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校園網絡安全及防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晏陽初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他所提出的獨具特色的鄉村教育思想,為我國教育的現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推行平民教育的實踐中,他提出了四大教育、三大教育方式的鄉村教育思想體系。其鄉村教育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到了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教義的影響。
[關鍵詞]晏陽初;鄉村教育;思想;形成
在《九十自述》一書中,晏陽初自己說:“‘三C’影響了我一生,就是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比較具體地說,“三C”就是指中國古代的儒家民本思想、西方傳教士的榜樣和來自四海的民間疾苦與智能。他經常自承:孔子的道理給予他做中國人的基本性格;耶穌的積極戰斗,不惜犧牲自己的精神,指引他為國為民服務的正確道路;而全世界人民的疾苦使他終生致力于推行平民教育。在深入了解農村后,晏陽初認為農村存在的問題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主要是愚、窮、弱、私的問題,因而提出了“四大教育,三大教育方式”的鄉村教育思想體系。也就是,對受教育者施行文藝教育、生計教育、健康教育、公民教育,通過學校式教育、家庭式教育、社會式教育來付諸實施。總的來說,晏陽初鄉村教育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到了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的影響。
一、儒家思想的影響
晏陽初出身于書香世家,父親是他的啟蒙老師,從小就熟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等儒家經典,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較深。他說:“我讀的古書雖然有限,但他們卻悄悄地,在我幼小的心田中,埋下一粒微妙的火種,要經過一、二十年,我才發現它的存在和意義。那是什么呢?就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天下一家的觀念。平民教育運動、鄉村建設運動,不論在中國,或是在海外,都是民本思想的實踐,而以天下一家為最高宗旨。”
(一)“民本”思想。晏陽初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響,“民本”一詞來源于《尚書·五子之歌》:“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及《春秋谷梁傳》:“民者君之本也”等語。二戰期間,他在法國從事為中國勞工服務的工作中發現那些所謂的苦力具有偉大的力量,只是沒被開發而已,因此,他決心回國從事開發人民“腦礦”的事業。他在《鄉村改造運動十大信條》中指出“人民是國家的根本,要建國,先要建民;要強國,先要強民;要富國,先要富民。世界上無論任何國家,都是一樣,從來沒有哪一個國家,是國勢強而人民衰弱與人民貧困”的。自1840年的鴉片戰爭之后,中國屢屢遭受外國列強的入侵,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晏陽初不得不思索救國救民的真理何在?在《農民運動與民族自救》一文中,晏陽初分析到:“現在國家所以弄到如此地步,主要的原因就是‘忘本’,整個的國家,人口有四萬萬之眾,可是一點力量也沒有,任何人可以侵入中國如入無人之境,妥協屈服,不知伊于胡底。我們要救亡圖存,必須認清癥結所在。‘民為邦本’,而這雖是一句老生常談,可是我們不能因時間的變遷而抹煞其含有的真理。過去的政治經濟文化之所以落后,就是因為設施沒有著眼于民眾;民眾偉大的力量,非但從來沒有運用過,而且根本沒有發現過。現在我們就要抓著這偉大的潛勢力,教育他們,訓練他們,組織他們,發揮其應有的力量。”他認為:“‘本’即不固,‘邦’又何能寧呢?欲從根本上拯救和建設中國,只有從‘民本’上求一個解決方法。”
(二)“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愛人”,愛人就是對人的生命的珍惜和愛護,真誠地把人當人看,尊重人的尊嚴和人格,愛護、同情、幫助他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愛人包括愛自己,愛由親始,然后由近及遠,推己及人,以至推及“泛愛眾”、“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廣大范圍。“仁”也指個人或整個人類充分仁化而達成的高尚理想境界,如“大同”世界,天下一家,這正是儒家所要達到的理想藍圖。晏陽初不僅深受儒家愛人思想的影響,而且還把這種思想傳播到了世界各地,他認為:不只是中國的人民處于疾苦之中,世界上大多數的人民也處于疾苦之中,因此,他要不分種族地負起天下一家的使命。不僅在中國做工作,還要跑到外國,到菲律賓、南美和非洲去工作,因時、因人、因地去做適合各國國情的四大教育工作,去開發世界的民力,共享治國的甘苦。
