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技術能力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結合“教育技術能力(初級)培訓”實踐,從培訓定位、培訓內容與實施、培訓評價及培訓后措施幾個方面,思考如何有效提高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效能,提出培訓過程中要突出強調培訓者和學員不斷的反思,采用傳遞理念、互助行動、競賽檢驗、觀摩展示的形式開展教育技術培訓以及培訓后確保培訓成果的措施,希望藉此對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有所啟發。
教育部2004年12月正式頒布的《中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是建國以來我國頒布的第一個教師專業能力標準,它的頒布與實施是我國教師教育領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將對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1]。江蘇省的“教育技術能力(初級)培訓”選擇祝智庭教授主編、北師大版培訓教材,以“江蘇教師教育”網站為技術和學習平臺,學員培訓由1天的面授和45天的網絡遠程培訓組成。作為此次培訓項目的參與者,筆者對教師參加此次培訓的效能進行了積極思考。筆者認為,雖然此次培訓項目教材、平臺統一,但作為培訓者,應該根據學員的實際情況、選取合理的培訓方式、整合合理的培訓內容、采取科學的培訓策略,只有充分運用網絡平臺的交互優勢,才能搞好這個培訓項目。
1培訓項目的定位
通常所說的教育技術能力,實際上是能力的一個集合,它包含了若干的子能力,它們分別是設計能力、開發能力、管理能力、應用能力、評價能力[2]。在培訓中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教育技術能力(初級)培訓”是全員培訓,培訓的學員包括從校長到普通學科教師,他們大多將教育技術培訓自然地等同于計算機技能培訓,因此大都抱著一種應付但又無可奈何的情緒。
因此,作為培訓者,首要的任務就是改變學習者的理念,在有限的面授時間內,必須要讓學員明白培訓的目的是全面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促進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和應用水平,要讓學員明明白白地知道什么是“信息技術”,什么是“教育技術”。培訓過程要始終圍繞提升教育技術能力展開,要讓學員非常清楚地感受并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絕不等同于“物化形態的信息技術”,明確項目的定位。
2培訓內容與實施
教育技術能力的養成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過程,教育是動態的,教育技術也必然是動態的。因此,培訓者的培訓內容與培訓技巧對于培訓的效果影響顯然是巨大的,正如英國教師培訓署在總結影響“新機會基金”培訓效果的影響因素時所指出的:在培訓者方面,“培訓的質量并不取決于培訓者是不是專業信息技術人員,而是其教學經驗和培訓技巧”[3]。
針對此次培訓的形式與特點,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開展基于問題的學習方式是可行的,同時也是必然的。根據學員的學科專長、教學風格、教學慣例,程序性與情景性的知識和工具要素構成,在面授時就建立若干學習小組并指定組長,隨后就將小組搬進課程討論區,延續隨后開始的45天網絡遠程學習。由小組確定學習的范圍和目標,運用啟發式和對話式學習方法,強調思維訓練,注重激活已有知識經驗,靈活選擇最佳技術工具,鼓勵不同觀點,致力于通過模擬情境解決真實問題。
2.1面對面的傳達,理解什么是教育技術由于采用網絡平臺的遠程培訓,在僅一天的面授中,培訓者與學員的面對面交流機會有限,培訓者必須緊抓教育技術培訓所要傳達的新理念和新理論,調動各種資源(包括人力和物力),運用有效的策略,組織活動: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強調培訓過程中的體驗,通過小組活動,突出混合式學習的理念,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充分展示教育技術的魅力,而絕不是“帶領學員劃重點以應付考試”。
2.2充分運用班級討論區,養成思考合理運用教育技術的習慣網絡的最大優勢應該是其強大的交互能力。網上學習以班級為單位,網絡課程中要完成的任務有課程內容瀏覽、測驗、作業以及班級討論區(論壇)。學員完成網絡課程瀏覽、測驗及作業是非常簡單的,但一定要讓學員明確,完成討論區的討論任務是有相當難度的。討論區內可根據學員的學科等進行分組,在討論區中設立場景,要讓更多的學員分享教學情景中的教學活動,參與討論。
在班級討論區中進行討論,雖然是培訓合格的必要條件。剛開始培訓者必須要加以引導,否則討論的內容大都是有關如何應付考試的話題,培訓什么和為什么培訓被淡化。培訓者必須在開始就向他們提出一些需要思考才能回答的問題,如“教育技術能做什么”,“你對課程整合的看法”,“你覺得技術重要還是理念重要”,“我在教學中運用媒體不合理的地方”……學員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會提出許多新的實際問題,而這些問題培訓者可以轉向其他班級提出來,在更大的區間內交流討論。
由于網絡的特殊性,學員不像課堂中容易受到約束,因此培訓者要努力督促學員參與學習與討論,使他們養成習慣,從而初步達到教育技術培訓的目。
