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動賓式合成詞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漢語歷史上雙音詞的產生所體現的由句法到詞法的變化實際上是一種類似語法化的語言形式的理據性減弱的變化過程。雙音詞的衍生屬于一種詞匯化現象,即短語等非詞單位逐漸凝固或變得緊湊而形成單詞的過程。動賓式合成詞也是這樣從一個結構松散、不甚穩定的句法單位演變為個凝固的、穩定的詞匯單位的。本文根據當代漢語詞匯化研究中的某些研究成果,探求動賓式合成詞詞匯化的衍生方式,并提出短語降格、構詞法、粘合、重新分析、比喻等方式都可以促進動賓式合成詞的詞匯化。
關鍵詞:詞匯化;短語降格;構詞法;粘合;重新分析;比喻
Abstract:TheappearanceofdissyllabicwordsinChinesehistorywhichisaphenomenaoflexicalizationimpliestheweakeningofgrammaticalizationinlanguageform.Withthelexicalization,nonwordphrasesaregraduallysolidifiedandcompactedintowords,whichisthewayverbobjectcompoundscomeintobeing.BaedonthelexicalizationreseachonmodernChinese,thispaperprobesintothelexicalizationofverbobjectcompoundsanddiscussestheapproachestolexicalizationsuchasphrasedegradation,wordbuilding,conglutination,reanalysisandparable.
Keywords:lexicalization;phrasedegradation;wordbuilding;conglutination;reanalysis;parable
所謂詞匯化,是指詞在演化過程中經歷的一個從結構松散、不甚穩定的非詞的句法單位到凝固的穩定的單一的詞匯單位的動態過程。漢語詞匯系統中的很多詞語都是經由這一歷時過程發展演變而來的,現代漢語詞匯系統主體的合成詞在歷史上的產生就是一個詞匯化的過程(也包括一些語法化現象在內)。本文主要是在現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總結前人研究的經驗,從中探求漢語動賓式合成詞詞匯化的衍生發展方式。
一、詞匯化和語法化
Kurylowicz提到,有一種跟語法化相反的演變過程叫做“詞匯化”(lexicalization),指的是這樣的一種演變:派生形式語法化為屈折形式,然后又詞匯化為派生形式。但Kurylowicz并沒有將詞匯化看成語法化的反例,而只是認為語法化和詞匯化是語言演變的兩個不同過程。①
Givón提出一個著名的觀點:“今天的詞法曾是昨天的句法。”[1]這種從句法到詞法的轉化現象在語言中普遍存在著。董秀芳稱其為詞匯化。它針對的詞匯化是指從大于詞的自由組合的句法單位到詞的一種變化,比一些語言學文獻的lexicalization的含義寬泛,后者一般指從語法性成分到詞匯性成分的變化。她所談的詞匯化可以與西方語言中的形態化相類比,形態化也是由分立的句法單位變為詞,但其結果是造成派生詞,原來獨立運用的詞變為了詞綴。詞綴可以說是一種語法性成分,因而由獨立的詞變為詞綴的過程被看作是語法化的一種重要的類型。漢語中的情況有所不同,自由的句法單位變成的往往是復合詞或單純詞,如由動賓短語演變為動賓式的復合詞,雖然由分立的句法單位變為派生詞的情況也有,就像她在論文中所討論的一些例子,但詞綴在漢語中始終不發達。因而我們把漢語中由非詞單位到詞的變化不稱為形態化,而統稱為詞匯化,這樣定名可以具有更大的概括性。
Heineetal說,關于詞匯化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觀點。這點沈家煊已經談到,他指出:“‘詞匯化’(lexicalization)這個術語除了‘用詞來表達某個概念’這種共時上的意思外,在歷時上還有兩個意思,一是指詞綴變為詞,這種意義上的‘詞匯化’是與‘實詞虛化’或‘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對待而言的;另一種意思是指詞的組連(指兩個或多個詞連接在一起的序列)變為詞。”[2]同時他也指出:“詞綴變為詞的現象十分罕見,而詞的組連變為詞的現象十分普遍。因此,我們按后一種意思使用‘詞匯化’一詞。”[2]除一部分學者,如胡壯麟、李健雪認為詞匯化現象是語法化單向性的反例(即由詞綴變為詞)[3-4],大部分學者傾向于第二種觀點,如董秀芳認為詞匯化現象即短語等非詞單位逐漸凝固或變得緊湊而形成單詞的過程[5]。王燦龍也認為詞匯化就是一個短語或由句法決定的其他語言單位在經歷了一段時間后,其自身變成一個穩固的詞項,并且進入基本詞匯或一般詞匯的現象。[6]他認為詞匯化就是一種句法單位成詞的凝固化。