(三)“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是孔子著名的教育主張,意思是說教育對象不分貴賤、不分貧富、不分愚智、不分恩怨、不分老少、不分民族、不分國籍都可給予教育,一視同仁,沒有區別。《論語》說:“人乃有貴賤,宜同資教,不可因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中國舊時的教育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有,而是少數人所專有。中國號稱是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但是卻有四分之三的人是文盲。晏陽初認為中國的廣大農民不是不可教,而是無教。“勞苦大眾所需要的,不是腦筋,而是機會,受教育的機會”,特別是居住在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民更應該接受教育,改變貧窮落后的狀況。于是他親自跑到農村和農民一起居住,在自己先農民化的基礎上,去改造農民,把農民培養成有文化有教養的“新民”。“新民”是晏陽初推行鄉村教育的目標,什么是新民呢?他說:凡是四力兼備的,即有知識力、有生產力、有健康力、有團結力,這四力兼備的人就是新民。所以,他在中國的口號是一方面除文盲,一方面做新民。二、基督教的影響
基督教是提倡愛的宗教,愛是整個基督教教義的靈魂。其基本內涵就是要愛所有的人,愛上帝,包括愛你的友人甚至是你的仇人,要愛人如己。正如《馬太福音》中講到的:無論任何事,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你們不愿意人們恨你們,愿意人們愛你們,那么你自己首先要做到愛人,而不是恨人。不管朋友也好,敵人也好,都是上帝的兒子,對仇敵也不能恨,也要愛他們。由此可見,基督教的愛是一種博愛,不要求任何回報的愛。晏陽初對人民的愛就是這種愛,是不計任何回報的。他從小就受到了基督教文明的洗禮,1903年他父親就送他到中國內地會創立的西學堂求學,跟隨姚牧師(Rev.w.H.Aldis)學習了四年,在姚牧師的言傳身教下,晏陽初決定接受洗禮,成為基督教徒。1907年,十四歲的晏陽初到成都美國以美會設立的中學讀書,在這里他結識了傳教士史梯瓦特(J8Xlle$Stewart),并給史梯瓦特取了一個中文名“史文(三)防治網絡病毒
校園網絡的安全必須在整個校園網絡內形成完整的病毒防御體系,建立一整套網絡軟件及硬件的維護制度,定期對各工作站進行維護,對操作系統和網絡系統軟件采取安全保密措施。為了實現在整個內網杜絕病毒的感染、傳播和發作,學校應在網內有可能感染和傳播病毒的地方采用相應的防病毒手段,在服務器和各辦公室、工作站上安裝瑞星殺毒軟件網絡版,對病毒進行定時的掃描檢測及漏洞修復,定時升級文件并查毒殺毒,使整個校園網絡有防病毒能力。
(四)口令加密和訪問控制
校園網絡管理員通過對校園師生用戶設置用戶名和口令加密驗證,加強對網絡的監控以及對用戶的管理。網管理員要對校園網內部網絡設備路由器、交換機、防火墻、服務器的配置均設有口令加密保護,賦予用戶一定的訪問存取權限、口令字等安全保密措施,用戶只能在其權限內進行操作,合理設置網絡共享文件,對各工作站的網絡軟件文件屬性可采取隱含、只讀等加密措施,建立嚴格的網絡安全日志和審查系統,建立詳細的用戶信息數據庫、網絡主機登錄日志、交換機及路由器日志、網絡服務器日志、內部用戶非法活動日志等,定時對其進行審查分析,及時發現和解決網絡中發生的安全事故,有效地保護網絡安全。
(五)VLAN(虛擬局域網)技術
VLAN(虛擬局域網)技術,是指在交換局域網的基礎上,采用網絡管理軟件構建的可跨越不同網段、不同網絡的端到端的邏輯網絡。根據實際需要劃分出多個安全等級不同的網絡分段。學校要將不同類型的用戶劃分在不同的VLAN中,將校園網絡劃分成幾個子網。將用戶限制在其所在的VLAN里,防止各用戶之間隨意訪問資源。各個子網間通過路由器、交換機、網關或防火墻等設備進行連接,網絡管理員借助VLAN技術管理整個網絡,通過設置命令,對每個子網進行單獨管理,根據特定需要隔離故障,阻止非法用戶非法訪問,防止網絡病毒、木馬程序,從而在整個網絡環境下,計算機能安全運行。
(六)系統備份和數據備份
雖然有各種防范手段,但仍會有突發事件給網絡系統帶來不可預知的災難,對網絡系統軟件應該有專人管理,定期做好服務器系統、網絡通信系統、應用軟件及各種資料數據的數據備份工作,并建立網絡資源表和網絡設備檔案,對網上各工作站的資源分配情況、故障情況、維修記錄分別記錄在網絡資源表和網絡設備檔案上。這些都是保證網絡系統正常運行的重要手段。
(七)入侵檢測系統(IntrusionDetectionSystem,IDS)
