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傳統創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關鍵詞:教育傳統教育創新批判繼承educationaltraditioneducationalinnovationcriticizeinherit中國論文學術論文
[摘要]中國教育在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并遺存下來“重教尊師”、培養“成人”、重視“德教”、“以學論教”、教師模范等優秀教育傳統。教育創新必須以優秀教育傳統為基礎,批判、剔除其糟粕,繼承、弘揚其精華,并對之進行超越。同時,還要有開放和包容的胸懷,借鑒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
Abstract:Duringthe5000developingcourseofChineseeducation,ithasformed
andpreservedexcellenteducationaltraditions,suchas“showrespecttoteachersandthinkhighlyofeducation",“cultivatetalent",“paymoreattentionto
moraleducation",“baseteachingonlearning"and“modelteachers".Today''''sinnovationofeducationmustbebasedontheexcellenteducationaltraditions,criticizeandrejectthedross,inheritanddeveloptheessence,andsurpassthetraditionsandatthesametime,havethemindofopenandforgiving,andabsorbanddrawlessonsfromalltheexcellentachievementsofhumanculture.
現在,黨中央提出了建設自主創新型國家的未來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科技創新和人才創新,基礎在教育創新。因此,教育創新不僅是當前的一個時髦話題,而且必將成為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然而,教育創新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其與教育傳統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教育創新必須以教育傳統為基礎。我國教育傳統有哪些今天仍然值得借鑒弘揚的優秀的東西?如何實現我國優秀教育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列寧當年曾說過:“無產階級文化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那些自命為無產階級文化專家的人杜撰出來的……無產階級文化應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只有用人類創造的一切財富的知識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但我們不僅“只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而且“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的文化”[1]。這些思想可以成為我們繼承教育優秀傳統,全面推進我國教育創新的方法論依據。
一、教育傳統與教育創新的內涵
“傳”和“統”最初并不是復合詞,而是作為兩個單詞分開使用的。“傳”的本義為“驛站”,意為“傳遞”、“承繼”,也可理解為“傳承下來的事物”;劉熙《釋名》說:“傳,傳也,以傳示后人也。”“統”,本義為“絲的頭緒”,引申為“綱紀”、“準則”,亦即“世代相繼的事物”,顏師古注《漢書》說:“統,繼也。”“傳統”作為合成詞使用,大體最早見于《后漢書?東夷傳》:“自漢武帝滅朝鮮,使驛通于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南朝梁沈約在《立太子赦詔》中說:“王公卿士,咸以為樹元立嫡,有邦所先,守器傳統,于斯為重。”這里,“傳統”的意思是指世代傳承發展著的名物制度以及精神系統。在西方語義中,“tradition”(傳統)一詞源于拉丁文的“traditum”,意為從過去延續到現在的事物。綜合東西方的理解,“傳統”即那些歷代因循沿襲下來的具有根本性的模型、模式、準則、精神的總和。
我國現代文化學者張立文認為,傳統是“人類創造的不同形態的特質經由歷史凝聚而沿傳著、流變著的諸文化因素構成的有機系統”[2]。另一文化學者朱維錚也說:“所謂傳統”,就是“歷代相傳、至今不絕的某種根本性的東西”。美國學者希爾斯也在《論傳統》中指出,傳統是圍繞人類的不同活動領域而形成的代代相傳的行事方式,是一種對社會行為具有規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時也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創造性想象的沉淀。綜述之,傳統包含五方面的涵義:一,指人類創造物;二,指貫通古今以至未來的某種流變著的根本性的東西;三,指經由歷史沿襲傳承下來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觀念、心理態勢、行為模式、思維方式、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名物制度等“遺傳因子”,以及由這些因素所構成的相對穩定、有機復合的整體結構;四,具有強大生命力,它有一個生長、發展、變化的過程;五,既體現在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中,又體現在精神文化中,但更多的指精神文化方面的特質。這是因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從其本質上說,都是人類精神意識的物質化、制度化和行為化,是精神文化的載體及外在表現形式[注:關于文化結構的劃分,有物質和精神兩分法和物質、制度、精神三分法之說。本人首次提出將其劃分為物質、制度、行為、精神四層次的觀點。]。
