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幼兒藝術教育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通過解析一次大班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筆者認為,接受美學中幾個重要理論可以解釋這次活動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讀者第一性”理論啟示教師要讓幼兒成為藝術欣賞活動的中心;“期待視野”理論啟示教師要充分調動幼兒的原有經(jīng)驗:“讀者參與作品”理論則啟示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的機會。
接受美學又稱接受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德國康士坦茨大學教授姚斯、伊瑟爾等美學理論家創(chuàng)立的一個美學派別。他們以解釋學和現(xiàn)象學美學為理論基礎,從研究文學史人手。打破傳統(tǒng)的文學理論,將美學實踐中讀者、作者和文本的地位和功能重新定位,提出了“讀者中心”的思想。姚斯認為,不同時代的讀者對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作品的價值由讀者的理解而定,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應考慮讀者。接受美學在上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并對我國的美學研究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此后,隨著人們對它認識的深入,它又給我國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以諸多有益的啟示。
美術欣賞是幼兒園目前較為常見和十分重要的一種藝術教育活動,其主要目的是發(fā)展幼兒的審美能力,即感知美、體驗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與文學接受一樣,幼兒美術欣賞也是一個藝術接受的過程,其中“讀者”即幼兒,“作者”即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者,“文本”即美術作品。所不同的是,這里的“讀者”身心尚未發(fā)展完善,他們的接受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更好地進行。那么,如果將接受理論的主要思想納入幼兒美術欣賞活動中,我們能否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讓幼兒更好地感知美、體驗美和創(chuàng)造美呢?以下案例呈現(xiàn)的是某幼兒園大班的一次美術欣賞活動,它將給予我們一些啟示。
大班美術欣賞活動:凡·高的油畫《向日葵》
活動背景介紹:此次活動之前,該班幼兒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在探索“用油畫棒表現(xiàn)不同質感的物體”。長期的單一探索使幼兒創(chuàng)作興趣逐漸降低,他們只求用油畫棒表現(xiàn)物體奇特的質感,不求造型、配色和構圖上的整體美感,畫面也嚴重脫離現(xiàn)實。
活動過程:第一部分是欣賞與討論,教師首先引導幼兒談談對該油畫的整體感受。接著由整體到局部分別討論油畫的顏色、造型、構圖和質感。第二部分是臨摹與創(chuàng)作,教師鼓勵鋤兒用油畫棒臨摹或者創(chuàng)作一幅《向日葵》。整個活動持續(xù)了50分鐘,教師語言流暢生動、富有激情,幼兒始終保持著興趣盎然的專注狀態(tài)。
這次活動雖然持續(xù)時間較長,但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自然緊湊,教師、幼兒和作品間的順利互動成就了幼兒專注而愉悅的審美體驗,可以說這是一次成功的藝術教育活動。究其成功的原因,筆者認為,接受美學中幾個重要理論的運用也許就是關鍵。
一、運用“讀者第一性”理論。讓幼兒成為藝術欣賞活動的中心
接受美學的倡導者強調讀者在閱讀活動中的地位,即讀者是第一性的,他們承認讀者的能動創(chuàng)造,提出“一干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時反對文學文本具有決定性的觀點,倡導文學史應該成為讀者的歷史。在美術欣賞過程中,欣賞者也是能動的,他們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審美經(jīng)驗,可以對同樣的藝術作品作個性化的詮釋和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正是因為這種能動性所導致的不確定性,才使得欣賞者的中心地位得以凸顯。因此,欣賞者之于創(chuàng)作者和美術作品也應該處于中心位置,而只有具有欣賞者的解讀和參與的藝術欣賞才算是真正的欣賞。
