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網絡參和程度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我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三個城市中的普通高校本科生在網絡參與程度上存在著差異,包括:網絡接觸頻率與時間的差異、網絡論壇與博客參與程度的差異以及網絡交流頻率的差異。中部地區與其他兩地的差異情況尤為突出。
[關鍵詞]網絡參與程度;本科生;地域發展不平衡;公眾輿論
Abstract:Theimbalanceofthedevelopmentbetweenareasinourcountryisknowntoall.Throughthissurvey,wefoundthattherearesomedifferencesinnet-participatingofthecollegestudentsbetweentheEast,theCentralandtheWestinChina.Itincludesthedifferenceinfrequencyandtimeoninternet,thedifferenceinthedegreeofparticipatinginBBSandblog,andthedifferenceinthefrequencytocommunicateoninternet.ThenweconcludethatthestudentsinCentralChinaaremuchmoredifferentfromtheEastandtheWest.
Keywords:thedegreeofnet-participating;collegestudent;theimbalanceofthedevelopmentbetweenareas;publicopinion
一、問題提出
我國地域間發展不平衡特征非常明顯,尤其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地域之間的不平衡有多種指標可以表示出來,本次調查將目光集中在了三個地區隨機抽選的普通高校本科生網絡參與程度上。
我國普通高校本科生是一個重要的群體,同時也是一個過渡性群體。普通高校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同時使個體從一個單純的受教育者轉變為一個具有一定社會適應能力和再生產能力的社會人。因此,普通高校本科生與中學生相比有更多機會接觸到網絡信息,也比從事社會生產的個體更能夠接收新的知識。本次調查期望通過比較東、中、西部地區普通高校本科生網絡參與程度的差異情況,揭示地域發展不平衡所帶來的高等教育方面的問題,并且對此作出合理解釋。
二、樣本選擇
本次調查在南京、武漢、重慶三個城市中隨機選取了四所大學,共發放問卷1200份,收回1092份,有效問卷1088份。其中男生480名(占總人數44.0%),女生607名(占總人數55.7%)。本次問卷的對半信度為0.6637(Equal-lengthSpearman-Brown=0.6637),內部一致性alpha系數為0.6721。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1.網絡接觸頻率網絡接觸頻率在這里特指接通互聯網的次數.與時間差異
首先本次調查考察了三個城市的普通高校本科生接觸網絡的頻率和時間之間的差異情況(見表1、表2)。
表1顯示了普通高校本科生接觸網絡的頻率差異關系,從數據表征來看,三個城市的本科生之間都存在顯著性差異。武漢市與南京市之間的差異系數p值(0.001表2顯示了三城市本科生接觸網絡時間差異情況,從數據上來看,三城市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關系。
2.網絡論壇和博客參與程度的差異
網絡論壇(bbs)是最早出現的可供上網人群交流的網絡工具之一,博客(blog)則是晚近才出現的。二者都為網民自由發表言論提供了方便,并且都方便易用,但兩者功能有所不同。將它們作為測量網絡參與程度的一個標準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二者在當下我國已比較普及,網絡論壇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廣為人知,既有貼近大眾生活的“貓撲論壇”,也有趨向精英階層的“凱迪社區”和“天涯社區”等,各種專業性質的論壇更是數不勝數。博客雖晚近出現,但普及速度非常快,并憑借其個性化的優勢促使了“博客群”等社群組織的出現。二是二者都充分發揮了網絡的互動功能。網絡與傳統的傳播媒介相比最大的優勢之一便是互動,網絡論壇和博客為網民提供了最大的互動機會,相對于聊天室而言,二者提供的互動更系統也更規范。最后,雖然二者方便易用,但仍然需要使用者具備一定的網絡知識和技能,因此,本次調查只是將網絡論壇和博客的參與程度作為網絡參與程度的指標之一。
三座被調查城市普通高校本科生對網絡論壇(bbs)的了解程度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武漢市與南京市的差異系數p值為0.005,差異非常顯著,與重慶市的差異系數為0.000差異極其顯著;南京市與重慶市的差異系數為0.000,差異極其顯著。
在博客的參與程度方面,從最初的百分比調查來看,總體樣本中有50.8%的學生選擇擁有博客,其中又有33.3%的學生表示擁有一個博客,12.4%的學生擁有兩個博客。很明顯,在被調查的全體本科生中已經有超過一半擁有了博客,其差異情況也僅針對擁有博客的群體而言。在本科生對博客了解程度的差異上,武漢市和南京市之間的差異系數p=0.000,差異極其顯著;與重慶市之間的差異系數為p=0.004,差異非常顯著。重慶市與南京市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
但是在寫博客的頻率(見表4)上,僅武漢市和重慶市之間存在差異(p=0.044),差異顯著。
3.網絡交流頻率差異情況
信息交流是體現網絡優勢的重要功能,那么在我國當前地域發展不平衡的前提下,地域差異是否會影響到本科生的網絡交流?從數據表現來看,在三城市普通高校本科生利用網絡發表自己觀點和看法的情況上,僅有重慶市和武漢市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6,差異顯著。在對網絡上已發表的自己觀點和看法中涉及私人生活的觀點和看法的對比上,也僅重慶市和武漢市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2,差異顯著。四、結論及討論
1.西部地區本科生接觸網絡的頻率高于東部、中部地區
