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主位化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主位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提要】為了促使表達更易為聽話人接受,說話人往往要選擇一個最佳的主位結構,這就牽涉到了對孤立句結構的調整。這個調整過程就是主位化(thematization)。本文在考察漢語語境句各種主位化情況的基礎上,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對這些情況作出統一解釋,得出一個主位化過程圖。易位句的存在也可以從幾乎同前面相反的角度支持我們的解釋。最后,文章還將討論主位化理論的應用價值。

【摘要題】語言學

【關鍵詞】主位化/信息/認知心理/語用原則

【正文】

1引言

首先要說明的是,本文的主位/述位(theme/rheme)概念定義來源于布拉格學派的句子功能觀,即把句子作為交際工具進行考察,認為絕大多數句子包含兩個基本的內容成分:一個是敘述的基礎,我們可以從語境或情景中知道,是主位;另一個是敘述的核心,它為敘述的基礎提供新的事實,是述位。(錢軍1998:290)

主位作為句子敘述的基礎,具有很大的語篇意義。一般來說,主位為緊接其后的述位規定了敘述的范圍。在語篇的發展中,選擇好各句的主位對表達有很大影響。為了促使表達更易為聽話人接受,說話人往往要選擇一個最佳的主位結構,這里就牽涉到了對孤立句結構的調整。這個調整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主位化(thematization)過程。句子分為具體句和抽象句。抽象句指句子的抽象結構模式,具體句指具體的詞語填入結構模式以后得到的一個個具體的句例。具體句又可分成孤立句和語境句兩種。語境句指跟一定語境或某種現實相聯系的句子,它以動態面貌出現,是在言語表達中實際使用著的句子。孤立句指脫離語境跟現實不相聯系的句子,它以靜態面貌出現。我們認為語境句和孤立句的區別一是有無語境,二是語用規則作用與否。由于語用規則的作用,孤立句走向語境句就得作相應的句內調整,從而達到符合交際要求的目的。(范曉1996:369)

Perfetti&Goldman(1974)認為,所謂主位化,就是指一個所指對象得以作為話語的中心主語被描述的一種話語過程。據Brown&Yule(1983:128)的介紹,Halliday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一次系統語法研討會上舉例說明了改變主位結構對語篇表達效果的影響。Brown&Yule(1983:133)則從話語分析的角度研究主位與話語表達之間的關系。他們根據Danes的研究,歸納出主位的兩個主要話語功能:A.反連內接在前面的話語上以便保持一種連貫的視角;B.作為進一步展開話語的出發點。

應該說,Brown&Yule對主位的話語或者功能的討論具體而深刻,他們的缺陷是對主位化的內在驅動力認識不夠深刻,因而沒能對此作出合理的解釋。

國內學者對主位研究得較多,但對主位化的研究幾近空白。可以說,前者只是一種靜態研究,后者則是對主位結構功能的一種動態觀照。相比之下,對主位化的過程及其使因探討才能從本質上把握主位對語篇生成和語篇理解的價值。

2主位化的各種情況

說到主位,一般都要想到另外兩個與它緊密相聯的概念:主語(subject)和話題(topic)。關于主位和主語的區別論者甚多,但學術界目前仍未形成共識。我們認為,這個問題的很多爭論都是因為對兩個概念的定位不準確所致。如果我們堅持認為主語是句法層面上的東西,主位是語篇層面(也可以說是語用層面)上的東西,它們的區別和聯系就會很清楚。由于具體的論述不是本文的關心所在,因此不再贅述。

話題到底是句法成分還是語用成分,學術界也有爭議。(史有為1995,徐杰2003)我們認為,話題本質上也是一個語用層面上的概念。所以,引進主位/述位這對概念后,完全可以將話題研究納入主位結構研究的框架之內。(具體論證,參看本文第3節)

那么,所謂的話題化也就可以合乎情理的被認為是主位化的一種。簡單地說,我們關于主位化的解釋也適用于解釋話題化。關于話題化及其相關的句法過程,學者們已有研究(袁毓林1996,李大勤2001),所以我們主要從語用和認知的角度來討論主位化,當然,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各種句法移位。在解釋之前,有必要先對漢語主位化的各種情況作出描寫。

