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語言思維協同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長期以來,我國語文教學普遍效率低,質量不高。究其原因,就是傳統語文觀念局限了教師對語文課的深層認識。傳統的語文觀念認為“語文”就是“語言文字”(或“語言文學”,或“語言文章”),語文課的目的任務就是教學生學好語言文字,學會讀寫聽說。有此觀念出發,便形成了以語言文字為主軸,以語言(包括文學、文章等)知識的傳授和讀寫聽說能力的訓練為兩翼的教學體系。于是,學生便成了強化訓練技能,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這種觀念之所以落后,就是因為它沒有看到語文學科更深層的本質,即“語文是語言與思維的統一”。
語言和思維都是語文本質的反映。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和工具。思維脫離它所依托的外殼或載體是不會自行交流的,它必須借助被物態化的語言來進行。但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語言作為思維的物質外殼,載體或工具,它與思維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離開思維,語言也就失去了工具的作用。所以人們進行交流思想的時候,思維總是由語言承載來進行交流的,二者總是密不可分的。
過去,有些語文教學存在的弊端就是只重視學生語言文字的發展,不注重學生思維的開發。于是乎滿堂灌、題海戰,抄寫十面八面,對學生進行機械地訓練。結果費力不討好,老師越教越糊,學生越學越蠢。這說明過去有些語文課沒有充分發揮其效能,沒有做到語言與思維協同發展。
所謂“協同”,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各方互相配合”。湖南師范大學鄭和均教授在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重點項目《中小學協同教學與心理發展》一書中作了更為科學的闡述:“所謂協同就是協調、合作、互補的意思。協同構建就要協調好心育系統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及心育系統與其他教育系統的關系,形成合作、互補的關系,增強心育系統的整體功能,實現心育目標,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將鄭和均教授這一理論運用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改變傳統的只重視對學生語言文字或語言文學的發展,而忽視學生思維的發展的教學觀念,即做到語言與思維的協同發展。
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上做到語言與思維協同發展呢?
第一、要將思維訓練貫串到語文課堂教學之中。語言和思維之間、語文知識和思維之間的內在聯系,決定了語文知識體系和科學思維體系之間的內在聯系。要從語文知識體系和科學思維體系的內在聯系出發,確定既符合學生語文知識運用能力發展規律又符合學生思維發展規律的綜合訓練體系。例如,記敘文讀寫知識的教學應該和再現形象思維的訓練是同步的,文學作品讀寫知識的教學應該和審美性、創造性的形象思維的訓練是同步的,說明文讀寫知識的教學應該和抽象思維過程(分析、綜合等)的訓練是同步的,議論文讀寫知識的教學應該和抽象思維形式(概念、判斷、推理)的訓練是同步的,等等。只有這樣,才能胸懷全局,統籌安排,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有計劃有步驟地達到訓練的目的。
第二、要將思維訓練貫串到語文課堂教學方法上。要盡量做到既從語文知識的角度又從思維訓練的角度雙管齊下,互相滲透,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例如,講解詞匯,可以適當滲透有關邏輯概念方面的知識,講解語法,可以適當滲透有關邏輯判斷方面的知識,并進行這方面的訓練。講解記敘的要素,就可以結合有關回想、聯想等方面內容進行訓練。講解說明的方法,就可以結合分析、綜合、比較、分類等方面的內容進行訓練,等等。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從思維的角度對語文知識達到本質的理解,又可以使思維訓練結合語文知識的內容落到實處,同時取得兩方面的效果。
第三、要將思維訓練貫串到學生人文知識的積累中。人文知識是學生語言思維重要的基礎材料,科學的積累知識,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語文教科書所選的一篇篇文質兼美的作品,它不僅是語言運用和思維創造的典范,而且有著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哲學、倫理、道德、情操、審美、政治、經濟、歷史、地理、軍事、藝術、民族、宗教、民俗、天文、歷法等,無不在語文教科書中得到綜合的體現。語文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在這塊豐厚文化沃土上充分吸收思想文化營養,繼承和發展本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學生的知識經驗增多了,人文素質提稿了,就會才思敏捷,寫出既具一定的思想見解,又具有較豐富的文化內涵的好文章。
語言與思維協同發展,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使思維訓練符合學生語言發展的實際。思維的發展和語言的發展有著各自的規律,二者之間即存在著不平衡性,有彼此互為前提。語言新的發展要求思維獲得發展與之相適應,思維新的發脹也要求語言獲得發展與之相適應,二者正是在這種不平衡的適應中得到發展的。因此,語文課所進行的思維訓練,也只能在與語言發展的矛盾同一中求得與之相適應的訓練內容和途徑。在初中學生還沒有充分理解比較復雜的抽象概念、沒有掌握各種復雜復句語法關系的時候,要他們運用形式邏輯思維和辯證邏輯思維寫出比較復雜的議論文是不可能的。任何脫離或超越學生語言發展實際進行的思維訓練都將會事倍功半,不會取得好的效果。
第二、思維訓練必須結合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過程來進行。對語言的理解過程(即接受),是思維對語言信息進行處理并存儲的過程,在外在形式上表現為聽和讀。對語言的運用過程(即表達),是思維將其結果轉換為語言信息輸出并物化的過程,在外在形式上表現為說和寫。語文課正是通過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過程,或即聽、讀、說、寫的過程,既發展學生的語言,又發展學生的思維。語言訓練離不開這個過程,思維訓練也離不開這個過程,而且也只有將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納入這一過程才可能達到二者的統一并取得良好的訓練效果。
第三、思維訓練要符合學生思維的發展規律。青少年的思維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按照一定的規律向前發展的。青少年思維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遺傳和生理的成熟,離不開環境和教育的作用,離不開自身的實踐活動。在這些條件下,由于思維內部的矛盾從而引起思維由量變質變不斷地向前發展。兒童青少年思維的發展既反映出普遍的一般規律,即按照一定的階段發展的相對穩定的順序和共同的年齡特征,有表現出一定的個別差異,如由于不同的社會生活條件、文化上的差異出現的城鄉差異、思維發展的進程和速度的差異等等。從語文課來講,兒童青少年思維的發展既服從于整體的思維發展規律,同時又表現出語言學科思維發展的一些特點。要讓語言與思維協同發展,就必須認真地研究學生思維的發展規律,并使其符合這個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