2.3以學員帶動學校,在學校發動一場教育技術革命校校通使一些學校有了計算機,但被用來應付檢查。管理者思想觀念落后是導致這種現象發生的根本原因。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總是受一定的教育思想影響或支配,觀念變革是先導。校長是學校的領導者、決策者、組織者和管理者,校長的觀念更新尤其重要。就某些領導而言,由于其對教育信息化認識模糊,對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其思想觀念直接影響到學校對信息化教學工作的具體部署,從而影響學校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與提高。有的校長本身就是教育技術培訓學員,更要借培訓之機使校長改變傳統的觀念,認識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所在。即使沒有校長親自接受培訓,也要趁培訓之機,借學員的熱情,激發周圍教師的教育技術熱情,從而在學校從上到下發動一場信息技術革命。
3培訓評價
此次教育技術培訓的評價主要有3種手段:一是教學內容及其中的測驗,這是統一的一個內容體系,主要以基本知識和概念為主;二是作業,根據培訓基地的統一部署,作業基本也是統一的,雖然可能完成起來有一定難度,但往往不能針對實際教學過程中具體、現實問題;第三是班級討論區,要求學員積極參與討論,根據討論的情況評分。
筆者認為,這幾種方式中,最能體現教育技術內涵的評價就是學員參與班級討論區討論。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形成性評價:首先,它對文檔的收集和整理已經全部數字化、網絡化,非常便于形成過程性檔案袋,快速反饋;其次,評價的主體和客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培訓者與學員都參與評價的實施,同時學習者在實施評價時既是評價的客體也是評價的主體;第三,評價注重的是評價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評價應定位于鼓勵教師,強調體驗,關注學員學習過程的表現,并且由于是網絡遠程教育,所以評價應盡量減少記憶性內容,從協作學習的角度考慮,對最終的教學設計、學習方案、成果展示給予客觀評價,培訓者要及時總結問題,作出判斷,肯定成績。
由于“教育技術能力(初級)培訓”是全員培訓,并且是網絡遠程教育,培訓者的時間精力不可能顧及到每一位學員,培訓者對學員的印象更多的應該來自討論區學員的參與。要鼓勵學員積極參與討論,討論的內容與話題可以非常直觀地反映出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確實得到提高,這就是培訓評價的意義所在。
4培訓后措施
教育技術培訓的目的絕不是為了應付教育技術能力考核,而是課程改革的新起點。在培訓過程剛結束時,培訓者應協助學員克服培訓后的茫然,指導學員個人并通過他們在其所在學校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技術能力提高計劃”,將其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一部分。
培訓后的教師應該把新的理念、新的理論大膽運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當中去。由于培訓后還有相當長的時間才去參加教育技術能力考核,因此也為教師繼續不間斷學習提供了動力。培訓者可按班級建立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考核QQ群,建立郵件組,相對有組織地、長期性地討論教育技術。
5結束語
在職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要從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和自身發展需要出發,緊密聯系新課程教學,強調主體參與,動手動腦,使學習者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在體驗的過程中輕松學會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并感受到現代教育技術的特有魅力。傳遞理念、互助行動、競賽檢驗、觀摩展示,通過首先接受培訓的教師來帶動整個學校的教育技術研究和運用氛圍。
教育技術的核心是教學設計,在培訓過程中要突出強調培訓者和學員不斷的反思。反思不僅是個人行為,還是學習的一部分,反思是個體建構與社會建構的統一體,這種統一不僅可以促進個體反思,而且與他人交互可以更新自己學習的思維和討論方式。培訓過程中的反思,由于參與反思的個體多,因而成長需要就多,也容易得到他人對自己表現與理解的反饋,容易就實際問題進行審視,從而找出問題,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術能力。
參考文獻
[1]何克抗.正確理解“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目的、意義及內涵[J].中國電化教育,2006(11):20-21
[2]張進寶,等.關于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評價的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7(4):1-4
[3]袁莉,約翰•加德納,等.英國“新機會基金”培訓的分析及對我國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啟示(三)[J].教育信息化,2005(18):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