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微型課題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微型課題研究主要是一線教師對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具有普遍或典型意義的具體教育教學問題的分析和研究,研究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個人微型課題研究,另一種是小組微型課題研究。在中小學開展的微型課題研究的主要步驟是:確定研究問題——篩選研究對象(一般為課堂教學中的師生自身)——進入研究情境——分析研究資料——撰寫研究報告。
微型課題研究主要是一線教師對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具有普遍或典型意義的具體教育教學問題的分析和研究。其意義在于使教師行走在反思與成長之間,從研究中獲得有價值的應用性、實踐性成果。
微型課題研究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個人微型課題研究。它是教師自身對在備課、上課、布置作業、批改作業、考查與考試等各個教學環節中發現的值得研究的課題進行的分析或探索。個人微型課題研究的全過程主要由教師自己實施,它的直接目的是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和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另一種是小組微型課題研究。這種方式主要是以備課組或教研組為單位,就組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某種普遍現象或困惑進行交流、探究。進而為提高小組教師整體專業素質和落實素質教育創造有利條件。這兩種研究方式以不同的形式表達著其意義和價值。個人微型課題研究強調教師個體認識的深入和拓展;而小組微型課題研究強調通過互動實現各自素養的提升,強調參與課題探究以及在探究中的態度。
一、微型課題研究的特點
1以典型案例研究為工具
典型案例研究指通過教師對教學情境下出現的典型事件(往往是偶發問題)做綜合性、現象性探究,通過對案例的合理性解釋和改進意義建構,實現問題的解決。對于典型案例研究而言,典型案例不一定是連貫的,它需要教師敏銳、細致的觀察,更多受到教師主觀因素的影響。
2以教學問題為中心的具體問題為對象
課題研究的是教育、教學、教育拓展等方面的具體問題,以教學中的問題為中心,包括教學以外的涉及學生身心發展所有問題的研究。不過,相對于理論研究和宏觀課題研究而言,微型課題研究在于分析和探究那些當前教學實際中出現的能夠引起教師和學生發展,教育和教學的優化、變革的具體問題。微型課題研究之微型就是教育情境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現象,是教師和學生在日常生活、課堂教學、綜合實踐等活動中發生過或正在進行的事件。它是真實的,情境性的。從微觀的角度看,這些現象和事件對于教師個體或小組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們是偶發的,不可復制的,具有生成性;從宏觀的角度看,這些現象和事件乃至整個微型課題研究更具針對性和緊迫性,對于教育教學的提升更具有實際意義。從這一層面來說。微型課題研究勝過一些空洞、疏離的宏觀課題研究,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3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師生成為研究主體
微型案例研究特別關注教師自身的認識、觀念。教師是微型課題研究的實踐者,又是研究的策劃人、負責人。在研究中,教師作為研究主體應該充分體現其自主性。在理論研究和宏觀課題研究中。教師往往作為被研究者(僅僅是實踐者),為那些專門搞教育研究的人員提供信息,而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反思自己的發展。在微型課題研究中,教師作為主體,得到了更多反思、提升、甚至重建自身經驗的時機。在某種意義上,無論是個人微型課題研究還是小組微型課題研究,都是教師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過程。很多在這方面有所建樹的教師都是借助微型課題研究而使自己的教學、教研具有了更為豐富、獨特甚至超前的意義!