按Halliday(1994:52—54)的觀點,一個完全的句子主位應包括三個部分,即話題主位(topicaltheme)、篇章主位(textualtheme)和人際主位(interpersonaltheme)。一般來說,一個句子的主位除了一些表示實體(entity)信息的成分(話題主位),還有位于他們前后的一些非實體性成分,如情態成分(人際主位)、篇章連接成分(篇章主位)等,同樣在信息結構中扮演各不相同的角色。所以,在討論主位化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話題主位,還要考慮篇章主位和人際主位。

一般而言,主位大都是小句最左邊的成分,而這個成分在陳述句中常常與語法主語重合。所以,語法主語又稱為無標記主位。(Hallidayl994:52—54)如果句子只有無標記主位,主位化過程就不明顯。但是,在語言事實中,句子最左邊的構成成分并不總是語法主語,比如有時可以看作是句子主動詞后的賓語移位。例如:

①a.那件事,/我請小王去辦。b./你就不用再費心了。

②a.這點辛苦/算什么?!b.天大的苦/我們都能吃得下。c.天大的困難/我們都能克服。

在這幾個例子中,例①兩個小句的主位從句法的角度來說都可以看作句末動詞的賓語。在語篇環境下,賓語前移充當句子的主位,這種前移就是主位化。②的后兩個小句和①類似,但又稍有區別:①a如果將“那件事”放到“辦”的后面,句義基本不變,表達效用雖有差別,但沒有什么大問題,但①b,②b,②c的主位如移至句末動詞的后面,則表達上就出現了問題,讓人難以接受。這種情況進一步說明主位化并不是單純的句法移位問題。具體解釋放在下文。

除了話題主位存在著主位化現象,還有其他的一些主位化情況。其中較常見的就是副詞或狀語可以放在語法主語的前面。例如:

③這時,/小姐跑過來說了一句“好東西不會便宜的”……

半年多以后,/我把這套西裝拿過來穿……

不過一年多過去了,/這套西裝仍是我最喜歡的一套。(《漢語高級口語〈下〉》,北大版,P40)

這里摘引的是一篇文章中的某一段話里的幾個不連續小句,它們都是將時間狀語放在句子的最左邊,我們也把它看作是一種主位化。經歷了這樣的主位化之后,句子中的先行部分和接續句陳述的內容之間的直接連接,就體現為時間狀語表達的先后順序及邏輯因果或承接的關系。Brownetal.(1983:131)還從一本旅行手冊摘引了一些例句,發現地點狀語主位化的情況。

一般而言,句子的主位成分既是句子敘述的基礎,同時也可以說是“小句所關心的內容”。(Halliday1994:38)話題主位有此屬性,時間或地點性主位成分應當也有此屬性,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到以下句子的區別:

④今天也許種樹。

⑤種樹的活動就安排在今天進行。

⑥在公共汽車上抓住了三個小偷。

⑦三個小偷在公共汽車上被抓住了。

④談論的是“今天”將會有什么事情發生,句子關心的內容是“今天”。⑤不同,它要談論的對象顯然是“種樹的活動”。換句話說,④這個句子敘述的基礎和起點是“今天”,⑤則是“種樹的活動”。同理,⑥敘述的基礎和起點是“在公共汽車上”,⑦則是“三個小偷”。所以,句子中被主位化了的成分,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句子所談論的東西”,不管這個成分是不是語法主語。

同時,我們應該注意,還有另外一類語言成分常常被主位化,但是構成語篇結構的方式卻不盡相同。這類成分有的是狀語性的,有的是所謂的獨立成分,更確切地說,是插入語。它們有的屬于篇章主位成分,有的屬于人際主位成分,也有人將其稱為“元語言評述語”(Brownetal.1983:132)。這些成分大都是說話人用來具體說明他所說的這些話應該被怎樣看待和他自己對此的主觀態度的。例如:

⑧說實在的,最近你們的一些公益廣告拍得不錯,對社會風氣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漢語高級口語〈上〉》,北大版,以下簡稱HK,P145)

⑨顯而易見,這一問題關系到黨的自身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業,不可小視。(《人民日報》2002—02)

⑩總之,在管約論時期,參數設置沒有明確的限制,遍布句法的各個方面,所設的參數也沒有顯性的依據。(程工,《語言共性論》)

例⑧里“說實在的”主要用來指明受話人如何在他的記憶中“標記”談話內容;例⑨里的“顯而易見”表明說話人對其所說的話充滿信心;而例⑩里的“總之”則是說話人用來評說他準備說的話的結構(表示總結)。

可以看出,這些主位化的“元語言評述語”不會和說話人所要表達的命題內容結為一體,它只是在某些情況下給聽話人一些指示,“用以說明受話人應該建造的心理表象的類型和結構”。(Brownetal.1983:133)所以,又有人稱其為“語用標記語”,認為它們沒有真值條件意義,以說話人為取向,表達的是說話人的主觀判斷。(馮光武2004)當然,有時也可用來說明語篇內務部分內容的關系(如“更重要的是”表達的就是強勢遞進關系),有時還可用來傳信。(張伯江1997,張成福、余光武2003)真實文本中,插入語的位置靈活,它們在小句不同位置所產生的表達效果暫時還很難作出判斷。

綜上所述,主位化是一種復雜的語用過程,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據我們觀察,這些不同的主位化情況其實可以找到一個統一的解釋,即它們都是由人的認知心理特點決定的。

3主位化的認知心理解釋

Baker(1985)指出,語言唯一真正不變的性質跟語言的用途(信息交流)有關,它跟任何特定的結構完全無關。在同一種語言系統的演變過程中或者在任何時候的幾種語言系統之間,無論我們在詞匯或者句法中觀察到什么樣的差異,語言的基本功能(傳遞信息)不變。事實上,功能句子觀理論之所以將句子分為主位和述位兩個部分,著眼點就是句子的信息交際功能。

基于這種看法,很多學者都從信息系統的角度來研究自然語言的句子結構。所謂信息系統就是把語段組織成為信息單位(informationunit)的系統。(Halliday&Hasan1976:325)信息單位,就是指交流、傳遞信息的基本成分。而這里所謂的信息簡單地說就是指言語活動過程中已知信息與新信息之間的相互作用。已知信息指言語活動中已經出現過的或者從語境中可以推斷得知的信息。新信息指言語活動中尚未出現或者根據語境難以斷定的成分。可以說,信息系統就是已知信息與新信息相互作用、構成信息單位的系統。

需要說明的是,所謂的已知信息/新信息一般都是就聽話人而言的,但這里的問題是,話是說話人說的。可以想象,說話人說話時已經先斷定哪些信息對聽話人而言是已知信息,哪些是新信息。說話人斷定的依據可以是已有的談話內容,也可以是對聽話人知識背景的了解。這種斷定往往是有效的;即使無效,聽話人的反映也會促使說話人及時調整自己的話語。那么,已知信息和新信息到底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已知信息對言語理解的作用不僅表現在策略運用上,而且還表現在信息整合上。新輸入的言語信息要與記憶中貯存的相關信息相整合,才能得到理解。如果缺乏有關的信息或者未能激活記憶中的有關信息,就不能或難于實現言語的理解。Bransford和Johnson1972年曾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將洗衣服的過程用一段隱晦的文字表達,結果幾乎所有的被試都感到這段話難以理解。但是,給這段文字材料加上“洗衣服”的標題后,就變得易于理解也易于記住了。原因就在于“洗衣服”這個標題激活了記憶中的相關知識,使這段文字所傳達的信息與已貯存的有關信息得以實現整合,從而達到理解或能夠準確理解。(王甦、汪安圣1992:353)在言語理解中,附加的有關言語信息,如標題等,可起到有利的作用,相應的圖畫、示意圖等也是這樣。它們都表明語境或上下文對言語理解的重要作用。