這即是說,傳統是流動的、變化的、發展的、相對的,是肇始于過去、融透于現在、指向和影響未來的一種意識存在,是人類在其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來并經歷代沿傳下來的根本性的模型、模式、準則、精神的總和。它既是過去的,也是現在的,更是未來的。因此,“傳統”和“現代”的界限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跨越時空的。傳統是由一個個現代所構成的,包含著現代并存在于現代之中;現代既是傳統的延續,又構造著傳統。傳統與現代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每個時代、每個人都既在傳統之中又在傳統之外,既繼承著傳統又構建著傳統。
根據對“傳統”含義的理解,“教育傳統”就是指人類教育在其長期的教育實踐發展過程中形成、發展、積淀起來,經由歷代因循沿傳下來的那些對教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展產生強大而深遠影響的根本性的教育的模型、模式、準則、精神的總體系統[注:必須指出,“教育傳統”與“傳統教育”是兩個相互聯系但有內涵不同的概念。傳統教育屬于過去,有著比較具體的客觀指向,特指人類長期形成的已經定型的凝固的教育歷史文化遺產;教育傳統不僅屬于過去,還屬于現在,更屬于未來,雖然具有一定確定性,但卻存在無限發展的空間和豐富充實的內容,特指人類文明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至今仍然流動變化著的那些精神特質。]。“中國教育傳統”就是指中國教育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形成,經由歷代因循沿傳下來的那些至今仍影響著教育的現在和未來發展的,根本性的模型、模式、準則、精神的總體系統。由于傳統更多地是指精神文化方面的特質,“中國教育傳統”特指在中國教育發生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至今仍在發展流變著的影響著中國教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展的那些優秀的“中國教育精神特質”。所謂優秀教育傳統,一般指那些反映教育規律,經過歷史和實踐雙重檢驗的優秀的,至今仍具有指導和借鑒價值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文化、教育精神和教育品質。它們是傳統教育的
精華,必將對教育的未來發展產生強大而深遠的影響。
創新是一個民族文化革故鼎新的變化發展過程。具體說,它是人們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的創造發明出從未有過的新事物(或物質或精神或制度)的過程。教育創新[注:教育創新與創新教育實有別。我在《知識經濟與教育創新》(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1))、《知識經濟與教育改革》(河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3))、《教育創新論》(邢臺職技學院學報,2000,(3))、《教育創新三問》(現代大學教育,2004,(4))等文章中曾有過論述,此不贅述。]指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制度和教育實踐的根本的整體變革過程。教育創新必須以優秀教育傳統為基礎。現代教育是傳統教育合乎邏輯的繼承、揚棄和發展。傳統教育思想中反映教育規律、至今仍有生命力的部分可以作為因子納入到現代教育思想體系中而成為現代教育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創造性地轉化成現代教育思想,并對當前乃至今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起著巨大的啟示、借鑒和指導作用。所謂“創造性轉化”,就是要對教育傳統的概念范疇進行一番加工、改造、創生的功夫,賦予其時代內涵,才能適應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發展的要求。
二、我國優秀教育傳統的主要內容
中國教育在悠悠五千年發展歷程中,形成并遺存下來許多至今仍有價值的優秀的教育傳統。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重教尊師。中華民族向來重視教育,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了“神道設教”、“敬德保民”思想。“士農工商”,“士”為四民之首,而“士”恰恰是經過教育培養出來的文化人。因此上至皇帝下及普通百姓都持有根深蒂固的“耕讀持家”觀念,教育讀書于國可以培育人材、施行教化,于家能夠光宗耀祖、出人頭地;勸農種地能夠殷實富足、濟養民生,家國興盛。誠如明初太祖朱元璋所說:“盡天下初定,所急者衣食,所重者教化。衣食給而民生遂,教化行而習俗美。足衣食者在于勸農桑,明教化者在于興學校。”[注:《明太祖實錄》卷二十六。]而比于農桑經濟,教育學校更加重要。因為人才乃“國寶”[注:《明史》卷七十一《選舉志三》:“賢才者,國之寶也。”],人才須賴教化,“教化之道,學校為本”[注:《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四。]。因此,歷代統治者都重視教育,確立起“教者政之本”、“尊師貴學王教之本”[注:《三國志?明帝紀》。]的治國指導思想,都把教育放在國家政治生活的根本和基礎的地位加以優先發展。《學記》指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明初統治者朱元璋雖文墨不多,也深知其理,確立了“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注:《明史?選舉志一》。]的治國方略。清朝統治者也強調:“帝王敷教,文教為先,經術為本。”[注:《清朝文獻通考?學校考七》。]“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勸之;民勸之然后國豐富也。”[注:賈誼:《新書?大政下》。]“王者之治天下,不外政教兩端。語其本末,則教本也,政末也;語其先后,則政立而教可施也。”[注:王夫之:《禮記章句》卷五。]這種思想成為當今教育是基礎、教育優先發展思想的深厚淵源和歷史基礎。
重視教育必然重視教師。所以荀子就把教師提升到了與天地君親并列的無以復加的高度,“君師者,治之本也”[注:《荀子?禮論》。]。“國將興,必尊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注:《荀子?大略》。]重教的目的是育才重道,重教必須尊重教師;尊師才能引導人們向學,所以《學記》說“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但“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因此,“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意思是說,按照大學的禮節,教師雖被君王接見都不要求施行君臣之禮,其實質在于尊重教師。尊師重道在中國傳統社會蔚然成風。古代教師不僅在政治上享有崇高地位而且在經濟上也享有相當高的待遇[3]。