IDS是一種網絡安全系統,是對防火墻有益的補充。當有敵人或者惡意用戶試圖通過Internet進入網絡甚至計算機系統時,IDS能檢測和發現入侵行為并報警,通知網絡采取措施響應。即使被入侵攻擊,IDS收集入侵攻擊的相關信息,記錄事件,自動阻斷通信連接,重置路由器、防火墻,同時及時發現并提出解決方案,列出可參考的網絡和系統中易被黑客利用的薄弱環節,增強系統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統再次受到入侵。入侵檢測系統作為一種積極主動的安全防護技術,提供了對內部攻擊、外部攻擊和誤操作的實時保護,在網絡系統受到危害之前攔截和響應入侵,大大提高了網絡的安全性。
(八)增強網絡安全意識、健全學校統一規范管理制度
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對師生進行網絡安全防范意識教育,使他們具備基本的網絡安全知識。制定相關的網絡安全管理制度(網絡操作使用規程、人員出入機房管理制度、工作人員操作規程和保密制度等)。安排專人負責校園網絡的安全保護管理工作,對學校專業技術人員定期進行安全教育和培訓,提高工作人員的網絡安全的警惕性和自覺性,并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定期對校園網進行維護。
三、結論
校園網的安全問題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長期以來,從病毒、黑客與防范措施的發展來看,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沒有絕對安全的網絡系統,只有通過綜合運用多項措施,加強管理,建立一套真正適合校園網絡的安全體系,提高校園網絡的安全防范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文壽,王珂.網管員必備寶典——網絡安全[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張公忠.現代網絡技術教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劉清山.網絡安全措施[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0.
4、謝希仁.計算機網絡[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5、張冬梅.網絡信息安全的威脅與防范[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8).
6、李衛.計算機網絡安全與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7、孟曉明.網絡信息的安全問題與安全防護策略研究[J].情報雜志,2004(3).
8、馬駿,周君儀.淺談校園網網絡安全及防范技術[J].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2007(9).軒”,作為對史梯瓦特誠摯友誼的報答和紀念。事實上,史文軒的言行對晏陽初的一生極有影響。正是由于這些傳教士獻身于宗教事業的精神激勵了晏陽初,使他一生都執著于平民教育事業。
由上述可知,儒家的“仁愛”觀和基督教的“愛人”思想都是要求人們用愛心去待人、去尊重人,實質都是要取消人們之間的差別,達到人我的融合統一。正是由于儒家的仁愛和基督的博愛影響了晏陽初的人生觀,使他把自己的畢生都奉獻給了平民教育事業,把他的愛灑向了整個世界。在《九十自述》一書中,晏陽初說:“我心中的大事業,是體現儒家的仁和基督的愛”,“愛是人間最偉大的力量,能克服一切;恨是人世間最可怕的力量,能毀滅一切。基督說:愛你的敵人。我沒有敵人。若說是真有敵人的話,那是無知無識所造成的貧苦和歧見。我愿以仁化敵為友,以愛化苦為樂。孔子、基督、姚牧師、文軒兄、塔夫特教授所揭示的要理,對我而言,只是一個,那就是:愛人、愛民、愛貧苦大眾。”晏陽初用自己的一生來實踐這個諾言,把他的愛無私地奉獻給了全世界的貧苦人民。
晏陽初不僅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的熏陶,還曾出國留學,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他把自己全部的愛都奉獻給了中國需要教育的廣大民眾,這種甘于平淡、甘于寂寞、無私奉獻的精神正是今天大多數鄉村教師所缺乏的。而面對中國教育的不平等,改變農村絕大多數人都是文盲的狀況,他一直努力追求教育的平等權,抨擊中國教育由少數人專有的不平等現象,提倡大眾教育。盡管晏陽初的鄉村教育理論及實踐并沒有能從根本上解決民國時期的鄉村教育問題,但是他敢于面對中國現實,執著追求并為之獻身的精神,既令人欽佩,又發人深省,為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的鄉村教育提供了借鑒。總之,晏陽初的鄉村教育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值得后人學習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