可見,已知信息在言語理解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按Haviland和Clark的設想,所有的句子都由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組成。人們將已知信息用作通向記憶中的有關部分的地址,再將句子中的新信息與已知信息聯系起來,從而達到理解,這就是“已知信息—新信息策略”(Given-NewStrategy)。(王甦、汪安圣1992:354)

將這個理論用于主位結構分析就可以得出,通常情況下,作為敘述基礎的主位傳達的是已知信息,述位傳達的自然就是新信息。這種信息布局是由人的認知心理特點決定的。例如:

(11)a在某個地方,有一只獅子,/不知是從動物園跑出來的,還是從某地遷徙來的。b這頭獅子的出沒/對周圍居民的生命構成了威脅。(HK下—140)

(12)a最近有一位倫理學家/在電視上講:我們養豬可以理解為我們與豬的代表簽定了一份合約——你給我們一點兒肉,我們養你。b之所以出現這種討論,/是因為據說最近有個國家制定了一項強制執行的法律:“牲畜權利法”。(HK下—140)

例(11)的a句為b句提供了理解基礎,體現在b句的主位“這頭獅子的出沒”就是對a句內容的復述,有了這個敘述的基礎所提供的已知信息,理解b句便成了很容易的事。例(12)的b的主位是一個小句,這個小句實際上就是對a句內容的概括,所以是已知信息,以它為基礎理解b句也沒有任何困難。

根據人們的這種認知特點,Leech(1983:15—17)認為實際語言交際中一般要遵循“人際修辭”(interpersonalrhetoric)和“篇章修辭”(textualrhetoric)兩類語用原則。其中,篇章修辭又包括可處理原則、簡練原則和表達力原則等。所謂的可處理原則,簡單地說,就是語言表達應該選擇有利于信息處理的結構式,如遵循焦點在尾的準則(end-focusmaxim)、重心在尾的準則(end-weightmaxim)和轄域在尾的準則(end-scopemaxim),而簡練原則就是要求可以省略的字眼盡量省略,從而達到突出重要信息的目的。這兩條語用原則在實際語言運用中都各有體現。

我們認為,主位化實際上就是可處理原則作用的結果。由于要遵循焦點在尾的準則和重心在尾的準則,所以我們往往選擇將表達已知信息的語言成分放在句首,表達新信息的語言成分放在句子的后面,這個過程就是主位化的過程。當然,主位化的具體操作過程很復雜,有時須要移動某些成分到句首,有時句子本身的句首成分就是已知信息,不須要再移動什么。例如:

(13)a此外,要學好語言。b不僅本國語言i/要學好i,c外語j/也要學好j.(HK下—152)

(14)這種“拐彎抹角、意在言外”的委婉,有時候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HK下—106)

例(13)b里的“本國語言”和c里的“外語”是主位,它們都可以看作已知信息,因為它們和a里的“語言”實際上是上、下位的語義關系,而孤立句中它的位置在“學好”的后面,作賓語。

上面還提到一條語用原則:簡練原則。運用這條原則可以解釋一些所謂的“漢語式主題句”的出現原因。例如:①

(15)那場大火,幸虧消防隊來得及時。

16)那種豆子,一斤三十塊錢。

這兩個句子,逗號前的成分是主題,后面的成分是述題(述位),這沒有問題。但它們的主題從何而來呢?有些學者認為它們是基礎生成的,并以此來反對“移位說”。其實,基礎生成說也好,移位說也好,它們立論的前提都錯了,即將主題看作一種句法成分。我們認為,這樣的主題句其實是簡練原則作用的結果。簡練原則要求說話時(包括寫文章)可以省略的字眼盡量省略,從而達到突出重要信息的目的。而漢語式主題句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主題分明,一下子就可以識別,這正是說話者追求的效果。因為主題分明,所以接下來評述或說明主題的述題也就可以相對簡潔,只表達一些關鍵信息,省去一些聽說雙方都知道的或聽話人能推斷出的信息。比如例(15)(16)的孤立句也可能是:

(15)’幸虧消防隊來得及時(滅了)那場大火,否則……

(16)’那種豆子(的價錢是)一斤三十塊錢。

事實上,像例(13)(14)這樣的句子是簡練原則作用的極端例句。在實際語料中,這樣的句子并不多見。

其實,學者們所提出的一些主題特征都具有語用的色彩。例如Li&Thompson(1984)指出主題有下列一般特征:1)主題所指的事物必須是有定的;2)主題同句中的動詞無任何選擇關系;3)動詞決定主語而不決定主題;4)主題是“注意的中心”;5)跟主語和動詞間的關系相比,主題和述題間的關系要松散得多;6)主題總是居句首位置;7)主題在反身、被動、同等名詞組刪略、系列動詞、祈使等語法過程中不起作用,主題在句法上不依附于句子的其他部分。

按本文分析,主題是主位結構中的概念成分,是話題主位,是主位核。主位作為敘述的基礎內在地要求主題就是敘述的基礎。可處理原則要求敘述的基礎最好是已知信息,因而要求主題“有定”。按現在的句法理論,句子中的所有有語音形式的NP都必須有自己的格身份,這種格身份可由動詞或介詞賦予。上述特征2)表明,主題無法從動詞那里獲得格,當然也很少有介詞賦格給它,沒有格的主題沒有句法地位,只能是語用成分,特征5、7)也證明了這一點。特征4)讓我們想起Halliday(1994:37)對主位的定義:“主位是小句所關心的內容”。二者的相似不是偶然的,說明主題其實就是主位里的概念成分,這條特征和特征6)都表明,主題是由交際的要求決定的,而交際要求本質上就是一種語用要求。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一,主題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話題主位,是主位里的概念成分,具有主位核的地位,因而完全可以在主位結構研究的框架內得到描寫和解釋;第二,主題本質上是一種語用成分,主位化過程的動力是語用原則,而非句法操作。

現在,我們可以設想主位化存在這樣一個過程:假設說話人所說的話在進入交際環境(語境)之前確實有一個孤立句階段,然后在交際需要的情況下,由于“已知信息—新信息策略”的作用,必須對進入語境的句子進行調整,調整時主要遵循可處理原則和簡練原則這兩條語用原則。具體過程可用圖示如下:

孤立句交際需要語境

語用原則(主位化)語境句

這里還有必要提到漢語里一類特殊的句子——易位句。我們前面介紹的“已知信息—新信息策略”實際上就證明了作為敘述的基礎和起點的主位出現在句首是由人的認知心理特點所內在決定的。但是,在漢語口語里,卻經常能夠見到一種所謂的“易位”現象。漢語中的易位句的類型很多,問題也很復雜(參閱陸儉明1980,張伯江、方梅1996:52—70),我們這里只關注和主位有關的易位句。

“易位”這個術語本身就已經表明,我們認為易位是口語里出現的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一般指像下面的這些句子:

(17)怎么這么笨呢/你。

(18)……那骨頭多哎/那萬人坑。

(19)好幾天都不吸了,/那地毯。(以上三例轉引自張燕春2001)

(20)那戲/我可是哭了,整整教育了一代人哪/你。

(21)a那您處理吧/這稿子,b沒準是我/看太多遍陷進去了。(《王朔文集》第四卷)

(以上兩例轉引自張伯江、方梅1996)

以上各例有下劃線的部分都可以看作是后置的主位。張伯江、方梅(1996:53)認為將這些成分看作是主位后置的理由有二:第一,后置主位總是輕讀,重讀部分總是在它的前面,這和主位輕讀、述位重讀的語音模式相符;第二,后置成分總是全句最次要的信息,一般是已知信息。兩位先生還用語用學里的簡練原則對此現象的認知心理特點作了解釋。我們認為,簡練原則的確是主位后置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還是可處理原則作用的結果。后置成分之所以是主位,最重要的理由是后置成分雖然位置居于句末,但它作為句子主位的功用(是敘述的基礎)沒變,也就是說,它作為以上文為背景的已知信息,對理解前面的成分所起的作用沒變。如例(21),如果“這稿子”不出現的話,聽話人就會對“那您處理吧”這樣的話感到很突兀,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雖然也能達到理解),有了“這稿子”后,聽話人就很容易理解說話人所要表達的意思了。后置成分的出現可能就是因為說話人在遵循可處理原則的情形下,擔心聽話人對自己開始就說出的新信息不容易接受,才又將相關的已知信息追加著說出來,及時地提供了理解前述新信息的基礎,保證聽話人更容易處理新信息。其他的例子也是一樣的道理。