培養“成人”。所謂“成人”,即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孔子、荀子都主張培養德藝雙修、仁智勇藝禮樂(德智體能美)全面和諧發展的全粹之“成人”的教育目的。孔子回答學生關于什么人才算“成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問題時說,只有具備睿智、寬仁、果敢、多藝、知禮、風雅等素養的人,才能算是“成人”[注:《論語?憲問》:“若臧武仲之智,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紋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荀子也認為,只有全面純粹發展的人才能稱得上“成人”[注:荀子《勸學》:"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以持養之。……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孔子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培養“仁”(德)、“智”(智)、“勇”(體)、“藝”(技能)、“禮”(禮儀、文雅)、“樂”(審美)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教育家。
“成人”教育,特別重視道德行為習慣養成和個性人格陶煉。《大學》提出教育目的在于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孟子主張:“學則三代以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注:《孟子?滕王公上》。]他特別強調意志磨練、人格陶冶,重視人文品質的養成。“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注:《孟子?告子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注:《孟子?公孫丑上》。]他認為,“氣”“至大至剛,充塞于天地之間”,獨立不羈,無堅不摧,受理想信念所支配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種心理狀態或精神境界。有志氣,才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注:《孟子?滕文公下》。]。這是一種何等崇高的精神境界、一種何等偉大的獨立人格!
當今時代,迫切呼喚人文精神的復歸。但當代人文精神并非傳統人文精神的復現,而是吸收了傳統人文精神的合理內核,反映當代社會發展的時代精神,充分適應科學時代需要的新人文主義。傳統人文精神注重群體和社會,現代人文精神則在注重人的社會化的同時突出人的個性化;傳統人文精神過分強調倫理性而片面排斥科技性,當代科學精神也并非傳統科技精神的翻版,而是在合理吸收傳統科學精神的功利性的同時,注重人文倫理的價值導向功能。在價值目標的導向上,在重視“成材”教育的同時,應當加強“成人”教育。
重視“德教”。中國教育傳統特別重視德育的育人(即成“人”)價值,形成了十分豐富的德育思想。傳統德育內容包括理想教育(“志”)、道德教育(“仁”)、禮法教育(“禮”)、人格教育(“義氣”)等幾方面。相互之間的關系是:志為統帥、仁為根本、禮為規范、義氣為靈魂,分別反映了個體與自我、個體與家庭、個體與社會的關系本質。“志”表示個體內在精神道德,協調處理個體與自我之間的關系;“仁”表示家庭血緣倫理道德,協調處理個體與家族成員之間的關系;“禮”表示社會外在行為道德,協調處理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義氣”表示個體內在個性道德,協調處理個體與社會其他成員之間的利害關系。
德育與智育之間存在三種關系,一是道重于文,做人教育重于文化教育;二是道寓于文,道德教育在文化教育中進行;三是道基于文,道德教育以文化教育為基礎。關于德育的過程途徑,傳統德育強調建立學校德育、社會德育、家庭德育的全方位立體網絡模式,主張理論德育(知識德育)、實踐德育(行為德育)結合,“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注:《論語?憲問》。以下凡引自《論語》,皆不注明。](知識德育),“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也"(實踐德育),“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社會德育),“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也",“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家庭德育)。
在德育原則以及方法上,提出了立志為先、躬行為本、反省為要、向善為宗以及“六學”[注:《論語?陽貨》:"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九思”[注:《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得思義。’”。]、“三省"[注:《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有信乎?傳不習乎?”]、“力行"等方法,形成了以教人做人(而非做事)為根本宗旨、以崇善(而非求真)為最高境界、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行為訓練與習慣養成以及內在覺悟與外在灌輸相結合的道德教育特色。
“以學論教"。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教育歷史和優良的教育傳統。古人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形成了“學”為中心,重學生,重學習,重體驗,強調主動學習、德藝雙修等傳統教學理念。但歷代教育家們不是從理念出發,而是從實踐出發來認識、思考和論述教學問題的。他們關注的重點不是在如何“教”,而是在如何“學”,教師的職責重在如何指導學生“學”。因此,形成了豐富的教學原則、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思想。在教學原則要求方面,歸結起來,有尚志激趣、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循序漸進、知行結合、溫故知新、德智統一、教學相長、藏息相輔、長善救失等;在教學模式方面,有自學指引法、置疑商討法、會講論辯法、實踐探究法;在教學策略方法方面,主要是圣化教法、指導學法。