在這次以凡·高的油畫《向日葵》為對象的美術欣賞活動中,教師并不像以往那樣只是灌輸給幼兒有關油畫創(chuàng)作者的背景知識,然后告訴幼兒別人怎樣評價這幅作品。教9幣已經(jīng)意識到“審美活動對于兒童的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兒童在審美過程中的體驗”,因此留給幼兒比較多的自由感知、解讀和想象的空間,從而確立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中心地位。
在活動第一部分,教師首先讓幼兒仔細看看這幅畫,然后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樣的感受。這一問題的提出立即使幼兒進入認真欣賞的狀態(tài)。由于問題簡單而感性,幼兒回答起來沒有壓力。可以暢所欲言。有人說:“這是一盆花,感覺很溫柔,很好看,比我們畫得好。”也有人說:“是一盆菊花,我看著心里很高興、很快樂。他畫得很漂亮。”還有人說:“是向日葵吧,看著心里很舒服,一點也不亂七八糟的。”……教師仔細傾聽,頻頻點頭,幼兒的答案越來越豐富多彩,每個人都為自己的表達而感到自豪,誰也不能否定他們的所見和感受。在活動一開始安排這種開放式的話題討論,幼兒迅速體驗到了自由欣賞和表達的樂趣,很快對活動產(chǎn)生了興趣并專注于欣賞和表達,這使得整個活動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整體欣賞之后,教師很自然地將幼兒引向對作品的局部欣賞。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的幾個追問又一次讓幼兒充分表達出自己對美的解讀和體驗。在討論畫面顏色時,幼兒發(fā)現(xiàn)了一對“好朋友顏色”——深綠色和淡青色(“好朋友顏色”是該班幼兒對近似色的生動的稱謂,這是他們先前就掌握的概念),他們非常興奮。教師捕捉到這一契機,緊接著提出幾個問題:“看看還有哪里用了好朋友顏色?為什么你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綠色的好朋友顏色?畫家為什么要用好朋友顏色?”三個問題層層深入,對幼兒提出視覺、想象和情感上的挑戰(zhàn),激發(fā)幼兒主動地思考,因此換來了幼兒下面精彩的解讀。在回答“為什么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綠色的好朋友顏色”時,有幼兒說“綠色顯得很有生命力,所以我先看到了它”。還有幼兒說“綠色很清爽,讓我很高興”,等等。而在回答“畫家為什么要在這里用好朋友顏色”時,有幼兒說“花瓣和花蕊是好朋友,所以要用近似色”。也有幼兒說“這樣顯得顏色更漂亮了”,還有幼兒說“它們像家人一樣,顯得很舒服”。由此,幼兒加深了對近似色的審美體驗,不僅僅停留于對近似色進行辨識。同樣,在欣賞畫面的造型時,教師也將理解和感受的空間留給了幼兒。以下是他們的部分對話:
教師:你們看,這朵花是正面的,那朵是側面的。還有什么樣子的啊?
幼兒A: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是靠在一起的,所以有地方擋住了,看不到。
幼兒B:有的花瓣看得很清楚,毛毛的;還有的花瓣是向上長的。
教師:為什么會向上長呢?
幼兒C:花是活的,長得很好。
幼兒D:它們長得很有勁,很快樂。
幼兒E:花莖有長有短,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彎曲的。
教師:直的花莖和彎的花莖給你什么感覺?
幼兒F:彎的花莖上的花也是活的。
幼兒G:直的莖顯得很高,彎的顯得很有力氣。
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僅關注到作品在造型上的多樣性,而且體驗了由造型多樣性所產(chǎn)生的各種美感。尤其是對這幅畫中生命力的感知,有些成人尚且很難把握,幼兒卻能領會,我們不得不感嘆,藝術欣賞活動的確不該剝奪幼兒體驗與表達的機會。
幼兒是能動的獨立的個體,他們對一切事物的感知、理解和想象未必會因為年齡小而絕對受到限制。教師在引導幼兒進行藝術欣賞時應該撇開成人對作品固定的解釋,運用教育機智給幼兒自由體驗和表達的空間,讓他們處于藝術欣賞的中心。
二、運用“期待視野”理論。充分調動幼兒已有經(jīng)驗
“期待視野”是接受美學的又一個重要理論。在姚斯的理論里,“期待視野”是指在文學接受活動中由讀者原先的各種經(jīng)驗、趣味、素養(yǎng)、理想等綜合形成的對文學作品的一種欣賞要求和欣賞水平,在集體閱讀中表現(xiàn)為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期待視野”一方面影響了閱讀者的接受效果,即能否接受,另一方面也影響了閱讀者的提升,即能否創(chuàng)造性地接受。
對于幼兒來說,期待視野是指“由原先的生活經(jīng)驗和審美經(jīng)驗等綜合形成的一種潛在的審美尺度”。而這里的審美經(jīng)驗表現(xiàn)為“他從以往的審美活動中獲得的經(jīng)驗以及所形成的審美情趣和對藝術史、藝術類型、藝術語言、主體、形式等方面的熟悉、領悟與認識等等”。
