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有效學習教學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
我們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的目的,并不僅僅是換套新的教材,或是說用了新的標準的問題。我們的目的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課堂里面的情況發生變化,從而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因此,課程改革一個很重要的方向就是改變或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1.對學習的認識
講到學生的學習,這里有一個對學習的認識問題。比如說我們司空見慣的現象是,老師在教學生時,先出示例題,然后由學生進行討論,接下來老師再進行講解,最后再讓學生做一些練習。在很多情況下,是經過反復的練習,形成學生的某種技能,這種學習方法是過去所強調和側重的。這種學習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用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看待學習,認為學習是學生頭腦中某種聯結的形成,通過反復練習形成某種技能。這種練習如果過度的話,就會造成學生對待學習的負面態度。比如,有這樣一個例子,在一堂課上,一個學生在解題時漏寫了一個“解”字,于是這個老師就讓學生把這個“解”字寫1000遍,這是報紙上登過的例子。這也是一種學習。隨著教育科學的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一種理解,它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布魯納和奧蘇貝爾。奧蘇貝爾認為學習是新知識與學生頭腦中的原有知識建立起來的實質性的聯系,強調舊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系,讓學生為理解而學,教師為理解而教。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現在國內外都在講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與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比如說,小學生學習小學教材,教材對小學生有作用,而小學生同時對教材也有作用,這是新的觀點,也是課程改革的一個理論基礎。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生用自己的觀點解讀了教材的內容,從而在自己頭腦中建構出一個概念,一個新的概念,而且建構是和教學同步進行的,學習者的學習完全是自主的活動。所以學生的學習是自己建構的過程,這種學習是探索性、研究性、理解性的學習過程。
反復練習、操練式的學習過程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早期的算術教學理論的奠基人——桑代克寫的書都是一個單元一個單元進行反復練習的。現在提倡的另一種學習是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學習,它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心理學。在這里我為什么要講有效學習的問題,就是因為國外大部分研究說明:不同的學習過程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說,反復的練習也有效果,并不是說絕對沒有效果。它的效果主要是發展學生的基本技能。另外一種探索性的學習,它的效果是發展學生高層次的思維。研究表明,操練式的學習對發展學生高層次的思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沒有顯著的效果,有時甚至是負面效果。操練式的學習對提高學生的計算成績有顯著的效果,而對解決開放性的問題沒有顯著的效果。如果說在不良的情況下過度練習,比如說讓那個學生寫1000遍,就會產生負面影響,使學生不喜歡數學甚至厭倦學數學,反復的練習體現在“熟”上,有句話叫“熟能生巧”,但過度的練習會“熟能生厭”,使學生不想學習,阻礙學生的發展,所以又有一句話叫“熟能生笨”。這種學習不是我們講的有效學習,我們講的有效學習是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學習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很有效果。有效學習主要是指學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學習,這也是我們要著重發展的學生的學習活動。當然,數學學習中的練習還是必要和重要的,并不是說不需要練習,而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創新性學習,這就是有效學習的意思。
關于有效學習我想用九個字來概括。一是“經驗”。學習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經驗是一個名詞,它表示過去在生活中的感受;經驗又是動詞,它表示現在的情境。經驗是進行有效學習的基礎,它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思考”。有效學習就是激勵學生勤于思考,提倡學生自主地思考。操作性學習是用記憶代替思考,記憶的負擔重,而思考的負擔不重。思考是數學的核心問題,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三是“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實際上活動是數學教學的基本形式。我們的教學設計重要的不應是老師怎么講解,而應是學生怎么活動。四是“再創造”。學習的過程是經歷再創造的過程,而不是純粹的模仿和純粹的記憶。“經驗”、“思考”、“活動”、“再創造”是有效學習的四個基本要素。那么,我們的教學怎樣激起學生的有效學習呢?這是課程改革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只有課堂教學模式發生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結果才能變化,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一代。
二
對于教學的改革,我認為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要轉變教學觀念,二是要對教學策略進行研究。