關于詞匯化與語法化的關系,很多學者進行了論述。沈家煊認為“短語或詞組逐漸凝結為一個單詞的過程即短語的詞匯化,應該納入語法化的范圍”[2]。徐時儀則直接把“詞組虛化為詞”的現象命名為“詞匯語法化”。[7]可見他們都看到了詞匯化和語法化二者之間的聯系。董秀芳和王燦龍等人都認為“詞匯化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語法化”[5-6]。本文不對此進行區分。
二、動賓式合成詞衍生發展的方式
董秀芳認為漢語復合詞的形成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由短語降格而成的,其形成起初具有短語的身份,后來逐漸演變出詞的功能,獲得了成詞的資格。[8]如“冠軍”、“責備”等就是由一個動賓式短語發展成的一個名詞。二是按特定的構詞法造出的,其形式在語言系統里出現之初就具有詞的身份。如“打假”就是按動賓構詞方式造出的一個詞。三是由本不在同一句法層次上而只是在線性順序上相鄰接的成分變來。如“盡力”等詞語就是這樣而來的。這三條途徑,我們將在下面的具體內容中論證。
董秀芳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值得關注,筆者據此總結出動賓式合成詞詞匯化的衍生方式:
(一)縮略詞向復合詞的轉化
張世祿指出:“常用的詞組往往經過凝結作用或縮減作用,轉變為詞,這樣從詞組的凝結或縮減變為詞,正是詞的產生的重要方法之一,也就是語言本身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這類詞是為了避免詞的音節太長而加以修剪的,通常是二音節或三音節,我們可以把它們看作是一類特殊的動賓式合成詞,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這一類特殊的動賓式合成詞的數量有日益增長的趨勢。”[9]例如“報考研究生——考研”;“申辦奧運會——申奧”;“閱讀報紙——讀報”等。
(二)粘合
Saussure曾提出“在新單位的產生中,除類比以外,還有另一個因素,那就是粘合。粘合是指兩個或者幾個原來分開的但常在句子內部的句段里相遇的要素互相熔合成為一個絕對的或者難于分析的單位”[10]。
Langacker在談到結構層次變化的類型時指出了這樣三種情況[11]:(1)取消分界(boundaryloss);(2)改變分界(boundaryshift);(3)增加分界(boundarycreation)。沈家煊認為Saussure所定義的粘合現象就屬于取消分界這種結構變化,這種取消分界的變化使得一個句法結構轉變為了一個詞法結構。
董秀芳指出粘合現象產生雙音詞。[8]粘合絕大多數都是在雙音節短語中發生的,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漢語特定的韻律要求決定的。韻律是語言的形式特征之一,有著生理和心理的基礎,屬于語言的普遍現,韻律與語言的其他層面相互作用,決定了語言的面貌。其中一點是,韻律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構詞法。當一個復合的概念用一串極其慣用的帶有意義的單位表達的時候,人們的心理就會像抄小路一樣對它不作分析,直接把概念整個附在那組符號上面,使它變成一個單純的單位。如“盡力”:
事主而不盡力,則有刑。(《管子•形勢》)
皆不肯為盡力。(《史記•留侯世家》)
以上例子中,“盡力”是一個動賓短語。“盡”是動詞,意思是“竭力”;“力”是名詞,意思是“能力”。“盡”作為動詞不具有動作性,“力”也不是一個有形的具體名詞,二者之間的影響度也比較小,因而符合詞匯化的條件。后來“盡力”粘合為一個副詞,意思是“用一切力量(做某事)”。如“得罪”:
得罪于天子。(《詩•小雅•雨無正》)
子華由是得罪于鄭。(《左傳•僖公七年》)
以上例子中的“得罪”還是一個動賓短語,其后的介賓結構的存在表明它不能直接再接一個賓語。但是由于“罪”的具體性低,“得”是一個泛義動詞,動作性不強,兩者之間的影響度也很小,符合成詞條件,所以后來“得罪”變為一個動詞,其后又可以直接帶賓語,如:
其舍人得罪信,信囚,欲殺之。(《漢書•韓信傳》)
(三)韻律構詞
馮勝利指出:“語言除了語音﹑句法﹑語義等不同層面之外,其韻律結構也應視為語音中相互作用的諸多層面中的一個重要的﹑獨立的層面。”[12]我們的詞感,正源于韻律這一層面。就是說,“睡覺”、“走路”等形式在句法上雖然不是詞,但在韻律上卻是“詞”——韻律詞。韻律詞是語言韻律系統的產物,它的基本形式是音步(雙音節),所以只要滿足音步,就是韻律詞。
同時,他指出語素+語素是復合詞產生的一般方式,因此音步的實現跟復合詞的實現便“合二為一”。就是說,簡單復合詞的實現必然可以滿足音步的要求;另一方面,音步的實現(一個音節加一個音節)則不可避免地導致復合詞的出現。
將音步設定為漢語的兩個音節,未嘗不可,但“只要滿足音步的基本要求,就可以是一個韻律詞”的結論,卻值得斟酌。因為,既稱“韻律詞”,就必有詞的特征;倘無詞的特征,又緣何稱詞?我們承認,大部分滿足音步要求的雙音節組合體具有詞的特征,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的雙音節組合體雖能滿足音步的要求,卻未必具有詞的特征,或者說未必符合一般人的“詞感”。
(四)動賓短語變為雙音詞
如“冠軍”:
勇則冠軍,威能振敵。(唐李德裕《授石雄晉絳行營節度使制》)
父操,輕俠有膳氣,孫策初興,每從征伐,常冠軍履鋒。(《三國志•吳志•凌統傳》)
