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創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提要】同志在北京師范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的講話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獻。教育創新是時代的要求,科教興國的要求。教育創新要以“三個面向”為指針,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在教育思想上創新,教育制度上創新。
【英文摘要】PresidentJiangZe-min''''sspeechontheoccasionofthecentennialofBNUisanimportantdocumentof
Marxistthoughtineducation.Educationalinnovationisthedemandofthepresent
timesespeciallythatofprosperingChinabyscienceandeducation.Educational
innovationshouldtakethethreeforsasitsprinciplesandpracticetheinnovation
accordingtothethreerepresents.
2002年9月8日同志在北京師范大學建校一百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在這篇講話中全面深刻地論述了教育創新的思想,首次把教育創新提高到與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高度。并且強調教育是為各方面的創新工作提供知識和人才的基礎,從而把教育提高到從所未有的地位。這篇講話對于推進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獻。
一
教育創新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迫切要求。同志是站在時代的巔峰,從國運興衰,民族復興的高度提出教育創新的。他深刻地分析了時代的特點,指出“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教育是培養人才和增強民族創新能力的基礎,必須放在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性戰略性重要位置。”[1]今天,知識經濟已顯端倪、信息社會初具雛形、全球化浪潮洶涌而至,知識的生產與創造正日益成為社會的核心生產部門和發展的動力機制。如果我們不能培養創新人才和做到知識創新,我們就不能在國際競爭中獲勝。近年來,同志多次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這次講話中,他把教育創新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途徑。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必須不斷推進教育創新。他說,“教育創新,與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一樣,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還要為各方面的創新工作提供知識和人才基礎。”[1]重視教育是我們黨一貫的戰略方針。早在1977年,鄧小平同志就提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2]同志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教育理論,提出不僅要重視教育,而且要重視教育創新,不斷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不斷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建設者、管理者和領導者。
教育創新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改革是永恒的課題。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革,教育也必然要隨之改革。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有了很大發展,對人的成長有了新的認識。無論是教育內容,還是教育模式、教學方法都需要改進和完善。改革就是創新,就是要推陳出新。
教育創新要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進行。傳統教育是歷史上長期積累形成和流行的,具有影響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傳統教育不能簡單地一概加以肯定或否定。傳統教育中有好的優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也有不好的或者過時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教育創新就是要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改革一切不符合當今時代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創造出新的教育傳統。
二
教育創新的首要任務是教育思想的創新。同志指出,“進行教育創新,首先要堅持和發展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教育思想。”[1]教育傳統包括了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方法。教育思想是最不易改變的,但又是最重要的,它指導著每個教育者的行為,指導著新的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制定和執行。我國有重視教育的傳統,而且有許多優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但也無可諱言,由于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長期處于一種小生產的封閉社會,再加上教育制度和人才選拔制度的結合,形成了一種封閉的狹隘的教育價值觀和人才觀,一直影響著我國廣大教師和家長的思想。如果這些思想不轉變,就不能全面地貫徹教育方針,培養新世紀所需要的人才。我認為當今亟待需要轉變的有如下一些教育觀念:
(1)改變狹隘的教育價值觀,樹立正確全面的教育價值觀學校教育為統治階級服務,培養統治人才,這是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體制和以儒家倫理綱常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使教育緊緊依附于它并為其服務,從而形成了狹隘的教育價值觀——為政治服務,或者是“學而優則仕”。把教育簡單地視為一種工具。政治家視教育為階級斗爭乃至政治斗爭的工具;經濟家視教育為經濟增長的工具;廣大家長則把教育視作他們的子女謀取優裕職業的敲門磚。當然,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國家,教育都是不能脫離政治的,社會主義教育也不能例外,教育要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但是這只是教育的一個社會職能,教育還應該有其他社會職能,例如教育要為發展社會物質生產服務,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即還有經濟的職能和文化的職能。教育更重要的本質特征還在于人的自身的發展。也就是說,教育的本體性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質。因此,要重視教育的本體性,淡化教育的工具性。教育具有工具性,但這種工具性是通過育人、通過教育的本體性來實現的。只有人的素質提高了,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同時,人在為社會服務中,也就是在改造客觀世界中自身得以發展和提高。
論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創新
來源:網絡整理作者:未知時間:2007-02-06論文簡述:【內容提要】同志在北京師范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的講話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獻。教育創新是時代的要求,科教興國的要求。教育創新要以“三個面向
【內容提要】同志在北京師范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的講話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獻。教育創新是時代的要求,科教興國的要求。教育創新要以“三個面向”為指針,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在教育思想上創新,教育制度上創新。
【英文摘要】PresidentJiangZe-min''''sspeechontheoccasionofthecentennialofBNUisanimportantdocumentof
Marxistthoughtineducation.Educationalinnovationisthedemandofthepresent
timesespeciallythatofprosperingChinabyscienceandeducation.Educational
innovationshouldtakethethreeforsasitsprinciplesandpracticetheinnovation
accordingtothethreerepresents.
