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英語課堂提問技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nèi)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英語課堂教師提問的重要性和目的,分析了由淺入深的五類問題,以及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技巧,并且說明了教師對每位學生的回答應作出積極的反應。
【關鍵詞】提問技巧由淺入深反應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提問不僅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手段,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一套循序漸進的問題。上課時充分發(fā)揮問答法的優(yōu)越性,把英語課堂變成活潑、有問有答的場所,使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
一、教師提問的目的
教師的提問和學生的回答是師生間交流的重要方式。教師提問的首要目的在于鼓勵和引導學生由認識的現(xiàn)實階段向潛在階段發(fā)展,這是提高認識能力的必經(jīng)階段;提問還可以啟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堂活動,開展課堂討論,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教師通過提問,可以了解學生對所教內(nèi)容是否理解,理解的程度如何,從而對癥下藥,提高教學效果。提問還可以創(chuàng)造大量的課堂實踐機會,有利于學生掌握所學的語言材料。
二、問題的種類
希頓(Heaton)根據(jù)布盧姆(BenjaminBloom)對問題的分類法,提出在外語教學中行之有效的、由淺入深的五類問題。現(xiàn)以Takecareoftheearth(Unit12BookII中等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試用教材)為例,分述如下:
第一類:記憶問題(RecallQuestions),又稱知識問題(KnowledgeQuestion),這類問題比較簡單機械,答案是課文里現(xiàn)成的,學生只要記住所學內(nèi)容,便可將答案與問題對上號。如:
1.Whenwesaywemusttakecareoftheearth,whatdowemean?
2.Pollutionisbeginningtodoharmtoourhealth,andeventoourlives.Isthatright?
第二類:理解問題(ComprehensionQuestions):這類問題要求學生理解所學內(nèi)容及其內(nèi)在聯(lián)系并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加以綜述。答案或是分散在課文里,或是暗含在課文的內(nèi)容里。如:
1.Isairpollutiononlykindofpollution?
2.Howmanykindsofpollutionwerementionedinthetext?
第三類:應用問題(ApplicationQuestions):這類問題要求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在新的情況下加以應用。如:
1.Whywastheearthpollutedwhenthemanfirstmadehisfire?
2.Whywaspollutionnotsoseriousmanyyearsago?
第四類:創(chuàng)造性問題(InventionQuestions):這類問題要求學生對所學的內(nèi)容進行綜合分辨,辨明真?zhèn)危页鲈颍鞒鰟?chuàng)造性的回答。如:
1.Whydowesaytheriseinpopulationispartofthepollutionproblem?
2.Inthewriter’sopinion,whohavebeenpollutingtheearth?
第五類:評價問題(EvaluationQuestions):這類問題要求學生運用自己的判斷力對不同的觀點和價值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如:
1.Whatshouldwedototakecareoftheearth?
2.Isthereanyhopethatwecangetridofpollution?Why?
以上五類問題中,前兩類比較簡單,屬較低級的問題(Lower-orderQuestions);后三類問題比較復雜,答案不是簡單的是或否。學生必須開動腦筋,進行綜合分析和歸類,才能作出令人滿意的回答。這三類問題屬于較高級的問題(Higher-orderQuestions)。但正是這后三類問題最能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分析水平,也最能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活用能力。而一般課本中所缺少的也正是這三類問題。
三、提問的技巧
同樣內(nèi)容、同樣數(shù)量的問題由于提問方法不同而效果迥異。因此,應用問答法進行教學必須掌握提問的技巧,關鍵在于處理好問題的難易程度與先后次序的安排、提問的時機及對象等關系。
1.問題的難易程度必須適合學生的水平。問題太易,沒有啟發(fā)作用,也達不到提高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認識水平與思考能力的目的;反之,問題太難,學生望而生畏,挫傷學習積極性,起不到引導作用。掌握問題難易程度的原則是稍難但未超過學生的水平。
2.提問時機決定于教學要求和問題的性質(zhì)。一般說,回憶問題及理解問題適用于教新課的過程中,應用問題、創(chuàng)造性問題及評價問題適用于學生已基本熟悉所學內(nèi)容之后。
3.問題的安排應先易后難,有易有難。所提的問題應從比較簡單的記憶性的問題和理解性的問題過渡到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和評價性的問題,這樣才能把問題引向深入,做到“常問常新”。
4.有時可將難度較大的問題分解成若干較容易的小問題,將這些小問題的正確答案集中起來就是大問題的答案。如:Whatdoesthetextmainlytellus?可以先引導學生把全文6個自然段的段意分別說出來,然后綜合概括此問題的答案:Pollutionisbecomingmoreandmoreserious.
5.提問的對象應當面向全體學生,最好先全班提問,再指定個別學生回答。先提問后指名與先指名后提問表面上似乎差別不大,其效果截然不同。前者能抓住全班學生的注意力,使大家都開動腦筋因而都處于主動地位;而后者只能引起個別學生的注意,其余的學生有可能思想開小差,處于消極地位。
6.對于同樣內(nèi)容的問題,由于學生水平不同,問題的形式也應有些不同。如:對較好的學生問:Pollutioncomesinmanyforms,whichforms?對較差的學生則可以說:Pollutioncomesinmanyforms,including________pollution,________pollution,_______pollution,_______pollution,________pollution,etc.引導他們分別說出air,land,water,noise,environment等詞。
四、對學生回答的反應
曾有兩位教育家就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所作的反應與教學效果的關系做了個有趣的實驗。他們選了兩組數(shù)目相同的學生,一組叫反應組(ReactionGroup),另一組叫無反應組(Non-reactionGroup)。兩組教同樣的課文,教師用同樣的方式提出同樣的問題。不同的僅僅在于:在無反應組里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僅消極重復正確答案或在學生答錯時給予正確答案,而不作積極的反應;相反在反應組里,教師對每個學生的不同回答都作出積極的反應:或是加以表揚、鼓勵,或是糾正錯誤和進一步啟發(fā)。實驗結(jié)果表明:反應組的學生比無反應組的學生進步快,學得好。這一實驗說明,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所作的反應對教學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應當作出什么樣的反應呢?總的來說,教師應對每個學生的回答作出積極的反應。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情況:
1.對于學生的正確回答應加以肯定、表揚。例如說:Verygood./Welldone./Excellent./That’saverygoodanswer.
2.對于學生部分正確的回答應首先肯定其正確部分,然后指出不正確部分。既不應當全盤肯定,也不應當全盤否定。例如說:Thefirstpartofyouransweriscorrect,but---/That’salmostright.Canyounow---?/Good,butthere’sasmallerror---
3.對于學生的錯誤回答,切忌諷刺挖苦或厲聲指責,也不能消極地給予否定而應作出積極的反應。鼓勵其所做的努力,表揚其敢于回答的精神,然后再啟發(fā)他作出正確回答。
4.有時,學生作出不同的回答而各有其道理,因而爭論不休。教師應肯定雙方合理的部分使爭論適可而止,并鼓勵學生互相學習。
5.有時學生的回答出于教師預料之外,一時無法判斷其正確與否,教師應實事求是對學生說明,下次再給予答復。教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不僅不會損害教師的威信,相反,會得到學生更多的信賴和尊敬。
實踐證明,教師采用問答法的課堂常常生動活潑,學生精力集中,積極主動,效果明顯。提問的方法被越來越多的外語教師采用,相信這種方法會更快地推動英語教學活動。