我們的老師在教學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首先應該關注什么,我想用六個字來概括:一是“學生”,心里有學生;二是“發展”,學生的發展,也包括教師自身的發展;三是“過程”,即學生的學習過程。這三個方面的核心是關注學生,要處理好教師、學生和教材的關系。按照建構主義的理論,教材只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一條線索,并非教學活動的圣經。教師要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教材只是參考,符合學生具體情況的我們可以參考,不符合的我們可以完善或者改變教材,甚至自己設計,這就是參與課程設計,這是很重要的。從目前的情況看,以教材為本是非常普遍的。大家經常說,“課本、課本,教學之本”,實際上學生才是“教學之本”。有很多教師幾乎完全拘泥于教材,比如說,我前一陣子聽的一堂給一年級學生上的有關“分類”的課,由于這些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條件比較好,大部分學生都已經知道了“分類”的含義,而教師仍然要講成一節課,所以這些學生就沒有興趣,就做一些和教學內容無關的事情,教師根本沒法控制課堂局面。又比如說,很早以前,有位教師在教“認識2”這節課時,花了很多時間讓學生念:2像鴨子呱呱叫。結果整個課堂“呱呱”地叫個不停。課后我問那個教師為什么要那么做,教師說這是教材安排的。教材寫的一課時、兩課時是為了方便教師教學,只是一種參考,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基本出發點,關注學生。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課都是教師講,而要求學生配合教師。比如,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流露出“老師讓你怎么樣”這樣的語言。怎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這是一個基本的問題,是我們應該一起研究的問題。只有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角,其創新思維的發展才能有一個比較大的空間。同時,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思考的多樣性,要始終把學生放在心里,也就是說備課一定要備學生。
另外,要促進學生的發展。一方面是認知的發展,另一方面是情感的發展。這里我想強調的是促進教師的發展,在教學生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要共同發展。過去有一句話:教師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我看這句話有點問題。蠟燭的光是一點點地滅下來,最后就全滅了。教師要與學生共同發展,自己要不斷地提高,今天是蠟燭,明天必須是明燈,要不斷地充電,照亮學生。曾經有一個研究,把教師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新教師,他們的著眼點是完成教案,有的教師上課時眼睛是看著天花板的。這些教師經過二三年的時間就會躍升到第二個層次,那就是有經驗的教師,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教學任務,并能處理一些突發性的問題。第三個層次是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研究表明,有很多教師直到退休還停留在第二個層次,僅僅是一個有經驗的教師。其主要原因就是他們沒有關注自身的發展,沒有進行研究。因此,教師結合自己的工作進行探索研究是自身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教師發展好了,學生才能更好地發展。
什么樣的教學策略是有效的?有時教師講得很多,但恰巧是阻礙了學生的思考,阻礙了學生探索性學習的產生,這種教學不是有效教學。我們要研究的有效的教學策略,是通過以下策略來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這種策略分成三個部分。一是準備策略,就是怎樣備課。我想,原來的備課主要是根據原蘇聯教學法的一些環節,主要是從教師的講而不是從學生活動的角度備課。我認為應該從學生學習活動的角度來備課。這堂課有哪幾項活動,怎樣安排,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怎樣指導,怎樣與學生互動,在活動中怎樣進行評估和調控等等應該是教師著重考慮的問題。而且不僅需要事先備課,還要學會事后備課,就是進行教學反思。大量的資料表明,很多特級教師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進行了大量的教學反思。怎樣把課前備課和課后反思相結合,是我們要進行研究的問題,這也是一個創新。二是實施的策略。比如說,這次研討會上陳進老師上的“左右”這節課是小孩子的游戲活動,實際上陳進老師可以把做游戲的教學策略好好總結一下,這對小學低年級的教學很有效,游戲的策略有哪些步驟和哪些特點,都是應該進行研究的。有很多教師經常用討論的方法,但怎樣討論,討論有幾種,怎樣安排,也都是應該研究的。比如說,有的討論可以放在課堂上進行,有的可以分組進行,有的討論是激發學生大容量思考,我們稱之為“頭腦風暴”式的討論。又比如,目前提倡的計算機多媒體教學,電腦演示是一種新的策略,那么怎樣利用電腦演示來促進學生的思考呢?又比如,練習設計的策略,也可以促進有效學習。還有提問的策略,怎樣提問?課堂教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精心設計提問,要提出一些能夠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要有一些思考含量。有些提問是沒有思考含量的,比如說,有些教師問:黑板上的這幅圖里有多少棵樹?這種提問就沒有思考含量。三是評估策略,包括對學生的評估和對課堂教學的評估。對學生的評估可以引進“質的評估”的方法,記錄學生的各種進步,反映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和他們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這些策略包括“檔案袋方法”、“開放性問題”、“小聲說”等。
以上各種策略的目的是引起學生的有效學習,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有效教學的策略。教師應用有效教學策略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是一個研究的過程,也是教師自身發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