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語文教師教改下修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做立體的風景,莫做平面的圖畫
如果比較各個專業的學科教育,語文教育無疑是最悠久的。在古代官本位和科舉考試的文化背景下,語文教育不僅僅是教授語文知識,同時也擔負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美育,甚至體育。因為中國古代無所謂“語文教師”,而是按照儒家對人才的理解與要求,“禮、樂、射、御、書、術”無所不教,這種教育模式直到近代廢除科舉以后才消失。所以,人們對教師,特別是對語文教師還是有一種“雜家”情節,因為語文教師繼承了古代“儒師”的主體教學內容。直到今天的語文課堂上,如果一位語文教師大談社會人生,政治理想,乃至藝術娛樂,人們也絲毫不以為怪,但是其他教師如果談這些非專業內容則會有聊天調侃之嫌。這種現象是歷史造成的,也是語文學科本身特點造成的。那么,身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具有哪些素質才能符合社會的期待,才能在同行間出類拔萃,才能在學生間贏得良好的口碑呢?我將自己的思考分列如下,以待方家商榷。
一、語文教師自身要對“語文”有準確深刻的理解。
語文教師的課堂實踐一定是來自他對語文學科的認識。筆者以為,當前對語文教育有兩種片面的理解:
①語文就是“語言文字”。這種認知下的課堂實踐就是主抓生字詞記憶和語法教學。
②語文就是“語言文學”。這種認知下的課堂實踐就是主抓文本分析與寫作練習。
為什么說這兩種理解是片面的呢?因為他們沒有弄懂一個本質性的問題,那就是語文學習的本源和的目的是什么。以上兩種片面的理解都是以“語文考試”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的,這就弄反了一個語文教育的本質要求:語文考試是語文教育的副產品,而不是語文教育是語文考試的副產品。
語文學習的本源應該是生活,語文學習的目的也應該是生活。
弄懂這一點并不難,只需要從如火如荼的應試教育里抽身出來,冷靜地思考這幾個問題:
①語文課本上一篇篇的名篇佳作是從哪里來的?
②語文課堂最最吸引學生的部分是什么?
③我們設立語文學科的最本質目的是什么?
④語文老師的個人魅力是什么?
回答這幾個問題并不簡單,但是發現錯誤答案卻不難,因為答案肯定不是語文考試,也不是生字詞和語法,甚至不是背誦和閱讀寫作。這就迫使我們再深入地思考一下,最終筆者認為是:趣味,美和智慧。這三者才是語文一切魅力的本源,而這三者的來源只能是:生活。
其他的都是手段和副產品。
因此,我們的語文課堂要立足于生活,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描寫生活,弘揚生活中的真善美,揭露生活中的假惡丑,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否則,語文課堂就會淪落成為記憶課堂,背誦課堂,甚至會成為“雞肋課堂”,可有可無,地位尷尬!
二、語文教師要對生活有深刻的體驗,深刻的認識,是一位“懂生活”的人。
我相信能成為語文教師的人,大部分專業素養是不成問題的。但是,有知識不等于有智慧,會考試不等于會生活。一位語文教師如果不懂生活,那么他對教材的解讀一定是來自于書本。這種從書本到書本的語文課堂,一定不深刻,哪怕它貌似深刻;一定不靈活,哪怕它貌似靈活。現在的學生手中也有教參,甚至比老師的還權威,還全面。他們如果發現老師的解讀和教參的答案大同小異時,他們會作何感想呢?
另外,語文學科不僅僅講究準確性,更講究藝術性!一個對生活沒有深刻理解的人,在解讀一篇深刻的文章時,會不會使文章本身的藝術性,思想性大打折扣?會不會把一篇本來非常優秀的作品解讀得非常平庸?會不會對作品中一些幽微卻美好的細節視而不見?更有甚者,會不會把自己對生活的錯誤理解,庸俗理解灌輸給學生?
