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漢字簡化對部首體系沖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自1909年,陸費逵發表《普通教育應當采用俗體字》一文以來,漢字簡化運動已近百年。百年來,漢字簡化備受人們關注,簡化漢字也由不甚完善到漸趨完善,到今天形成一個較為穩定的體系。漢字簡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正如新加坡同仁所言:“某些字的筆畫太繁,于是遂有簡化字的產生了異體字太多,于是遂有加以整理并進而減少字數的必要;字形不便書寫,于是遂有變舊字形為新字形之舉。不論是簡化,整理或改變字形,其最終目終都在于使漢字更易學、易懂并減少多余的漢字流行,這不論對學習者或使用者,都獲益不淺。”①
但漢字簡化在古代是自然演變,現代是有意識的改革。正是在這種有意識的改革中,由于一些簡化方法的應用(如草書楷化,符號代替等)對漢字形體的改變較大,引起字書分部取首的標準和原則發生變化,進而對漢字原有部首體系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
筆者利用《說文解字》、《康熙字典》、新《辭?!?、《新華字典》對《簡化字總表》的第一表、第二表漢字作以分析,結果如下圖所示:
1.有25%的字保留繁體字部首,對原有部首體系沒有沖擊。如:礙(礙)、壩(壩)、構(構)、帶(帶)、嘆(嘆)、戰(戰)、種(種)、厭(厭)、療(療)、懸(懸)分別保留了原來的部首(石、土、木、巾、口、戈、禾、廠、疒、心)這一類居多,體現了漢字的繼承性和穩定性。
2.還有部分漢字(約占1%)只是保留原來繁體字的部首。如:隸(隸)、系(繫)、從(從)、廣(廣)、兒(兒)、虧(虧)、殼(殻)這種簡化方法產生的字較少。
3.有12%字在簡化中原字被取消,即通過去掉部首的方式實現簡化。如:表(錶)、電(電)、鞏(鞏)、復(複)、號(號)、產(產)、離(離)、麗(麗)、親(親)原來的部首金、雨、革、衤、虎、生、鹿、見、系分別被簡化掉。這種簡化字對原部首體系沖擊較大,新產生的簡化字需要重新歸部。
4.有51%的字是改變原字部首的,正是這部分字造成了對簡化字部首體系的沖擊。具體又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部首分化或簡化,約占24%。部首分化例如:“衤”從衣部分化,如:襖(襖)屬衣部,簡化后屬衤部。“扌”從手部分化,如:攙(攙)、擔(擔)、擬(擬)繁體字屬手部,簡化后屬“扌”;“忄”從“心”部分化,如:懺(懺)、懷(懷)、懼(懼)這種情況只涉及小部分字,主要是“衤、扌、忄、月、火、刂、亻、氵、犭、辶”部的字。
部首簡化例如:讒(讒)言部被簡化為“讠”部,饞(饞),食部被簡化為“饣”部,纏(纏),糹部被簡化為“纟”部,購(購)貝部被簡化為“貝”部,顧(顧),頁部被簡化為“頁”部,雞(鶏),鳥不包分配被簡化為鳥部。這種情況亦不很多,主要是讠、钅、饣、阝、礻、足、貝、纟、頁、鳥、馬、車、魚等部的字。
②部首改變,約占27%。一種情況是保留字體更換部首,這種情況通過繁簡字的比較,部首還是較易辨識的,如:骯,繁體字骯屬骨部,簡化后屬月部;鹼,繁體字鹼屬鹵部,簡化后屬石部;借,繁體字藉屬艸部,簡化后屬亻部;風,繁體字風屬蟲部,簡化后屬幾部;孫,繁體字孫屬系部,簡化后屬子部。
還有一種情況是改變繁體字形體,簡化后需另歸部,由于字體改變引起重歸部,應該說這種情況對部首體系沖擊很大,如:板屬木部,繁體字闆屬門部;辦,屬力部,繁體字辧屬刀部;別屬刂部,繁體字彆屬弓部;沖屬冫部,繁體字衝屬行部;伙屬亻部,繁體字夥屬多部;護屬扌部,繁體字護屬言部;體屬亻部,繁體字體屬骨部;憂屬忄部,繁體字憂屬心部;簾屬穴部,繁體字簾屬竹部。
