潛力打下基礎,能對傳統型和媒體化材料讀、寫、聽、說、算、數學推理與解題等。
2.科學素養——知道與理解個人在決策、參與公民與文化事務以及經濟活動中所要求的科學概念與科學過程。
3.經濟素養——能確定經濟問題、不同的選擇方案、費用與收益,能分析經濟情境中的激勵因素,能考察經濟條件與公共政策改變所帶來的后果,收集及組織經濟證據、權衡費用與收益的利弊。
4.技術素養——知道技術是什么,如何發揮作用,能達到什么目的以及如何有效地實現具體目標。
5.視覺素養——能運用傳統媒體和21世紀媒體,解釋、運用、鑒賞和創造圖像或影像,促進思維、決策、溝通和學習。
6.信息素養——能評價信息,有效地查尋、整合和運用信息。
7.多元文化素養——能理解與鑒賞不同文化之間在習俗、價值和信仰等方面的異同。
8.全球意識——重視與理解世界各國不同組織、國家、公共與私立機構實體、社會文化團體與個人之間的相互依賴性。
(二)創新思維
1.適應及應對復雜情景——能調整自身的思維、態度與行為,以適應當前或未來的環境,能把握時間、資源和系統條件,處置多種目標或任務。
2.自我導向——能提出與學習相關的目標,并三、零距離教育的學習理論
(一)學習的一般原理
1.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主張通過強化或模仿來形成與改變學習行為。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桑代克的嘗試錯誤學說、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學說和班圖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2.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認知結構的建立與組織的過程,重視整體與發現式的學習。其主要理論有格式塔的完形學說、托爾曼的認知目的學說以及布魯納的發現學說等。
3.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發揮人的潛能,實現人的價值的過程,要求學生愉快地、創造性地學習。
(二)學習的心理條件
1.發展智力因素與學習的效果。智力水平往往影響著學習水平,并制約著學習方式與學習風格。
(1)觀察力是智力活動的門戶,與學習成績有著密切的聯系。(2)記憶力是智慧的倉庫。(3)思維是人腦對于客觀事物直接或間接的反映,是智力的核心。在學習過程中,無論是掌握科學原理與概念,還是解決各種難題與創作,都離不開思維活動。(4)想象力是智力活動富有創造性的重要條件。(5)注意力是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2.培養非智力因素與學習的效果。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產生巨大的動力、定向、引導、維持、調節、控制和強化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給予一定的重視。
(1)動機是學生是進行某種活動的內在原因或內部動力。(2)興趣是力求認識和趨向某種事物或愛好某活動的心理傾向。(3)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種反應。情感伴隨著學習過程的始終,直接地影響著學習活動的效率。(4)意志是自覺地確定目標并克服各種困難,調節內外活動以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任何有意義的工作和學習,都離不開意志的參與。只有具備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才能勤學苦練,最終取得成功。(5)性格是個性特征中的核心特征。良好的性格有助于學習能力的提高,而消極的性格則會壓抑人的創造力的形成和思維潛能的發揮,有礙于學習活動的展開,抑制人的成才。
3.知識、技能的遷移與學習的效果。(1)應盡可能使具有高度概括性、包攝性和強有力的解釋效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成為教材的中心,使教材更適應學生學習,是促進遷移的有效途徑。(2)注重對比練習,防止負面遷移。應將新舊知識與技能的不同目的、要求、條件和練習的方式、方法等加以明確的對比,使學生在對新舊知識和技能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有清晰的認識與把握。(3)把握學習時間,強調規范訓練。如果同時學習兩種新的內容,應在牢固、熟練地掌握一種知識或技能之后,再去學習另一種知識或技能,才不會產生負遷移。
四、零距離教育的教師要求
(一)教師的角色協調與轉換
由于教師角色的社會期望理想化和學生期望的復雜性,使教師角色具有多重性、多樣化的特點[1]。教師扮演的角色有:
1.傳道者,作為社會文化的代表和傳遞社會的正統文化和價值觀念。
2.授業者,作為掌握科技和文化知識的師長去培養各級各類人才。
3.管理者,即對教育教學活動過程和班級學生的管理。
4.示范者,即作為先學者和人格典范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學生,為人師表、言傳身教。
5.監護者,是作為學生家長的代表保障學生在校的成長和權益。為實現目標提出計劃、安排時間與精力,獨立評價學習質量和來自學習經驗的任何產品。
3.好奇心——有求知的欲望或引導自身開展探究。
4.創造性——對個人和文化來說是新穎的、原創的和有價值的行為能革新和承擔風險;思維開放靈活但在適當時候又能聚焦收斂;好動好玩但又能夠約束自己和有毅力;充滿想象但又能面對現實;善于與人溝通,同時善于反省自己;學習充滿熱情、認真負責,同時又有理性客觀的態度;有闖勁、有活力,但同時善解人意;不受約束,也能以傳統為伍。
5.承擔風險——對出現錯誤持平常心,不抱殘守缺、限于常規,敢于應對挑戰,以促進個人的成長、完善和成就。
6.高層思維和合理推理——能將分析、比較、推斷、解釋、評價、綜合等認知過程運用于不同的學習領域和問題解決情境。
(三)有效溝通
1.團隊精神與協作——能兩人或兩人以上協同努力、眾志成城、合作解決問題、創新產品及完成學業。
2.人際技能——在社會交往活動或社會交往情境中,能解讀和調節自身與他人的情緒、優勢與局限。
3.個體責任感——個體有能力調節和運用技術來實現作為公民、家庭成員、社區成員、學習者和勞動者角色之間的平衡、完善和保持生活的質量。
(四)高產出
1.社會與公民責任感——用促進公共福利和保護社會、環境和民主理念的方式調節技術,并監督其使用。
2.互動——能運用多種現代工具、傳播手段和過程生成意義。
3.對結果能區分輕重緩急、提出規劃及進行管理——能有效地組織達成某一項目或問題的目標。
4.具有提出相關優質產品的能力——能提出理智的、信息化的或物質的產品,或來自于學生運用現實工具解決交流的現實問題。
5.有效地利用現實工具——運用硬件、軟件、網絡及其他設備溝通、協作、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