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幼兒社會性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幼兒爭吵行為對其社會性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幼兒爭吵行為原因多樣,針對爭吵行產生的原因,采取恰當的措施才能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本文即通過分析爭吵行為的表現及產生的原因探討如何使爭吵行為促進幼兒的社會化發展。
一個人自出生從自然人成為一個社會人要經歷一系列社會性發展過程,社會性發展的任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幼兒必須學習社會所認可的符合規范的行為。其二,幼兒必須學習扮演其社會角色。影響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同伴交往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而在幼兒同伴交往過程中,爭吵行為是十分常見的。幼兒爭吵行為發生在一人對一人或一人對多人、多人對一人或多人對多人意見不統一的情況下。幼兒爭吵的內容大都為分辯行為的對錯,因此爭吵的結果會使幼兒對到底應該產生怎樣的行為作出分辯,這對幼兒學習社會所認可的符合規范的行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幼兒爭吵原因的分析,結合爭吵行為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提出了利用爭吵行為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建議。
一、幼兒爭吵的原因
(一)想獨自占有某樣東西
當前的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由于缺乏能夠與之分享物質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在家中,獨自享受著好吃的、好玩的,進入幼兒園后容易出現獨享行為。當幼兒同時看上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們就會聽到他們爭吵的聲音:“這是我的”。在幼兒遇到的人際交往沖突中,有關物品使用和所有權的沖突是最常見的沖突之一。埃森伯格和加維的研究表明,在沖突中,如果一個幼兒使用堅持的策略,那另一個幼兒很可能也使用堅持的策略。在幼兒期,沖突雙方不是隨機使用策略,而是針對對方的策略做出相應的回應。因此,當一個幼兒說“這是我的”,另一個幼兒也會說出“我要玩”這樣類似的話,形成爭吵。
(二)不遵守規則
當一名幼兒發現另一名幼兒違反規則時,我們就會聽到幼兒對是否遵守規則而發出的爭吵聲,規則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一部分幼兒對于規則的理解和運用上會出現分離,雖然理解了規則卻因為無人監督或不情愿而沒有遵守,另一部分幼兒則為了維護這個大家共同遵守的章程用言語爭辯,這樣便出現了爭吵。如幼兒為維護教師要求的“不能坐高椅子”的規則與其他幼兒發生爭吵。
(三)對事物的理解不同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幼兒能用表象和語言作為中介來描述外部世界。但在這一時期,他還沒有所謂“守恒”和“可逆性”,只能從自我考慮問題,不能從多方面考慮問題,所以幼兒多會維護自己已有的認知經驗,而否定他人的認知經驗了。這樣,幼兒就會因為顧著維護自己的認知經驗,與同伴發生爭吵了。如幼兒因為靜電是否是危險的與其他幼兒發生爭吵。
(四)為了得到教師的關注,并得到表揚
張文新指出,在兒童發展的不同時期,都有影響他們的“重要的人”。在幼兒期,影響幼兒的“重要的人”是父母和教師。因此,教師的表揚和關注,能夠讓幼兒產生良好的情緒體驗,提升自信等。當幼兒都想得到表揚,我們就會聽到幼兒為得到關注而發出的爭吵聲,如幼兒為誰應該給教師拿茶杯與其他幼兒發生爭吵。
(五)用現實生活來衡量游戲標準
游戲是一種主動、自由、有趣的在假想中反映現實的活動。幼兒在游戲中,盡管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體驗著不同的角色生活,但說到底,幼兒在游戲中是一種自我表現。不管幼兒在這種表現中多么力圖成就他人的生活,但此幼兒與彼幼兒的生活經驗不同,表演也不同,兒童此時此刻表演的只是自己渴望成為的那個人或表現出他認為這個角色應該出現的行為。當幼兒在游戲情境中,我們會聽到幼兒為是否應該跟現實情境吻合進行爭吵的聲音,如幼兒為在角色游戲中面條沒煮過是否能吃與其他幼兒發生爭吵。
二、爭吵行為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爭吵行為對幼兒社會性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爭吵不完全是社會所不能接受的消極行為,幼兒與同伴的爭吵行為發生時,既能對其社會性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也能對其社會性發展產生消極影響。
(一)積極影響
1.通過爭吵,幼兒增加與同伴之間的交流,加深與同伴的感情。幼兒的爭吵很多時候不想成人想象般復雜或惡劣,往往伴隨著游戲自然產生,而爭吵的結束也能使幼兒加深感情。如“我要玩綠積木”,“不,我在玩。”,“我想要。”,“好,我們一起玩吧。”
2.通過爭吵,幼兒學會用清楚的語言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幼兒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斷嘗試用清晰、禮貌或幽默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使言語的溝通能力會得到鍛煉。如“我想當媽媽”,“我也想當媽媽”,“讓我先當媽媽吧,我想請你當我的小孩,小孩都是像你這么可愛的。”,“好吧”。
3.通過爭吵,幼兒學會遵守規則,用規則來調節自己的行為。幼兒在爭吵的同時,了解哪種規則是對的,為什么是對的,在認同之后,才會自覺遵守,學習社會所認可的符合規范的行為是社會性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如“別講話啦!”,“哈哈,我就要講。”,“幼兒都睡著了,太吵了。”“那我講輕一點吧”。
4.通過爭吵,幼兒學會觀察分析他人的交往行為和方法,掌握與同伴交往的技巧。研究表明,受歡迎的兒童通常好交際,友好,支持同伴,能夠發動和維持相互交往,能夠和平地解決爭端,表現出許多親社會行為,當與這些幼兒發生爭吵時,其他幼兒即能學到受歡迎幼兒地交往技巧,如“我要玩這個秋千”,“我也想玩”,“我要先玩”,“好吧,那你先玩10下再換我玩”。
(二)消極影響
1.通過爭吵,幼兒與同伴的交往變得不愉快,不受同伴歡迎。不良的社會交往會使雙方幼兒的心里產生不愉快的心情,某些幼兒仍舊表現出不遵守規則及沒有受歡迎的交往技巧,其他幼兒也會對他避而遠之,使這部分幼兒成為被拒斥的幼兒,如“我要玩這個
娃娃。”,“我先玩的。”,“反正我就要玩。”,“我玩會再給你玩。”,“不行,現在馬上讓我玩!”。
2.通過爭吵,幼兒學習到一些不規范的語言。語言是幼兒交往的重要手段,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有些幼兒表達出沖動、沒禮貌的語言,通過模仿、強化,其他幼兒也會很快習得這些不規范的語言,Leiter的研究也表明,隨著幼兒的成長同伴作為強化者和榜樣的重要作用越來越突出。如“那個大蘋果給我”,“我也想吃大的”,“如果不把大蘋果給我,你就是最壞最壞的壞蛋、神經病、大笨蛋!”,“你才是壞蛋、笨蛋、神經病!”
