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建本科院校發展戰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要運用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環境下新建本科院校面臨的機會、威脅,自身的優勢、劣勢,指出了許多新建本科院校發展中的誤區,提出在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中應抓住機遇,規避威脅,挖掘自身的比較優勢,合理配置資源,優化辦學層次、專業設置組合,強化內部管理,提高組織效能,尋求發展空間,達到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建本科院校比較優勢發展戰略
在全國630多所本科院校中,新建本科院校有198所,占本科院校的近1/3。新建本科院校不但要受到來自國內的重點高校和高職高專兩個方面的擠壓,而且要迎接高校全球性競爭的挑戰。本文運用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了我國新建本科院校發展所面對的機會、威脅,以及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指出了許多新建本科院校在發展中應抓住機遇,規避威脅,挖掘自身的比較優勢,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1新建本科院校的SWOT分析
1.1機會
1.1.1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知識經濟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國際上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各方面的多極化發展日趨明顯,全球性競爭環境已經形成。在這一競爭環境中,人才是競爭力強弱的決定性因素,人才培養的重點在大學教育,因此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必然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就是為了滿足經濟發展對多層次人才的需求,特別是近幾年,國家采取了擴大招生規模的政策,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有充足的生源保障。
1.1.2高等教育有待進一步發展
雖然我國高等教育近20年來發展較快,但仍然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滯后于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從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互動關系來看,美國、日本、英國、法國、韓國等教育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超過50%,這類國家的人均GDP一般在2萬美元以上;教育較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35%~50%之間,如意大利、希臘、阿根廷等,這類國家的人均GDP超過1.7萬美元;教育中等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15%,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如秘魯、墨西哥等,這類國家的人均GDP一般超過5000美元;而教育欠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低于15%,如印度尼西亞、印度等,這類國家的人均GDP普遍低于5000美元。我國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1%,離發達國家50%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鑒于此,我國高等教育從大眾化走向普及化必將給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帶來契機。
1.1.3教育部門領導和專家學者的重視
在全國630多所本科院校中,新建本科就有近200所。所以無論是教育部有關部門領導,還是高教研究的專家學者,都對新建本科院校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與重視。國家教育部吳啟迪副部長在第三次新建本科院校教學工作研討會上的講話指出:“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國本科教育的新生力量,沒有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很難說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得好”。從這個層面看,新建本科院校面臨著空前的發展機遇。
1.1.4地方政府對新建本科院校的支持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地處地級市,屬省市共管高校。地級市的高校數量有限,培養的人才也主要為該地區經濟發展服務,因此,各地方政府為了推動本地高等教育的發展,都加大對新建本科院校的支持力度,從辦學用地到經費保障都給予了較大的支持。
1.2威脅
1.2.1國外的威脅
高等教育國際化使我國高校也面臨全球性競爭的挑戰。在全球性競爭環境下我國高校面臨著高等教育資源競爭、發展空間競爭以及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等問題。世界各國的名牌高校,通過各種渠道籌集巨資吸引一流的學者和學術帶頭人。
近幾年來,國外高校紛紛走國際化道路,其中一個方面是招收留學生。因此,我國的高等教育面臨優質生源外流的挑戰。根據教育部消息,自2002年以來,中國公民出國留學人數每年都超過10萬人。2005年度,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11.85萬人,其中自費留學人數為10.65萬人。