5.有11%的字簡化后難以歸部。如:幣,繁體字幤;才,繁體字纔;書,繁體字書;頭,繁體字頭;萬,繁體字萬;舉,繁體字舉;棗,繁體字棗;買,繁體字買;關,繁體字闗;簡化后很難在傳統部首體系中找到歸部,在《新華字典》《現代漢語字典》中也往往列于難檢字表中。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所謂“多開門”的情況,很多字簡化以后在《新華字典》《現代漢語字典》中都同時歸類于兩種部首之中,如:導,繁體字導屬寸部,簡化后歸入已部、寸部;歡,繁體字歡屬欠部,簡化后歸入又部、欠部;獲,繁體字獲屬犭部,簡化后歸入艸部、犭部;羅,繁體字羅屬網部,簡化后歸入罒部、夕部;鄧,繁體字鄧屬邑部,簡化后歸入又部、阝部;當,繁體字當屬田部,簡化后歸入部;靈,繁體字靈屬巫部,簡化后歸入火部、部?!岸嚅_門”的辦法固然便于快速查檢漢字,但一個字有多種歸部,對于傳統一字一部的部首體系的沖擊可以想見。
由以上分析,我們看到,漢字簡化給部首體系的沖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漢字簡化使部分部首也得到簡化如:言食金分別簡化為讠、饣、钅,但由于部首并未完全簡化,所以又不能取消舊部首。仍以言食金為例,講、餅、鉆中是簡化部首,而詹、饕、鑒中言、食、金繁體部首依然存在,這樣繁簡部首并存,在一定程度上繁化了原有部首體系。
2.很多字簡化以后,部首被簡化或改換。一些字如:表、電、回、開、術等是通過刪除部首實現簡化的,徹底打亂了原有歸部體系;一些字如:臟、蓋、慶、聽、準、驚簡化以后改換了部首也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原有歸部體系;至于難檢字,更是漢字簡化給部首體系帶的大難題,這些字非但必需重歸部,而且很難歸部,給檢字帶來很大麻煩。這樣,簡化字部首體系將與傳統字書的部首體系分離,可看作是漢字簡化對部首體系造成的最大沖擊,只會簡化部首的人將無法充分利用傳統字書。
.另一個沖擊就是分部取首原則的改變,可稱之為部首觀念的變化。傅永和先生對部首的界定是:“按漢字字形結構,取其相同部分,作為查字依據,分部排列,其相同部位稱為部首。”②在傳統上,《說文解字》的540部是根據字形、字義確定的,《康熙字典》214部是根據字形、字體確定的。漢字簡化以后字形發生很大變化,很多字或者部者已被簡化掉,或者已改變歸部,原有體系已難以維系,因此伴隨著漢字簡化確立了一種根據字形、部位確立部首的方法,即“依據字形定部,一般采取字的上下左右外等部位作為部首,其次是中坐和左上角,按照以上7種部位都無從確定部首的,查單筆部首(一丨丿丶乙)?!边@是對部首體系原則性的改變,它更便于人們查檢簡化字。
4.傳統部首體系原本就存在一些分歧,漢字簡化后更加劇了部首體系的混亂。最突出的是數量不統一:《說文解字》540部,新《辭?!?50部,《康熙字典》214部,《古今漢語詞典》201部,《新華字典》189部據筆者統計,其中有158個部首為各種詞典字書部首體系所共有,它們是:一、丨、丶、丿、乙、人、兒、八、冂、冖、幾、凵、刀、力、勹、匚、十、卜、卩、廠、厶、又、口、囗、土、夂、夕、大、女、子、宀、寸、小、尤、尸、山、工、已、巾、幺、廣、及、廾、弓、彐、彡、彳、心、戈、戶、手、攴、文、斗、斤、方、日、月、木、欠、止、歹、殳、毋、比、毛、氣、水、火、爪、片、牛、犬、瓜、瓦、田、疋、疒、白、皮、皿、目、矛、矢、石、示、禾、穴、立、竹、米、系、缶、罒、羊、羽、老、耒、耳、聿、臣、自、臼、舌、舟、艸、虎、蟲、血、衣、西、見、角、言、谷、豆、豕、豸、貝、赤、走、足、身、車、辛、辰、酉、采、里、金、門、隹、雨、青、革、韋、音、頁、風、食、馬、骨、髟、鬥、鬼、魚、鳥、鹵、鹿、麥、麻、黑、黽、鼠、鼻、齒、龍。