3.通過爭吵,幼兒產生不良的行為。當爭吵不能滿足某些幼兒的要求,不能實現他們的愿望時,他們就將爭吵行為上升為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的兒童往往不受歡迎,且是社會所不能夠接受的行為,這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最為不利。
三、正確引導,利用爭吵行為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教師在孩子沒有傷害他人身心前提下,應該給予孩子爭吵的機會,無須立刻介入,給予孩子體驗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當成人應對幼兒的爭吵行為,想通過幼兒的爭吵行為促進其社會化發展時,所采取的措施必須爭對幼兒爭吵的原因。具體措施如下:
(一)開展分享教育
從家庭進入幼兒園,從獨享到分享需要適應,教師應該及時開展各種形式的分享教育。使幼兒學會理解他人的需求,學會分享。如:幼兒出現分享行為,及時給予表揚;開展“我們一起玩”活動等。在適當情況下,也可讓幼兒在解決的過程中碰碰釘子,吃吃虧,讓幼兒意識到世界不是他一個人的,不是事事由他說了算。只有當學會分享的時候雙方才能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二)培養規則意識,知道不遵守規則的后果,能夠自覺遵守規則
如當幼兒出現違反規則的行為要坐高椅子時,教師要有針對地道明不遵守規的后果,幼兒個子矮,椅子高,容易摔跤;高椅子少,有幼兒拿不到,會傷心等。平時還要注意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使幼兒潛移默化地自覺遵守規則,如表揚不坐高椅子的幼兒;讓幼兒知道在幼兒園里大家都一樣,都坐一樣的椅子等。
(三)孩對什么事的理解產生誤差,設計專門的教育活動幫助孩子理解生活中的各種常識
每個幼兒的認知水平不同,社會認知是社會性發展的前提,心理學家認為,幼兒期是社會認知能力發展的迅速期,如果對事物的理解產生誤差,就會阻礙幼兒社會認知的發展,從而也會阻礙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因此,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認知發展水平開展專門的教育活動,幫助幼兒理解生活中的各種常識。如教師設計教育活動“生活中的靜電”,讓幼兒了解生活中什么物品什么情況下容易產生靜電,靜電有什么作用,對人的影響如何等。
(四)關注每位幼兒,讓更多的幼兒得到表揚
教師要給予幼兒被關注的機會,并讓幼兒有真切的體驗,體驗老師的關心,老師的愛,教師可以制定規則,創造機會,如每天就由值日生或第一個來幼兒園的幼兒為老師拿杯子,而為老師拿杯子的幼兒都能得到老師的感謝和表揚。
教師還應該善于發現每位幼兒的優點,適時適度表揚幼兒,并做到語言具體化,做到“評之有物,言之有理”,如直接指出,“為老師端水的孩子都是尊敬老師的好孩子”。
(五)讓幼兒結合生活經驗想辦法,或者教師以游戲角色的身份參與幫助解決
游戲本是幼兒的假扮與假想,雖然是模仿現實生活,但和現實生活也會有所不同,若幼兒之間可以自圓其說,互相認可,教師大可不必參與游戲去做一個“打斷者”;若是幼兒要求表演者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游戲而發生爭吵時,教師可以作為游戲中的角色參與游戲,也可以為沒有遵守現實生活要求的表演者提供角色知識。
如當幼兒不認可游戲中的面是生的時候,教師就扮演成廚師,說:“這位客人沒有看見我們煮面,我們是在后面的廚房煮的,如果客人還覺得比較生,我們再拿到后面廚房多煮一會。”如教師可以讓扮演廚師的幼兒了解到,在現實生活中,所有燒菜做飯的人們通常要把食品燒熟了才能給他人吃,吃了生食品不衛生而且不符合我們的飲食習慣。
幼兒爭吵的原因多種多樣,還需幼兒教師進一步了解并找到適當的措施應對幼兒的爭吵行為。教師更應該注意日常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做到專門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同時多與家長交流,家園配合,充分發掘幼兒爭吵行為中的價值,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美芳.兒童社會技能的發展與培養[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49.
[2]王海英.解讀兒童游戲——基于社會學的分析視角[J].學前教育研究.2005(9):7-10.
[3]張明紅.學前兒童社會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