主位在句首沒有出現,但當新信息完全出來之后,說話人又擔心沒有主位聽話人不理解,于是他又追加著說出主位來。由此看來,易位句的出現恰恰進一步證實了作為敘述的基礎的主位在語境中對于語句理解的重要性。這種主位后置其實也是一種主位化,因為它也起到了反連內接前面語篇和作為敘述的基礎的作用,而且易位句的出現也是簡練原則和可處理原則這兩條語用原則共同作用的結果。(張伯江、方梅1996:52—70)主位在前和主位居后這兩種看似迥異的句式其實可以用一種理論統一解釋,這正好證明了語言內部的有序性和統一性特征。

4主位化理論的應用價值

作為孤立句進入語篇的必要調整,主位化對語篇的發展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從應用的角度來考慮,主位化理論對于語言教學、翻譯和自然語言的計算機處理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就語言教學來說,難點是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而這兩點都是基于語篇層面上的教學。理解別人的話和表達自己要說的話都可以從語句的主位結構來考慮。了解說話人語篇里句子的主位化過程,也就不難理解這些話所要表達的意思了。同樣,在說話時,為了便于別人理解,我們也要選用一種合適的主位化方式來組織自己要說的話。

按照主位化理論,在指導學生組織語篇時,就要有意識地指導他們將所要表達的內容在編碼時進行一種有效的主位化操作。這就像在作學術研究時,你得將自己的思想條分縷析,認真梳理,反映在撰寫論文時,就要選擇好每一句話的主位,從而為讀者的理解確立一個清晰的視角。同樣道理,要想讓學生學會如何構造一篇好的文章來,你就必須教會他用清晰的邏輯來表達他的思想。或者用我們的話說,你得教會他如何合理地將一些小句進行主位化安排。例如寫人、狀景和紀事文章在主位安排上各有所重。其中,寫人句子多以人為主位,狀景句子多以景物為主位,紀事文章則按照紀事線索(如時間、地點、人物或事件發生邏輯順序)來考慮句子主位化安排。當然,具體操作起來還會有些變動,但總的指導原則不變。

我們在論述主位化過程中曾經指出,不同的主位化過程意味著不同的敘述角度,而一些語句語義上的差別就是由于這些不同的角度引起的。了解這些差別,將有助于我們對原文更加精確的理解。我們知道,翻譯的基礎就是正確地理解原文。例如:

(22)(〈見面時點頭或握手,有事時走訪或通信,口頭上彼此也稱“朋友”,筆頭上有時或稱“仁兄”,〉諸如此類,其實只是一種社交上的客套,和“頓首”、“百拜”同是儀式的虛偽。)這種交際可以說是社交,和真正的友誼相差似乎很遠。(夏尊《中年人的寂寞》)

[譯文](Alltheseare,infact,nothingbutcivilitiesofsociallife,ashypocriticalasthepoliteformuladunshou(kowtow)orbaibai(ahundredgreetings)usedafterthesignatureinoldfashionedChineseletterwriting.)Wemaycallthemsocialintercourse,buttheyseemtohaveverylittleincommonwithgenuinefriendship.(張培基《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

