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習作教學根本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當前,學生習作中普遍存在著說假話、說空話、說套話的現象。這種不良現象如果任其蔓延,不僅使學生難于體驗寫作的快樂,喪失寫作自信心,還會使學生染上編造謊言、弄虛作假的習氣等。《語文課程標準》中針對這一現象,提出了這樣的教學理念:“在寫作教學中......要讓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因此,筆者認為,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倡導“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和思想的實際,表達真情實感,說“誠實的自己的話”,而不是“鸚鵡學舌”。有這樣一句話:“文章應該事真、情真、理真,否則,就猶如剪彩為花,刻紙為葉,不可能有生命活力。”不是出自肺腑之言,文章是不會生動、自然、感人的。所以,習作教學中引導學生“寫實求真”,是非常必要的,它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多年來,筆者在習作教學中緊扣“實”字,沿著詞句段篇的發展順序,組織練筆,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具體做法如下。
一、實話實說,準確用詞造句
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這是習作教學的基本要求。然而說是寫的基礎,動筆之前的說話訓練需抓真、抓實,杜絕空話、假話,應讓學生養成實話實說的好習慣。為了讓學生在說話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養成觀察周圍事物習慣,有意識地豐富學生的見聞,讓學生在說話之前,進行觀察和思考的訓練以及準確用詞造句的練習。
那么,怎樣指導學生觀察事物和說話訓練呢?我的粗淺經驗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例如,小學語文第五冊中有一道寫觀察景物的練習,我就充分利用家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帶學生走出校門,引導他們細致地觀察。
家鄉的景色真美。學校的北面是溫柔可親的雞冠山,山上的樹木青翠欲滴,山腳下是一片片枝葉茂密的果樹林,飄落著濃郁的花香,許多小鳥在錦簇般的果林上空歡樂地歌唱;果園前面就是寬闊筆直的二級公路,公路上人來車往,川流不息;學校的南面,聳立著一座座樓房,那是近幾年剛剛建起的村民樓;樓的前面就是碧綠的稻田;再遠處就是和天空混成一色的碧藍的大海,海面上白帆點點……
通過上面的觀察后,外面的景物已經在學生的腦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認識到只要細致觀察,鄉村里有寫不完的素材。接著,我又引導學生說出每一處重點的景和物,學生爭先恐后發言。
“山坡上,有松樹、柏樹、木麻黃、相思樹、馬尾松許多種樹木。”
“果園里有龍眼樹、枇杷樹、荔枝樹、香蕉樹、桔子樹許多種果樹。”
“公路上有客車、貨車、的士、拖拉機、自行車許多種運輸工具。”
“田野里有水稻、花生、甘蔗、地瓜、大豆許多種農作物。”
“大海里有馬鮫、帶魚、墨魚、鰻魚、松子魚許多種魚。”
學生的思路就像打開閘門的水似的滔滔不絕。
之后,我引導學生把這些有新鮮感的詞句運用到習作中。學生紛紛動筆,遣詞造句恰到好處,毫不虛假。這個教學過程,我根據小學生語言發展的特殊規律,堅持“從說到寫,先說后寫”的習作原則。既鍛煉了學生聽、說能力,又為學生寫作積累了好詞佳句,為下筆成文打下了基礎。在每一次下筆之前,我都讓學生實話實說,從說到聽,從聽到議,從議到寫,將口頭語言轉化成書面語言,用我手寫我口,從而使習作做到語句流暢,遣詞造句恰如其分。
二、實物實錄,注意片斷訓練