最最可怕的是,一位不懂生活的語文教師,他一定看不到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土壤,他只是教條般記憶這句話,他也就只會讓學生教條般記憶這句話,根本不會引導學生從生活里學習語文,去體會“一切即語文,語文及一切”的學問境界。這樣,就斬斷了語文學習的本源,斬斷了學生的“慧根”。這樣的語文課堂教授的是死學問,教出的學生都是教條主義和考試的犧牲品。
相反,一位“懂生活”的語文教師會把語文知識化成學生成長的養料,使他們學以致用,在生活里學習,學習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學生會越來越敏銳,越來越能體會文本背后的現實意義,越來越明白文學藝術來源于生活的規律性。既得本,何愁末?大本大源的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問題就好辦了。
要做一名懂生活的語文教師,自己就不能光背教參,而要真正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自己本身就要立志成為一位生活健康幸福的人!這樣的語文老師本身就是一本優秀的“活教材”,吸引著學生去閱讀思考。學生會由喜愛語文老師而喜愛語文學科,進而真正走進語文學習,直至走進生活,思考生活,最終成為一個健康全面的“人”。
三、語文教師要廣泛閱讀,經常思考,并能對生活提出深刻而個性化的見解,做個有思想的人。
在語文教學中,很多名篇佳作都是作者人生智慧的結晶。一位語文教師如果平時就涉獵廣泛,并能常常思考一些社會人生的問題,那么他必然是了解一個人是如何解讀人生的,是如何把這些深思熟慮化為深刻的文字的。至少他是了解“思考的軌跡”的。他也必然會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獨特的認識角度。我們不能也不必要期待語文教師都是思想家,但是語文教師至少應該是位“思想者”。這樣,在語文課堂上,他才能與學生共同探討一些問題,他才能對學生提出的個性化問題進行個性化解讀。他才能準確地判斷出學生對一些社會人生的認識處在什么階段水平,進而又該怎樣去引導提高之。只有這樣的老師,才是“人師”,而不僅僅是“經師”。這樣的課堂就不會是教師獨霸話語權,而是平等民主的。
試想一下,當一位學生對人生產生某種疑惑的時候,他往往會去詢問語文老師。而這時候,語文老師給他的確是“純官方”的“標準答案”,這位學生一定會很失望,而這位老師也失去了一次幫助學生的機會。反之,如果這位老師能夠準確地指出問題的關鍵,并能提供自己當年是如何走出這個誤區的,那么效果一定會大大超出前者。即使答案沒有那么嚴謹,科學,至少在情感上會給學生極大的鼓勵,并且為今后進一步教育該生埋下了伏筆。
再比如說,學生在學習新高一語文第一課《林黛玉進賈府》時,必然會對紅樓夢中的人物提出各種各樣的認識,如果語文教師平時對傳統文學或者對“紅學”有自己的獨特認識,深刻思考,那么就可以和同學們一起來探究書中人物性格,在師生間思想的碰撞下,必然會出現一些明耀燦爛的思維之花。這些教學成果是自然生成的,是有趣味的,當然也是有價值的。更重要的是,它啟發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這一點比任何教學成果都重要。反之,如果語文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地把教參上面的研究資料讀給大家聽,那么,這樣的課堂除了能應付語文考試以外,還有什么更多的價值嗎?如果教師的文化功底能涵蓋更多的課文,那么學生就可以享受更多的真正的語文教育了。
這就是有思考習慣、有積累和沒有思考習慣、沒有積累的教師的差別。前者的學問是源頭活水,后者的知識卻是鸚鵡學舌。
總之,一位合格的語文教師應該是博大的、深刻的、靈活的、親切的,而只有把自己和生活融為一體的語文教師才可稱為博大的、深刻的、靈活的、親切的。這樣的教師不僅僅是給渴望知識的莘莘學子一捧甘泉,更是給了他們整條河流,甚至是給了他們源頭!優秀的語文教師就像一片立體的幽深秀麗的風景,你越走近他,就越覺得語文是深不可測妙趣橫生的,這片風景是那么鮮活,那么富有啟迪性,在這里你甚至可以找到生活的價值和意義;而平庸的語文教師是一張縱橫交錯的知識體系網,是一張可以遠觀卻無法走進的圖畫。他有知識卻旁觀人生,他有權威卻從不解答現實的問題。
時代呼喚著優秀的語文教師,優秀的語文教師也呼喚著優秀的時代!在新課改的大潮下,讓我們把自己放進去洗滌磨礪吧,只有這樣我們的職業生命才能更旺盛,我們的教育事業才能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