可以看出,例(22)的漢語原文主要是談論一些交往中的客套禮節,最后一句話是對這些客套禮節本質的概括,所以當然是以這些客套禮節作為敘述的出發點,主位化的成分應該是“這種交際”(指“見面時點頭或握手,有事時走訪或通信,口頭上彼此也稱‘朋友’,筆頭上有時或稱‘仁兄’,諸如此類”)。然而,上面相應的英語譯文卻沒有完全體現原文的這層意思。譯文將We主位化,作為最后一句的主位,讓讀者感到這句話是討論人們對這些交際的看法,而不是以客觀的口吻來揭示其本質。這樣的譯文,由于沒有完全理解原文的主位化角度,就沒有忠實地反映出原文的意圖和表達力——原文是客觀敘述,因而發人深省;譯文變成了主觀看法,表達力減弱。

另外,主位化理論對自然語言的計算機處理也應具有較大指導意義。至少促使機器以主位/述位為翻譯單位,翻譯出來的目標語文章會更貼合原文意圖。當然,這其中需要解決的理論上的和技術上的問題一定很多,我們對此只是理論上的思考,尚未進行實質性的研究。

注釋:

①這里的“主題”也是topic,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它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話題”。關于主題或話題研究的各種不同意見,可參看石定栩(1999)。

【參考文獻】

[1]G.Brown&G.Yule.Discourse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2]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Grammar[M].London:EdwardArnold,1994.

[3]Halliday,M.A.K.LanguageasSocialSemiotic[M].London:EdwardArnold,1978.

[4]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in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5]Li,CharlesN.&SandraA.Thompson.SubjectandTopic:anewtypologyoflanguage[A].李谷城摘譯.主語與主題:一種新的語言類型學[J].國外語言學,1984(2):38—44.

[6]Leech,G.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7]Perfetti,C.A.&Goldman,S.R.Thematizationandsentenceretrieval[J].JournalofVerballearningandVerbalBehavior,1974(13),70—79.

[8]William,J.Baker.An"InformationStructure"ViewofLanguage[A].陳平譯.從“信息結構”的觀點看語言[J].國外語言學,1985(2):4—10.

[9]范曉.三個平面的語法觀[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

[10]馮光武.漢語語用標記語的語義、語用分析[J].現代外語,2004(1):24—35.

[11]金春偉.英語主述位理論中的狀語主位化[J].福建外語,2002(1):12—15.

[12]李大勤.“關系化”對“話題化”的影響[J].當代語言學,2001(2):127—131.

[13]陸儉明.漢語口語句法里的易位現象[J].中國語文,1980(1):28—41.

[14]史有為.主語后停頓與話題[J].中國語言學報,1995(5):97—123.

[15]石定栩.主題句研究[A].徐烈炯.共性與個性—漢語語言學中的爭議[C]:1—36.

[16]王甦汪安圣.認知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17]徐杰.主語成分、“話題”特征及相關語言類型[J].語言科學,2003(1):3—22.

[18]徐烈炯.共性與個性—漢語語言學中的爭議[C].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19]徐盛桓.主位和述位[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2(1):1—9.

[20]楊成凱.漢語句子的主語和話題[J].現代中國語研究,2000(1):35—48.

[21]袁毓林.話題化及相關的語法過程[J].中國語文,1996(4):241—254.

[22]張伯江.認識觀的語法表現[J].國外語言學,1997(2):15—19.

[23]張伯江方梅.漢語功能語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4]張成福余光武.論漢語的傳信表達——以插入語研究為例[J].語言科學,2003(3):50—58.

[25]張燕春.易位句中的語音問題[J].漢語學習,2001(4):23—28.

[26]朱永生.主位與信息分布[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0(4):23—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渑池县| 惠州市| 安仁县| 卢氏县| 镇远县| 尼木县| 丹凤县| 肇源县| 新源县| 诏安县| 石门县| 景洪市| 基隆市| 长春市| 田林县| 普定县| 噶尔县| 台东县| 化德县| 东乌珠穆沁旗| 馆陶县| 信阳市| 平江县| 安乡县| 婺源县| 孟津县| 舞阳县| 晋州市| 繁峙县| 乐东| 屏东市| 文昌市| 武威市| 剑河县| 五大连池市| 平潭县| 盘锦市| 汉沽区| 共和县| 丰都县| 天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