在這次欣賞活動中,首先是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激發(fā)了幼兒的“期待視野”,調動了他們的已有經(jīng)驗。從前文介紹的活動背景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幼兒厭倦了對油畫棒技能的單一探索和重復表現(xiàn),教師才認識到,幼兒當前需要的是更豐富、更高級的刺激:一方面要拓寬幼兒的視野,讓他們認識到油畫棒技能的可遷移性,另一方面要使幼兒認識到油畫棒可以表現(xiàn)出充滿美感的畫面。在這樣的思考下,凡·高的油畫《向日葵》很快進入教師的視野。《向日葵》這幅作品色彩對比強烈,筆觸粗重,作品中的向日葵造型各異,花朵沉甸甸而富有質感,整個畫面鮮亮明快而簡潔。如果把這樣一幅藝術作品拿來欣賞,正好可以滿足幼兒當前的實際需要,即遷移已有的油畫棒技能經(jīng)驗,獲得更豐富的視覺感受,切實體驗作品中的美感。
在活動過程中,尤其是在欣賞和討論畫面質感時,幼兒的表現(xiàn)驗證了教師對幼兒“期待視野”的分析。教師先提問:“不同的花朵摸上去會是什么樣的感受?”有的說“毛毛的”,有的說“硬硬的”,還有的說“可能蠻重的”,這讓幼兒對質感有了最初的感受。接著教師進一步追問:“如果是你,你會用什么樣的方法畫出這樣的感覺來?”由于有了先前的關于油畫棒技能的經(jīng)驗。幼兒爭先恐后地說出自己的畫法,有的說“用筆的側面用力擦,畫出花蕊,再滾一圈”,有的說“可以用一提一提的方法畫出毛毛的感覺來”,有的說“可以用重重的點畫出黑黑的瓜子來”,也有的說“用短的油畫棒一圈一圈地滾,多滾幾次,就會是重重的了”,還有的幼兒甚至躍躍欲試,想要到黑板上畫給大家看。正是這一提問,充分調動了幼兒已有的技能經(jīng)驗,使他們表現(xiàn)出對油畫棒技能從未有過的激情和創(chuàng)新,他們不僅更好地體驗了質感,而且創(chuàng)造性地遷移了已有的繪畫經(jīng)驗,。即產(chǎn)生了新的“期待視野”。
此外,幼兒從欣喜地發(fā)現(xiàn)近似色到能夠進一步加深對近似色的審美感受,同樣也是因為教師的提問和引導切合了幼兒的“期待視野”。教師考慮到在幼兒已有的審美經(jīng)驗里已經(jīng)有了近似色的概念,而且幼兒還親切地稱它們?yōu)椤昂门笥杨伾保虼瞬旁谟變喊l(fā)現(xiàn)了一組近似色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幼兒尋找其他近似色,甚至去體驗和想象為什么要使用近似色。這既調動了幼兒的已有經(jīng)驗,也進一步鞏固了幼兒對近似色的認識,同時還使幼兒獲得了新經(jīng)驗,即對近似色的美感體驗。
“期待視野”可以有效參與到幼兒獲得更高層次經(jīng)驗的過程中,因此熟悉幼兒、了解幼兒已有的各種經(jīng)驗以及他們當前的興趣和需要,并在此基礎上選擇教育內容,采取有效策略充分調動幼兒的已有經(jīng)驗,這將幫助幼兒形成更高層次上的“期待視野”。
三、運用“讀者參與作品”理論。讓幼兒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
接受美學提出讓讀者參與到作品中來。姚斯認為,“只有通過接受者的媒介,作品才會進入變化著、體現(xiàn)某種連續(xù)性的期待視野,而在這樣的連續(xù)性中,簡單的接受將轉化為批判的理解,被動的接受會轉變?yōu)榉e極的接受,被認可的審美標準將轉化為新的、超越這種標準的文學生產(chǎn)”。㈣參與有多種形式,既可以是讀者單純的解讀和欣賞,是讀者思想上的、不需要通過任何其他媒介就可以表現(xiàn)出來的;也可以是讀者在解讀和欣賞的基礎上,通過其他媒介來表現(xiàn)自己的接受,比如模仿、辯論、再創(chuàng)造等。特別是幼兒,由于他們思想更易于外顯,他們更樂于通過后一種形式的參與來表現(xiàn)自己對作品的接受,這是一種積極的接受。同樣,我們也更易于通過幼兒外顯的表現(xiàn)了解幼兒已經(jīng)發(fā)展了的“期待視野”。
在這次活動中,教師設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讓幼兒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一是讓幼兒想象作品中不同質感的繪畫表現(xiàn)方式,并讓他們在黑板上進行演示;二是讓幼兒臨摹或創(chuàng)作一幅新的《向日葵》,其中主要還是鼓勵幼兒畫出一幅不一樣的《向日葵》。這兩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在幼兒積極地想要嘗試表現(xiàn)的時機下開展的,滿足了幼兒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的需要。且不論他們畫得像不像、美不美,最重要的是幼兒通過這種表達表現(xiàn)體驗了一下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同時感受到了創(chuàng)作的興奮和愉悅。而事實上,我們確實也從畫面的細節(jié)處看到了他們在這次活動中的收獲和進步。這給予我們的啟示是,教育者應該啟發(fā)幼兒的想象,激勵幼兒的創(chuàng)新,為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提供及時而充足的機會,讓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成為教育所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