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體制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最近,關于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問題的討論如火如荼,學者紛紛撰文,提出自己的見解,這對當前我國高教改革的深入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筆者就有關問題的觀點整理如下:
一、關于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這是爭論較大的一個問題,主要集中在改革的突破口選擇和辦學主體是否應多元化兩個方面。
1.管理體制改革的突破口
一種觀點認為,當前管理體制的主要弊端是條塊分割嚴重,因此應著重從打破條塊分割的體制入手。主要思路就是在宏觀政策指導下加強省級政府統籌力度;主要任務是調整高校布局結構,使之“下移”;少數發達地區的地級市沒有本科院校的,可以適當部署一些,在不發達地區的地級市,可以適當部署專科院校,如高等職業學校,在極不發達的地區不宜設置高等院校。但要注意高校布局下移不是外延的擴張。
另一種觀點認為,當前制約我國高教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投入不足與資源浪費并存,其主要原因是高校辦學層次不清,造成結構性浪費,因而提出我國高校應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研究型大學,約10所左右,規模大,層次高,以培養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生為主,其質量水平接近國際一流大學;第二層次為教學科研型,以培養本科生、碩士研究生為主,個別專業培養博士生;第三層次為教學型本科院校,以培養本科生為主,招收少量碩士研究生;第四層次為高等專科院校,只培養專科生。后兩類應占總數的90%以上。這樣對各高校予以定位,并施以不同的評估標準。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是否有成效,應直接通過人才資源開發的力度加以體現,因此應注重人力資源的培養與開發。這包括兩個層面:①從理順高校內部職能入手,建立管理新體制,確立權力分配新體系,把服務職能與經營職能從具有指導性管理職能中分離出去。②圍繞開創人才資源開發的新局面而創新機制。
另有的論者認為,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在于“轉制”,即改為“國有、民辦、公助”三種類型。國有學校資產為國家所有;民辦是改變國家包辦性質,經費自籌,采用教師聘任制,學校實施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面向社會自主辦學;公助是民辦大學為國家、社會培養人才,在經濟上國家予以一定支持。所有高校都必須貫徹遵循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法規。
還有一些論者認為,推進高教管理體制改革,其切入點是各高校本身的機構改革。長期以來,行政人員過多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高校干部不是因崗設人,而是因人設崗,各校、院、系小而全,萬事不求人,嚴重挫傷了部分骨干人員的積極性,浪費了人力資源。解決的思路就是采取當前企業和政府機構改革辦法,打破鐵飯碗、大鍋飯。
2.關于辦學主體
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目前政府辦學能力有限,結構單一,缺乏活力,因此應使辦學主體多元化。理由如下:①有利于理順宏觀管理關系。使學校成為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獨立法人,國家對其管理通過法律、法規進行。標準統一,使原來部門職責不清的問題得以解決。②有利于擴大高校自主權的影響。③多元化辦學主體的出現使各高校之間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國有高校中長期存在的冗員可以分流到民辦高校,解決其教師管理人員隊伍不穩定的困境;實現設施、設備、儀器的互通,提高利用率;形成競爭機制等。④有利于國家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⑤有利于平衡教育需求與教育供給的缺口。高等教育“義務化”導致公眾對其需求近乎無限膨脹,一年一度的“高考戰”不僅降低了教學質量,而且扭曲了教育的本來意義。⑥有利于我國高等教育增長方式的轉變。
另一種觀點認為,民辦高校應當緩行,其原因主要有兩個:①經費問題。民辦學校意味著政府對其投入的切斷,私人經費投入缺乏穩定性;另外,部分學生也難以承擔高昂的學習費用,百姓負擔因此而加重。②質量問題。民辦學校脫離了原來的上級部門的硬性管束,質量保證的外在壓力減小,同時由于失去穩定的經費來源,教育所需的各項儀器、設備是否符合要求,也是一個難題。
還有觀點認為,當前高校辦學主體應當逐漸、分步推進多元化進程。具體思路是以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為原則,嚴格執行有固定校舍、固定師資和固定辦學資金的辦學標準,按照教育結構調整要求,有側重、有計劃地發展民辦高等教育。
二、關于高等教育發展規模
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規模擴大論。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我國應盡快擴大高等教育規模,以適應當前經濟的發展。理由如下:①高等教育本身特點決定其發展要適當超前于經濟發展。②我國經濟的發展趨勢要求高等教育在整個社會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③當前,特別是知識經濟的到來,使教育需求大大膨脹,而且約50000億居民的存款中,
很大部分是為教育消費準備的。④我國高校辦學效益相對較低,尚有潛力可挖。目前我國高校在校生平均為3400人,師生比1∶10,但按規模效益理論,師生比為1∶14才是最佳比例。⑤當前我國社會就業壓力很大,發展高等教育,推遲就業時間,有利于緩解就業壓力。⑥受世界經濟形勢的影響,這兩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而高等教育是擴大內需最有潛力的市場。
2.規模穩定論。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現在不宜提倡擴大規模,現有的高等學校,基本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理由如下:①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不僅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支持能力有限,而且對其吸納能力也十分有限。許多大學畢業生分配不出去,職業難找。②我國的國情是青壯年中文盲占7%,從業人口70%以上是小學、初中畢業。這決定了我們教育發展要降低重心。③從我國當前的生產力水平看,勞動密集型生產仍占主要地位,培養熟練技術工人,發展職業教育和普及中等教育更為迫切。④擴大規模是一個系統工程。而當前提出擴大規模容易形成“一窩蜂”現象,大量低效重復建設,浪費資源。⑤高等教育規模擴大,收費也會提高,這就會讓一部分學習不好但又有錢的人上大學,造成不公平現象,帶來負面社會影響。⑥不同國家高等教育發展差距的形成,原因很復雜,所以高教發展的國際比較只能作參考,不能作為決策依據。
3.規模適度擴大論。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適度規模和有限發展可能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一種選擇。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需求很大,而國家的投入又十分有限,不可能無限制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據國情,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為緊迫任務,重點應在這方面。至于高等教育規模只能保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基本的人才需求,而不能充分滿足社會各方面的人才需求。
4.制度創新論。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當前教育規模擴大與否并不重要,關鍵在于制度創新。依靠改變高等教育的運行機制,保證高等教育規模在供需平穩的前提下積極健康發展。具體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①繼續推進高校收費、招生、就業制度的改革。②理順政府、社會、市場、學校之間的關系。③明確政府職責,實現行之有效的區域經濟格局的分區規劃,分類指導。④加強交流,優化高教資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