其中罒、艸、齒、龍、黽、魚、鳥、鹵、麥、馬、韋、風、頁、門、貝、見、車為簡化部首,在傳統辭書上是繁體。除此以外的部首則各辭書、字典中收錄大不相同,有的在甲書中是部首,在乙書中不是,例如:七、丁、丑、三、丙、不在《說文解字》中是部首,在其他字典中不是。亅在《新華字典》、新《辭典》中不做部首,在《說文解字》《康熙字典》中是部首,在《古今漢語詞典》中歸入乙部。首、香、鼓在《新華字典》中不做部首,在《古今漢語詞典》、《說文解字》、《康熙字典》、新《辭?!分凶霾渴住?/p>
其次是稱說混亂:據傅永和先生統計,冖、匚、冂、亻、勹、廴、卩、阝(左)、阝(右)、丬、忄、宀、辶、艸、廾、才、口、犭、纟、灬、衤、、夊、罒、夂、攵、、疒、礻、類30個部首存在稱說不一的情況,分別有2—7種說法。
再次是歸部不同。由于部首數量不一,必然存在歸部不同的狀況,以兵、游、徒、必、穎、賊、肴、布、截字為例,在《說文解字》中分別屬于廾部、方部、辵部、八部、禾部、戎部、肉部、巾部、戈部;《康熙字典》中分別屬于八部、水部、彳部、心部、禾部、貝部、肉部、巾部、戈部;在新《辭海》中分別屬于八部、水部、彳部、丶部、頁部、貝部、ㄨ部、部、部,在《新華字典》中分別屬于丿部、氵部、彳部、心部、頁部、貝部、月部、巾部、戈部。
部首在漢字體系中是一個涉及面容寬﹑又很復雜的問題。從幾部權威辭書、字典《部首目錄》對比來看,目前大家對部首的認識還不盡統一,這不僅影響到人們對漢字的查檢、辨識和使用,同時也不利于漢字的進一步簡化。簡化字推行47年來,已為人們所接受,可以說已深入人心,所以無論簡化后對原有漢字體系造成的沖擊如何,目前我們能做的唯有接受現實,認真研究對策,解決現在的混亂局面,以避免以后的簡化中出現類似錯誤。目前亟須解決的就是對部首的定數、定形、定名、定位,以促進文字規范化和標準化。
注:
①《新加坡的漢字》第67-68頁,學習出版社,1976年。
②傅永和:《漢字七題》,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主要參考文獻
1.王秉愚《漢字的正字與正音》,語文出版社,1994年。
2.陳愛文、周靜梓、陳尚農《漢字字形和表形符號編碼》,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年。
3.詹鄞鑫《漢字說略》,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4.李祿興《現代漢字學要略》,文津出版社,1998年。
5.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6.謝世涯《新中日簡體字研究》,語文出版社,1989年。
7.倪永宏《漢字部首詳解》,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年。
8.《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1998年。
9.《康熙字典》,中華書局,1980年。
10.《古今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0年。
11.《說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2.《漢字問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語文出版社,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