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課程教師角色轉變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關鍵詞】教師角色促進者研究者建設者開發者
【論文摘要】打破常規教學模式,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本文從教師與學生,教學與研究,教學與課程,學校與社會等四個關系分析對比以促進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它表現為一是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對于求知的學生來說,教師就是知識寶庫,是活動的教科書,是有學問的人,沒有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學生就無法學到知識。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成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在這樣的課堂上,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了。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先教后學,教了再學,教多少、學多少,怎么教、怎么學,不教不學。總之傳統教學只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因此,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即發生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
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即促進者,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即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是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師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1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
強調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是因為:首先,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展快,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年學校教育時間里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傳統的地位被動搖了。其次,教師作為學生唯一知識源的地位已經動搖。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教師在傳授知識方面的職能也變得復雜化了,不再是只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總之,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1.2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
這一方面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并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另一方面要求教師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應注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從過去的以教書為天職,以完成學科知識傳授為己任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在初等教育中,傳統的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研究被認為是專家們的“專利”。教師不僅鮮有從事教學研究的機會,而且即使有機會參與,也只能處在輔助的地位,配合專家、學者進行實驗。這種做法存在著明顯的弊端,一方面,專家學者的研究課題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為教學實際所需要,也并不一定能轉化為實踐上的創新;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沒有以研究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復舊經驗、照搬老方法不能自拔。這種教學與研究的脫節,對教師的發展和教學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它不能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教師不能被動地等待著別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門,再不加思索地把這些成果應用到教學中去,教師自己就應該是一個研究者。教師即研究者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它實際上也就是國外多年來所一直得倡導的“行動研究”,即:不是脫離教師的教學實際而是為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不是在書齋里進行而是在教學的活動中進行的研究。可以說,“行動研究”把教學與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這是教師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的前提條件,是教師持續進步的基礎,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是創造實施新課程的保證。
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師被排斥于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準答案去教;課程游離于教學之外: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是由國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參考資料和考試試卷是由專家或教研部門編寫和提供的,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成為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的簡單照搬者。有專家經過調查研究后尖銳地指出,現在有不少教師離開了教科書,就不知道教什么;離開了教參,就不知道怎么上課;離開了練習冊和習題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教學與課程的分離,使教師喪失了課程的意識,喪失了把握課程的能力。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政策,這就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互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為此,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包括國家層次、地方層次、學校層次、課堂層次和學生層次,以及這些層次之間的關系;教師要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在課堂實施中不斷增值、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教師要鍛煉并形成課程開發的能力,新課程越來越需要教師具有開發本土化、鄉土化,校本化的課程能力;教師要培養課程評價的能力,學會對各種教材進行評鑒,對課程實施的狀況進行分析,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定。
4從學校與社會的關系來看,教師應該是社會開放型的教師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師的教育工作不能僅僅局限于學校、課堂了,教師不僅僅是學校的一員,而且是整個社會的一員,是社會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建設的共建者。當教學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向開放,由專家研制走向教師開發,由學科內容走向學生經驗的時候,教學就不只是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教學,是越來越廣泛地同社會發生各種各樣內在聯系的教學。一方面,學校的教育資源向社會開放,引導并參與一些社會活動,尤其是教育活動。另一方面,社會也向學校開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正在走向終身教育要求的“一體化”,學校教育社會化,社會生活教育化。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角色也要求變革。因此,教師的角色必須從僅僅是專業型教師、學校型教師,拓展為“社會開放型”教師。教師角色是開放的,教師要特別注重利用社會資源來豐富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意義。
總之,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是對傳統教育的挑戰,是面向新時代,努力創建民主、平等和促進個性發展的需要,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和最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唐力.現代中學化學優化教學教程[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