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環境道德教育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加強環境道德教育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高校培養的正是和諧社會的建設者,因此,加強高校的環境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環境道德教育的途徑多種多樣,關鍵是要從高校的實際出發,轉變傳統的人與自然的觀念,培養大學生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
關鍵詞:高校;環境道德教育;人與自然;和諧
自然環境是人群周圍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物質基礎。不管是不可再生資源還是可再生資源,自然界向人類提供的生產、生活資料和舒適的生活、休閑空間,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只能是一定的。人類需求的增長必須與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類資源相適應,人類的生產和消費必須以最小的環境和資源的代價來進行。在維護人類社會發展的同時,應當通過維護自然界的平衡,以保證人類社會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與和諧共處。
環境道德就是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于生態環境利益關系的規范。環境道德規范的核心主要是人類應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環境道德的建立把道德行為的領域從人與人、人與社會擴展到人與自然之間,將善惡、良心、正義、義務等道德觀念到處理人與自然、生態關系中去,它是新形勢下人類道德的進步和完善。
環境道德教育是指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們認識環境,了解環境問題,培養環境意識,在人與環境的關系上樹立正確的態度,從人類能動性的角度出發,教育人們主動承擔起對自然界的道德責任和義務,以便通過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保護人類環境。
一、高校加強環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明確將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標志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規定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要求,這在現實的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是第一次,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為此,開展環境道德教育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第十五條,把“保護環境”確定為公民社會道德建設的一項主要內容,將自然環境道德納入道德教育之中,使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新的道德教育對象。這對于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和諧共進,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代經濟的發展是以資源的過度開采和濫用、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為代價的,如厄爾尼諾現象、臭氧層空洞等等環境問題,這不但現實地影響著人們的各種生產和生活活動,而且在人們的精神上、思想上導致不良的環境心理影響。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的極端行為終于到了危及自身存在與發展的地步。這些事實使人們不得不進行深刻反思,于是生態變成了一個道德問題。究其原因,環境道德教育滯后與不力是導致當前環境問題得不到有效控制或解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大力加強環境道德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高校是宣傳和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陣地,大學生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力軍和新生力量。然而,高校的環境道德教育還相當薄弱,大學生普遍的環境道德意識還沒有樹立起來,為此,高校加強環境道德教育勢在必行。
二、高校環境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倡導大學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觀念,用“人類相對中心論”取代“人類絕對中心論”。人類永遠是自然之子,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澤,人類的生存發展一刻也離不開自然生態系統。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其實也就是尊重和善待我們人類自己。
倡導大學生合理利用環境,堅持科學發展觀。無限制地掠奪自然,會造成資源的枯竭最終導致人類生產和生活環境的惡化。這不僅實現不了發展的目標,連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也都無從談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無從談起。為此,我們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路。
倡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精神,尊重自然規律。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對自然進行開發、利用和改造,問題在于如何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這首先要正確認識自然,尤其是認識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只有在科學認識自然和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規律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倡導環境道德重在實踐,從自我做起。引導大學生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在整個校園形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
三、加強高校環境道德教育的思路
(一)加強環境道德建設的理論教育
首先要把環境道德的理論知識告訴大學生,包括環境道德的提出、內涵、原則等等,同時深入宣傳黨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堅持科學發展觀的主張,使大學生理解加強環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也就是說,大學生只有深刻理解了環境道德的理論、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在廣泛的生活領域內正確地履行道德義務。
其次要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歷史的、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之所以這么強調環境道德,是因為過去的發展是付出慘重代價的高污染、高耗能下的粗放型發展,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發展。如果我們再不重視環境道德,后果將不堪設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也將難以實現,這也是為什么黨要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原因。同時,環境道德的理論知識要和具體的生活經歷聯系起來,具體轉化為大學生可以直接感受的經驗、實踐。這就是常說的,要“擺事實,講道理”,使人“明白事理”,而不要把“事”和“理”割裂開來。
(二)加強環境道德意識的宣傳教育,培養環境道德意識
在全校廣泛深入開展環境道德宣傳教育活動,讓同學們對環境道德規范“耳熟能詳”,潛移默化的增強大學生的環境道德意識。同時環保法規宣傳和環境道德宣傳要同步并舉,發揮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互相依托的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便于宣傳教育的功能。宣傳、通訊部門要把環境道德教育作為己任,全面宣傳和重點宣傳相結合,部門宣傳和個人宣傳相結合,形成全校范圍內的宣傳氛圍。
另外高校也要充分利用環境工程方面的專業課、思想政治理論課、黨課、座談會、辯論會等多種形式宣傳環境道德,使它深入人心,逐步形成全校人人都有環境道德意識的校園風氣。
(三)充分發揮學生會和各種學生社團的作用,加強大學生環境道德的實踐教育
團組織領導下的學生會是學生的自治組織,要加強高校的環境道德教育,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會的帶頭和組織作用。周末或其它課余時間,學生會可以組織相關的如“植樹節”、“消除白色污染”等校內環保活動;在假期中,學生會可以聯系環保、林業、發改委等有關部門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或參觀環保先進單位,讓他們到社會上和大自然中觀察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現象,在實際生活中受到教育。
各種學生社團也是環境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我們可以把環境道德規范融合到他們開展的各種活動中去,通過社團的倡導和組織,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成員的環境道德意識的樹立。很多社團比如“綠色陣營”、“環保志愿者”等本身就是倡導環境道德的組織,社團和成員之間、成員之間可以相互影響,最終達到環境道德意識的提高和完善。所以,這些社團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