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審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簡稱美育,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是應用美學原理和法則來教育學語文和塑造人的教育,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是語文學科的重要內容,必須根據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研究實施語文教學美育的規律。
語文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陣地,把握美的特征,寓審美教育于語文教育之中,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增強語文教學魅力、提高語文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審美教育呢?
閱讀課文,是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方法,馬克思說:“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任何其他產品也都是這樣。因此,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在創造與欣賞的辨證關系中,創作者及其作品起主導作用,對欣賞者的創新意識和審美能力起指導作用和示范效應。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領會其審美教育的內涵。成功的泛讀,能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有色的語言,使學生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進入審美的情景之中。如讀《,你在哪里》,用低沉而緩慢的聲音,注重輕、重音量的變化,通過時而激昂時而舒緩時而遠揚的泛讀,會出現這樣的場面;當讀到全詩最高潮的時候,師生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課堂里會響起悲痛的哭聲……人們會認為,這不是在上課,分明是在深深地悼念人民的好總理!讀的《Qin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會產生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狠抓關鍵詞收到審美教育效果
優秀的語文教材是文質兼美的集合體,多數文學作品,現在還配有成套的音響教材。語文教材是“真”與“善”相結合的美的世界。詩歌中有情感美、音樂美,教文中有意境美、構思美,小說中有形象美、人格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狠抓關鍵字詞的分析,可以捕捉美的形象,收到美育效果。如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有這樣一段飽含深情的文字:“他們的思想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教師抓住這些文字,結合三個事例分析,學生就可以深刻地認識到,這一組排比句從品質、意志、氣質、胸懷四個方面,贊揚了志愿軍戰士崇高的思想境界。
三、激發學生情感產生共鳴
作為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標志的美感,不能只是感官刺激,而是對美的本質的理解。嚴格講,沒有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就談不上真正的美感,美感是對客觀事物美的反映,是對一定的客體進行評價時的情感體驗。人是有感情的,或是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或是對丑惡現象的怒不可遏……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抓住時機,激發學生感情,讓學生與文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是進行語文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教師要把握題材、體裁、思路、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采取相應的方法,調動學生感情,引起學生強烈的共鳴。如教魯迅先生的《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教師向學生講述《白蛇傳》的故事,使學生產生對法海和尚無比憤恨,對白蛇娘娘無限同情的感情。這既為學習這篇課文定下了感情基調,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辨別善惡美丑的能力。情感是開發智力和增強審美能力的催化劑,語文課不能沒有情感。教學時,要使課堂氣氛和課文內容吻合。如教《白楊禮贊》時感情要熱烈、激昂,教《連升三級》氣氛要詼諧、幽默。只有這樣,才能喚起學生的共鳴,培養學習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巧妙設問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可通過巧妙設問,啟發思考,完成審美過程。對于敘事性的文字作品,如小說,其提問要緊扣人物的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環境描寫,讓學生從對作品的分析中認識主人公的形象。如教《孔乙己》一文,分析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時可設問:孔乙己斷腿前后的肖像描寫,動作描寫有什么不同?斷腿前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摸出九文大錢”,斷腿后的孔乙己“黑而且瘦,盤著兩腿”,“摸出四文大錢”,通過設問,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明確:小說控訴了封建科舉制度奴役下的一個可憐的犧牲品,黑暗王國里一個被侮辱與被踐踏的卑微的小人物。這樣巧設問題,就能強化學生思考,提高他們的鑒賞美的能力。
總之,語文教師要充分把握美的特征,運用正確的方法,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提高語文審美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