關于“教學法",朱熹有過系統論述。他認為,首先,“教學法"就是“師舍是則無以教,弟子舍是則無以學"的方法,表明他已認識到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的有機統一過程。其次,教學是有規則可循的,即“教有成法”,“教人者,皆有不可易之法。”[注:《孟子集注?盡心章句上》。]第三,教師教學的目的不是叫學生學會,而是教學生會學,既讓學生掌握學習和求職的方法,“君子教人,但授以學之之法,而不告以得之之妙”[注:《孟子集注?盡心章句上》。]。于是就有了許多論述學生如何學習的論著,譬如荀子有《勸學》、韓愈有《進學解》、朱熹有《朱子讀書法》等等,都是談論如何讀書或指導學生讀書的著作。這些思想極為寶貴。
教師模范。中國古代有豐富的教師思想。譬如:《禮記?文王世子》、《韓詩外傳》、《法言?學行》、《師說》都系統論述過教師。有的著重從教師應具備的基本條件角度去談,所謂“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注:《禮記?文王世子》。],“智如泉源,行可以為表儀者,人師也"[注:《韓詩外傳?卷五》。]。有的側重從對學生身心發展影響的角度去談,“師者,人之模范也"[注:揚雄:《法言?學行》。]。有的更多從職責任務角度去談,“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注:韓愈:《師說》。]。孔子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對教師職業及其教師風范有著與別人不同的觀點。他認為,理想的教師應當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素養。(1)要有崇高遠大的理想信念,志存高遠,孜孜以求。并且要有為理想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奮斗精神。(2)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忠于職守,誨人不倦,無私奉獻。“忠焉,能毋誨乎?愛之,能勿勞乎?"“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而已矣。"(3)要有優良的教師風范,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身教”重于“言教”。教師良好的身教能夠起到春雨潤物、潛移默化的作用。(4)要有寬厚的知識結構,必須做到"好學敏求"、“學而不厭”,“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5)要有正確的學生觀和教學觀,民主平等,教學相長。孔子持有教無類、后生可畏的平等的、發展的學生觀,對待學生一視同仁,鼓勵學生超越自己。(6)要有正確科學的教學觀,他堅持課堂民主、教學相長,要求學生暢抒己見,”各言其志,“鼓勵學生"當仁,不讓于師。“做到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成長,持教學相長的教學觀。其后,許多教育大師們或提出“英才之師”(孟子)[注:《孟子?盡心上》:“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或提出"圣化之師"(董仲舒)[注:《春秋繁露?玉杯》。],或提出“指引之師"(朱熹)[注:《朱子語類輯略》。],或提出“專攻之師”(韓愈)[注:韓愈《師說》:“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教師專業化思想的萌芽。],或提出“恒教之師”(王夫之)王夫之《齋文集》卷一:“講習君子,必恒其教事。”,或提出“創造之師”(陶行知)[注:陶行提出教師應當成為“創造”和“開辟”精神的“一流教育家”。見《陶行知教育文選》,第7、298、267頁,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都樹立起了一代教師的典范,師風猶存,光照后人!
三、弘揚優秀教育傳統,推進教育創新的策略
優秀教育傳統是在教育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發展、積淀起來的,經過了歷史和實踐的檢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規律,是傳統教育的精華,必將對教育的未來發展產生強大而深遠的影響。教育創新必須以優秀教育傳統為基礎。現代教育是傳統教育合乎邏輯的繼承、揚棄和發展。傳統教育思想中反映教育規律、至今仍有生命力的部分可以作為因子納入到現代教育思想體系中而成為現代教育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創造性地轉化成現代教育思想,并對當前乃至今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起著深遠而巨大的啟示、借鑒和指導作用。
從“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到“四個現代化,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教育優先發展"的教育地位與作用思想;從傳統“尊師重教"思想到“學校的根本任務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人才,培養人才的關鍵是教師"(鄧小平語)的教師地位與作用思想;從培養“成人"、“立志本仁約禮"思想到培養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標思想,都可看到現代教育理論與我國傳統教育思想精華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和繼承發展關系,都可以看到優秀教育傳統的創新和發展。
怎樣弘揚優秀教育傳統,推進教育創新呢?首先是批判,剔除其糟粕。即對傳統教育進行一番整理、辨別,分出精華與糟粕,并努力消除糟粕對教育創新和教育現代化的負面影響和阻抗作用。其次是繼承,弘揚其精華。即對優秀教育傳統進行選擇、吸收、利用。將傳統教育精華創造性地轉化成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