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動物福利觀念教育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劉海洋硫酸潑熊、張亮剪刀刺貓等虐待動物事件頻繁發生,說明我國的高等教育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缺陷,致使一些高學歷的人才出現性格上的殘缺,因此,應改革現有的高等教育模式,加強大學生的動物福利觀念教育,從而樹立起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科學理念。
一、問題的提出
清華的劉海洋硫酸潑熊的記憶還沒有褪去,復旦的張亮就給我們上演了剪刀刺貓眼的動物慘劇,清華、復旦,這樣刺眼的字眼,也許可以吸引很多人的眼球,但這不是關鍵,因為任何一個做出這樣慘絕人寰的暴行的人,都不能讓我們容忍,只是發生在這些高材生身上,更讓我們震驚罷了,張亮——這位外表斯文的研究生在解釋其行為時說:“你知道我沒有任何發泄的渠道,把小貓拿過來(養),一方面是因為小貓的可愛,我可以摸它……但是另一方面,我覺得如果我憤恨的話,小貓也可以提供一個給我這樣發泄的渠道……”如果說劉海洋是消極漠視動物痛苦,這位復旦學生則是積極地從動物那里獲得反常的快樂,其殘忍和反常程度更加嚴重。在他看來,那些嬌弱惹憐的貓咪不是有情感的生靈,而是他可以任意凌辱的對象。掃視施暴者的動機和心態,我們禁不住心寒!凡此種種,應該引起中國整個教育界對人才標準的反思。
中國高校已經流行一種病。在只注重應試教育的中國,出現什么樣的變態學生都不足為怪,小學他要拼命考個好初中,中學他們要爭取考名牌,大學了還要四級過級率和找工作,研究生了他要爭取出國……中國的學生從小走過來肩上的擔子不輕。學校只看重應試教育不注重心理教育是制度的必然需求。素質教育喊了多少年?我看只是口號而已。記得馬加爵案發發生的時候,高校曾經欣起一種開辦心理輔導班、開展心理教育的高潮,可是,隨著馬加爵事件的遠去,這個高潮很快恢飛湮滅。這次張亮虐貓事件,又再一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這個大學(高校)教育病得不輕了,如何治療如何根除?這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事情。
二、目前高校教育的的缺失
印度偉大詩人泰戈爾曾說過:“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倍?0世紀偉大的德國哲學家、醫生史懷澤在他的著名論著《敬畏生命》一書里曾寫道,“人越是敬畏自然的生命,也就越敬畏精神生命”。他還說:“人連對動物、植物的生命都要敬畏,難道能不敬畏人的生命嗎?”這些話也可以這樣理解:一個從小就不懂得敬畏動物生命的人,他長大后也就不會敬畏人的生命??茖W家從科學的角度也對此進行了證實:那些小時候虐待動物的孩子,長大后身上都有暴力傾向。正基于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身邊一些動輒輕生的少男少女們了,那是他們從小就沒有受到過“珍愛生命”的教育,這也包括前面提到的復旦大學那位三年級研究生。
早在2002年的劉海洋傷熊事件中,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分析指出:中國的高等教育有四方面的欠缺:即心理教育欠缺;環境教育欠缺;人文精神教育欠缺;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欠缺。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應該引起人們重視的就是人文精神的教育,所謂人文教育就是教大學生怎樣做人,怎樣實現人與自然、人和社會之間的和諧相處。
三、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人類要生存,社會要發展,就必須擁有一個能與人類長期和諧共處的自然環境。這就要求人類把握自然環境的變化規律和演化趨勢,從長遠的、整體的、系統的高度處理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調整并控制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和擾動,使自然環境的演化有利于恢復、維持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從而更好地促進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馬克思曾指出:“文明如果是自發地發展,而不是自覺地發展,則留給自己的是荒漠?!边@精辟地揭示了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人類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如果僅僅堅持極端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取向,失去對為滿足自身消費需求而進行不適度攝取自然的行為控制,就會造成生態環境的整體破壞,最終使人類失去生存環境。人類關心自然,實質上就是關心自己;人類如何對待周圍的自然,實質上是人類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人類的部分與整體、片面與全面、眼前與長遠、現在與未來之間關系的問題。與此同時,人對自然的一切行為和活動不僅應該遵循客觀自然規律,而且還應該遵循人類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客觀規律,遵循人類社會發展和演變的客觀規律。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我們必須反對兩種基本觀點:一是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二是極端的自然中心主義或生態中心主義。前者雖然重視、強調人與動物的區別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贊美、突出人的智慧、力量、作用和地位,但是該觀點極端地認為人在萬物之上,是自然的中心、主宰者、統治者,人對自然有絕對的自由支配權利,一切應從人的利益出發,甚至從某階級、階層和國家的利益出發來對待自然。其實質是人類利用中心論,無視自然論。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所堅持的就是這種觀點。后者雖然重視、強調人與動物的共性和人與自然的關系,贊美、突出大自然,但是該觀點極端地否定人的中心地位、輕視人的利益和創造力,認為一切應該順應自然,自然與人有同樣的法律地位和權利,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喻為“宇宙之癌”。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刀耕火種方案所堅持的就是這種觀點。
當代大學生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論。人類要熱愛、尊重、保護、合理利用自然,通過道德、法律和社會制度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實現社會和自然、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經濟社會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人化自然與未人化自然等相和諧。我們堅持發展,但決不是把自己與自然重新、甚至更深刻地區別和分裂開來,也不是并列起來的兄弟關系,而是更深切地認識和達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
具體到動物身上,一個國家的國民對待動物態度如何,在某種程度上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我國現行中學生物課本寫道:“取一只活青蛙,剖開它的體腔,看看它的內部構造……”在老師的鼓勵和指導下,每個同學都在實驗課上,拿著刀子把一只只青蛙或小兔子活生生地開胸剖肚,看它們五臟的位置,看它們神經的跳動、血怎樣流動、肌肉怎樣顫抖等等。有專家建議修改甚至取消這種讓學生學習一個活生生的小生命怎樣痛楚萬狀地死在自己手里的課程。這不是說不能用動物進行必要的實驗,而是反對現實中大量重復的和不必要的動物實驗。某些殘酷的動物實驗對培養美好心靈并無益處。
大學生要理智地認識和理解人與動物的關系。人與動物應該是和睦共處的好鄰居,而不是弱肉強食的天敵。假如真有那么一天,地球上只剩下人類這個“光桿司令”,人類自身的末日恐怕也就不遠了。
過度保護人類自身的眼前利益是一種缺乏長遠目光的表現。動物福利立法應該是人類對于自然界觀念的更新,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象征。
世界是人與所有生命的世界,而人的行為又直接影響著這個世界。人需要的是對生命的博愛,就像植物需要陽光雨露一樣。如果一個人只知道“恨”,那他心里裝的就只有“自私”和“狹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