2002年9月8日同志在北京師范大學建校一百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在這篇講話中全面深刻地論述了教育創新的思想,首次把教育創新提高到與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高度。并且強調教育是為各方面的創新工作提供知識和人才的基礎,從而把教育提高到從所未有的地位。這篇講話對于推進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獻。
一
教育創新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迫切要求。同志是站在時代的巔峰,從國運興衰,民族復興的高度提出教育創新的。他深刻地分析了時代的特點,指出“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教育是培養人才和增強民族創新能力的基礎,必須放在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性戰略性重要位置。”[1]今天,知識經濟已顯端倪、信息社會初具雛形、全球化浪潮洶涌而至,知識的生產與創造正日益成為社會的核心生產部門和發展的動力機制。如果我們不能培養創新人才和做到知識創新,我們就不能在國際競爭中獲勝。近年來,同志多次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這次講話中,他把教育創新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途徑。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必須不斷推進教育創新。他說,“教育創新,與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一樣,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還要為各方面的創新工作提供知識和人才基礎。”[1]重視教育是我們黨一貫的戰略方針。早在1977年,鄧小平同志就提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2]同志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教育理論,提出不僅要重視教育,而且要重視教育創新,不斷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不斷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建設者、管理者和領導者。
教育創新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改革是永恒的課題。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革,教育也必然要隨之改革。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有了很大發展,對人的成長有了新的認識。無論是教育內容,還是教育模式、教學方法都需要改進和完善。改革就是創新,就是要推陳出新。
教育創新要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進行。傳統教育是歷史上長期積累形成和流行的,具有影響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傳統教育不能簡單地一概加以肯定或否定。傳統教育中有好的優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也有不好的或者過時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教育創新就是要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改革一切不符合當今時代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創造出新的教育傳統。
二
教育創新的首要任務是教育思想的創新。同志指出,“進行教育創新,首先要堅持和發展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教育思想。”[1]教育傳統包括了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方法。教育思想是最不易改變的,但又是最重要的,它指導著每個教育者的行為,指導著新的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制定和執行。我國有重視教育的傳統,而且有許多優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但也無可諱言,由于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長期處于一種小生產的封閉社會,再加上教育制度和人才選拔制度的結合,形成了一種封閉的狹隘的教育價值觀和人才觀,一直影響著我國廣大教師和家長的思想。如果這些思想不轉變,就不能全面地貫徹教育方針,培養新世紀所需要的人才。我認為當今亟待需要轉變的有如下一些教育觀念:
(1)改變狹隘的教育價值觀,樹立正確全面的教育價值觀學校教育為統治階級服務,培養統治人才,這是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體制和以儒家倫理綱常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使教育緊緊依附于它并為其服務,從而形成了狹隘的教育價值觀——為政治服務,或者是“學而優則仕”。把教育簡單地視為一種工具。政治家視教育為階級斗爭乃至政治斗爭的工具;經濟家視教育為經濟增長的工具;廣大家長則把教育視作他們的子女謀取優裕職業的敲門磚。當然,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國家,教育都是不能脫離政治的,社會主義教育也不能例外,教育要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但是這只是教育的一個社會職能,教育還應該有其他社會職能,例如教育要為發展社會物質生產服務,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即還有經濟的職能和文化的職能。教育更重要的本質特征還在于人的自身的發展。也就是說,教育的本體性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質。因此,要重視教育的本體性,淡化教育的工具性。教育具有工具性,但這種工具性是通過育人、通過教育的本體性來實現的。只有人的素質提高了,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同時,人在為社會服務中,也就是在改造客觀世界中自身得以發展和提高。
(1)要在教育投入體制方面有所創新當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資源的不足與教育需求旺盛之間的矛盾。教育資源的不足表現在量上就是高等教育的學額不足,不能滿足廣大青年求學的需求;表現在質上就是優質教育的嚴重不足,出現了從小學就開始為爭奪優質教育的競爭,嚴重干擾素質教育的推進。要改變這種狀況,除了國家要繼續加大教育的投入外,還要節流開源。節流是提高辦學效益。目前一方面資金緊張,另一方面浪費現象也很嚴重。在同一地區,學校重復建設,資源不能共享;有的中小學建筑追求豪華,不求實用,如有的中學建有四個網球場,平時基本不用,成了參觀的擺設,不僅造成巨大浪費,而且影響到地區的均衡發展。開源就是多種渠道集資。當前我國民辦學校已有一定規模,但民辦學校的地位不明確,政策不落實,行為不規范,使民辦學校辦學十分艱難。