我國的地域差異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上,而且中部地區和東部、西部地區的差異也開始突顯出來。但從本次調查的情況來看,西部地區本科生在接觸網絡的頻率方面與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相比仍然是最高的。從百分比分布來看,每天接觸網絡的頻率重慶市的被調查的本科生中有6.3%每天有5次以上接觸網絡的機會,有10.1%每天接觸網絡3~4次,43.6%每天接觸網絡1~2次,28.3%每天接觸網絡一次,另有11.7%每天基本上不上網(見表5)。同一問題武漢市和南京市本科生的選擇百分比,在表5中亦有所體現。
對比發現,重慶市本調查的本科生總體趨向于每天接觸網絡1~2次,而武漢市和南京市被調查本本科生總體趨向于每天一次或基本不上網。因此,對于本次調查結果而言,西部地區普通高校本科生每天的上網頻率要高于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并且,中部地區普通高校本科生每天的上網頻率最低,有37.8%的武漢市被調查本科生表示基本上不上網。
2.中部地區本科生網絡參與程度低于東部、西部地區
在差異分析中,重慶市與其他兩城市之間本科生網絡論壇參與程度的差異關系都為極其顯著性差異(p=0.000)。表6顯示了三城市本科生參與網絡論壇討論的百分比關系,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重慶市普通高校被調查的本科生中有6.3%(武漢3.0%、南京3.4%)每次上網都參與討論,27.8%(武漢11.8%、南京14.0%)經常參與,40.3%(武漢30.1%、南京32.0%)偶爾參與,另外,一般不參與和沒參與過的被試者占總人數的25.6%(武漢20.5%、南京15.4%)。而在參與博客程度的差異關系中,僅有武漢市和重慶市存在顯著性差異(p=0.044)。但是從百分比關系中,我們發現南京市被調查本科生參與博客寫作的程度最高,而武漢市則最低。從總體趨勢來看,重慶市被調查本科生中選擇“經常寫作但不是每次上網都寫”與選擇“每次上網都寫”的人數占該市調查樣本總數的19.9%,是三城市中所占比例最高的。而武漢市被調查的本科生中,除選項“每次上網都寫”的比例高于重慶市外,其他各選項都顯示出該市被調查的本科生參與寫作博客的程度最低。
前文已經指出,當前普通高校本科生網絡參與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網絡論壇和博客的參與程度。從數據分析來看,武漢市被調查的本科生所顯示出來的情況表明,我國中部地區本科生與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相比,在網絡論壇和博客的參與程度上是最弱的。那么更進一步來看,網絡論壇和博客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因此,中部地區本科生利用網絡實現這一功能的機會最小。
3.三地在網絡交流方面不存在太大差異
再來看網絡交流方面,在通過網絡發表自己觀點和看法上,重慶市和武漢市被調查的本科生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從百分比分布情況來看,重慶市被調查的樣本中占25.6%的人選擇經常這么做和比較經常這么做,在總體樣本上,南京市被調查的本科生最趨向于不在網絡中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見表7)。
另外,在對網友的反饋意見的期待程度方面,三城市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是否有過人表示過贊同回應方面,重慶市被調查本科生和武漢市被調查本科生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4.對我國普通高校本科生參與網絡與公眾輿論的思考
大學本科生群體本身具有強烈好奇心,這決定了他們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也正因為如此,本科生群體中接觸網絡的人數比例非常大。網絡論壇和博客是個體發表自己觀點和意見并參與討論自身感興趣的事務的輿論空間,本科生群體可以在這里接觸到公眾輿論,并成為其中之一。公眾輿論近年來在報紙和網絡等媒介中被提及很多,所謂公眾輿論,在美國學者沃爾特·李普曼看來就是人大腦中對公共事務反映所產生的圖像:“外部世界的這些特征,我們簡略的稱作公共事務。這些特征當然與他人的表現有關,只要他人的表現與我們的表現相抵觸,就會受到我們的左右,或者引起我們的關注。他人腦海中的圖像——關于自身、關于別人、關于他們的需求、意圖和人際關系的圖像,就是他們的輿論。這些對人類群體或以群體名義行事的個人產生著影響的圖像,就是大寫的輿論。”[1]很明顯,我國普通高校本科生群體首先都具備發表自己輿論的能力,即具備一定解釋公共事務的能力,并且,作為一個群體而言,他們還具備發表“大寫的輿論”的能力,即整個群體擁有一定程度上統一的觀點和看法。這在本次調查的過程中和近年來本科生對歷次網絡事件的反應中都已有所體現。進一步看,本科生在涉入公眾輿論的過程中擁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同時也受到已有公眾輿論的影響。哈貝馬斯指出公眾輿論的力量在于批判和展示“‘公眾輿論’作為批判力量或作為展示和操縱力量……前者使政治權力和社會權力的實施得以公開,而后者則公開了個人與機構、消費品與供貨單”[2]。
很明顯,本科生群體在網絡上參與的討論起碼涉及兩方面內容:一是社會公共事務,二是和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無論哪一方面,就本次調查結果來看,本科生群體都是非常積極投入其中的。所以,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我國當下普通高校本科生對公眾輿論的參與意識是非常強的,盡管仍然存在著地域上的差異,因此,正確引導這一群體的公共意識是非常重要的。根據李普曼的觀點,與我們的公眾輿論有關的環境是通過許多渠道折射出來的[3],那么,本科生本身處于知識的積累期,而當前國內的網絡環境容許多元的聲音出現,這樣一來,很難避免本科生群體接觸到與國家和社會利益相抵觸的信息。但是,暴力地限制其獲得信息的范圍必然會引發不滿情緒,所以,只有營造一個良好的公眾輿論環境,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參考文獻]
[1][美]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M].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
[2][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東,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283,
[3][美]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M].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