在作文訓練過程中寫片斷,我認為具有很高的訓練價值。因為,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練筆中領悟“內容具體,感情真實,圍繞一個意思寫”的門道。有些人認為,實物實錄的訓練會有“胡子眉毛一把抓”之嫌。但我認為,這個訓練作為過渡到成篇習作不無益處,不僅能從不同的角度對寫作訓練進行分解,還能在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能力培養上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一節“有具體內容”的作文輔導課上,我設計了一道問題,請學生寫動作描寫片斷,“在上學路上,看見一位老奶奶手提兩個沉重的包裹在慢慢地行走,你怎么做?”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跑過去幫她!”我進一步發問:“怎么跑?怎么幫?”用引導求實的辦法,回憶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場景:“跑——拔腿往前跑;三步并作兩步;邊跑邊喊……”“幫——彎下腰,有禮貌地接過沉重的包裹,并一手攙扶著老奶奶;與老奶奶聊天,問清去向……”這樣錄像式的片斷描寫,有助于培養學生以事實為依據、仔細觀察、具體敘述的表達能力。同樣的道理,一處景物、一個場面、一席對話、一種感受,都是可以進行實物實錄的片斷訓練。這種片斷訓練,無需文題、不講究開頭和結尾,就實寫實,到一定程度,再加以擴展,要寫成篇習作,就并非難事了三、實事實寫,練好成篇習作
筆者認為,習作就是要把現實場景轉化作一篇篇文章。然而,當前習作教學現狀的調查表明,學生出現了“不敢寫實事”和“不會寫實事”的毛病,這成了提高習作能力的絆腳石。
學生“不敢寫實事”的癥結,就在于長期以來我們教師對“思想健康”這一要求認識的偏頗。所以,習作課上,常有學生會問:“老師,我寫××,可不可以?”“老師,我寫××,行不行?”應當說,小學生練筆、寫作,不存在“行不行,可不可以”的問題,只存在“好不好”的問題。有一道習題為《書店見聞》,一個小朋友這樣寫道:“我急沖沖地跑到書店,問:‘阿姨,能不能買本《優秀作文100篇》呢?’哪知,那位售貨阿姨頭也不抬,不冷不熱地說:‘賣完了!’我無耐,只好悻悻地走了。可剛出店門不遠,我又看見了一位叔叔走進書店,我便停了下來,只聽那位叔叔也要買那本書,那位阿姨笑臉相迎:‘有啊!有啊!’我生氣極了,連忙跑過去……”這樣真實而又通順的文章,居然被老師批評為選材不好,還引導他要像課文《書的故事》中魯迅先生送書給賣票工人那樣,寫小朋友上書店買書,售貨員阿姨疼愛有加,夸他是個愛讀書的好孩子。但湊巧,小朋友錢沒帶夠,阿姨居然掏出自己的錢給墊上。老師說,這樣才能寫出社會主義新風尚。多可笑啊!這種引導本身已嚴重地危害了作文訓練的科學性,此乃純粹的應試教育模式。但愿在大力開展素質教育的今天,不要再出現這種扼殺孩子純真天性的作文輔導方法。
“不會寫實事”的問題,則就應是習作教學的藝術問題。它涉及面廣,但就習作指導這一點而言,我認為:要讓學生寫實事,得暫且放下“輔導習作”的架子,讓學生在自由自在的空間中獲取習作素材。我曾試著上過這樣一節習作指導課:課前,我并不宣布命題,而是告訴學生:今天,老師要和大家玩一種智力游戲。話音剛落,同學們立刻活躍起來,接著,我宣布了一些游戲規則。然后,請每組同學中的一位到講臺前領紙條,讓每組第一座同學轉身傳話——告訴后座紙上寫了什么。接著依次類推,傳話完畢,最后的同學要迅速到黑板上把所聽到的寫出來……全班同學沉浸在活躍的氣氛之中,游戲的結論就以同學們以本節課的游戲內容為題材,進行自由命題寫作。當場作文,班上響起了前所未有的“沙沙”的落筆聲,同學們個個邊寫邊笑,臉上露出了勝利的喜悅。
真實的東西是最美的。教師指導學生習作要把握真實,讓學生用自己的手寫自己的話,用自己的手寫自己的事。這樣,學生必能敞開心扉,自由表達,流露自己的真情,習作基本功訓練才能落到實處,習作能力才會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