要弄清我國民辦教育的特點,制定鼓勵民辦教育的政策。我國民辦教育不像國外那樣有教會或慈善基金會的支持,主要由二部分人舉辦:一部分是離退休的干部或教師,出于對教育的熱情,通過各方面的支持,或通過貸款建立起來;另一部分是投資商看準了教育市場,以為有利可圖,于是有的收取儲備金,有的向銀行貸款發展起來。這兩類學校除少數進入良性循環外,多數還沒有擺脫困境。如果政府不加以扶植,很可能造成不好的結果。國家應該通過立法,鼓勵民間投資。民辦教育促進法不久就能出臺,相信這個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同時政府要像管理公辦學校那樣對民辦學校加強管理,對不顧質量,唯利是圖的學校加以整治。
對國有民營的改制要持慎重態度。只能在薄弱學校進行,通過改制,吸納資金,使薄弱校成為優質教育資源。不宜把重點學校改制,否則會擴大教育的不公平。
(2)要進一步改變政府管理教育的職能,增強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的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對各級政府教育管理部門和教育機構的職權都有明確的規定,但不夠具體。因此在執行的時候,政府教育管理部門往往管得過細,過具體,從而削弱了學校自主辦學的能力。從法律上來講,公立學校的舉辦者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是代表政府對學校的管理,學校的經辦者是校長。校長是代表學校的法人。學校應該有根據社會的需求和自己的能力設置專業、建設課程和聘任教師的權力。但目前除特許的六所大學外,公立高等院校都沒有設置專業的自主權。中國如此之大,各地發展極不平衡,全國統一設置專業是不科學的。同時,只有學校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才能辦出特色。在辦學自主權方面還有許多問題可以討論。
可以建立一些中介機構,利用社會資源幫助行政部門管理學校。例如建立教育評估機構、民辦學校認證機構。教育行政部門就可以騰出手來調查研究,為重要的決策作準備,在宏觀上指導學校工作。
(3)建立民主的學校管理制度學校的民主管理是為了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積極熱情地參與學校管理。學校應該在黨委統一領導下建立教授會或者教授評議制度;校務委員會中應該有學生代表和家長代表參加。目前在我國的學校中,教育的主體——教師和學生都沒有多少發言權。許多學校都建有教代會制度,但教代會更多的是關心職工的福利,而對教學、科研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教師。學生和家長在某種意義上是教育服務的消費者,他們有權了解教育服務的情況和質量。很多國家的學校建有家長委員會,我國少數學校才有這種組織。家長是學校很好的社會資源,它可以幫助學校解決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溝通學校與社會、學校與家庭的聯系。
(4)建立學習型社會的終身教育制度終身教育是現代教育最基本的特征。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其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方面的廣泛應用,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巨大變革,使得一個人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已遠遠不能滿足這種變革的需要。人們必須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終身教育就是為社會每個成員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他們提供學習的機會。
建立終身教育制度,就要做到各級各類學校的溝通和銜接,打破職業學校與普通學校的壁壘,允許學生根據社會需要和個人的愛好轉換專業,學校之間互相承認學分等。當然,轉換專業或互相承認學分等都需要有一定的規則,按照規則辦事。但要打破學歷主義的壁壘,現代社會是重視能力的社會,應該根據學生的能力來給他提供各種學習的機會,而不是束縛在一類學校或一種專業中。這樣才能激發每個人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又不至于在高考時擠向普通高校的獨木橋。
終身教育制度也就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教育,需要把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聯合起來,建成社區教育體系。學校教育是整個社區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社區教育的核心。學校要向社會開放辦學,學校的資源,特別是智力資源要為社區服務,把學校的影響幅射到社區;同時吸納社區的各種資源為學校發展服務,做到資源共享,共同發展。
四
進行教育創新要以鄧小平“三個面向”為指針,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同志指出:“進行教育創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1]教育創新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扎扎實實地工作。創新離不開實踐,要認真研究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深入探索新形勢下教育發展的規律。
教育創新離不開已有的經驗,要認真總結我們自己的經驗,發揚我國優秀教育傳統,根據新情況不斷改進和完善教育內容和方法,創造新的經驗。
教育創新要吸納世界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因此要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密切關注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借鑒世界上先進的辦學經驗,不斷提高辦學質量。
教育創新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用教育信息化來帶動教育現代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推動農村地區、西部地區的教育發展。
進行教育創新,就要開展教育研究。教育理論工作者要把教育創新做為今后教育理論研究的重點,把教育創新與當前的教育改革結合起來,爭取在教育理論上有所突破。
同志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我國廣大教師,要率先垂范,做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弘揚者和推動者,做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努力成為無愧于黨和人民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1]這既是對教師地位作用的崇高定位,也是對我們提出的極高要求。我們要不辜負同志的希望和要求,牢記自己的神圣職責,志存高遠,腳踏實地,默默耕耘,做愛國敬業的楷模;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做學生的表率;生命不息,學習不止,嚴謹篤學,與時俱進,做終身學習的先行者。【參考文獻】
[1].在慶祝北京師范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2-09-09.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布魯納.教育過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