互聯網為全球高校提供了一個競爭平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準備在10年內將2000門課程掛到網上,讓全世界的求學者通過互聯網學習其課程。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一些沒有多少生源份額的高校將會被淘汰出局。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文化歷史底蘊淺,在國際化競爭中處于弱勢。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普通高校的經費投入相當有限。按預算內教育經費包含城市教育費附加的口徑計算,2005年全國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例為14.58%,比上年14.90%下降了0.32個百分點。從全國情況看,有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根據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2005年全國GDP為183084.80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為2.82%。
1.2.2國內的威脅
按照一些專家的觀點,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高等學校已經呈現出所謂的圈層態勢。
第1圈:10所,目標是建設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學;第2圈:25所,目標是建設國內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學,合計35所,即進入國家“985”計劃的高等學校;第3圈:21所,除了“985”計劃建設高校外的設有研究生院的高校;第4圈:39所,和前3圈合起來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95所高校;第5圈:170多所,是經批準能夠授予博士學位的高校;第6圈:230多所,是經批準能夠授予碩士學位的高校;第7圈:160多所,是培養本科生的高校;第8圈:1000多所,是高職和大專層次的學校。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第7層,受到眾多圈層的擠壓,很容易產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現象。
1.3優勢
目前我國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由原有辦學歷史較長,辦學實力強的專科學校通過合并和重組而升格。因此,新升格為本科的院校大多具有一部分原辦專科時已形成的優勢與特色的專業,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辦學經驗,這是新建本科院校發展的良好基礎。
1.4劣勢
與第1至第6層學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有許多不足和弱勢,具體表現為:本科意識差、師資質量低、教學經費投入少、教學資源緊缺、辦學成本高等等。同時,隨著社會對職業技術需求的增大,新建本科院校目前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危機已經從學生的就業方面突顯出來。
2新建本科院校發展的誤區
2.1片面追求“高水平、大規模、全學科”的發展模式
目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在發展戰略方面存在著脫離實際,盲目地向重點高校看齊,片面追求“高水平、大規模、全學科”的發展模式。以擴大招生規模為核心,全面擴充辦學規模;追求“全學科”,則體現在綜合性、多門類的學科和專業設置上。片面地追求規模的擴張,重申報輕建設,重提高層次而忽視基礎建設。在專業設置方面貪多求全,往往沒有考慮專業的投入和產出,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的現象嚴重。盲目新增專業,耗費大量的資源和精力,開辦一些與自身優勢與特色相差甚遠的專業。
2.2經費、資源的合理利用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在新增學科、專業上普遍存在盲目性,沒有考慮到社會需求和自身的實際情況,造成經費的緊缺、資源的浪費。而且在經費的利用上存在誤區,有些學校將原本緊缺的經費中相當大的一部分用于征用土地、建筑大樓。由于辦學規模的擴大而增加基本建設的投入本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為了攀比,將本來就捉襟見肘的經費用于修建大量的大樓上必定會給學校的發展帶來危機。
最近互聯網上由聊城大學的南大門引發的“大樓與大師”之爭對許多新建本科院校的經費、資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質疑。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學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第一任校長D·吉爾曼說過:“高等學校需要的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學者,而不是最宏偉的建筑物。”
3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戰略
根據以上分析,要做到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決摒棄“高、大、全”的發展模式,以黃石理工學院為例,分析和探索新建本科院校之發展戰略。
3.1科學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要抓住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普及化發展的機遇,同時,面對來自國內外重點高校和職業技術教育的威脅,科學定位,尋求自己的發展空間。按照劉獻君教授的觀點:“高校定位應從三個層面來考慮,即高等學校在整個社會大系統中的定位,一所學校在整個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定位,學校內部各要素在學校發展中的定位,并主要綜合考慮社會發展的需求、相關學校的狀況以及自身具備的優劣勢等三方面因素。”
3.2挖掘自身的比較優勢
重點大學同新建本科院校相比具有整體優勢,新建本科院校也有自己的優勢學科。下面以黃石理工學院為例,簡要分析如何在區位、行業、學科專業等方面挖掘自身優勢,形成辦學特色。