4結題追求問題解決,采用案例概括性歸納法
微型課題研究獲得結論(成果)的方式是從具體的教育現象、事件中概括、歸納。微型課題研究重視日常教學實際。包括教學實際中的過程,也包括教學實際中師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表現和轉變。這種研究,通過對教學問題的分析研究讓問題在分析研究的過程中自然呈現它的解決方案。追求其實際應用價值。從結論來看,微型課題研究的結論既有細致的現象、事件描述,又有基于現象、事件的邏輯分析;既真實地呈現教育教學過程。又在各種教學場景中透視種種現象、事件,把問題的因由展示出來,反饋于實際教學,從而顯出微型課題研究的獨特魅力。
二、微型課題研究的步驟
微型課題研究首先要找到值得研究的課題,這就是說教師進行研究前必須具有明確的目的。在選題研究前,教師就應回答所選擇的課題如何具體實施、有什么研究價值、對教育實踐活動有何意義等問題;在課題研究中教師應依據課題研究的目的對研究的過程加以調控。結題時還應以研究的成果對比、驗證課題研究目的。
一般來講,在中小學開展的微型課題研究主要有這樣的步驟:確定研究問題——篩選研究對象(一般為課堂教學中的師生自身)——進入研究情境——分析研究資料——撰寫研究報告。
1確定研究問題
這是微型課題研究的開端,更是關鍵一步!借用一句俗話:“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微型課題研究因為研究主體是教師個體或小組,存在著容易受到個人傾向的影響。容易偏離方向等局限性。微型課題研究關注微觀層面的細微的教學現象、事件,更強調在案例研究中體察教育中的特殊行為或思想現象。通過這種途徑,教師才能準確把握教學,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工作,找到改進策略。
微型課題所研究的應是具有研究意義的教育現象、事件。它包括兩重含義:一是該問題困惑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二是該問題是普遍現象或典型問題,對教師具有實際意義。確定了研究問題,教師的微型課題研究才有了界定和方向。
2篩選研究對象
篩選研究對象是研究順利開展的保證。微型案例研究特別關注教師自身的認識、觀念,重視日常教學實際,包括師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表現和轉變,因而需要師生的理解、配合。教師要以開闊的視野來看待自己的這個微型課題,超越自己的個體經驗而研究。選擇對象不僅與問題典型與否有關,更與師生良好的溝通、足夠的熱忱密切相關。微型課題研究的對象一般為課堂教學中的師生自身,但教師要根據師生特點確定雙方合作、探究的方面、額度等。沒有這個前提,教師很難獲得真實的第一手資料,研究也就不能獲得實際意義。
3進入研究情境
對情境進行研究的過程,就是教師自身進行教學活動、了解研究對象的過程。這是教師獲得真實資料的第一來源。對于微型課題研究而言:個人研究,自己就是教學情境的組成部分,自然可以得到原汁原味的資料;小組研究,可以通過設計教學方案、備課、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獲得資料。能夠直接進入教學情境是微型課題研究的捷徑和優勢所在。
4分析研究資料
微型課題研究離不開對具體教學問題的分析、研究。這個過程既是教師進行反思的過程,又是教師遠距離與這些教學現象、事件進行第二次甚至第N次對話的過程。教師每一次分析資料、研究資料的過程,都是他與文本新一次的對話,都會產生新的認識和體悟,進而尋求合理的意義解釋和問題解決方案。
分析研究資料特別要注意避免主觀臆斷和閉門造車,要讓資料說話。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將搜集到的資料編排成有序的現象、事件,讓結論在動態的教學與分析研究中生成。教師在微型課題研究中還要注意對第一手資料的處理,“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教師要科學運用資料顯示的結論,在結論真實客觀的前提下,發現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到一條符合實際的解決問題的途徑。
5撰寫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是在前面大量工作的基礎上的概括性歸納。它既包括對現象、事件的敘事性描述,又包括對現象、事件的論述性分析、研究和展望。微型案例研究需要在案例中翔實細致地展現問題及其產生原因、解決方案等,從而指導實際教學,助推教師專業發展,真正實現促進學生發展的素質教育!
三、微型課題研究的實踐反思
我校很早就開展了以教研組為單位的“優化課堂效率”的微型課題研究。語文教研組也分為高一、高二、高三年級三個固定的階段開展。高一以抓課堂教學的效率為主,“向四十分鐘要效益”;高二以促進師生交流合作為主,“引之以趣,不憤不啟”;高三則以強化復習為主,“用盡量少的時間解決盡量多的問題——講清、講透、講全”。在這種明確的目標下,“優化課堂效率”的小組微型課題研究讓各個備課組、教研組最大限度實現了資源的共享、教師整體水平的提升和校本教研的深入。學校整體教研水平的提高,小組微型課題研究功不可沒。
綜合來看,微型課題研究不同于宏觀的理論探究,它對于我們的教學有著理論不可比擬的實際意義。但換一個角度來說,如果脫離了宏觀教育理論的指導,微型課題研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教育理論,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切實地發現并進行微型課題研究,讓微型課題研究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