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文教育缺失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學校教育一般人認為,就是技能教育、知識教育,但無數的案例已經證明沒有人文素質做底蘊,再好的知識教育對于人的成長來說都無濟于事。幾乎所有的老師的工作重心,其實都在培養學生怎么就業上,而嚴重忽略了人的素質的另外構成——人文素質。學校教育只有三年或四年,但如果不認真對待,就會給學生帶來一輩子的不良影響。如何加強學校的人文教育,是本文探討的核心問題。
案例一:2007年5月的一天,網上流傳著這樣一段視頻:坐在教室一側戴著耳釘的男孩先對著鏡頭,“這就是地理課”,畫面中的一個聲音說。隨后“耳釘男”走上講臺,伸手要摘掉老師的帽子。老師像有所防備,迅速將帽子放在了衣兜里,“耳釘男”則回到了座位上。此過程中,老師講課的話語沒有停止。學生們不停地尖叫和罵著臟話。另一名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學生拾起一個塑料瓶向老師擲去。
案例二:2008年3月20日,《信息時報》報道了這樣一則消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文秘專業課堂上,老師和學生正如火如荼地商討如何“打劫銀行”,聽起來讓人毛骨悚然。原來,這是任課老師在對之前布置的作業進行點評。作業如下:人物:1名首領、1名開鎖工、1名司機、2名搶劫員、1名;時間:必須在7分半鐘內完成。(因為開鎖工一碰到后門警鈴就會響,屆時警察就會來到現場);限制:從銀行后門到前門需要45秒;開鎖工開后門需要2分鐘;從后門到保險柜的距離為1分鐘;前門的人就位需要30秒;穿過柜臺需要30秒;洗劫柜臺需要3分鐘;撤退需要45秒;組織:5~6名學生為一小組。要求:根據以上的人員以及時間限制,運用人力資源配置等的方法,以搶劫銀行為目的,撰寫一份企劃書。
這兩則消息,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耳釘男”對于自己的老師竟然用泯滅人性的手段肆意侮辱,這是對我們教育效果的極大諷刺。而作為“傳道、授業和解惑”的老師,為了鍛煉學生的創意能力,居然講解起了如何搶銀行,可悲,可嘆。一個是學生的無知,一個是老師的荒唐。這樣的老師和學生共同折射出了我們的人文教育的脆弱和缺失。
人的素質構成應該有兩種:一是技能素質,一是人文素質,兩者缺一不可。三國有一個真正活在了人們心目中的人物:關羽,他武功高,講忠義,兩種素質都具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呂布,天下第一的武藝,本應贏得當時以及后人的尊敬,可是,因為其不講信用反復無常小人之心最終遭到了羅貫中和后人的鄙視。人在社會上其實就是展現了這兩種素養,那么在我看來,更重要的算是人文素養。學生在算題的時候可能慢了些,英語單詞記得有不那么準確,或者專業技能要到社會上才能真正提高和完善,但在人文素質上一旦喪失或殘缺不全,那就幾乎宣告了這個人整體上的失敗。學校教育強調的專業核心競爭力,學動畫的,得具備制作動畫的能力;學廣告的,得具備創意制作設計的能力;學新聞采訪的,得具備寫作攝影等能力等。許多高校的課程都圍繞培養和加強學生的專業能力設置,人文素質則靠一些社團活動、校園文化等自然事件隨機培養,有些學生由于性格等原因其實是游離于學校活動之外的。人文素質的培養應該有目的有計劃的實施,不能使學生成為高能低質的社會競爭者。早年在云南大學出現的馬加爵事件就是個有力的證明,以知識能力來判斷他,他應該是個優秀者。可在他的人格構成里,某些成分的缺失,綜合判定他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甚至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在我看來,學校教育首先要保證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好人,其次,才考慮培養其成為能人,專業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應雙管齊下彼此呼應,厚此薄彼,勢必會為人才成長埋下隱患。李俊,一個技校畢業的中專生,一個從未接受過專業訓練的電腦愛好者,一個被殺毒軟件公司拒之門外的年輕人,荼毒了小半個中國互聯網。如果不是地震引發海底光纜故障,那只頷首敬香的“熊貓”,還將“遷徙”到更遠的地方。從網絡專業的角度看,李俊具備了令人贊賞肯定的一切專業技能,但人文情懷的冷酷以及人文素質的不足終使其成為一名囚犯。聽說國內著名公司隨即宣布等他出獄后要以百萬年薪聘請他,筆者不否定此做法,但提醒該公司應鑒定一下李俊品質方面修葺的完好程度后再做決定。
如何在學校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呢?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首先,是增加人文課程課時量。在不影響專業課程的前提下,利用教學計劃內課時或選修課,給學生灌輸做人的思想和理念。其次,一定在評價體系上做調整。對于學生期末評價以及畢業評價不要單一地看其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與否,還應從品質德行上給予可操作的評價標準,當然,“處事”能力是看得見的,“為人”似乎不太好評價,盡管如此,也要盡量制定出較為科學的標準,至少給學生傳遞一個信息,專業能力只是你素養的一部分而已,還有更多的關乎生命本真人只本性的東西需要學生自己自覺修養大力完善;第三,多舉辦人文方面的講座。舉辦講座的作用不僅在于聽過講座后所獲得的積極影響,校園內關于講座宣傳的海報本身就是對人文精神的傳遞;第四,專業教學也不能忽略人文素養的引導;第五,強調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地位和影響。傳統文化對于真善美的表述和引導會起到特殊的效用,現在無論是大學生還是高職高專學生,對于傳統的繼承力十分脆弱,價值觀漸漸向功利化方向傾斜,快餐文化盛行,做事能力有余,做人根基不深,需要傳統文化的介入使其“君子慎其獨也”、使其“善養吾浩然之氣”等。
提高人文素質的辦法很多,需要更多教育界同仁探討。我們的社會在飛速發展,“發展”指的是經濟;某某高中的教學質量很好,“教學質量”指的是學生的考試能力;某某大學的就業率和高,“就業率”指的是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生進入社會以后還要有很長的人生道路要走,學校教育不能只圖一時之成就,忽略為學生建立一生強健的人文根基。所以,從國家人才的需要看,從教育的基本規律看,從人格的完整程度看,筆者還是要再次雖無新意卻不遺余力地呼吁:警惕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
參考文獻:
[1]朱俊偉.2007年最新中國大學人文教育理念實踐與展望.中國科技文化出版社.
[2]周金聲.人文素質:從博于學問到志于成人.河南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