黃石理工學院是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本校服務社會主要的區域空間——為區域經濟建設培養所需人才。黃石地處長江中游,地理位置優勢明顯,處于東西南北交通要道上,公路、鐵路和水路交通便利。黃石地處武漢城市圈內,在武漢100km半徑范圍內,集中了武漢、黃石等九座城市,形成了湖北乃至長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武漢城市圈是連接東西部經濟的中部節點,是帶動中西部地區崛起的龍頭。專家預測,武漢城市圈,將是中國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三大經濟圈之后第四個大經濟圈。
黃石地區自然資源豐富,黃石境內已探明礦產有4大類78種,占全國已發現礦產品類的28%,其中金、銅、鐵等14種礦產的儲量居湖北之首,硅灰石儲量居全國第一,被譽為“江南聚寶盆”,原材料產業發達,有發展大工業的資源優勢。黃石是國家一類口岸城市,在鄂東地區是唯一設有海關、邊防檢查站和保稅倉庫的城市,通關十分方便。
依托有利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礦產資源,形成了黃石地區的支柱產業——鋼鐵產業、材料業、機械制造業、服裝業、生物制藥、農產品深加工等。應充分發揮行業資源優勢,以特色專業建設為龍頭,帶動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相關學科專業的發展。黃石理工學院自建校以來為黃石地區經濟發展輸送了大批人才,在今后的發展中,應保持原有的特色和發揮已形成的專業優勢,大力發展機械、建筑、材料、服裝等專業。隨著工業發展,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為環境專業發展帶來契機。由于黃石地區的區位優勢,高新技術合資、外資企業發展迅猛,國際貿易及其復合人才需求量不斷增加。
3.3優化辦學層次、專業設置組合
盡管高等教育不是產業,但它必須有市場的引導,才可能獲得發展。新建本科院校政府投入相當有限,辦學經費約50%甚至近70%來源于學費收入,因此辦學效益直接關系到學校的生存與發展。經濟學理論同樣適用于指導高等教育的發展。本文運用波士頓矩陣分析黃石理工學院的學科層次和專業組合,為該校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的學科、專業發展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黃石理工學院有30多年的專科辦學歷史,形成了一批在專科層次有相當競爭力的專科專業,是可以為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大量現金流的金牛業務。而作為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層次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但目前與國內外重點高校和辦學歷史長的次重點高校相比,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可以算是幼童業務——是未來的希望,但目前需要扶持和保護。五年一貫制和“3+2”專業是不斷要舍棄的瘦狗業務。因此,在辦學層次上,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要保留強勢專科專業,大力發展本科專業,逐步淘汰弱勢專科專業。
由于是多校合并組建的本科,因此專業設置存在重疊交叉,如醫學院的護理專業與原湖北衛校的護理專業、師范學院的英語教育專業與外國語學院的英語專業(教育方向)、數理學院的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師范學院的計算機(教育方向)專業與計算機學院的計算機應用專業、管理學院內部的營銷專業和營銷與策劃專業等。為了達到資源共享,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原本緊缺的經費用于重復建設,必須大膽地通過學科專業的融合、重組,優化一些學科專業,淘汰一些服務面向模糊、辦學效益低下的專業。對于新專業的設置,要考慮學校服務面向、周邊高校的相關專業的發展狀況和自身的優勢,運用邊際效用和盈虧平衡等經濟學理論指導決策。
3.4強化內部管理,提高組織效能
3.4.1利益關系的調整
新建本科一般是由兩所或多所院校合并組建的。合并前隸屬不同的“條塊”,撥款渠道、人事關系、服務面向迥然相異,辦學特色、學科結構、學術氛圍、校園文化相去甚遠。合并后必然會遇到機構、學科、專業等調整、合并、重組。高校合并過程中必然有部分人的利益受損,這種利益受損既有物質上的,也有精神上的,物質利益受損可以通過“補償”達到平穩過渡。但精神上的受損不是短期內就能愈合的,如果處理不當,將對學校的建設和發展留下嚴重的隱患。
黃石理工學院是由五校合并而成。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統一認識,形成合力,正確處理利益關系的調整。在制定學校發展規劃的過程中,廣泛征詢廣大教職工的意見,充分討論,并通過各種媒體、途徑廣泛宣傳學校發展的遠景目標,使教職工能正確對待短期個人利益和學校的長期發展、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
3.4.2集權與分權
隨著學校規模的擴大,必須實現管理重心下移。既要避免管得過死,不利于各二級學院發揮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要避免管理失控,因此要正確處理學校管理中的集權和分權問題。對于關系到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必須集權。對于日常管理,由學校及相關職能部門出臺相關政策規章,用制度來約束人。通過適當分權既可提高二級學院的積極性,又可提高辦事效率。
4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在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戰略上要做到準確定位,充分挖掘自身的優勢,優化學科專業組合,強化內部管理,提高辦學效益,才能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環境下抓住機遇,規避威脅,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歐陽玉,鄧秀華.合并高校發展戰略探討——兼論湖南大學的發展戰略[J].大學教育科學,2003(3)
2莊漢文.全球性競爭環境下的我國高校發展戰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2)
3甘暉,王建.戰略機遇期高等學校的定位及其分層次管理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04(2)
4袁小鵬,李金奇.地方高校發展戰略誤區及其矯正[J].咸寧師專學報,2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