以上例子中的“冠軍”為動賓短語,義為“冠于軍中”,即在軍中數第一。“冠軍”與“振敵”對舉,更能證明“冠軍”是動賓短語。后來“冠軍”發生了詞匯化,如:
父命酃出應童子試,輒以冠軍補弟子員。
此例中“冠軍”已經成為一個名詞,指“第一名”。到現代漢語中變為專指“比賽中的第一名”。
又如“責備”:
是故君不責備于一人。(《淮南子•汜論》)
人之才不能盡曉,天不以疑責備于人也。(《論語•感類》)
然《春秋》之法,常責備于賢者。(《新唐書•太宗紀贊》)
以上三例中的“責備”是動賓式短語,“責”是一個動詞,義為“要求”;“備”在這里是一個抽象名詞,義為“完備”。整個短語義為“要求完備”。
時遼事方棘,上疏責備群臣。(《明史•周宗建傳》)
上例中的“責備”已經粘合成一個動詞,義為“譴責、批評”。
(五)重新分析①
董秀芳認為雙音詞內部形式的重新分析,從賓語上講,就是當一個詞的內部形式模糊之后,語言使用者將一個不知其內部結構的形式歸入自己熟知的類。[5]在這種重新歸類的過程中,類推起著很關鍵的作用。語言使用者在心理上很容易把一個未知形式歸入一個強式結構類型中去。由于動賓式是動詞的一個強式構詞模式,因而一些內部形式模糊的雙音詞被重新分析為動賓式詞就不奇怪了。如“睡覺”,本是一個連動式短語,意思相當于“從睡夢中醒來”,但它被重新分析為動賓式合成詞之后,有“睡了一覺”的說法。這是因為“覺”最初的語義已不為普通人所知了,但是“睡”的動詞性很強,而且常用。
(六)語素合成
李如龍認為:就漢語的情況說,從上古時期起,就開始了從單音到多音的詞匯衍生。[13]早期漢語的語素合成詞的形式是歷經過一個歷史過程的。開始時先作為詞組,用得多了,意義也經過整合和濃縮,后來就變成了詞。例如,述賓式的名詞有“司馬﹑將軍”,動詞則有“奔命﹑告老”。
(七)比喻詞匯化
劉大為認為死比喻、活比喻并不是一對語言學的術語,但是它們直觀地描摹出了我們對比喻的兩種存在形式的感受。[14]進入了概念系統而更深刻地左右著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和思想結構的,是看似平淡無奇的死比喻,如“不要試圖鉆法律的漏洞”、“上海的魅力將在法國人民心中扎根”。死比喻作為詞語單位,同時又能攜帶原有的比喻關系被反復利用,就有了詞匯系統成員的資格。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把死比喻稱為詞匯化的比喻。然而有些詞語化了的比喻卻因為它所指向的對象在其他環境中也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或者這些比喻能夠將越來越多,有相似關系的對象同樣納入自己的關系中,這些詞語化了的比喻開始被人們在新的環境中使用。
我們認為劉大為所說的“比喻詞匯化”中的“比喻”是隱喻學中的概念,不是修辭手段,而是人類普遍具有的認知模式。
詞匯化與語法化一樣,都是語言單位從理據清晰到理據模糊、從分力到融合的變化過程。漢語不僅可以為研究語法化提供很多頗具啟發性的材料,而且在詞匯化方面的研究資源也是得天獨厚的。希望我們在詞匯化研究中,多角度、多層面地深入挖掘材料,考慮問題,從中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期待能更深刻地了解漢語的歷史,更科學地分析漢語的現狀。
參考文獻:
[1]GIVONT.Historicalsyntaxandsynchronicmorphology:anarchaeologist''''sfieldtrip[J].LinguisticSociety,1971(7):394-415.
[2]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4):3-4.
[3]胡壯麟.語法化研究的若干問題[J].現代外語,2003(1):85-92.
[4]李健雪.論作為語法化反例的詞匯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86-90.
[5]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6]王燦龍.詞匯化二例——兼談詞匯化和語法化的關系[J].當代語言學,2005(3):225-236.
[7]徐時儀.論詞組結構功能的虛化[J].復旦學報,1998(5):108-112.
[8]董秀芳.“不”與所修飾的中心詞的粘合現象[J].當代語言學,2003(1):12-24.
[9]張世祿.張世祿語言學論文集[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10]SAUSSURE.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11]LANGACKERRW.Mechanismsofsyntacticchange[M].Austin:UniversityofTexasPress,1977.
[12]馮勝利.從韻律看漢語“詞”“語”分流之大界[J].中國語文,2001(5):27-37.
[13]李如龍.漢語詞匯衍生的方式及其流變[J].語言文字學,2003(2):68-76.
[14]劉大為.比喻詞匯化的四個階段[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